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复合空间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空间斜孔,误差,加工模型,斜角计算
复合空间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高文,姚军[1](2019)在《双角度空间斜孔复合加工模型与工艺实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空间斜孔加工容易产生偏差的问题,建立了以立方体上任意两点空间直线为对象的零件模型,以机床附件铣头带动刀具倾斜与工件倾斜相结合的复合加工模型。根据投影关系,推导出了加工空间斜孔所需要的斜角计算公式,建立了任意空间角度斜孔加工的数学空间模型。给出了几种具体的斜孔加工方法并将结果成功应用于生产实践,取得了显着效益。(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魏进,曹登庆,于涛[2](2019)在《复合柔性结构全局模态函数提取与状态空间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实际工程结构的大型化和柔性化,结构的非线性振动和主动振动控制问题越来越凸显.分析和处理此类结构出现的复杂振动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与状态空间模型.对于由柔性部件、刚体、连接部件构成的复合柔性结构,由于各部件之间的振动耦合效应,单个柔性部件在悬臂、简支和自由等静定边界下的模态与结构的真实模态有较大差异.为此,本文提出复合柔性结构全局模态的解析提取方法,通过全局模态离散得到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从而构建状态空间模型.该方法采用笛卡尔坐标描述系统的运动,建立系统的运动方程;结合描述柔性部件的偏微分方程、刚体的常微分运动方程、连接界面处力、力矩、位移和转角的匹配条件以及系统的边界条件,利用分离变量法给出统一形式的频率方程,获取系统的固有频率和解析函数表征的全局模态.这里提出的全局模态提取方法不仅便于复合柔性结构固有频率和全局模态的参数化分析,而且为建立复合柔性结构低维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对于推进这类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与主动振动控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周利霖,廉永正,刘财芝,李道奎[3](2018)在《大型复合材料空间刚架缩比模型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缩比模型试验是获取大型复合材料空间刚架力学特性或响应的一种有效途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缩比模型设计。以大型复合材料空间刚架为研究对象,阐述已有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基于离散相似提出结合有限元方法的方程分析法,利用该方法推导大型复合材料空间刚架静力学响应和动特性的相似关系;利用所提方法设计某复合材料龙骨的1/5缩比模型,并通过试验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和推导的相似关系能够用于指导大型复合材料空间刚架的缩比模型试验。(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陈永林,谢炳庚,钟典,吴亮清,张爱明[4](2018)在《基于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的生态空间预测模拟——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生态空间进行科学预测模拟可为保护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提供决策依据。利用Arc GIS及MATLAB软件,在生态空间风险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了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基于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2020年的生态空间进行了预测模拟,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空间重构的基本思路。结果表明:1)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PSO-Markov)构建的基本步骤为:第一步:粒子的选择与设计,以2000 m×2000 m的正方形单元作为基本粒子。第二步:粒子的初始化设定,根据生态空间风险由低到高的原则进行选择。第叁步:适应度函数的建立,用生态空间的风险值来确定生态空间的空间格局。第四步:空间位置的更新,根据自身的历史最优值及粒子群的全局最优值进行速度和位置更新。2)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PSO-Markov)是一种土地利用格局预测的新途径,生态空间的数量规模可以通过改进后的马尔科夫模型进行预测,生态空间的格局可以通过微粒群模型进行预测。3)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具有4个特点:第一、数量预测较为合理。第二、搜索范围大、较好地考虑到局部对全局的影响。第叁、受问题维数变化影响小,在求解多目标问题时具有明显优势。第四、收敛时间短、运算速度快、易于实现。4)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空间总体数量减少,其中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变化最明显,空间变化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地区。生态空间总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建设用地的扩张。因此,要控制城市群的人口密度,优化城市群生产—生活—生态的数量结构及空间布局,尤其要合理规划与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充分发挥水体与未利用地的生态价值,重点保护好生态源地、廊道及关键结点,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生态网络系统,提高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功能,要在规划的指导下合理调整城市群的城乡局部空间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境质量和景观多样性。这是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赵冰[5](2017)在《基于复合材料损伤模型的空间机械臂承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刚度、比强度、可设计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其损伤分析成为空间机械臂性能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复合材料渐进损伤分析方法,建立适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渐进损伤分析模型,对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渐进损伤过程进行了模拟;采用有限元建模理论,完成了空间机械臂的有限元建模工作,并对抓捕工况过程中机械臂的能量响应及动力学响应过程进行了分析;空间机械臂作为典型低频系统,在受外载冲击时其震颤难以停止,本文基于高阻尼复层结构理论,针对一层合板结构进行初步分析,验证此方法具备较好的提高基频,抑振振动的能力。主要工作包含如下。(1)复合材料损伤模型建立与子程序开发。通过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脆性破坏机理及相关损伤形式的研究,基于渐进损伤分析的研究方法,对ABAQUS有限元软件的USDFLD子程序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适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渐进损伤失效模型,解决目前通用有限元软件对复合材料损伤分析易出现收敛困难、建模单元受限、失效模型较少等缺点,能够对复合材料结构进行精准有效的损伤分析。(2)复合材料损伤模型验证及应用。对带中孔的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极限承载能力分析与渐进损伤演化分析,通过与相关文献实验数值对于,校核了复合材料渐进损伤失效模型的准确性,并将损伤模型应用于变刚度复合材料的损伤分析中,完成了变刚度层合板与常刚度层合板的承载能力对比,表明变刚度复合材料层合板具备更加灵活的设计性,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进行纤维参考路径的设计,从而实现载荷的重新分配,提高整个结构的性能。(3)基于复合材料损伤模型的空间机械臂建模分析。考虑并解决空间机械臂材料模型、关节连接模型、边界约束、抓捕工况等效问题,建立我国某在研空间机械臂等效有限元分析模型。对空间机械臂进行模态分析工作,完成碳纤维复合材料臂杆的承载能力分析,计算臂杆的极限承载能力,模拟碳纤维复合材料臂杆的渐进损伤失效过程;(4)空间机械臂动力学响应及抑振研究。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完成抓捕工况下空间机械臂系统的能量传递分析与动力学响应分析,计算得出空间机械臂基频及震颤过程能量相应幅值,并基于高阻尼复层结构理论,提出一种提高空间机械臂基频及抑振震颤的被动抑振方法,完成空间机械臂系统的抑振能力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7-04-01)
黄发亮[6](2016)在《基于多特征权重向量空间模型的航空复合材料缺陷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空复合材料结构部件因受复合材料、制造工艺和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类型的缺陷,最终导致航空装备失效甚至酿成事故。为了能够及时选择有效的防治策略,延长航空装备的使用寿命、降低事故发生率,必须对航空复合材料构件采用先进的缺陷检测技术进行检测,识别出缺陷类别,进而保证航空构件的质量和安全。因此,近年来缺陷检测技术在航空机体、钢材、木材、纺织、路况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研究缺陷检测技术中的图像增强、边缘检测、缺陷分类等内容。图像增强方面,运用了偏微分方程中的双向扩散算法,进行降噪和锐化边缘的增强处理。边缘检测方面,采用融入边缘特征的量子迭加态模型检测边缘,确保边缘细节信息的完整性。缺陷分类方面,首先采用模糊聚类分割算法对不同缺陷进行分割,准确分割出缺陷目标,然后根据缺陷的组合几何特征和缺陷类型定义,对缺陷进行分类。本文的创新性点包括如下方面:(1)针对各向异性扩散模型中存在冲击项设置不合理,降噪增强时容易产生斑点、振铃效应等问题,提出基于融合局部边缘特征的双向扩散模型。该模型根据边缘特征选择扩散策略,克服以二阶过零点作为选择扩散策略的不足,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增强图像的对比度。(2)针对传统的边缘检测算法存在噪声敏感、边缘检测准确度低等缺点,提出基于融合边缘正则性的量子力学边缘检测模型。该模型根据边缘切向连续性、法向方向间断性和目标背景差异性构建叁量子比特空间,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与传统的边缘检测算法相比,能够更加准确地检测出边缘。(3)针对传统的缺陷分类算法存在需要人工设置参数、抗噪能力差、分类正确率低等缺点,提出基于融合FLICM与几何特征的缺陷分类模型。该模型利用FLICM鲁棒性强、分割正确率高和几何特征意义明确且便于组合的优点,对缺陷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夹杂、气孔、裂纹等各种缺陷类型均能够达到正确的分类结果。(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6-06-01)
陈占龙,龚希,吴亮,安晓亚[7](2016)在《顾及尺度差异的复合空间对象方向相似度定量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顾及尺度差异的复合空间对象的方向关系表达模型,及基于该模型的方向相似度度量方法。该方向关系模型对方向关系矩阵模型进行改进,根据空间对象的形状定量描述空间对象之间的方向关系。采用分解思想,借鉴平衡传输问题的优化方法计算复合方向矩阵间最小转换代价,即方向矩阵间的距离,从而量化方向对间的差异,最终获得不同尺度下的复合对象的方向相似度并对其进行比较。对不同尺度复合空间对象的方向相似性的试验表明,该方法简单可行且不失精度,结果符合人类认知。(本文来源于《测绘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徐捷[8](2016)在《碳纤维复合芯导线载流温升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纤维复合芯导线(Aluminum Conductor Composite Core, ACCC)是一种倍容量新型导线。较传统架空导线钢芯铝绞线(Aluminum Conductor Steel Reinforced, ACSR)而言,该导线具有重量轻、抗拉强度大、载流量大、高温低弧垂、导电率高、线损低、耐热性能好、线热膨胀系数小、耐腐蚀性能好以及不易覆冰等一系列优点。然而,ACCC导线仍处于发展阶段,其载流温升计算模型研究较少,使得相应的线路运行安全规程未形成标准,对导线的应用造成了阻碍。为此,本文在ACSR导线载流温升状态空间模型研究基础上,建立了针对ACCC导线的载流温升状态空间模型。该模型可较为准确计算包括轴向温度分布在内的导线温升动态过程,为ACCC导线安全运行提供了必要依据,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论文首先基于ACSR导线的IEEE、 IEC标准模型、数值模拟模型、热路模型及状态空间模型四类载流温升计算模型,分别分析模型中的各参数计算方法及各温升模型的优缺点,为研究ACCC导线载流温升状态空间模型提供理论基础依据。随后基于遗传算法,对载流温升状态空间模型参数辨识方法进行了改进,克服了基于内点法的参数辨识初始值难以选取的问题。以ACSR-240/30导线温升实验数据为对象,对所提辨识算法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遗传算法可以有效解决内点法因初始值选择不当所导致的无法收敛或辨识精度下降问题。以载流温升状态空间建模思想为核心,建立了ACCC导线载流温升状态空间模型。以ACCC-240/35导线为对象,设计了载流温升实验平台。利用所提参数辨识方法对导线的等效热容和等效热阻等模型参数进行了辨识,并探讨了模型参数随电流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电流增加,ACCC-240/35导线的等效环境热阻和等效传导热阻呈明显减小趋势,但等效热容变化范围较小,基本稳定。与同等截面ACSR导线状态空间模型参数对比可发现:相同运行电流条件下,ACCC-240/35导线的等效热容较大,而等效环境热阻和等效传导热阻较小。这说明了ACCC导线较ACSR导线更加利于与环境对流散热,也更加易于产生轴向温差。在对上述模型参数变化规律进行建模之后,ACCC导线载流温升状态空间模型计算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在4.8%左右,平均相对误差都不超过2.2%,可较为准确地描述导线温升动态过程。(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03-01)
隋毅,邵峰晶,孙仁诚,李淑静,吴舜尧[9](2015)在《基于向量空间的多子网复合复杂网络模型动态组网运算的形式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典型复杂网络模型仅描述了复杂系统中同一类个体及其间一种相互关系且对问题的讨论仅局限于同一个系统的问题,基于能够描述复杂系统中异类个体间多种关系的多子网复合复杂网络模型,导入多维向量空间,将网络节点间的关系映射为多维向量,定义了向量复合网.在此基础上,将该模型的动态组网运算(加载与退缩)转化为向量空间的基变换,给出了加载运算与退缩运算的形式描述,实现了多子网复合复杂网络的可计算.建立并分析了我国铁路客运复合网,通过网络动态重组运算,基于高速铁路子网与低速铁路子网的拓扑性质,给出了我国铁路发展现状分析.(本文来源于《软件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陈玉鑫,游裔芳,江海东,陈天伟[10](2015)在《基于复合因子的空间划分耦合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形因子和数据密度是空间划分最重要的依据,利用微积分原理推导两者在微元定义下的函数关系,通过等价替代方程进行系统消参,减小系统误差,并结合正叁角形空间划分和迭代思想推导其耦合模型,通过有限区域的变比例划分实现空间优化的目标,解决了非凸集合产生非法多边形的问题,最后通过算例验证和对比分析其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地理空间信息》期刊2015年02期)
复合空间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实际工程结构的大型化和柔性化,结构的非线性振动和主动振动控制问题越来越凸显.分析和处理此类结构出现的复杂振动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与状态空间模型.对于由柔性部件、刚体、连接部件构成的复合柔性结构,由于各部件之间的振动耦合效应,单个柔性部件在悬臂、简支和自由等静定边界下的模态与结构的真实模态有较大差异.为此,本文提出复合柔性结构全局模态的解析提取方法,通过全局模态离散得到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从而构建状态空间模型.该方法采用笛卡尔坐标描述系统的运动,建立系统的运动方程;结合描述柔性部件的偏微分方程、刚体的常微分运动方程、连接界面处力、力矩、位移和转角的匹配条件以及系统的边界条件,利用分离变量法给出统一形式的频率方程,获取系统的固有频率和解析函数表征的全局模态.这里提出的全局模态提取方法不仅便于复合柔性结构固有频率和全局模态的参数化分析,而且为建立复合柔性结构低维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对于推进这类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与主动振动控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合空间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高文,姚军.双角度空间斜孔复合加工模型与工艺实施[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9
[2].魏进,曹登庆,于涛.复合柔性结构全局模态函数提取与状态空间模型构建[J].力学学报.2019
[3].周利霖,廉永正,刘财芝,李道奎.大型复合材料空间刚架缩比模型设计方法[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8
[4].陈永林,谢炳庚,钟典,吴亮清,张爱明.基于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的生态空间预测模拟——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生态学报.2018
[5].赵冰.基于复合材料损伤模型的空间机械臂承载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7
[6].黄发亮.基于多特征权重向量空间模型的航空复合材料缺陷检测技术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6
[7].陈占龙,龚希,吴亮,安晓亚.顾及尺度差异的复合空间对象方向相似度定量计算模型[J].测绘学报.2016
[8].徐捷.碳纤维复合芯导线载流温升状态空间模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
[9].隋毅,邵峰晶,孙仁诚,李淑静,吴舜尧.基于向量空间的多子网复合复杂网络模型动态组网运算的形式描述[J].软件学报.2015
[10].陈玉鑫,游裔芳,江海东,陈天伟.基于复合因子的空间划分耦合模型[J].地理空间信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