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经皮促渗剂论文-谢志英

化学经皮促渗剂论文-谢志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化学经皮促渗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声促渗,化学促渗,延胡索乙素,经皮吸收

化学经皮促渗剂论文文献综述

谢志英[1](2017)在《超声促渗和化学促渗对延胡索乙素经皮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对化学促渗剂和超声波对延胡索乳膏中延胡索乙素体外经皮累积吸收量的促渗作用研究,了解化学促渗剂、超声波对延胡索乙素促渗效果;并且考察在0.1W/cm2、0.4W/cm2、0.8W/cm2超声功率和300、500、700、900、1100KHz超声频率条件下,延胡索乙素的透皮累积吸收对超声频率及功率的选择性研究。研究方法:主要采取动物实验法,实验中使用的化学促渗剂为10%氮酮+2%丙二醇,超声波频率有300Khz、500Khz、700Khz、900Khz、1100Khz,超声功率为低0.1W/cm2、中0.4W/cm2、高0.8W/cm2。将实验对象分为无促渗剂无超声波组、单独化学促渗剂组、单独超声组、超声+促渗剂组。在实验经过5min、10 min、15 min、20 min后,分别抽取接收池中的液体1mL,经0.45μm有机滤膜过滤,置于样本瓶,随即立即补充1m L的接受液。样本瓶自动进样,经高相液相色谱(HPLC)分析,得出相关条件下延胡索乙素的峰面积,计算出延胡索乙素的累积吸收量。研究结果:(1)在无超声促渗条件下,有化学促渗剂组的延胡索乙素平均累积吸收量显着高于无化学促渗剂组(P<0.05);在超声波促渗条件下,有化学促渗剂组的延胡索乙素平均累积吸收量显着高于无化学促渗剂组(P<0.01)。(2)单独超声波组中,300、500、700、900、1100KHz超声频率作用下的延胡索乙素累积吸收量均值均明显高于无超声无化学促渗组(P<0.01);除1100KHz超声频率外,超声频率300KHz、500KHz、700KHz、900KHz超声频率的平均累积吸收量也显着高于单独化学促渗剂组(P<0.01或P<0.05)。(3)在超声波+化学促渗剂组中,5个超声频率的延胡索乙素平均累积吸收量均显着高于无超声促渗、无化学促渗组(P<0.01);除900KHz(P=0.127>0.05)外,其余超声频率的累积吸收量均显着高于单独化学促渗剂组(P=0.000<0.01)。(4)无化学促渗剂,在相同超声频率、相同超声时间条件下,超声低、中、高功率的延胡索乙素体外累积透皮吸收量均值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461>0.05);相同超声功率、相同超声时间条件下,超声频率300、500、700KHz的延胡索乙素累积吸收量均值都显着的高于900、1100KHz的累积吸收量均值(P=0.000<0.05)。(5)在超声波和化学促渗剂共同作用下,相同超声频率、相同超声时间条件下,中、低、高叁组超声功率间的渗透量无显着差异(P>0.05);相同超声功率、相同超声时间下,5个超声频率间的累积渗透量差异极其显着(P=0.000<0.01);超声频率和超声功率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延胡索乙素的累积渗透量的影响是极其显着的(P=0.000<0.01),其中300KHz在0.8W/cm2高超声功率条件下,累积渗透量最高,为6.310μg/ml;(6)相同超声频率300-1100KHz条件下,添加化学促渗剂的延胡索乙素累积吸收量均显着高于无化学促渗剂的累积吸收量(P<0.05);相同超声功率低、中、高条件下,添加化学促渗剂的延胡索乙素累积吸收量均显着高于无化学促渗剂的累积吸收量(P<0.05)。研究结论:(1)化学促渗剂对中药延胡索乳膏中延胡索乙素体外经皮吸收具有显着的促渗作用。(2)超声波对中药延胡索乳膏中延胡索乙素体外经皮吸收具有显着的促渗作用,且超声波的促渗作用优于化学促渗剂的促渗作用。(3)超声波与化学促渗剂的联合使用对延胡索乙素具有更明显的促渗效果,两种不同促渗方式联合使用,相互之间并不会形成干扰,反而能够更大程度的促进延胡索乙素的体外经皮吸收。(4)单独超声波作用条件下,延胡索乙素的体外透皮吸收对超声波的频率和功率具有选择性,高超声功率(0.8W/cm2),300KHz的超声频率是促进延胡索乙素累积吸收量增加的最佳选择。(5)超声波+化学促渗剂条件下,延胡索乙素的体外经皮吸收对超声波的频率和功率具有选择性,且在高功率(0.8W/cm2),超声频率为300Khz时超声功率与超声频率交互作用最强,延胡索累积吸收量最高。(6)超声频率、超声功率作用下,化学促渗剂的促渗作用扩大,延胡索乙素的体外经皮给药累积吸收量增加。(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7-06-01)

徐立丽[2](2017)在《含化学促渗剂驻极体5-FU贴剂体外经皮转运和抑制瘢痕生长的动物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人体皮肤损伤至真皮层,组织修复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颜色暗红,高于正常皮肤表面,易造成疼痛和瘙痒,有时还会造成关节部位移动受限。瘢痕的发病机制复杂,导致临床上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5-FU作为一种抗肿瘤药,已证明对增生性瘢痕有确切疗效。5-FU常采用病灶内注射的给药方式,此种给药方式一次性剂量大,常引起红斑、色素沉着等副作用,而且重复注射导致患者顺应性差。因此改变5-FU的给药方式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经皮给药系统具有给药方便,无侵入性,药物释放可控等优点,在针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时,此种给药方式要优于口服和局部注射。本文拟将物理促渗因子驻极体和化学促渗剂相结合,将5-FU制备成经皮给药贴剂作用于大鼠创面,以期达到良好的抑制瘢痕生长的效果。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一)含化学促渗剂5-FU贴剂处方筛选及驻极体对贴剂性质的影响本文以尤特奇E100为基质,柠檬酸丁叁酯为增塑剂,水溶性氮酮为化学促渗剂,将5-FU制备成压敏胶贴剂。通过单因素考察发现E100、增塑剂和化学促渗剂对贴剂黏性均有显着影响,之后以初黏力、持黏力和体外释药量为指标,进行正交设计试验,最终确定0.25gE100,55%m(增塑剂)/m(E100)和3%浓度的氮酮为最优处方。最优处方制备的贴剂皮肤刺激性,处方稳定性和皮肤追随性均符合药典要求。本文还考察了驻极体对贴剂黏性及体外释药量的影响,结果发现较高电位的驻极体通过降低贴剂持黏力,并与5-FU产生静电作用力而促进了贴剂中药物的体外释放。(二)含化学促渗剂驻极体5-FU贴剂体外经大鼠背部皮肤和体外经大鼠瘢痕皮肤转运规律研究将不同电位不同极性含化学促渗剂驻极体5-FU贴剂(以下简称驻极体贴剂),分别作用于离体大鼠背部皮肤和瘢痕皮肤,利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和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驻极体贴剂体外经正常皮肤和经瘢痕皮肤的转运规律。结果显示:(1)驻极体贴剂经两类皮肤的累积释药规律和皮肤中药物滞留规律相似。(2)较高电位驻极体贴剂的累积透皮量和皮肤中的药物滞留量也较高,且相同电位负极性驻极体贴剂的累积透皮量和皮肤中药物滞留量均高于正极性驻极体贴剂。(3)正常皮肤的累积透皮量高于瘢痕皮肤,而皮肤组织中的药物含量却低于瘢痕皮肤。(4)较高表面电位的驻极体贴剂增加了皮肤组织中的药量含量,为后期驻极体贴剂的在体动物实验奠定了基础。(叁)含化学促渗剂驻极体5-FU贴剂的动物实验研究首先制造深及筋膜层的大鼠创面,于急性炎症期过后,分别贴敷驻极体空白贴剂和驻极体药物贴剂,将皮肤样品于术后4周取样,分别做HE和Masson染色,研究驻极体和驻极体贴剂对瘢痕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1)自然愈合组的表皮和真皮层明显增生,胶原纤维沉积显着,排列紊乱,符合增生性瘢痕的特征。(2)驻极体空白贴剂治疗组形态学结构与自然愈合组相似,未表现出显着抑制瘢痕生长的效果。(3)含化学促渗剂5-FU贴剂治疗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瘢痕的生长。相较化学促渗组,驻极体贴剂治疗组更大程度的抑制了瘢痕的增生。(四)含化学促渗剂驻极体5-FU贴剂抑制增生性瘢痕生长的机制研究本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平均光密度值评估增生性瘢痕组织中Ⅰ、Ⅲ型胶原、TGF-β1和HSP47的阳性表达结果,进一步探讨驻极体贴剂抑制增生性瘢痕生长的机制。结果发现:(1)Ⅰ、Ⅲ型胶原、TGF-β1和HSP47在正常皮肤中均低表达,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Ⅰ、Ⅲ型胶原、TGF-β1和HSP47阳性表达显着上升。进一步证明我们成功构建了大鼠瘢痕模型。(2)与自然愈合组相比,驻极体治疗组降低了Ⅲ型胶原的平均光密度值,对其它指标无显着影响。(3)含化学促渗剂5-FU贴剂治疗组、驻极体贴剂治疗组均降低了Ⅰ、Ⅲ型胶原、TGF-β1和HSP47的平均光密度值,而驻极体贴剂治疗组对各指标表达的抑制程度更显着。综上所述,驻极体贴剂在体外透皮试验中显着增加了皮肤中的药物含量,在动物实验研究中驻极体贴剂通过抑制Ⅰ、Ⅲ型胶原、TGF-β1和HSP47的表达显着抑制了大鼠瘢痕的生长,因此含化学促渗剂驻极体5-FU贴剂可以为临床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7-05-01)

李立安,王鸿,李新平,高建青[3](2009)在《化学促渗剂联合超声波导入对盐酸青藤碱凝胶经皮渗透的促进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化学促渗剂与超声波导入联合应用对盐酸青藤碱凝胶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制备盐酸青藤碱凝胶并将离体SD大鼠皮肤置于改良Franz扩散池,皮肤角质层朝上,并均匀涂上药物凝胶,保持扩散体系温度为(32±0.5)℃,接受室采用20%PEG-400生理盐水溶液。实验分为3组:第1组采用含10%丙二醇药物凝胶;第2组采用含有10%丙二醇和3%Azone复合促渗剂凝胶;第3组为预处理组,鼠皮分别经油酸和Azone预处理12h。3组分别进行被动扩散和超声波导入。每隔一定时间吸取接受室样品,并测定其中药物浓度,计算累积单位面积渗透量Q(μg.cm-2)和稳态透皮速率Js(μg.cm-2.h-1),并进行比较。结果:第1组超声波导入,药物经皮吸收参数Q8hr=(50.45±7.42)μg.cm-2,Js=(6.55±0.28)μg.cm-2.h-1;第2组超声波导入Q8hr=(184.6±48.10)μg.cm-2,Js=(22.59±3.47)μg.cm-2.h-1,均显示明显的协同促渗效果。而鼠皮经油酸及Azone预处理后超声波导入的Js则分别比单用超声波导入增加16.64倍和11.26倍。结论:化学促渗剂丙二醇、Azone、油酸和超声波导入显示了对盐酸青藤碱经皮渗透的协同促渗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09年08期)

李磊,赵秀丽,陈大为,师帅[4](2007)在《化学促渗剂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皮肤作为有效的机体保护屏障,既可使机体不受外界物质的侵入,又能防止皮肤内生理物质的流失。但对于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来说,为使治疗药物尽可能多地在给药部位吸收,常规策略是使用可以和皮肤(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07年06期)

化学经皮促渗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人体皮肤损伤至真皮层,组织修复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颜色暗红,高于正常皮肤表面,易造成疼痛和瘙痒,有时还会造成关节部位移动受限。瘢痕的发病机制复杂,导致临床上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5-FU作为一种抗肿瘤药,已证明对增生性瘢痕有确切疗效。5-FU常采用病灶内注射的给药方式,此种给药方式一次性剂量大,常引起红斑、色素沉着等副作用,而且重复注射导致患者顺应性差。因此改变5-FU的给药方式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经皮给药系统具有给药方便,无侵入性,药物释放可控等优点,在针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时,此种给药方式要优于口服和局部注射。本文拟将物理促渗因子驻极体和化学促渗剂相结合,将5-FU制备成经皮给药贴剂作用于大鼠创面,以期达到良好的抑制瘢痕生长的效果。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一)含化学促渗剂5-FU贴剂处方筛选及驻极体对贴剂性质的影响本文以尤特奇E100为基质,柠檬酸丁叁酯为增塑剂,水溶性氮酮为化学促渗剂,将5-FU制备成压敏胶贴剂。通过单因素考察发现E100、增塑剂和化学促渗剂对贴剂黏性均有显着影响,之后以初黏力、持黏力和体外释药量为指标,进行正交设计试验,最终确定0.25gE100,55%m(增塑剂)/m(E100)和3%浓度的氮酮为最优处方。最优处方制备的贴剂皮肤刺激性,处方稳定性和皮肤追随性均符合药典要求。本文还考察了驻极体对贴剂黏性及体外释药量的影响,结果发现较高电位的驻极体通过降低贴剂持黏力,并与5-FU产生静电作用力而促进了贴剂中药物的体外释放。(二)含化学促渗剂驻极体5-FU贴剂体外经大鼠背部皮肤和体外经大鼠瘢痕皮肤转运规律研究将不同电位不同极性含化学促渗剂驻极体5-FU贴剂(以下简称驻极体贴剂),分别作用于离体大鼠背部皮肤和瘢痕皮肤,利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和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驻极体贴剂体外经正常皮肤和经瘢痕皮肤的转运规律。结果显示:(1)驻极体贴剂经两类皮肤的累积释药规律和皮肤中药物滞留规律相似。(2)较高电位驻极体贴剂的累积透皮量和皮肤中的药物滞留量也较高,且相同电位负极性驻极体贴剂的累积透皮量和皮肤中药物滞留量均高于正极性驻极体贴剂。(3)正常皮肤的累积透皮量高于瘢痕皮肤,而皮肤组织中的药物含量却低于瘢痕皮肤。(4)较高表面电位的驻极体贴剂增加了皮肤组织中的药量含量,为后期驻极体贴剂的在体动物实验奠定了基础。(叁)含化学促渗剂驻极体5-FU贴剂的动物实验研究首先制造深及筋膜层的大鼠创面,于急性炎症期过后,分别贴敷驻极体空白贴剂和驻极体药物贴剂,将皮肤样品于术后4周取样,分别做HE和Masson染色,研究驻极体和驻极体贴剂对瘢痕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1)自然愈合组的表皮和真皮层明显增生,胶原纤维沉积显着,排列紊乱,符合增生性瘢痕的特征。(2)驻极体空白贴剂治疗组形态学结构与自然愈合组相似,未表现出显着抑制瘢痕生长的效果。(3)含化学促渗剂5-FU贴剂治疗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瘢痕的生长。相较化学促渗组,驻极体贴剂治疗组更大程度的抑制了瘢痕的增生。(四)含化学促渗剂驻极体5-FU贴剂抑制增生性瘢痕生长的机制研究本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平均光密度值评估增生性瘢痕组织中Ⅰ、Ⅲ型胶原、TGF-β1和HSP47的阳性表达结果,进一步探讨驻极体贴剂抑制增生性瘢痕生长的机制。结果发现:(1)Ⅰ、Ⅲ型胶原、TGF-β1和HSP47在正常皮肤中均低表达,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Ⅰ、Ⅲ型胶原、TGF-β1和HSP47阳性表达显着上升。进一步证明我们成功构建了大鼠瘢痕模型。(2)与自然愈合组相比,驻极体治疗组降低了Ⅲ型胶原的平均光密度值,对其它指标无显着影响。(3)含化学促渗剂5-FU贴剂治疗组、驻极体贴剂治疗组均降低了Ⅰ、Ⅲ型胶原、TGF-β1和HSP47的平均光密度值,而驻极体贴剂治疗组对各指标表达的抑制程度更显着。综上所述,驻极体贴剂在体外透皮试验中显着增加了皮肤中的药物含量,在动物实验研究中驻极体贴剂通过抑制Ⅰ、Ⅲ型胶原、TGF-β1和HSP47的表达显着抑制了大鼠瘢痕的生长,因此含化学促渗剂驻极体5-FU贴剂可以为临床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学经皮促渗剂论文参考文献

[1].谢志英.超声促渗和化学促渗对延胡索乙素经皮吸收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7

[2].徐立丽.含化学促渗剂驻极体5-FU贴剂体外经皮转运和抑制瘢痕生长的动物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

[3].李立安,王鸿,李新平,高建青.化学促渗剂联合超声波导入对盐酸青藤碱凝胶经皮渗透的促进作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

[4].李磊,赵秀丽,陈大为,师帅.化学促渗剂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进展[J].中南药学.2007

标签:;  ;  ;  ;  

化学经皮促渗剂论文-谢志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