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区水氮运移论文-刘峰,仲俊桥,于景麟,明健,贾黎明

根区水氮运移论文-刘峰,仲俊桥,于景麟,明健,贾黎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根区水氮运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杨树,水肥耦合,水氮运移,吸收根

根区水氮运移论文文献综述

刘峰,仲俊桥,于景麟,明健,贾黎明[1](2019)在《水肥耦合对杨树根区水、氮运移及吸收的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木材需求量不断增加,速生丰产林提质增产迫在眉睫,急需探求合理高效的水肥集约经营策略。文中对灌溉施肥条件下植物根区水和氮(N)运移分布、吸收根形态与分布,以及水和N吸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结论如下:1)水、N分布与施肥灌水量、土壤质地、降水、地下水位等条件有关。主要研究方法有室内、大田试验以及数值模拟法。由不同时刻水、N运移分布情况发现,改善水肥耦合措施,可降低N淋失对地下水的污染,同时提高植物的水、N利用效率。2)杨树吸收根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呈"倒金字塔"型分布,随远离树干方向,分布趋于浅层化,垂直根呈"S"形,整体表现为"二态性";从根系分布规律发现,少量多次随水施肥有利于吸收根及林分生长。3)杨树品种、生育阶段、施肥水平以及土壤条件等不同,其水、N吸收情况及后期分配均存在差异。但恰当的水肥比例和灌施频率均有利于水、N吸收。以往研究只关注根区水和N运移、根系分布、吸收利用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而对各环节间动态联系以及整体调控机制知之甚少。因此,应设置不同水、N耦合方式,对各环节进行关联分析,明确调控机制,以期实现水、N效率最大化,有效提升林木产量。(本文来源于《世界林业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夏腾霄[2](2015)在《不同灌水量对膜下滴灌马铃薯生长及根区水、硝态氮运移规律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河套灌区水资源日益紧缺,而生产中水资源又浪费较严重的现状,本文以马铃薯为研究对象,设置了0、1050、1350、1650、1950、2250m3/hm2共6个灌水处理,系统研究了膜下滴灌马铃薯在不同灌水量下,植株生长发育、生理基础及产量形成的差异;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及硝态氮含量动态变化以及膜下滴灌马铃薯水分吸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以期为确定马铃薯节水与高产统一的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马铃薯株高、茎粗、茎、叶干重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变化,块茎干重则持续增加,叶片、茎的干物质分配率逐渐降低,块茎则逐渐升高。株高、茎粗、茎、叶最大干重以A3(1650m3/hm2)为最高,单株块茎干重以A5(2250m3/hm2)最高。2.生育前期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增加,生育后期则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出U型曲线变化。不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但产量最低。产量最高的A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为161 kg/hm2﹒mm。3.同一时期,随灌水量增加,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以A3、A4处理叶片光合速率最高,显着高于其它各处理;叶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随灌水量增加呈下降趋势。4.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土壤硝态氮含量不断降低;不同灌水处理,A3、A4、A5 2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处理,这对保证马铃薯根系氮素吸收有利,但A5处理60 cm以下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仍较高,出现了淋洗现象。5.收获期马铃薯单位面积块茎产量、经济效益均以1650m3/hm2处理最高,分别为50616kg/hm2和62601.0±661.0元/hm2,2250m3/hm2处理商品率最高。在本试验条件下,膜下滴灌马铃薯田间灌水以每次灌水235.7m3/hm2,全生育期共灌7水,总灌水量以1650m3/hm2为宜。(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5-12-01)

史丽艳[3](2013)在《不同灌水方式下玉米生长及根区水、盐及硝态氮运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适宜的灌水方式是推行节水灌溉重要的措施之一,不同作物全生育期的耗水量、根系特性及主要根系层水分状况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类型的土壤结构、渗透特性也不相同,合理的灌水时间与灌水强度可以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对于有效抑制土壤中盐分的富集也可起到积极的作用。本试验以盆栽玉米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直接浇灌(类似生产实际中的畦灌)、滴灌、微润灌等3种灌水方式下轻度盐化土壤玉米的生长发育及其对土壤水分、电导率变化分布,硝态氮运移的影响,试图为轻度盐碱化土壤选择合理的农业灌溉技术和灌水方式提供基本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为:(1)研究玉米整个生育期不同灌水方式对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等形态指标的生长影响;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以及对各个生育期内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的影响。(2)对比分析不同灌水处理后各处理的土壤含水率、盐分含量、以及硝态氮含量的分布与变化。(3)试验结束时在各处理中选择2组取样,测定玉米植株茎、叶、根系、玉米穗等地上部分干物质重。探讨不同灌水方式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对各不同处理进行比较分析,选择较优的组合。试验采用桶栽形式,试验桶规格为:桶壁厚2mm,上部直径52cm,底部直径37cm,高度56cm,试验用土自然风干,并按照NaCl:Na2SO4=1:1配置试验用土,试验土壤质量含盐量为0.25%。每桶装土115kg,按照设定容重(1.27g/cm3)均匀分层装入,按照每桶1.5kg拌入活化鸡粪以增加底肥。试验共10个处理,两个重复。灌水方式采用直接浇灌、滴灌、微润灌3种,直接浇灌与滴灌各设2个灌水水平;微润灌设一个灌水水平。滴灌还分别布置了4L/h、10L/h两种不同出流量滴头,滴头布设间距均为25cm,以研究不同出流量对作物生长以及根区水、盐及养分运移的影响。微润带埋深为15cm,采用自制稳压水箱供水,水头为2.0m,整个生育期连续灌水。本文研究了直接浇灌、滴灌、微润灌等3种灌水方式下同等灌水量及不同灌水量与灌水强度对轻度盐化土壤玉米的生长发育及其对根区土壤水、盐及其硝态氮运移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苗期微润灌处理的玉米株高与茎粗增长迅速,在叁种灌水方式下增长率最大,其中微润灌处理的玉米株高分别为畦灌1处理、滴灌1a处理、滴灌1b处理的1.46倍、1.25倍、1.49倍。畦灌处理由于地表无效蒸发较大,水分利用效率较低。滴灌灌水量与滴头流量对玉米生长均有影响。(2)拔节期后滴灌条件下各处理玉米生长状况较好,滴灌1a处理对玉米株高、叶面积生长较为有利,试验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同等灌水量不含盐处理的玉米比含盐处理长势好。畦灌时随灌水量的增加玉米长势趋好。由于微润灌处理间距选择偏大,以至于在玉米拔节后微润带的日入渗量不足以维持作物生长需要,使微润灌处理玉米拔节后生长受到抑制。(3)叁种灌水方式相比相同灌水量条件下畦灌处理地表蒸发较大,土壤水分下渗较慢,水分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下层土壤水分较低。根层土壤平均含水率滴灌处理为畦灌的1.43倍,微润灌处理为畦灌的1.39倍;由电导率的变化趋势可以得出,微润灌溉条件下土壤环境对玉米生长较有利,盐分在湿润体边缘聚集。微润灌处理土壤含水率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硝态氮含量也基本保持稳定;滴灌与畦灌土壤含水率在灌水前后变化较大,硝态氮的含量也随灌水上下波动。(4)滴灌2b(不含盐)处理相对水分利用效率最大,滴灌2b处理次之。微润灌处理灌水量最小,但是可能由于试验埋管间距较大,玉米生长后期供水明显不足,抑制了玉米后期生长,导致整体水分利用效率不高。(5)从玉米生长发育及根区水、土环境综合评价,滴灌与微润灌可为玉米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其中微润灌以连续供水且水、盐、肥环境稳定而明显较优,如果微润灌处理能够准确把握微润带日入渗量与作物日耗水量的关系,设置合理埋管间距与日出水量,对作物生长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节水、增产的灌水技术。总的来说,滴灌与微润灌均能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随灌水量的增多,滴灌处理时玉米的长势较好;微润灌处理合理计算微润带日入渗量与玉米日耗水量的关系,对作物生长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节水、增产的灌水技术。(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贾运岗[4](2008)在《膜下滴灌布置方式对棉花生长和根区水氮运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膜下滴灌技术是滴灌技术与地膜覆盖技术的结合,既有节水增产效果,也有增温保墒促使作物早熟的特点。虽然该技术在国内外多种经济作物上都有应用,但是其节水机理的研究和肥料的高效利用并不深入。本文通过大田试验,采用膜下不同滴灌带布置下水肥耦合的方法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了滴灌湿润区水分和氮素运移的问题、膜下不同滴灌带布置下水分和氮素运移状况、膜下不同滴灌带布置时水肥耦合下棉花生长状况和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温度等有关滴灌和膜下滴灌技术进行了试验、观测、分析和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在大田滴灌条件下,地表沿滴头土壤湿润锋基本呈圆形分布,在一定滴灌流量条件下,土壤垂直湿润锋明显地大于水平湿润锋,且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线性关系;在同一灌水量下,随着滴头流量的增大,湿润体水平扩散半径(r)和竖直入渗深度(h)也相应变大;在不同灌水量下,湿润体水平和竖直湿润速度随着时间的增大都逐渐变小;随着剖面土壤容重的增加,水平湿润锋的迁移加快,水平湿润锋随时间的变化呈显着的幂函数关系,随着灌水量的增加,不同容重下的土壤水平湿润增加的速率逐渐变小,而垂直湿润锋则呈变大的趋势。另外,滴头流量和灌水量的变化,对土壤NH4+-N和NO3- -N的分布也有影响。随着灌水量的增大,NH4+-N随水扩散的距离增大,并且在湿润区域内NH4+-N的浓度得到提高,垂直方向NH4+-N的入渗距离也在增大。滴头流量的增大会影响NH4+-N的最大扩散距离。在灌水结束后,随着滴头流量和灌水量的增大土壤含NO3- -N量在增加,滴头附近NO3- -N的变化不太明显,而在湿润体边缘NO3- -N产生累积。(2)灌水量及水肥供应方式是决定氮素在土壤中迁移、转化和淋失的关键因素。膜下滴灌条件下,地膜阻隔地表积水区向膜外扩展,使膜内土壤含水量远高于膜外含水率,形成膜下整体灌溉的土壤湿润形式,但是不同的滴灌带布置方式导致了水分的分布不同。硝态氮其运移规律和土壤水分相似,硝态氮在土壤中的分布范围和土壤湿润体保持一致;但硝态氮在土壤中的分布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滴头的周围,硝态氮易随水流运动,并在湿润土体的横向边缘产生累积。(3)一带四行能比两带四行明显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但是产量不会明显的减少。得出结论,一带四行可以满足棉花生发育各个阶段对土壤水分和氮素的要求。本研究表明一膜四行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在干旱缺水的棉花生长地区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4)试验研究田间膜下滴灌棉花根际土壤的温度变化表明,覆膜能使土壤明显增温,温度梯度变化使地膜覆盖具有提墒作用。在一日内和棉花整个生育期的温度,膜中明显比膜边偏高,土壤浅层温度增加较快且变幅很大。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出现最高温度时间随深度增加而延迟。地温变幅与深度可以拟合成指数函数关系,且膜中14:00时两者相关性最好。(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8-05-01)

根区水氮运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河套灌区水资源日益紧缺,而生产中水资源又浪费较严重的现状,本文以马铃薯为研究对象,设置了0、1050、1350、1650、1950、2250m3/hm2共6个灌水处理,系统研究了膜下滴灌马铃薯在不同灌水量下,植株生长发育、生理基础及产量形成的差异;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及硝态氮含量动态变化以及膜下滴灌马铃薯水分吸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以期为确定马铃薯节水与高产统一的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马铃薯株高、茎粗、茎、叶干重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变化,块茎干重则持续增加,叶片、茎的干物质分配率逐渐降低,块茎则逐渐升高。株高、茎粗、茎、叶最大干重以A3(1650m3/hm2)为最高,单株块茎干重以A5(2250m3/hm2)最高。2.生育前期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增加,生育后期则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出U型曲线变化。不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但产量最低。产量最高的A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为161 kg/hm2﹒mm。3.同一时期,随灌水量增加,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以A3、A4处理叶片光合速率最高,显着高于其它各处理;叶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随灌水量增加呈下降趋势。4.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土壤硝态氮含量不断降低;不同灌水处理,A3、A4、A5 2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处理,这对保证马铃薯根系氮素吸收有利,但A5处理60 cm以下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仍较高,出现了淋洗现象。5.收获期马铃薯单位面积块茎产量、经济效益均以1650m3/hm2处理最高,分别为50616kg/hm2和62601.0±661.0元/hm2,2250m3/hm2处理商品率最高。在本试验条件下,膜下滴灌马铃薯田间灌水以每次灌水235.7m3/hm2,全生育期共灌7水,总灌水量以1650m3/hm2为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区水氮运移论文参考文献

[1].刘峰,仲俊桥,于景麟,明健,贾黎明.水肥耦合对杨树根区水、氮运移及吸收的影响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19

[2].夏腾霄.不同灌水量对膜下滴灌马铃薯生长及根区水、硝态氮运移规律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

[3].史丽艳.不同灌水方式下玉米生长及根区水、盐及硝态氮运移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4].贾运岗.膜下滴灌布置方式对棉花生长和根区水氮运移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标签:;  ;  ;  ;  

根区水氮运移论文-刘峰,仲俊桥,于景麟,明健,贾黎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