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腹膜转移论文-朱小坚,朱正明

肿瘤腹膜转移论文-朱小坚,朱正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肿瘤腹膜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胃癌,腹膜转移,肿瘤微环境,细胞

肿瘤腹膜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朱小坚,朱正明[1](2019)在《肿瘤微环境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腹膜转移是胃癌(GC)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由于腹膜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一旦发生预后极差。腹腔中多种细胞成分、细胞活性物质以及处于动态平衡的理化性质共同构成一个多样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肿瘤微环境。肿瘤微环境为GC腹膜转移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反过来肿瘤通过携带相关因子改变并适应腹腔微环境,肿瘤细胞与微环境的双向动态作用是侵袭和转移进行的本质。本文回顾近年来腹腔微环境中主要细胞成分与GC腹膜转移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对其新研究、新观点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彭忠,郑成军,江培,陈雷,宋桂芹[2](2019)在《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诊断价值,为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4年6月~2017年6月于乐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诊治的68例胃癌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腹膜转移分为转移组(20例)与非转移组(48例);手术或化疗前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CA724、CA242、CA211、CA19-9、CA125水平,比较两组各检测指标血清水平、阳性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特征ROC曲线,比较联合检测以及各指标单独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转移组血清CEA、CA724、CA242、CA211、CA19-9、CA125水平均显着高于非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血清CA724、CA125、CA211阳性率显着高于非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EA、CA242、CA19-9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724、CA125、CA211联合诊断(Y1)与所有检测指标联合诊断(Y2)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值均大于单项指标诊断(P<0.05)。结论单项指标中CA125诊断胃癌腹膜转移效能最高,其与CA724、CA211联合诊断可作为胃癌腹膜转移的有效诊断方式。(本文来源于《西部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杨肖军,熊斌[3](2019)在《腹腔热灌注化疗在胃肠道恶性肿瘤腹膜转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腹膜癌(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PC)是腹膜表面播散性生长的一类局部区域性肿瘤,常见于胃肠道恶性肿瘤腹膜转移,它被认为是一种终末期疾病,既往常采用姑息性治疗。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加术中、术后早期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联合围手术期系统化疗的综合治疗策略是目前治疗PC的标准方案,可降低腹膜肿瘤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本文就腹腔热灌注化疗在胃肠道恶性肿瘤腹膜转移中的应用进行概述。(本文来源于《临床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黄精乐[4](2019)在《胃癌组织免疫组化病理及肿瘤标记物水平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预测价值以及对预后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记物CA199、CEA、AFP、CA125、CA153及胃癌组织免疫组化病理Ki-67、P21、P53、CEA、CK与胃癌腹膜转移的关系,判断其在胃癌腹膜转移的中的预测价值,并对病人进行随访,进行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04-2018.04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收集385例胃癌病人的病例数据,其中无腹膜转移342例,腹膜转移43例。首先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腹膜转移组和无腹膜转移组之间的肿瘤标记物水平进行差异比较,评估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是否与腹膜转移存在联系;使用卡方检验对腹膜转移组和无腹膜转移组之间的胃癌组织免疫组化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免疫组化标记物表达水平是否与腹膜转移存在联系;ROC曲线方法评估各肿瘤标记物指标对于腹膜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分析,评估其对腹膜转移的预测效能;使用Kaplan-Meier曲线将肿瘤标记物和免疫组化病理标记物按照高低表达水平分成两组,分别对两组进行分析,判断其表达水平是否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存在相关性,判定其是否能作为预后因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找出独立预后因子。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腹膜转移组病人手术之前血清CA125、CEA高于无腹膜转移组的病人,可认为两组患者术前血清CA125、CEA水平有差别(P<0.05);术前血清CA199、CA153、AFP在两组病人无差异(P>0.05)。术后胃癌组织免疫组化病理CEA、CK、KI-67、P21、P53水平在两组之间无差别(P>0.05)。卡方检验提示:60岁以上病人,术前血清CA199、CEA、AFP高于60岁以下病人,男性病人术前血清CEA高于女性病人。术前血清CA125、CA153是否升高和肿瘤部位、年龄、性别均无关(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CA199、CA125、CEA升高对胃癌腹膜转移的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P<0.05),其中肿瘤标记物CA125对胃癌腹膜转移的预测准确率最高。CA153、AFP升高在腹膜转移的预测上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in-Meier法曲线显示CA199、CEA升高组的术后生存时间低于CA199、CEA正常组(P<0.05)。血清CA125、CA153、AFP升高与否在两组病人的生存时间上没有差异(P>0.05)。免疫组化病理P21、P53、CEA、KI-67、CK的表达差别在两组病人的术后生存时间上没有差别(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提示血清CA199、CEA是独立预后因子,CA199及CEA升高的病人死亡危险系数分别是正常病人的1.808倍和1.735倍。结论:腹膜转移组患者术前血清CA125、CEA高于无腹膜转移组的患者(P<0.05),CA199、CA125、CEA升高对胃癌腹膜转移的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P<0.05),CA199、CEA阳性的病人预后较差,是胃癌独立预后因子。免疫组化病理P21、P53、CEA、KI-67、CK的高低在腹膜转移组和无腹膜转移组无差异,对判断病人的预后没有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杨明睿,王贵玉,王锡山[5](2018)在《肿瘤标记物结合病理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预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CEA、CA19-9、CA125结合临床病理对术前判断是否具有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行手术治疗的结肠癌及肿瘤位于直肠腹膜反折以上的直肠癌患者,共1 215例。其中,无腹膜转移的患者988例,同时性腹膜转移的患者227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发生腹膜转移的几率分别为0、5.4%、35.6%、45.3%、75%,病理恶性程度越高越容易出现腹膜转移。血清CEA、CA19-9及CA125叁者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辅助诊断中,以CA125最为敏感,敏感度为100%,曲线下面积为0.897,CA125的这两项明显高于CEA及CA19-9,其特异度与CEA接近,较CA19-9低。CA19-9的特异度最高,为86%,但其灵敏度(47%)、曲线下面积(0.669)为叁者中最低。CEA、CA19-9、CA125增高越明显,发生腹膜转移的几率就越大,当CEA+CA125增高或CA125+CA19-9增高或CEA+CA125+CA19-9增高时,发生腹膜转移的几率分别为65.7%、73.1%、77.3%。结论通过CEA、CA19-9、CA125结合临床病理等检查的辅助,可以提高术前诊断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准确率,有助于术前判断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胡俊杰,熊治国[6](2018)在《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在结直肠癌腹膜转移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1])。腹膜转移是结直肠癌常见的转移形式,也是晚期结直肠癌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献报道,结直肠癌确诊时同时合并腹膜转移的概率为5. 0%~15. 0%,而异时性腹膜转移的概率为20. 0%~50. 0%~([2-3])。传统观念认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是疾病终末期,预后差,无外科手术治疗(本文来源于《临床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苗云峰,刘兆东,蔡慧[7](2018)在《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对胃癌腹膜转移诊断价值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对胃癌腹膜转移术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自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临邑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胃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腹膜转移将患者分为胃癌腹膜转移组(n=25)与胃癌无腹膜转移组(n=55)。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血清CA125、糖类抗原72-4(CA72-4)、糖类抗原199(CA199)及癌胚抗原(CEA)的含量及检测阳性率,进一步分析CA125、CA72-4、CA199、CEA与胃癌腹膜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CA125阳性率与胃癌患者的肿瘤大小、浸润程度、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腹膜转移和腹水等密切相关。胃癌腹膜转移组CA125含量高于胃癌无腹膜转移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腹膜转移组CA125检测阳性率高于胃癌无腹膜转移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高于同组CA72-4、CA199、CEA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在胃癌术前评估,尤其是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术前预测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杨肖军,黄超群,熊斌[8](2018)在《胃肠道肿瘤腹膜转移的综合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腹膜癌(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PC)是在脏层或壁层腹膜表面呈播散性生长的一类肿瘤的总称,常继发于胃肠道恶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cancer,GIC),如胃癌和结直肠癌等。目前国际上已将其定义为局部区域性疾病。以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加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operative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为主,联合围手术期腹腔化疗和全身化疗的综合治疗策略(comprehensive treatment),是治疗GIC-PC的标准方案。该方案通过CRS切除腹腔内肉眼可见的癌组织,再以HIPEC为主的围手术期化疗(包括新辅助腹腔/全身化疗、HIPEC、术后早期腹腔化疗和术后辅助全身化疗)杀灭或抑制体内残留癌细胞,可显着提高经选择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是目前治疗GIC-PC最有效的策略。本文系统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联合本中心十余年的治疗经验,对胃肠道肿瘤腹膜转移的综合治疗进行概述。(本文来源于《实用肿瘤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宋世义[9](2018)在《内镜下切除胃间质瘤术中破碎是否是肿瘤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肿瘤中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其中以胃部间质瘤最常见。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标准治疗方式,现有指南推荐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大于2cm的病灶,而研究发现术中肿瘤破碎是肿瘤发生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内镜技术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胃间质瘤采取了内镜下切除,但内镜治疗过程中肿瘤破碎是否也会引起腹膜转移尚不得而知。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内镜下切除胃间质瘤术中破碎是否是发生肿瘤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经内镜切除胃间质瘤的195例患者。根据内镜治疗过程中肿瘤是否发生破碎分为整块切除组和破碎组。根据随访结果比较两组中同时合并穿孔病人的腹膜转移率。结果:(1)人口学参数:患者平均年龄59.0±10.3岁;女性患者比例稍多,占55.4%(108/195)。在年龄、性别方面,破碎组和整块切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分组情况:破碎组27例,整块切除组168例;破碎合并穿孔组14例,整块切除合并穿孔组61例。(3)肿瘤相关参数:绝大多数肿瘤位于胃底,占59.5%(116/195),其次是胃体(21.5%,42/195)、贲门(10.8%,21/195)、胃窦(7.2%,14/195)、胃角(1.0%,2/195),破碎组和整块切除组两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所有肿瘤大小中位数为1.5(0.3-5.0)cm,破碎组肿瘤大小为2.5(0.8-5.0)cmm,整块切除组大小为1.4(0.3-4.0)cm,破碎组肿瘤明显大于整块切除组肿瘤(P<0.001)。破碎合并穿孔组肿瘤大小为3.0(0.8-4.0)cm,整块切除合并穿孔组1.5(0.3-3.5)cm,两亚组最大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随访结果:总体平均随访时间为18.7± 10.2月,破碎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9.7±10.2月,整块切除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8.6±10.1月,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619)。随访期间未发现肿瘤腹膜转移及其他复发情况(肝脏转移、原位复发)等。破碎合并穿孔组随访时间19.0±9.9月,整块切除合并穿孔组随访时间为17.6±10.4月,随访时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655)。破碎合并穿孔组和整块切除合并穿孔组两组腹膜转移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内镜下切除胃间质瘤术中破碎可能不是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01)

王治杰,刘骞[10](2017)在《腹腔热灌注化疗在结直肠肿瘤腹膜转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腹膜是结直肠癌的常见转移部位,一旦出现,患者预后极差。传统的观念认为腹膜转移为结直肠癌的远处转移,出现则为Ⅳ期,只能接受姑息治疗。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单纯的腹膜转移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局部病变,可以采用更为积极的治疗方式,如腹膜切除,腹腔热灌注化疗等。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相对于传统的姑息手术与系统化疗,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显着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延长了生存期。但是目前尚无统一的患者选择标准、治疗流程、化疗方案等,影响了腹腔热灌注化疗的整体疗效,阻碍了其临床应用推广,因此仍需更多的临床应用研究来获得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来规范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肿瘤腹膜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诊断价值,为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4年6月~2017年6月于乐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诊治的68例胃癌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腹膜转移分为转移组(20例)与非转移组(48例);手术或化疗前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CA724、CA242、CA211、CA19-9、CA125水平,比较两组各检测指标血清水平、阳性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特征ROC曲线,比较联合检测以及各指标单独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转移组血清CEA、CA724、CA242、CA211、CA19-9、CA125水平均显着高于非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血清CA724、CA125、CA211阳性率显着高于非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EA、CA242、CA19-9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724、CA125、CA211联合诊断(Y1)与所有检测指标联合诊断(Y2)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值均大于单项指标诊断(P<0.05)。结论单项指标中CA125诊断胃癌腹膜转移效能最高,其与CA724、CA211联合诊断可作为胃癌腹膜转移的有效诊断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肿瘤腹膜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朱小坚,朱正明.肿瘤微环境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9

[2].彭忠,郑成军,江培,陈雷,宋桂芹.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诊断价值[J].西部医学.2019

[3].杨肖军,熊斌.腹腔热灌注化疗在胃肠道恶性肿瘤腹膜转移中的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19

[4].黄精乐.胃癌组织免疫组化病理及肿瘤标记物水平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预测价值以及对预后的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9

[5].杨明睿,王贵玉,王锡山.肿瘤标记物结合病理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预判的研究[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8

[6].胡俊杰,熊治国.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在结直肠癌腹膜转移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临床外科杂志.2018

[7].苗云峰,刘兆东,蔡慧.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对胃癌腹膜转移诊断价值临床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8

[8].杨肖军,黄超群,熊斌.胃肠道肿瘤腹膜转移的综合防治[J].实用肿瘤杂志.2018

[9].宋世义.内镜下切除胃间质瘤术中破碎是否是肿瘤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8

[10].王治杰,刘骞.腹腔热灌注化疗在结直肠肿瘤腹膜转移中的应用[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7

标签:;  ;  ;  ;  

肿瘤腹膜转移论文-朱小坚,朱正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