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做好电子政务信息保密管理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煦,朱洪波[1](2021)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兴起,电子政务应运而生。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使得政府部门的办公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政府部门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了一个精简、透明、高效的政府运作模式,向社会大众提供更为优质、标准、人性化的服务与管理。但信息技术对于当代社会是一把"双刃剑",电子政务在为政务办公提供便利时,也引发了各种信息安全问题。因此,在利用电子政务的同时防止政府部门的信息外泄,是当前政府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李修丞[2](2020)在《警务信息共享的利益壁垒:表现、机理与破解之道》文中研究指明警务信息共享是深度开发和利用的前提,通过警务信息的有效共享可以实现警务资源的合理配置。近年来,随着公安改革的全面推进,公安机关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警务模式正在向着“预测警务”、“智慧警务”等转型,目的是打造更加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公安机关。警务信息的有效共享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所在,只有当警务信息实现共享,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和效能,最大程度地服务于公安业务与实战,服务于国家治理。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特别是利益壁垒这个核心要素的切实存在,警务信息共享面临着较大阻碍,在警务信息的共享过程中出现了“不共享、难共享、共享不畅”等问题,极不利于新时代公安机关履行职责使命和建设平安中国。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警务信息共享过程中利益壁垒因素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内在作用机理,并提出一套针对利益因素的破解方案,以期为推进我国警务信息共享实践提供有益参考。本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概述。包括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对论文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阐述研究思路与方法,讲明研究的难点、创新点和可行性,并设定研究的总体框架;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和研究设计。首先对国内外信息共享和利益理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进而明确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并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研究的方向。随后进行研究方案设计,介绍了25位公安一线民警作为访谈对象的来源和构成,确定了进行三轮访谈的研究路径,并选取了主要使用的访谈资料分析方法;第三部分包括解构利益壁垒表现形式和阐述利益壁垒作用机理。首先,结合文献调查结果和对25位公安一线民警的三轮访谈资料,梳理出利益壁垒在警务信息共享中的2大类共计14种具体表现形式。其次,使用访谈资料作为佐证,深入阐释利益壁垒的单独作用机理和相互作用机理;第四部分则是针对利益壁垒的表现形式与作用机理,结合当前已有的措施,有针对性地从利益驱动、利益协调、利益保障三大方面提出破解利益壁垒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更好地服务于公安实战,更好地发挥公安机关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作用。
聂森[3](2020)在《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全球信息化、网络化,在其广泛应用下,电子政务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政务系统中包含大量政府部门非公开信息,以及核心涉密内容,这些内容若被非授权者获取,尤其是不法分子,会给整个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当前,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单纯依赖防火墙、防病毒系统对政府部门网络实施局部安全防护,很难保障其信息安全,并且部分地区对于电子信息安全管理还缺少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导致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基于此,找出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研究成果分析,归纳出确保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不仅要加强技术手段更要从管理上解决问题。可以从人员、技术、制度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并且从研究相对较少的保密部门职能发挥和信息安全监管方面进行拓展。本次研究以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风险治理理论等为理论指导,以郑州地区为例,随机选取了部分省、市级部门,从六个方面对其电子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现状进行调查。通过汇总数据分析出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根据问题,区分技术手段和行政管理两个方面,对影响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八个方面的管理策略和建议。最后归纳总结本文结论,并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展望。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通过分析当前信息技术国产化情况,制定出推动政府部门信息系统软硬件分层次、分领域国产化的策略;二是建立电子信息安全监管中心,并引入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三是加强网络执法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执法部门职能,依法治网。
郑一峰[4](2020)在《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政府信息化的发展和战略环境的深刻变革,对涉密信息的监管和保护显得尤为关键,如何切实提升涉密信息监管的能力,有效降低潜在失泄密风险,是地方党委和政府亟需思考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以泉州市党政机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研究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潜在原因。研究发现,尽管泉州市党政机关在涉密信息监管方面付出诸多努力,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信息安全保密管理主体有缺位、对涉密信息载体监管不够重视、涉密人员监管、失泄密敌情观念更新较为缓慢、定密流程不够规范等方面的不足。究其原因,在于专业人才的缺失和监管责任未落实到位。本文引入国内部分省市以及国外地方政府机构在涉密监管领域的先进做法作为参考借鉴。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体系、加强信息安全监管专业队伍建设、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整体信息安全、加大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保密宣传教育力度等四个维度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供相关部门参考。
张行舒[5](2020)在《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子政务涉及到政府部门的机密,肩负政府的门户形象,实施过程要求极高的安全性能。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包括个人隐私、公众权益、国家利益、事关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等重要问题。如何有效地为电子政务提供安全屏障,是当前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现阶段对于大数据下结合云环境进行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研究非常多,也初步形成了一定体系。但是关于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的研究比较少。其主要原因在于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也处在探索阶段,虽然理论逐步成型,但是对于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对信息安全带来的影响及风险都还没有相应的理论体系,相关研究也比较少。所以本文试图对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信息安全管理理论进行梳理,丰富相关研究。本文研究主体为大数据时代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主要探究大数据时代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所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具体来说,本论文立足于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共享背景,拟用信息安全理论、风险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利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大数据时代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进行共享安全管理的研究。本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首先,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安全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数据安全问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安全问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服务安全问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管理安全问题;其次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中安全管理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电子政务信息共享风险管理理念滞后、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安全防护系统薄弱、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全程监控不力、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应急管理机制缺失;针对问题及原因,结合国内外经验,本文给出了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安全管理路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树立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理念、加强政务信息共享全程监管、开展政务信息共享系统审计、实施政务信息共享风险管理。
林融[6](2020)在《F省电子政务系统资源共享的信息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互联网+”时代,一些地方政府致力于利用互联网来改善政府工作流程及服务模式,优化政府办公效率。当前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虽取得长足发展,但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这一环节涌现的安全风险问题也日益增多。改善电子政务系统在信息资源共享环节存在的风险因素,推进电子政府信息安全管理,成为信息化时代各级政府网络治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自实施“数字F”战略以来,F省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信息安全直接关系到F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对F省整体建设和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本文力求从信息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将思考方向引导至保障共享信息安全层面之上,并引用国家总体安全观、新木桶理论、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等理论,对当前我国F省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的现状予以精细分析,认为影响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的因素包括管理制度、法律法规、人才培养、技术环境等,并进一步发现要改善信息共享安全的环境,应该需要从多层次制定相应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及标准,力图在总体上给电子政务信息标准化工作赋予安全意义;应大力发展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合理化使用信息技术,力求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还应强调创新精神,倡导研发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从根本上大大减轻对技术的依赖;另外,健全信息人才支撑体系,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最后着力优化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体系,包括组织体系、管理制度、应急体系建设等。本文的最终目的,是希冀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水平的提升能服务于我国当下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加强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
王乐天[7](2019)在《山东省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中的保密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社交网络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我国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泄密风险加大,新挑战日益增多,形势异常严峻。各级保密管理职能部门处于关系国家安全的第一线,处于保密管理前沿,肩负着保守国家秘密、管理国家秘密的重任,过去对于保密管理的认识和方法与新形势的需求已经不匹配,必须更新保密管理理念,丰富保密管理手段,努力提高新形势下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中的保密管理水平。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以“十三五规划”为契机,大力推进全省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在这其中如何做好保密管理工作,推进保密管理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保护党政机关信息安全不泄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文第一章介绍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还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二章阐述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与保密管理的内涵,以及在实际工作中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章阐述山东省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情况,及其中保密管理的开展情况。第四章阐述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中保密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保密管理体制、保密管理法制建设执行、保密管理人员素质及保密管理标准执行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五章阐述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中保密管理出现的问题成因分析,包括保密管理体制难以适应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中对保密管理重视不足、保密管理面临信息化技术新挑战。第六章提出了改进山东省信息化建设中保密管理的对策建议,包括理顺保密管理运行体制、改进保密法制及执法建设、提高涉密人员保密素质、严格执行保密管理标准。目前保密管理在山东省目前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中的存在感还很薄弱,既有信息化建设与保密管理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也有保密管理自身体制机制的问题。希望本文能够为下一步做好山东省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中的保密管理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张雅杰[8](2019)在《T市S局测绘类国家秘密信息保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测绘工作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关键性的地理位置信息,在行政管理、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等不同领域,测绘工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测绘工作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前期性和基础性的重要工作,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然而地理信息易复制、易传播,一旦地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泄露,就会引发诸多风险。当今测绘生产单位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防护制度,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极有可能会发生诸多地理信息安全事故。因此,迫切需要研究一套秘密信息保护机制,预先采取防范措施,排除安全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本文主要致力于测绘生产单位国家秘密信息保护机制的研究。以T市S局测绘部门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案例分析的方法,找出测绘部门在涉密信息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利用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参考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地理信息安全监管体系、人才培育机制、设施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经验,从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用人机制、加强监督与应急管理机制、培育组织文化等四个方面对原有的工作机制进行完善,最终探索出一套更加详细的秘密信息保护机制,这个机制对其他测绘生产单位有借鉴意义,并值得运用与推广。
胡扬[9](2018)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的SWOT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安全问题关系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稳定,随着网络普及面越来越宽,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也更加难以控制。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管理技术比国外先进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存在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加强对电子政务系统中信息资源安全问题的研究,强化对电子政务系统中信息资源安全问题的认识。本文基于SWOT模型对电子政务系统中信息资源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从战略分析的角度提出相应策略。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讨论本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并对电子政务系统中信息资源安全问题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表明了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一章对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中信息资源安全的定义以及详细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科学、细致的分析,同时简单阐述了电子政务信息涉及的信息安全管理研究的必要性,为后面的研究打下基础。第二章通过对电子政务系统内信息资源安全管理问题的国内研究现状,包括:政策现状、技术现状、管理现状、法律法规现状、文化现状等方面的研究找出我国的优势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另外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通过与欧美国家的相互比较,找出外部环境的机遇,以及对我国自身研究和实践的启发,为下文进行SWOT分析提供分析基础。第三章,首先说明了SWOT分析存在的缺陷,研究中需要注意问题,然后对电子政务系统内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力求透过现象看本质,希望通过对我国电子政务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涉及的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的进行分析找出了我国电子政务系统中信息资源管理内部环境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环境存在的机遇和挑战。第四章,利用SWOT分析方法进行战略决策分析。论文认为改善我国电子政务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寻找相关策略,SO:增长型战略--以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系统中信息资源安全管理新发展(1)、ST:多种经营型战略--建立综合性的国际安全制度性框架,形成“威慑”力、WO:扭转型战略--以“法律政策先行、技管结合”的原则构建全方位的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管理模式、WT:防御性战略--建立我国政务信息资源安全体系的应对的策略,可以从战略到管理,再到技术及法律对我国电子政务系统中信息资源安全问题进行全方位管理。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且提出未来完善论文的方向。
徐华伟[10](2019)在《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研究》文中指出纵观人类演进的历史长河,可以发现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的能力发挥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单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这既表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前提,也说明人获得解放的过程同时是人能力得到发展,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作为“天生的政治动物”,人类所构造的政治生活是保障其生存所必须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条件,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就是人参与政治生活发展出来的能力,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命题的体现,是确立人在世界中主体地位的主要表征。在相当有限的时间内,互联网席卷全球,新技术的开放性与互动性为公民在政治生活方面增添了崭新的元素,信息的共享与快速流转无疑极大的降低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门槛,虚拟社区、网络社团、网络政治动员、网络民意征集、人肉搜索等展现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面貌,再一次充分验证了“科学技术从来都是历史的有力杠杆”这一论断。基于网络,公民对于政治参与的态度、政治表达的热情以及采取集体行动的质量有了崭新的提升。在我国引入全功能互联网的20余年时间里,经过国家自上而下的全力推动和公民自下而上的积极应用的相互助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迅速,从纵向上看,公民关注政治生活的范围、理解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处理政治生活问题的方式都有着巨大的突破,从横向上看,公民对于自身权利的维护和整体协作推动事件发展的能力显着增强。然而,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如数字鸿沟、信息泛滥以及网络政治参与失序化与无效化的问题,究其原因,我国当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根本上决定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所要显现的问题,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应然”与现阶段的“实然”状态的对立统一关系;两千年传统政治文化的积淀,塑造了我国公民特有的心理习惯和行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与代表开放透明互动共享精神的互联网文化有着矛盾冲突,这是深层次原因;当前政治参与制度对于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保障的不足则构成了直接原因。有鉴于此,通过加强经济建设、推进民主建设、开展文化建设、完善制度建设以及推动技术建设的路径,奠定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物质基础,搭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平台,开拓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空间,构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保障体系和增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动力,从而提升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有效维护公民政治权利,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二、如何做好电子政务信息保密管理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做好电子政务信息保密管理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信息安全技术水平低 |
(二)信息安全的法律建设不完善 |
(三)电子政务系统使用人员欠缺信息安全意识 |
(四)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机制不完善 |
三、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的对策 |
(一)加快科技创新强化技术防范 |
(二)规范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建设 |
(三)强化人员安全保密意识 |
(四)建设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
(五)构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
四、结语 |
(2)警务信息共享的利益壁垒:表现、机理与破解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警务信息 |
1.2.2 警务信息共享 |
1.2.3 警务信息共享类型 |
1.2.4 利益壁垒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难点、创新点和可行性 |
1.4.1 研究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1.4.3 研究可行性 |
1.5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信息共享研究综述 |
2.1.1.1 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有关研究 |
2.1.1.2 警务信息共享有关研究 |
2.1.2 利益研究综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基本内涵 |
2.2.2 利益的主体分类 |
2.2.3 利益的客体分类 |
2.3 研究述评 |
3 研究方案设计 |
3.1 研究设计思路 |
3.2 访谈对象选取 |
3.2.1 访谈对象构成 |
3.2.2 访谈对象简介 |
3.3 访谈资料获取 |
3.3.1 第一轮访谈 |
3.3.2 第二轮访谈 |
3.3.3 第三轮访谈 |
3.4 访谈资料分析 |
3.4.1 资料分析方法 |
3.4.2 资料分析程序 |
3.5 本章小结 |
4 利益壁垒表现形式 |
4.1 访谈资料初步分析 |
4.1.1 资料分析过程 |
4.1.2 资料分析结果 |
4.2 表现形式初步解构 |
4.2.1 个人利益 |
4.2.2 部门利益 |
4.3 访谈资料再分析 |
4.3.1 表现形式优化与补充 |
4.3.2 表现形式综合排序 |
4.4 表现形式综合阐释 |
4.4.1 个人利益 |
4.4.2 部门利益 |
4.5 本章小结 |
5 利益壁垒作用机理 |
5.1 访谈资料分析 |
5.2 个人利益作用机理 |
5.3 部门利益作用机理 |
5.4 相互作用机理 |
5.4.1 个人利益的基础作用机理 |
5.4.2 部门利益的反作用机理 |
5.5 本章小结 |
6 利益壁垒破解之道 |
6.1 利益驱动以破解利益壁垒 |
6.1.1 利益激励激发 |
6.1.2 利益推动拉动 |
6.1.3 利益刺激驱动 |
6.1.4 利益导向支配 |
6.2 利益协调以破解利益壁垒 |
6.2.1 经济协调机制 |
6.2.2 政治协调机制 |
6.2.3 法律协调机制 |
6.2.4 道德协调机制 |
6.3 利益保障以破解利益壁垒 |
6.3.1 经济资金保障 |
6.3.2 政治政策保障 |
6.3.3 现代技术保障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在学研究成果 |
一、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二、 在学期间所获的奖励 |
三、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1.研究方法 |
2.主要内容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信息安全 |
2.信息安全管理 |
3.电子政务 |
(二)理论基础 |
1.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
2.危机管理理论 |
3.风险治理理论 |
三、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
(一)政府部门电子信息网络建设 |
(二)电子信息网络安全管理 |
1.电子信息安全管理 |
2.电子信息安全防护 |
(三)电子信息安全系统外网应用安全 |
(四)电子信息安全系统终端安全 |
(五)电子信息网站安全 |
(六)电子信息系统安全产品采购 |
四、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存在的问题 |
1.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导致失泄密 |
2.涉密载体管理不严造成失泄密 |
3.网络信息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
4.业务人员信息化素养参差不齐 |
5.缺少电子政务相关立法 |
6.缺少与电子政务有关的安全监管体系 |
(二)原因分析 |
1.操作系统存在漏洞 |
2.系统配置面临一定的缺陷 |
3.信息发布比较分散 |
4.未认真执行制定的保密制度 |
5.未实施有效的培训 |
6.工作人员自身行为缺乏规范 |
五、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策略 |
(一)制定涉密信息管理制度 |
(二)加强政府部门相关人员的管理 |
(三)增强电子信息安全管理能力 |
(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 |
(五)逐步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
(六)加强监管、引入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 |
(七)推动政府部门信息系统国产化 |
(八)加强网络安全执法队伍建设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全文总结 |
(二)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文献述评 |
四、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 电子政务 |
二、 涉密信息 |
三、 信息安全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 协同治理理论 |
二、 激励理论 |
第三章 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现状 |
第一节 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主体与监管方式 |
一、 监管主体 |
二、 监管方式 |
第二节 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内容与效果 |
一、 涉密信息监管的内容 |
二、 实际监管效果及评价 |
第四章 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调查分析 |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情况 |
二、 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现存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 涉密信息监管主体间缺乏协同配合 |
二、 日常保密制度落实不到位 |
三、 对涉密信息载体监管不够重视 |
四、 保密专业的人才队伍缺失 |
五、 失密泄密敌情观念更新缓慢 |
六、 定密流程不够规范 |
第五章 国内外地方政府涉密信息监管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国内涉密信息管理的尝试及经验 |
一、 上海市的经验与启示 |
二、 重庆市的经验与启示 |
第二节 国外地方政府信息安全监管的做法及经验 |
一、 美国地方政府信息安全监管的制度 |
二、 俄罗斯地方政府涉密信息安全监管措施 |
三、 日本地方政府涉密信息安全监管措施 |
第六章 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的优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涉密信息监管体系 |
一、 形成多层次强化责任体系 |
二、 建立健全涉密信息核定办法 |
三、 引入有资质的技术力量 |
第二节 加强涉密信息安全监管专业队伍建设 |
一、 提高专业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 |
二、 提升涉密信息相关人员履职的自觉性 |
第三节 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整体信息安全 |
一、 提升党政机关电子政务系统的后台监管 |
二、 重视系统的日常维护 |
三、 配备必要的保密技术装备 |
第四节 加大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保密宣传教育力度 |
一、 对保密制度和法律政策的宣传 |
二、 以失泄密案例开展宣传工作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A 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访谈提纲 |
一、 访谈对象: |
二、 访谈内容: |
附件B 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安全问卷调查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述 |
一、大数据 |
二、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务信息共享 |
三、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信息安全理论及其适应性分析 |
二、风险管理理论及其适应性分析 |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适应性分析 |
第二章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现状 |
第一节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背景 |
一、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实践 |
二、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实践 |
第二节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建设实践 |
一、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基本运行框架 |
二、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三、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应用现状 |
四、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应用成果 |
第三节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实践 |
一、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部门 |
二、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技术情况 |
三、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内容 |
四、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法律法规 |
第三章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问题 |
一、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数据安全问题 |
二、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安全问题 |
三、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服务安全问题 |
四、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管理安全问题 |
第二节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问题原因 |
一、风险管理理念滞后,存在人才瓶颈 |
二、平台安全防护系统薄弱,不能适应技术更新 |
三、共享全程监控不力,管理水平较低 |
四、安全设计缺乏规划,应急管理机制缺失 |
第四章 国内外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的经验启示 |
第一节 国外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经验与启示 |
一、国外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经验 |
二、国外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启示 |
第二节 国内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经验与启示 |
一、国内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经验 |
二、国内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启示 |
第五章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安全管理优化路径 |
第一节 完善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理念 |
一、完善数据资产安全观 |
二、完善政务信息共享观念 |
三、完善应对共享风险常态化的主动观念 |
四、完善科学的法律法规保障理念 |
第二节 全程监管政务信息 |
一、建立安全监控集中管理 |
二、强化各个流程监控 |
第三节 完善政务信息共享系统审计体系 |
一、建立常态化的政务信息系统审计机制 |
二、建立政务信息共享系统审计标准 |
三、明确政务信息共享系统审计内容 |
四、动态安全审计 |
第四节 健全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运行管理体系 |
一、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行政管理 |
二、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技术管理 |
三、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风险管理 |
四、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日常管理 |
五、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预警管理 |
六、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应急管理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F省电子政务系统资源共享的信息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 |
2.1.2 信息共享安全 |
2.2 基础理论 |
2.2.1 总体国家安全观 |
2.2.2 新木桶理论 |
2.2.3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理论 |
3 F省电子政务系统资源共享的信息安全管理做法及成效 |
3.1 初步建立了电子政务资源共享信息安全应用体系 |
3.2 资源共享信息安全支撑保障体系基本成形 |
3.3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已组建 |
3.4 信息共享安全管理法规框架初步搭建 |
4 F省电子政务系统资源共享的信息安全管理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F省电子政务系统资源共享的信息安全管理突出问题 |
4.1.1 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发展不足 |
4.1.2 信息安全管理方面人才缺乏 |
4.1.3 信息安全管理措施不完善 |
4.1.4 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较为滞后 |
4.2 F省电子政务系统资源共享的信息安全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4.2.1 信息安全技术环境比较薄弱 |
4.2.2 对信息安全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
4.2.3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
4.2.4 信息安全标准和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
5 完善F省电子政务系统资源共享的信息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发展自主技术,提升系统安全保障 |
5.1.1 发展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业和国产信息技术 |
5.1.2 健全资源共享系统信息安全体系,巩固信息技术环境 |
5.2 健全信息人才支撑体系,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识 |
5.3 优化安全管理体系,健全管理制度 |
5.3.1 安全组织体系建设 |
5.3.2 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
5.3.3 安全应急体系建设 |
5.4 完善信息安全标准,加快法制环境建设 |
5.4.1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配套法律法规 |
5.4.2 推进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 |
6 结论及研究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山东省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中的保密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与保密管理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
2.1 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 |
2.1.1 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
2.1.2 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
2.2 保密管理 |
2.2.1 保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
2.2.2 保密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
2.3 信息化建设与保密管理的相互关系 |
2.3.1 信息化建设对保密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
2.3.2 做好保密管理是信息化建设的安全保障 |
第3章 山东省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中的保密管理现状 |
3.1 山东省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
3.2 山东省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中的保密管理现状 |
3.2.1 保密管理的组织建设 |
3.2.2 保密管理的制度建设 |
3.2.3 保密管理的运行机制 |
3.2.4 保密管理取得的成效 |
第4章 山东省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中保密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 保密管理体制运行不畅 |
4.1.1 保密管理检查监督不到位 |
4.1.2 信息化建设主体轻视保密 |
4.2 保密管理法制建设及执法滞后 |
4.2.1 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
4.2.2 行政执法力度不够到位 |
4.3 信息化建设参与方保密素质不足 |
4.3.1 承建单位保密管理不力 |
4.3.2 党政机关保密人才稀缺 |
4.4 信息化建设中保密标准执行不力 |
4.4.1 计算机系统管理问题 |
4.4.2 计算机网络管理问题 |
4.4.3 办公设备的管理问题 |
第5章 山东省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中保密管理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
5.1 保密管理体制难以适应信息化建设 |
5.1.1 历史遗留因素制约 |
5.1.2 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
5.1.3 机关自身体制原因 |
5.2 信息化建设中对保密管理重视不足 |
5.2.1 对保密管理认识模糊 |
5.2.2 保密审查标准不严格 |
5.2.3 保密审查覆盖不全面 |
5.2.4 建设过程中防护不足 |
5.3 保密管理面临信息化技术新挑战 |
5.3.1 关于硬件 |
5.3.2 关于电磁泄漏 |
5.3.3 关于网络 |
第6章 改进山东省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中保密管理的对策建议 |
6.1 理顺保密管理运行体制 |
6.1.1 改进保密管理观念 |
6.1.2 改进保密管理体制 |
6.1.3 改进保密管理方式 |
6.2 推进保密法制及执法建设 |
6.2.1 完善政府信息定密制度体系 |
6.2.2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体系 |
6.2.3 完善保密制度的本地化建设 |
6.2.4 明确执法权限,加强执法能力 |
6.3 提高涉密人员保密素质 |
6.3.1 提升保密管理人员意识能力 |
6.3.2 加强涉密资质企业人员管理 |
6.4 严格执行保密管理标准 |
6.4.1 党政机关加大经费投入 |
6.4.2 依靠社会技术科研力量 |
6.4.3 完善保密管理技术检查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T市S局测绘类国家秘密信息保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调查问卷法 |
1.3.3 案例研究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5.1 论文创新之处 |
1.5.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测绘 |
2.1.2 测绘成果 |
2.1.3 地理信息特征 |
2.1.4 国家秘密 |
2.1.5 涉密载体泄密风险 |
2.2 理论基础 |
2.2.1 测绘地理信息定密 |
2.2.2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
2.2.3 人力资源管理 |
第3章 T市S局测绘部门保密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 T市S局测绘部门保密管理概况 |
3.1.1 部门组织结构 |
3.1.2 保密工作领导小组 |
3.1.3 涉密人员分级情况 |
3.1.4 保密制度 |
3.2 测绘作业流程中的泄密风险识别 |
3.2.1 最易出现泄密问题的环节调查 |
3.2.2 外业工作中的泄密渠道 |
3.2.3 内业工作中的主要泄密渠道 |
3.3 测绘部门保密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
3.3.1 涉密人员对保密的认识度不够 |
3.3.2 保密制度落实不到位 |
3.3.3 领导重视度不足 |
3.3.4 部门内部保密文化氛围不足 |
3.4 测绘部门保密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3.4.1 保密安全管理制度待完善 |
3.4.2 涉密人员培养机制不明确 |
3.4.3 对泄密行为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
3.4.4 安全保密的组织文化氛围不够 |
第4章 国外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相关管理经验与启示 |
4.1 美国 |
4.1.1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监管政策 |
4.1.2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人才培育机制的特点 |
4.1.3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设施管理 |
4.2 欧盟 |
4.2.1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监管政策 |
4.2.2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设施管理 |
4.3 日本 |
4.3.1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人才培育机制 |
4.3.2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设施管理 |
4.4 启示 |
4.4.1 开放式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监管理念 |
4.4.2 有效的组织保障 |
4.4.3 完善的测绘地理信息人才的教育和激励制度 |
4.4.4 完善微观层面的设施保护机制 |
第5章 测绘部门保密管理改进措施 |
5.1 健全工作机制 |
5.1.1 提高定密的科学性水平 |
5.1.2 完善风险识别机制 |
5.1.3 建立生产过程保密责任机制 |
5.1.4 完善成果资料管理制度 |
5.1.5 完善设备管理制度 |
5.1.6 完善局域网管理制度 |
5.2 完善涉密人员用人机制 |
5.2.1 完善选拔任用机制 |
5.2.2 完善教育培训制度 |
5.2.3 改进涉密人员绩效考核 |
5.2.4 完善涉密人员行为管理制度 |
5.3 加强监督与应急管理机制 |
5.3.1 完善对涉密人员的监督 |
5.3.2 技术上加强对涉密数据保护的监督 |
5.3.3 建立地理信息泄密突发事件分级应急机制 |
5.4 培育信息保护组织文化 |
5.4.1 提高领导重视 |
5.4.2 创新宣传模式 |
5.4.3 培养组织价值观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保密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 测绘部门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 C 访谈统计表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的SWOT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内容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创新点 |
第四节 基本概念和分析模型 |
一、电子政务 |
二、政务信息资源 |
三、政务信息资源安全 |
四、SWOT分析模型 |
第一章 电子政务与信息资源安全 |
第一节 电子政务及发展 |
一、电子政务的内容 |
二、电子政务的发展 |
第二节 信息资源安全的内容 |
一、信息资源安全的定义 |
二、信息资源安全的特点 |
三、电子政务信息资源 |
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的重要性 |
第二章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管理现状 |
第一节 国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管理 |
一、美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管理 |
二、英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管理 |
第二节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管理现状 |
一、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 |
二、完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管理机构 |
三、建立健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 |
四、重视互联网安全人才的培养 |
第三章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管理经验总结与反思 |
第一节 国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管理经验总结 |
第二节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管理的经验总结 |
第三节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管理能力反思 |
第四章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问题的SWOT分析 |
第一节 SWOT分析隐含的假定及不足 |
一、SWOT分析法在运用过程中隐含的假定 |
二、SWOT战略分析方法存在的不足 |
三、SWOT战略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
第二节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管理的SWOT分析 |
一、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的内部优势分析 |
二、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的内部劣势分析 |
三、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的外部机遇分析 |
四、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的外部挑战分析 |
第五章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管理的策略 |
第一节 推动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管理新发展 |
一、积极构建中美电子政务战略稳定关系 |
二、面向“一带一路”提供电子政务网络空间治理公共产品 |
三、深度对接和用好既有的政务信息网络空间治理体系 |
四、围绕新技术开展新布局 |
第二节 构建全方位的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管理模式 |
一、以政策为导向,标准为规范,多措并举促安全 |
二、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合理的管理协调机制 |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四、加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人才的培养 |
五、强化人员安全保密意识 |
第三节 建立综合性的国际安全制度性框架,形成“威慑”力 |
一、国际电子政务网络空间安全冲突升级 |
二、形成“威慑”力的安全治理局面 |
第四节 建立我国政务信息资源安全体系 |
一、国家主导,社会参与 |
二、明确等级保护,提倡全局治理,积极防御 |
三、加快我国自主安全技术的研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我国出台的《网络安全法》配套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
附录 B 联邦政府出台的直接或间接地处理网络安全问题的法律法规 |
致谢 |
(10)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缘由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学者关于此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研究 |
1.2.2 关于网络民主的研究 |
1.2.3 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公民政治参与能力 |
2.1 公民政治参与的理论阐释 |
2.1.1 国外主要政治参与理论概述 |
2.1.2 对国外政治参与理论的小结 |
2.1.3 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思想及其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 |
2.1.4 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
2.2 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基本内涵 |
2.2.1 能力的涵义 |
2.2.2 公民政治参与能力概念界定 |
2.2.3 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公民政治参与能力 |
2.2.4 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构成 |
2.3 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现实功能 |
2.3.1 政治作用 |
2.3.2 社会作用 |
第三章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 |
3.1 网络时代的公民与政治参与 |
3.1.1 网络时代的来临 |
3.1.2 网络时代人的存在方式 |
3.1.3 网络对公民的影响 |
3.1.4 网络对政治参与的影响 |
3.2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
3.2.1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概念 |
3.2.2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内涵 |
3.3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基本要素 |
3.3.1 基础技术资源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先行保障 |
3.3.2 信息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基石 |
3.3.3 公共性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实施要求 |
3.4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特征 |
3.4.1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内生基础:基于网络的政治态度 |
3.4.2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外在表现:网络表达 |
3.4.3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展现场域:网络公共空间 |
3.4.4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展开逻辑:虚拟与现实的相互作用 |
3.4.5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拓展力量:网络集体行动 |
第四章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现状分析 |
4.1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与评价 |
4.1.1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发展历程 |
4.1.2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特征 |
4.2 历时性视角下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考察 |
4.2.1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 |
4.2.2 能力准备期:1994年——2002年 |
4.2.3 公民网络表达诉求能力发展期:2003年至今 |
4.2.4 公民网络筛选整合信息能力发展期:2006年至今 |
4.2.5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协商能力发展期:2007年至今 |
4.2.6 公民移动互联集体行动能力发展期:2010年至今 |
4.2.7 小结 |
4.3 共时性视角下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考察 |
4.3.1 利益相关者:“吸引关注”逻辑下的能力呈现 |
4.3.2 网络意见领袖:“提出意见”逻辑下的能力呈现 |
4.3.3 普通网民:“围观”逻辑下的能力呈现 |
4.3.4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5.1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中的问题 |
5.1.1 数字鸿沟阻碍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
5.1.2 信息泛滥动摇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基石 |
5.1.3 泛娱乐化和群体极化破坏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公共性元素 |
5.1.4 政府整合信息功能不足制约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深入发展 |
5.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根本原因 |
5.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 |
5.2.2 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根本性影响 |
5.2.3 运动式治理的惯性依旧影响重大 |
5.2.4 处于发育期的公民社会制约能力的发展 |
5.2.5 政府应用信息技术的程度有待提升 |
5.3 公民文化的薄弱是深层次原因 |
5.3.1 公民文化的涵义 |
5.3.2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 |
5.3.3 公民网络素养有待提升 |
5.4 政治参与制度供给不足是直接原因 |
5.4.1 对公民知情权保障的不足 |
5.4.2 对公民参与权保障的不足 |
5.4.3 对公民表达权保障的不足 |
5.4.4 对公民监督权保障的不足 |
第六章 发展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对策 |
6.1 经济建设,奠定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基础 |
6.1.1 大力发展经济,创造缩小数字鸿沟的物质条件 |
6.1.2 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培育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环境 |
6.2 民主成长,搭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平台 |
6.2.1 以网络民主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
6.2.2 强化网络民主互动平台建设 |
6.2.3 深化基层网络民主发展 |
6.3 文化塑造,开拓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空间 |
6.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参与型网络政治文化的建设 |
6.3.2 协同建设,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参政文化 |
6.3.3 开展网络公民教育 |
6.4 制度完善,构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保障体系 |
6.4.1 创新民主参与制度渠道 |
6.4.2 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
6.4.3 加强软法建设 |
6.5 技术推进,增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发展的动力 |
6.5.1 推进网络强国基础设施建设 |
6.5.2 加强信息开放平台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如何做好电子政务信息保密管理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王亚煦,朱洪波. 营销界, 2021(11)
- [2]警务信息共享的利益壁垒:表现、机理与破解之道[D]. 李修丞.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09)
- [3]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 聂森.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4]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研究[D]. 郑一峰. 华侨大学, 2020(01)
- [5]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研究[D]. 张行舒.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6]F省电子政务系统资源共享的信息安全管理研究[D]. 林融.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7]山东省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中的保密管理问题研究[D]. 王乐天. 山东大学, 2019(09)
- [8]T市S局测绘类国家秘密信息保护机制研究[D]. 张雅杰. 天津大学, 2019(06)
- [9]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的SWOT策略研究[D]. 胡扬.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10]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研究[D]. 徐华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1)
标签:电子政务论文; 信息安全论文; 信息安全标准论文;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论文; 电子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