西湖琴社论文-王姿妮

西湖琴社论文-王姿妮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湖琴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浙地琴乐,社会化,西湖琴社,徐匡华《英雄》

西湖琴社论文文献综述

王姿妮[1](2016)在《当代社会文化结构中的琴乐传播——西湖琴社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文化不断转型发展过程中,古琴所代表的传统文人文化,也逐渐放下高贵的身段,走向社会大众。从当代琴乐社会化、大众化过程中的诸多琴乐细节中,我们可以了解并感受到其日益鲜明的大众化趋向及社会化属性,琴乐社会化、大众化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的高度发达紧密联系。本文以浙地古琴社团——"西湖琴社"为个案对象,由"大众传媒视野中的琴人琴家"、"琴乐传播活动个案解析"两个具体琴乐事例入手,逐层剖析并深入解读其琴乐社会化过程中的文化含义,以进一步把握当代琴乐的文化定位及发展势态。(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6年24期)

王姿妮,梁伟[2](2013)在《新浙派琴乐传承群体的构建模式——西湖琴社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浙派"琴乐,是指源于清乾嘉时期浙地以《春草堂琴谱》为宗的琴乐活动,当代在徐元白引领下逐步确立形成的浙地琴人群体及其琴风,在当代浙地地域文化的孕育和滋养下,新浙派琴乐群体正日益壮大、蓬勃发展。本文研究的个案对象"西湖琴社",是当代浙江省最早组建、规模最大,在国内琴界影响较大的一个古琴社团,其组织和琴乐活动对浙江省乃至全国古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一个成熟的、较具代表性的古琴社团,也是新浙派琴乐传承的最大阵营。(本文来源于《人民音乐》期刊2013年05期)

施咏[3](2010)在《西湖琴社琴乐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湖琴社以其较大的规模影响成为当代浙派古琴传承的重要基地之一,琴社的活动主要表现为家族与琴社传承相一体、雅集与传统节庆相结合、大众传媒推出新亮点、琴乐传承中探索产业化、琴社管理中组织制度化五个特点。西湖琴社在古琴的传播、教学、展示,现代琴社的管理、经营,特别是在探索琴乐产业化、传统琴人现代化转型等方面,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积累了值得推广借鉴的宝贵经验,也为古琴在当代的保护发展探索出一条现代意义上新的模式与路径。(本文来源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王姿妮,梁伟[4](2009)在《新浙派琴乐生存势态微观——西湖琴社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基础上,从"新浙派旗帜下的琴学活动"及"推崇新浙派旗帜的琴学着述"两个方面,对西湖琴社与新浙派琴乐相关的活动状况进行了描述与分析,从中得出新浙派琴乐在当代的生成、发展,主要依托于西湖琴社等浙地古琴社团的琴乐活动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当代琴社与琴派间的互生互动关系,及恰当处理二者关系在当代琴乐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与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期刊2009年03期)

王姿妮[5](2008)在《浙地琴乐背景与“西湖琴社”》一文中研究指出古琴及其音乐文化研究近年来成为学术热点之一,随着各学科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呈现,琴乐文化之价值与意义也得以不断突显。在音乐学界,学者们更着意于从琴乐本体角度进行考证、剖析、研究,本文在其丰硕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选取“琴社”这个琴乐文化研究要素,将其放置于社会文化网络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音乐文化解析。本研究以浙地当代古琴社团——“西湖琴社”为个案对象,透过对其琴乐观念、琴乐活动、琴乐事象的深度描述,在田野资料展现基础上,由具体分析到抽象思考,进而对我国当代琴乐文化定位进行探悉和总结。在论述过程中,从浙地琴乐历史溯源入手,采用民族音乐学历时性研究方法对其生成流变状况进行考察研究,展现出浙地琴乐的深厚历史背景、精深文化积淀,及当代浙地琴乐与西湖琴社生成的文化背景和琴学依托。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西湖琴社历史及现状的概括性描述与分析,对其进行整体认知和宏观把握,并揭示出其在浙地琴界的重要地位及以其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之价值所在。在对西湖琴社的微观考察研究中,又选取“琴乐大众化”及“其与新浙派琴乐关系”两个着力点,对其中呈现出的琴乐事象深入观察并客观分析,揭示出当代琴乐大众化已是大势所趋,而琴社发展中与琴派的共生互动又成为其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在围绕上述两个核心问题,对西湖琴社琴乐活动进行细微描述和深入分析前提下,进一步放眼国内琴界,对当代琴乐发展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进行阐述与思考。针对“大众化”、“精英化”两种琴乐文化定位理念进行学术探究,并提出“以大众化为基础以精英化为归宿”的琴乐传承发展策略,以期对当代琴乐实践起到正确引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期刊2008-04-20)

王姿妮[6](2006)在《浙派琴艺及西湖琴社发展状况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西湖琴社的考察与研究,从浙派古琴简述、西湖琴社、西湖琴社与浙派古琴、对西湖琴社和浙派琴艺发展的设想等四个方面,描述了浙派琴艺及西湖琴社目前发展的大致状况,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本文来源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陈杭明[7](1989)在《纪念徐元白逝世35周年杭州西湖琴社举办专场音乐会》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3月2日是我国近代古琴艺术大师、杰出的浙派琴家代表徐元白先生逝世32周年纪念日,为此,浙江最大的民间音乐团体——杭州西湖琴社4月9日下午在浙江省联谊俱乐部礼堂举办了专场音乐会。(本文来源于《人民音乐》期刊1989年05期)

西湖琴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浙派"琴乐,是指源于清乾嘉时期浙地以《春草堂琴谱》为宗的琴乐活动,当代在徐元白引领下逐步确立形成的浙地琴人群体及其琴风,在当代浙地地域文化的孕育和滋养下,新浙派琴乐群体正日益壮大、蓬勃发展。本文研究的个案对象"西湖琴社",是当代浙江省最早组建、规模最大,在国内琴界影响较大的一个古琴社团,其组织和琴乐活动对浙江省乃至全国古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一个成熟的、较具代表性的古琴社团,也是新浙派琴乐传承的最大阵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湖琴社论文参考文献

[1].王姿妮.当代社会文化结构中的琴乐传播——西湖琴社个案研究[J].大众文艺.2016

[2].王姿妮,梁伟.新浙派琴乐传承群体的构建模式——西湖琴社个案研究[J].人民音乐.2013

[3].施咏.西湖琴社琴乐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之一[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

[4].王姿妮,梁伟.新浙派琴乐生存势态微观——西湖琴社个案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

[5].王姿妮.浙地琴乐背景与“西湖琴社”[D].南京艺术学院.2008

[6].王姿妮.浙派琴艺及西湖琴社发展状况考察[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

[7].陈杭明.纪念徐元白逝世35周年杭州西湖琴社举办专场音乐会[J].人民音乐.1989

标签:;  ;  ;  ;  

西湖琴社论文-王姿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