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煤层气赋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煤层气富集区,分形维数,吸附热,温度
煤层气赋存论文文献综述
王辰,冯增朝,周动,赵东,蔡婷婷[1](2019)在《煤层气赋存的分形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红外热成像手段,对微小煤样内的甲烷吸附区进行了观察,并评估其吸附特征与在煤中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煤中存在不同尺度与甲烷吸附能力的甲烷富集区,吸附/解吸甲烷时,甲烷富集区比邻近区域具有更明显的升温/降温现象.通过图像处理的方法对不同吸附压力条件下的红外热像图中的甲烷富集区进行提取,采用盒维数进行统计发现甲烷富集区符合分形规律.试验表明随着吸附压力升高,甲烷富集区的分形维数增大,分布初值减小.对两个不同煤田的煤层气富集区进行统计表明:从微米级到千米级尺度范围内,甲烷富集区分布具有分形特征,且分形维数均在1.5~2.00之间.(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安瑞瑞,朱君[2](2019)在《地下水中煤层气水力压裂液赋存全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定量分析煤层气开采过程中,水力压裂液赋存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并且实现水力压裂和排水抽气阶段耦合计算地下水中KCl浓度的动态变化。选择山西西山煤层气田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GMS软件建立了叁维地下水水流模型,计算了采气井排水15年后对地下水水量的影响;然后建立了溶质迁移模型,分时段预测了KCl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单个采气井而言,排水抽气15年后最大降深约20. 01 m,影响范围在采气井直径400 m内;地下水中压裂液KCl浓度在水力压裂阶段最大,可以达到约2446 mg/L,随着排水抽气,地下水中KCl浓度逐渐降低,大概3~4年被清除。(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9-08-30)
孟贵希[3](2019)在《孔径结构、水分对低阶煤煤层气赋存的影响——以新疆地区侏罗系西山窑组褐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新疆伊犁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侏罗系西山窑组主力煤层样品进行了压汞法及低温液氮法实验,分析了煤岩的孔隙结构特征;利用煤样的甲烷等温吸附实验,研究了孔隙结构、水分对吸附气赋存的影响。实验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低煤阶煤以中孔、大孔为主的孔隙特征决定了煤层气主要以游离状态赋存其中,水分是影响吸附气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地质》期刊2019年08期)
柯军,吴永贵,尹中山[4](2019)在《镇雄县熊洞煤矿煤层气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镇雄县煤炭、煤层气资源丰富,充分利用熊洞煤矿煤矿瓦斯、煤层气实测资料,通过对研究区地质构造、煤层埋深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初步得出以古向斜轴部及压扭性断层周边煤层气含量高,运动的地下水溶解、运移甲烷,煤层气含量低,滞流的地下水封堵煤层气,含气量高的结论。建议熊洞煤矿开展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获取评价参数并进一步深化煤储层煤体结构等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地质》期刊2019年08期)
刘燕[5](2019)在《沁水盆地马必东区块马66井区煤层气赋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对沁水盆地马必东区块马66井区的以往地质工作、区块概况、含气性、物性特征等进行了阐述,基本阐明了沁水盆地马必东区块马66井区煤层气赋存规律及特征。(本文来源于《华北自然资源》期刊2019年04期)
张长文,张文平[6](2019)在《双鸭山煤田煤层气赋存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双鸭山煤田的地层、构造特征及煤层煤质的研究,全面分析总结了整个煤田的煤层气平面赋存规律、垂向赋存规律以及煤层气赋存规律与构造的关系,并对全区煤层气资源量进行了预测。(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19期)
廖家隆[7](2019)在《苏南煤层气的赋存规律及勘探靶区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苏南地区的含煤区地质背景、煤层分布、生气条件及含气量等的综合研究,总结了煤层气的聚集规律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本区地质实际的评价标准,并采用模糊综合分析方法,对22个煤层气勘探预选区块的勘探前景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苏南地区煤炭资源分布小而零星,但从煤化阶段、煤岩组份、有机质类型等分析,总的煤层生气条件是好的。煤层含气量受埋深、煤种、煤厚、圈闭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根据本次煤层气选区评价结果,建议将港口、句容、花山叁个区块作为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首选区块,沙洲、东山、卜弋桥、湖塘、古洞等区块作为次选区块。(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地质》期刊2019年06期)
杨予生,楚靖岩,李建欣,张晓逵[8](2019)在《平顶山煤田煤层气赋存地质条件及资源潜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平顶山煤田煤层气资源丰富,本文在分析煤层气赋存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影响煤层气开采利用的煤层厚度、含气量、储层压力、吸附能力、渗透率等基本参数进行了分析,并评价了其的资源潜力。结果显示:平顶山煤田煤层厚度大,层数多,地层倾角小,各煤段基本都覆盖有泥岩、砂质泥岩等密闭性良好的区域性盖层,主采煤层二1煤厚度大,分布稳定,加之以水力封闭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使得煤层气保存良好,赋存程度较高;煤变质程度较高,镜质组含量普遍大于60%,主采煤层主要是原生结构煤,割理、裂隙较发育,较大的吸附能力,这些有利因素为煤层气的生成和富集奠定了基础;根据煤层气试井资料,煤层渗透率普遍较低,平均仅为0. 07mD,这可能与试验井煤层结构破环较为严重,裂隙多被充填致使连通性阻塞所致;煤储层压力属正常压力储层,煤层气解吸速率较高,煤层气的赋存处于欠饱和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地质》期刊2019年06期)
石兆彬,程显东[9](2019)在《阜新煤田刘家区煤层气赋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阜新煤田刘家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和煤层气开采重要地区,该地区蕴含了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较高含量的煤层气,是我国未来的重点的煤层气开发区域。合理有效地对该区域的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对于节约我国煤炭资源,缓解煤炭资源面临枯竭的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此外其被广泛的应用还有助于改善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严峻局面,由此可见其蕴含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本文来源于《冶金与材料》期刊2019年03期)
傅永帅[10](2019)在《基于压力恢复曲线的沁水盆地东北部太原组煤层气赋存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详细的分析了沁水盆地煤层气地质赋存背景,根据盆地内煤层气赋存和分布的宏观特性,针对盆地一级的煤层气富集状况进行了解析,综合了各方面条件对东北部斜坡带煤层气富集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煤层气赋存参数是掌握煤层气赋存与涌出规律、产能预测、灾害治理以及清洁利用等的基础,因此,煤层气赋存压力、透气性系数等渗流参数的准确测定就成为了煤层气资源化开采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压力恢复曲线应用技术是基于油田地下水动力学理论推导而来的,这一方法在油、气田的开发中已经成为常用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把应用于油井的一套分析方法和推断用于煤层气井时,在基本原理是和油井一致的。基于此研究了适用于煤矿井下煤层气渗流参数测定的煤层气压力恢复曲线方法和技术,本文利用研制的配套测定装置,采用压力恢复曲线测定方法对典型煤矿的不同测压钻孔的煤层气渗流参数进行了测定,主要针对煤层渗透性、产能等特征的煤层气赋存数据,结果表明提出的煤层气渗流参数测定方法适用于煤层气赋存参数的测试。采用煤层气压力恢复曲线测定渗流参数与常规法测量煤层气渗流参数结果一致,但压力恢复曲线法实现了煤层气渗流参数快速自动测定,还将测定时间缩短到四分之一,作为新型测定技术应用于煤矿井下,证明了试井理论能在煤矿井下使用,可以准确测定出煤层气压力、渗透性等渗流参数。结合新的煤层气渗流参数测定方法,在沁水盆地东北部开展15号煤层气的赋存规律研究,对研究区太原组15号煤层进行了大量煤层样品的a、b值测试、孔裂率测定及矿井煤储层参数测定(煤层厚度、煤的工业分析等),并在煤矿井下施工62个测试钻孔,利用压力恢复曲线法对31座煤矿15号煤层测定了煤层气渗流参数,总结出渗流参数在研究区的地质分布曲线,研究结论和沁水盆地东北部气井的实测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煤样气体渗透率与有效应力呈负指数函数关系,与煤层埋深之间也呈负指数函数关系,随有效应力和埋深的增加,煤层气储层渗透率按负指数函数规律降低,裂隙系统的渗透率与有效应力和埋藏深度均呈半对数直线关系,说明二者的影响机制相同,即上覆地层的重力对裂隙的压迫作用。地应力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煤层埋藏深度对渗透率的影响实质是地应力对渗透率的影响,煤储层渗透性与煤层气埋藏深度的关系,也证明了地应力对煤储层渗透率的控制作用。当煤储层压力随煤层埋藏深度线性增大的同时,煤储层的渗透率按照指数函数规律快速降低,储层压力对渗透率的影响是作为有效应力的一部分来影响煤储层渗透性,作用远小于埋深对渗透率的控制。通过煤层气赋存规律以及埋深、水文地质、地质构造等保存条件,展开了研究区煤层气开采理论评价,利用测定的煤层气渗流参数结合地质构造影响因素,采用多层次分析法、模糊评判法对研究区煤层气开发进行了综合评价。煤层气开发评价包括的基本地质要素主要是指煤储层地质条件、煤储层物性、煤层气开采条件。研究区煤层气开发综合评价和有利区块的预测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实现,评价结果将沁水盆地东北部15号煤层气划分为四类。研究区内第一类为有利区块,其综合评价系数为≥0.65,大部分分布在昔阳平定开采较深矿井和阳泉的中深部矿区。第二类为中等有利区块,其综合评价系数在0.55~0.65之间,昔阳平定开采较浅矿井与和左矿区开采较深矿井分布在该类内。第叁类为不利区块,其综合评价系数在0.45~0.55之间,寿阳晋中大部分矿井属于该类,和左矿区亦有一部分属于该类。第四类<0.45,主要为研究区15号煤层赋存标高较高的矿井,煤层埋深较浅,一般处于沁水盆地边缘地带,在矿井内有煤层露头,或者矿井内存在甲烷风化带,在煤层气演化生产过程中,盖层厚度较薄,生成的煤层气受构造作用逸散,此类区域不适合进行煤层气开发。根据上述研究规律,得出了研究区矿井煤层气开发难易程度的定性和定量结果,提出了沁水盆地东北部的15号煤层气开采最优区域。(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煤层气赋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定量分析煤层气开采过程中,水力压裂液赋存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并且实现水力压裂和排水抽气阶段耦合计算地下水中KCl浓度的动态变化。选择山西西山煤层气田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GMS软件建立了叁维地下水水流模型,计算了采气井排水15年后对地下水水量的影响;然后建立了溶质迁移模型,分时段预测了KCl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单个采气井而言,排水抽气15年后最大降深约20. 01 m,影响范围在采气井直径400 m内;地下水中压裂液KCl浓度在水力压裂阶段最大,可以达到约2446 mg/L,随着排水抽气,地下水中KCl浓度逐渐降低,大概3~4年被清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煤层气赋存论文参考文献
[1].王辰,冯增朝,周动,赵东,蔡婷婷.煤层气赋存的分形特征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9
[2].安瑞瑞,朱君.地下水中煤层气水力压裂液赋存全过程分析[C].《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9
[3].孟贵希.孔径结构、水分对低阶煤煤层气赋存的影响——以新疆地区侏罗系西山窑组褐煤为例[J].中国煤炭地质.2019
[4].柯军,吴永贵,尹中山.镇雄县熊洞煤矿煤层气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J].中国煤炭地质.2019
[5].刘燕.沁水盆地马必东区块马66井区煤层气赋存特征[J].华北自然资源.2019
[6].张长文,张文平.双鸭山煤田煤层气赋存规律[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7].廖家隆.苏南煤层气的赋存规律及勘探靶区优选[J].中国煤炭地质.2019
[8].杨予生,楚靖岩,李建欣,张晓逵.平顶山煤田煤层气赋存地质条件及资源潜力评价[J].中国煤炭地质.2019
[9].石兆彬,程显东.阜新煤田刘家区煤层气赋存特征[J].冶金与材料.2019
[10].傅永帅.基于压力恢复曲线的沁水盆地东北部太原组煤层气赋存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