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礼俗消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情礼俗消费,畸变,反思,应对
礼俗消费论文文献综述
崔永江,朱玉珠[1](2018)在《当前农村传统人情礼俗消费:畸变、反思与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与变迁,当前农村传统的人情礼俗消费也发生了显着变化。面对农村传统的人情礼俗消费功能日渐趋向庸俗和变味的情况,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农村传统人情礼俗消费的畸变进行了深入反思,并探讨了应对策略。(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8年22期)
孔德丰,周明珠[2](2018)在《浅议当前农村人情礼俗消费问题的现状、影响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农村地区长期受到礼尚往来思想和攀比风气的影响,使农民人情礼俗的消费支出不断增加,这种现象正在吞噬着农民的财富,给农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农村为调研对象,根据实际考察和深入研究,对当前我国农村人情礼俗消费问题的现状、影响及相应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述。(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8年22期)
崔永江,卫锦荷,王瑶[3](2018)在《农村人情及礼俗消费行为研究文献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社会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等四个方面,综述国内学者对农村人情及礼俗消费行为研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即国内学者对于人情及礼俗消费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但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22期)
马娅娜[4](2018)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情礼俗消费对农民生活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礼尚往来,是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惯习与“规矩”。适度的人情往来行为,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分享的机会,增进了感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而且在维系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乡界限逐渐被打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数不断增多,农民的人际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际圈由以传统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为主,逐渐扩大到基于“业缘”、“趣缘”关系而形成的人情圈。当前部分农村社会的人情名目五花八门,礼金数额不断高涨,但是人们之间的感情却愈加淡薄。攀比浪费、盲目从众、投机敛财等不良风气愈演愈烈,给农民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农民不堪人情之重负,苦不堪言,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产生活。本文以山西省垣曲县S村为例进行研究。全文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包括选题目的及意义、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要研究人情礼俗消费,必须要弄明白它为什么会长期存在,需要研究它的历史渊源,因此,第二部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研究了农村人情礼俗消费的历史渊源;第叁部分从人情对象、名目、标准、形式等角度分析研究了 S村人情礼俗消费的现实状况,发现其人情礼俗消费发生了异化;第四部分阐述了 S村人情消费异化的突出表现,并从社会结构、文化、思想、心理及个人等多角度对其异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五部分着重分析了农村人情礼俗消费对农民生活产生的影响,即正向功能和负面影响。笔者在深入分析研究农村人情礼俗消费的现状、主要原因及影响的基础上,努力寻求积极有效的应对之策;第六部分从加强农村德治建设、重塑农村村规民约、弘扬优良家训家风、强化民间组织功能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文明的人情消费观念,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素养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力求改善农村社会风气,促使农村人情礼俗消费回归理性,建造风清风清气正的美丽乡村,进一步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林建鸿,刘小婵,阮晓菁,吴菁,林宜辉[5](2017)在《福建农村婚丧礼俗 消费态势调查及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婚丧嫁娶等礼俗,国人历来郑重其事,生怕礼数仪式不周全、"礼尚往来"不到位,由此劳心劳力自不必说,而这经济负担则是实打实的。来自福建农村发展智库的专项调查数据显示,婚丧花费是近五年来我省农村礼俗消费中增长最快的项目,是当前农民群众最关注、倍感压力的礼俗消费项目。一、近年来福建农村婚丧礼俗消费情况(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期刊2017年06期)
苗晓菲,宁傲侠[6](2016)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人情礼俗消费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及其变迁——对南京A村和B村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情礼俗消费是华夏民族在人际关系上进行发展和维持的重要乃至主要手段,是普遍而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于此背景下,人际交往密切的农耕文化,成为了孕育我国人情礼俗消费的一方沃土。本研究纵向从城镇化历史因素,横向从城镇化经济因素,对人情礼俗消费所受影响的客观条件以及其发展现状做出了尽可能的分析,旨在减少农民用于人情礼俗消费的开销,对人情礼俗消费的去留做出理性分析。(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6年13期)
潘晓华,刘静[7](2016)在《中国北方农村礼俗消费现象的社会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农村传统的礼俗消费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隐形"负担,并且逐渐吞噬着人们的财富。由于受"礼尚往来"传统思想和盲目攀比风气的影响,人们之间的"人情债"越来越重,低收入家庭更是不堪重负。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当前,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政府、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步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人们的理性消费,这将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来源于《济宁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杨天保,袁丽红[8](2013)在《传统礼俗消费的经济人类学考量——兼以桂东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礼俗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西方人类学家以"礼物交换"为切口,早开先例。虽然他们对于经济主义原则是否完全适用于"崇高性"礼物交换过程,还持有争议,但是基于礼俗消费的人类学研究视角已波及全球。中国素为礼仪之邦,礼俗文化及其礼俗消费持久且深厚。近来,除了继续围绕国家"大传统",探讨影响经济发展的制度性因子之外,关注民间"小传统",探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非制度性因子,正逐步深入。就广西而论,学者运用"文化—经济"分析模型,探讨了近代本土礼俗文化及其若干经济发展问题,但研究略显"泛民俗化","消费研究"还有待完善。桂东南区位优势明显,礼俗消费及其"礼俗史"发展独特,建构出一种兼容岭南"那文化"古典式的农耕品性、泛北部湾船埠河海贸易模式和多族群传统手工制作等特色于一身的"礼俗经济"体系,是深入研究广西传统"礼俗消费"的一个典型实例。(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尹超[9](2011)在《农村人情礼俗消费对农民生活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情礼俗消费是中华民族维持和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社会学的学科视野下,人情礼俗消费是一种涉及到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的社会交换与社会交往行为。本研究站在社会需要的立场上,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人情礼俗消费现象这一微观社会事实的研究,回顾以往研究取得的成果,纵向比较了人情礼俗消费的发展变化,描述了当前样本中人情礼俗消费的现状,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与社会功能,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人际交往理念是农耕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民风淳朴的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朴实的农民更加看重这种人际交往与互动中表达感情和促进团结互助的人情往来。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时期,村民之间的这种在风俗典礼仪式中的人情交往,互相给予的实物和货币上的支持具有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积极作用。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农民在人情礼俗方面的消费支出也随之水涨船高,风俗礼逐渐演变成了人情礼,农民之间的礼俗往来已由过去的情感型向排场型和经济型快速转变,农村旧礼俗习惯风气日盛,礼金数额逐年攀升,已经超出了人际交往与经济互助的界限,这种非消费性的费用支出也成为农村家庭的一项沉重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经营性资金投入。本文通过对一个地处东北平原地区典型农村社区的实地调查,通过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资料收集方法,围绕村民之间的人情礼俗消费现象这一核心问题进行考察,就本村人情礼俗消费进行历史回顾和现状描述,对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人情礼俗消费的关系进行分析、及阐明目前的人情礼俗消费水品对农民生活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家庭是人情礼俗消费支出行为的主体,按照家庭生命周期和通过各种生命礼仪和岁时礼仪表达出来。当前,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情礼俗消费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消费数额也在逐年攀升,这一现象是多种传统因素与社会发展因素的综合结果。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方法设计和资料收集方法,文献回顾及文献简评,最后提出了实践创新。第二部分,追溯了人情礼俗消费的历史渊源,对农村人情礼俗消费现象的历史变迁进行描述。第叁部分,对样本特征进行描述,分析了S村作为本研究样本的代表性、可行性及推论意义。描述了S村的人情礼俗消费发展现状,家庭的经济状况及社会地位与人情礼俗消费行为的关系。第四部分,对目前S村多度的人情礼俗消费现象产生的影响研究。第五部分,对目前S村过度的人情礼俗消费现象的对策研究。第六部分,基于对以上分析的主要结论,提出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尹超[10](2010)在《农村人情礼俗消费分析——以吉林省九台市S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人情礼俗消费支出也随之水涨船高,传统朴素的人际互助与交往正在被异化成令人生厌的功利性人情礼俗消费。本文对S村农民的人情礼俗消费现状进行描述,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倡导适度的人情礼俗消费,以减少农民负担,促进农村人际关系和谐。(本文来源于《经济视角(下)》期刊2010年10期)
礼俗消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农村地区长期受到礼尚往来思想和攀比风气的影响,使农民人情礼俗的消费支出不断增加,这种现象正在吞噬着农民的财富,给农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农村为调研对象,根据实际考察和深入研究,对当前我国农村人情礼俗消费问题的现状、影响及相应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礼俗消费论文参考文献
[1].崔永江,朱玉珠.当前农村传统人情礼俗消费:畸变、反思与应对[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
[2].孔德丰,周明珠.浅议当前农村人情礼俗消费问题的现状、影响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
[3].崔永江,卫锦荷,王瑶.农村人情及礼俗消费行为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8
[4].马娅娜.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情礼俗消费对农民生活的影响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8
[5].林建鸿,刘小婵,阮晓菁,吴菁,林宜辉.福建农村婚丧礼俗消费态势调查及建议[J].福建农业.2017
[6].苗晓菲,宁傲侠.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人情礼俗消费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及其变迁——对南京A村和B村的对比研究[J].法制博览.2016
[7].潘晓华,刘静.中国北方农村礼俗消费现象的社会学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6
[8].杨天保,袁丽红.传统礼俗消费的经济人类学考量——兼以桂东南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3
[9].尹超.农村人情礼俗消费对农民生活的影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
[10].尹超.农村人情礼俗消费分析——以吉林省九台市S村为例[J].经济视角(下).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