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西融合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绘画教育,中西融合,发展与演变
中西融合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郭博文[1](2019)在《浅谈中西融合思想下20世纪初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与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的绘画教育是中国近代艺术教育发展重要的一环。众多新式美术学校的开办,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专业人才,形成了一支重要的新知识团体,美术界的"学院化"成为20世纪初中国美术运动的一个重要现象。这些受教育者、艺术家们对美术的思考与发展的推动,很大程度是由绘画教育教学实现的,中西融合教学的理念与美术发展的方向常常是相对应的。那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当时是如何进行中国画变革的,绘画教育又是如何形成并演进的,本文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12期)
谭杰[2](2018)在《中西德性教育思想的融合——晚明传教士高一志德性教育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明传教士高一志针对不同的人群撰写了《童幼教育》等六部教育学着作。从内容上看,高一志的德性教育围绕"仁义廉智"四德展开,高一志在论述这四个德性时有意融合中西德性教育思想,除超越性的西学仁德外,"义廉智"叁德与儒家相关德性均有契合之处。从形式上看,高一志的德性教育采取了理论和修辞相结合的形式,其思想渊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经院伦理学和人文主义伦理学两大传统,而其中的"证道故事"修辞形式也恰好与先秦经典以格言和叙事来说理的形式相契合。高一志的德性教育,是融合了西方和儒家教育理念的德性教育。(本文来源于《现代大学教育》期刊2018年04期)
王云才,罗雨雁[3](2018)在《约翰·莱尔的人文生态智慧:中西融合的人文生态系统设计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道家生态智慧从哲学层面建立了人地关系的至高至善的标准,对从根源指导生态规划设计具有重要价值。在西方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的背景下,约翰·莱尔提出了"道家方式是人文生态系统设计的正确方式"的观点,并认为伊恩·麦克哈格设计的伍德兰兹社区正是西方人充分借鉴吸收道家智慧和道家方式的集中体现。从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自然排水系统、调蓄机制和后期管理4部分探讨伍德兰兹社区现代生态适宜性分析技术与传统道家生态思想的契合,并探索道家思想与现代生态规划设计思想的融合的特征与规律,为生态规划设计提供一种具有创造性实践意义的新思路。(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8年06期)
王丽[4](2018)在《叶嘉莹词学思想的中西融合性特征——以叶嘉莹论《花间集》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叶嘉莹是现当代着名词学理论家。在其词学思想理论体系中,《花间集》是其研究重点,也是词的"弱德之美"的美感特质的重要来源。在研究《花间集》的过程中,叶嘉莹始终立足于词作品与我国词学发展,注重对于西方文学艺术理论的借用和融合,体现出鲜明的中西融合性特征。(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14期)
杨丽[5](2017)在《思想无国界 中西亦交融——浅析梭罗与庄子思想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梭罗和庄子两位大家都以各自的贡献在人类思想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两位先贤穿越时空的距离在自然观、生活观和政治观方面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33期)
李勇,孙思邈[6](2017)在《徐志摩诗学思想的中国底蕴——兼论中西文论跨文化融合的基本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徐志摩的诗学思想核心是把诗的本体界定为内在情感的抒发,是对宇宙自然中生命律动的音乐化表达。这种以生命体验为中介,联结社会心理与形而上精神的诗学思想是徐志摩对中国现代诗学的一项重要贡献。无论从徐志摩所接受的国学教育及其中国传统诗学的修养,还是从其诗学思想所使用的核心范畴及思想特质看,他的诗学思想的根基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徐志摩的诗学思想中的中国底蕴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就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对话与整合是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的。弱势方的开放态度与主动性学习是文化融合的基本方式。徐志摩对于西方浪漫主义诗学的吸收是一个跨文化整合中相似性融合的典型范例。徐志摩重写改写古典传统,吸收西方诗学的方式所带来的启示在于,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吸收那些能够纳入本民族文化基本架构的因素是跨文化对话的基本方式之一。(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唐善梅[7](2017)在《在中西文化融合中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现代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西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需要从六个方面进行革新,即法治化、人性化、科学化、系统化、绩效化、创新化,以便理解教育对象,重视个体权利,实行科学管理,突显效益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的现代化。(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科学》期刊2017年08期)
殷宝为[8](2017)在《穆旦中西融合诗学思想的嬗变与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穆旦的诗歌虽然具有"非中国"特质,但却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影响。因此,从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道家理想的渗透、古典文学的浸染这叁个维度来重新审视穆旦诗学思想的嬗变,对于当代诗歌的研究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12期)
霍俐娜[9](2016)在《在中国的中西融合:吴宓留美之前思想和人格的成形》一文中研究指出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中国近代着名的诗人、学者、教育家,中国比较文学先驱。由于吴宓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一直是站在文学革命的对立面,因此吴宓长久以来被学界冷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政治因素,吴宓受到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残酷迫害,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学界对于吴宓的研究一直严重不足,提到吴宓往往是与《学衡派》相联系,鲜有单独研究吴宓的。吴宓研究的热起也是在90年代,我们将近二十多年的吴(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02期)
蒋业华[10](2015)在《蔡元培“中西文化”融合思想下对新文化运动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中西文化的发展,必然成为一个发展趋势,而在中西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蔡元培具有自己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念,在新形成的中西文化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重要的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主要是追求思想的现代性,虽然反对西方的现代性思潮,但是其发展受到了西方思潮的一些影响,蔡元培的中西文化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为此本文针对蔡元培"中西文化"融合思想下对新文化运动的定位,以及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5年28期)
中西融合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晚明传教士高一志针对不同的人群撰写了《童幼教育》等六部教育学着作。从内容上看,高一志的德性教育围绕"仁义廉智"四德展开,高一志在论述这四个德性时有意融合中西德性教育思想,除超越性的西学仁德外,"义廉智"叁德与儒家相关德性均有契合之处。从形式上看,高一志的德性教育采取了理论和修辞相结合的形式,其思想渊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经院伦理学和人文主义伦理学两大传统,而其中的"证道故事"修辞形式也恰好与先秦经典以格言和叙事来说理的形式相契合。高一志的德性教育,是融合了西方和儒家教育理念的德性教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西融合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郭博文.浅谈中西融合思想下20世纪初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与演变[J].明日风尚.2019
[2].谭杰.中西德性教育思想的融合——晚明传教士高一志德性教育思想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8
[3].王云才,罗雨雁.约翰·莱尔的人文生态智慧:中西融合的人文生态系统设计思想[J].风景园林.2018
[4].王丽.叶嘉莹词学思想的中西融合性特征——以叶嘉莹论《花间集》为视角[J].北方文学.2018
[5].杨丽.思想无国界中西亦交融——浅析梭罗与庄子思想的融合[J].青年文学家.2017
[6].李勇,孙思邈.徐志摩诗学思想的中国底蕴——兼论中西文论跨文化融合的基本方式[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7].唐善梅.在中西文化融合中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现代化[J].现代教育科学.2017
[8].殷宝为.穆旦中西融合诗学思想的嬗变与审视[J].北方文学.2017
[9].霍俐娜.在中国的中西融合:吴宓留美之前思想和人格的成形[J].名作欣赏.2016
[10].蒋业华.蔡元培“中西文化”融合思想下对新文化运动的定位[J].兰台世界.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