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第四师七十二团中学835811
新课程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智慧和人格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成长的。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点起。
一、把学习权还给学生
传统课堂教学,总是在学生探究前安排大量的复习和铺垫,还有“到位”的提示、“越位”的暗示,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想方设法地排除学生学习中的障碍,避免错误的出现,但往往“防患”却没有“未然”。
有效课堂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主动参与、体验与探究为基本策略,实现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从接受性学习到发现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改革。同时,新课程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与解读的个性化、多样性,并把学习方式的培养以及通过学习方式的革新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思维、怀疑精神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表现和求异思维都是课堂中的常态,而老师的责任恰恰就在挖掘学生的潜能。
如在讲反比例函数时,我放手让学生画反比例函数图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失误和辨析,把学生画图的错误融化为一种珍贵的、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师生共同分析错误背后的原值、描多少点合适,如何连线;图像是“曲”还是“直”,是“间断”还是“连续”,是否与坐标轴相交等被悄悄地植入到学生亲身参与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真正理解“双曲线”的生成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有化腐朽为神奇,变“故事”为“故事”之妙。这与我国古代“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哲学思想相契合,也彰显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以生为本的教育情怀,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要准确把握提问的有效性原则
1.提问的内容应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每一节课都有其中心内容,教师围绕这些问题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重复调动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和争鸣,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辨、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出的问题要紧扣学习重点,具有启发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3.提出要适生、适时、适量、适度。课堂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的整体的学习水平,又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提出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实际。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要与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实际请况相一致,进行提问,提问的数量要具体分析,周密计划,教师既不能满堂问,也不能满堂灌。提问难度大小对课堂学习效率影响很大,问题过难,学生容易产生恐惧;问题过易,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倦意,问题的难度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发展。
4.提问类型要灵活多样。提问的类型按认知水平可分为知识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分析水平、综合水平和评价水平等六个由低到高不层次水平的提问类型。按提问技巧可分为诱导式、疏导式、阶梯式、对比式等四种形式。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管运用何种技巧、怎么运用,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与学习要求,精心设计。
三、在课堂上善于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
“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和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彰显和主题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那我们只能通过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我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时,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作比较,分析两种方程的区别和联系,通过比较,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再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结合学习过的旧知识学生很容易为一元二次方程命名,通过对比和类比,学生对新概念和外延也有比较清楚认识,这样有效的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热闹”并不是评价教学好坏的标准。相对于传统的闷课,我们要求新课程的课堂要“活”起来。显然,让课堂活起来绝不是简单地热闹。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要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在实际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活的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