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匝道论文-韩凯

入匝道论文-韩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入匝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信号灯,主道双车道,入匝道系统,交通流

入匝道论文文献综述

韩凯[1](2018)在《信号灯控制下的主道双车道入匝道系统交通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在逐渐加快,但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给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诸多阻碍。文章以交通流为研究对象,对主道和入匝道的道路通行、车流量、车辆行驶平均速度受信号灯管控产生的具体影响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便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信号灯控制下的单、双主道、匝道交通流特性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建模、模拟计算方式得出入匝道系统经信号灯控制的道路交通情况,此时双车道入匝道的交通流特性符合理想值,该处道路交通能力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智能城市》期刊2018年08期)

张晗,张继业,江宝山,郑伟范[2](2016)在《考虑顾前势的元胞自动机入匝道系统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扩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城市需求,需要对交通流进行更精确的建模并进行控制。现有的交通流模型主要分为宏观模型、介观模型和微观模型。微观模型通过描述道路上每一辆车的具体行为来研究交通流特性,主要包括车辆跟驰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元胞自动机建模以其规则清晰,仿真效率高等特点,成为交通流的重要建模手段,由Nagel和Schreckenberg提出的NS模型,是其中的经典模型。同时,瓶颈交通作为干扰交通流状况的主要现象,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入匝道系统是瓶颈交通研究的重要问题,许多学者为此做过大量工作,如:针对有、无加速道的入匝道系统元胞自动机建模;引入主道与匝道分时段放行的控制方法提高入匝道系统交通流量;考虑入匝道系统与其他瓶颈交通间的相互影响。以上这些研究大多基于NS模型进行车辆更新,而NS模型对于车辆慢启动、司机驾驶策略等复杂问题,只是利用固定概率减速进行描述。现实中,司机需要随时考虑与前车的势作用并调整车速。本文考虑到这种现实情况,将顾前势函数引入车辆状态更新规则,对主路为单车道且无加速道的实际场景进行建模,得到了顾前势模型下入匝道系统交通流演化过程。通过本文的研究,比较了改变模型前后的优缺点,为下一步改进入匝道系统模型,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入匝道系统控制方法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05-06)

朱昶胜,马玉婷,王庆荣[3](2013)在《入匝道系统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换道规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入匝道系统的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从安全距离的角度提出四种换道规则,探讨四种换道规则对匝道系统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匝道上的不同换道行为对匝道交通流模型有重大影响。安全距离为零的换道行为,能使匝道路段的流量获得最大值,但是却会抑制主道上游路段和下游路段的车辆流量;同时考虑了与前后车有安全距离的换道行为,不仅能让主道上下游路段的流量达到最大值,还能使整个匝道系统的流量达到最大值。(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13年13期)

马玉婷[4](2012)在《基于驾驶员行为的入匝道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入口匝道作为典型的交通瓶颈,相当多的道路堵塞都与之相关,实测也表明入口匝道处会产生一些很复杂的交通流现象,其特殊的结构和作用使得入口匝道处车辆与车辆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明显、更值得关注,因此,研究入口匝道系统上的驾驶员在具体环境下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从驾驶员行为的角度,通过提出换道规则和改进状态更新规则,研究换道过程和行驶过程中的驾驶员行为,并且通过仿真实验,探索了驾驶员行为对入口匝道交通流的具体影响。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从安全距离的角度,提出四种适合匝道系统的换道规则,并通过模拟仿真比较其优缺点,实验表明,考虑前后向安全距离的换道行为更适合匝道系统,可以使主道上车辆通行更顺畅;而完全不考虑安全距离的换道行为对主道的抑制作用非常明显。(2)引入敏感驾驶模型,有效模拟复杂路况和拥挤情况下驾驶员的随机慢化过程优先发生的过程,实验结果显示,入口匝道系统上的敏感驾驶行为可以提高系统的通行能力,实验结果更符合实际。(3)改进了随机慢化概率的相关函数并引入匝道系统的研究中,进一步研究具体环境下驾驶员的具体驾驶行为对交通流的影响。考虑到的实际因素有自身车速、前车车速、车间距和安全距离等。实验结果显示,考虑驾驶员行为的匝道模型安全性更好,利用率更高,车辆分布更均匀、运行更顺畅,有效避免了堵塞的产生。(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2-04-25)

张雪燕[5](2011)在《入匝道系统交通排放特性及其管控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的剧增,引发世界性的交通拥堵及尾气污染问题。交叉口、入匝道等交通瓶颈是城市交通拥堵的咽喉地带,同时也是尾气排放污染严重区域,对其交通尾气排放的控制策略研究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以此为出发点,本文选取典型的入匝道高速公路系统进行研究,由于入匝道车辆对主路车辆的干扰,经常导致长时间长距离的交通拥堵,产生大量尾气排放,而且车辆时走时停、频繁的启动制动和加减速,进一步加剧尾气排放物在此处的堆积,严重影响了环境质量。可见交通流运行状态和交通流量是对污染物浓度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是缓解交通拥堵,减少道路尾气排放污染的关键。基于此本文选取带有入口匝道的单车道高速公路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交通流模型和尾气排放模型相结合的思想已完成的主要工作有:第一,采用经典元胞自动机模型(NaSch模型)对入匝道系统的交通特性和复杂的交通行为进行仿真模拟;根据交通模型和尾气排放模型相结合的思想建立基于交通流特征的尾气排放模型,并从基本图和时空图两个方面分别对CO排放规律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尾气排放与交通流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交通流状态为自由流时,CO排放量较低;交通密度较大的拥堵区域,CO排放量相应较大;与交通流量变化趋势相似,在临界密度点达到最大值,说明cO排放在车辆怠速行驶时排放量较大,应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避免匝道与主路车辆的影响,缓解交通拥堵已达到减少CO尾气排放的目的。第二,确定交通流状态与Co尾气排放的相关关系后,从提高道路系统通行能力、增大平均车速及减少延误时间等改善交通流的直接影响因素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交通管理和控制策略,由改善交通流运行状态反馈到车辆对co的尾气排放上,最终通过控制实施前后以及各种控制策略之间的对比分析,根据CO排放的减少量评价各种管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真正达到减少道路上车辆尾气排放、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的效果。本文采用主路限速、主路信号控制、匝道信号控制等控制措施对CO排放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主路限速可减少由于车速剧烈的波动造成的拥堵和尾气排放,动态可变限速控制对交通拥堵的缓解和C0排放的减少比固定限速控制更加有效;②信号灯控制可以控制车辆规律的通过道路系统,并能保证较高的交通流量,主路信号控制较匝道信号控制更加合理;③各种单一控制措施相比各有优劣;采用联合控制,可以优势互补,达到最理想的控制效果。第叁,由于入匝道系统交通流行为的复杂性,在入匝道或主路采用单一控制方法不能完全判定某种策略的优劣,将主路和入口匝道综合考虑采用相应的策略协调控制分析对尾气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单独对主路或入匝道进行控制,入匝道系统协调控制能使车辆更加快速通畅的通过,减小延误时间,缓解交通拥堵,大大改善交通运行状况,有效降低了CO尾气排放。因此得出结论:道路车辆尾气排放与交通运行状态密切相关,应从改善交通状况入手提出控制策略,进而达到减少尾气排放的目的;复杂道路系统采取协调控制方法能更有效地缓解交通拥堵,解决尾气排放污染问题。(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1-12-01)

庄倩,贾斌,李新刚[6](2009)在《考虑从众效应的入匝道系统建模与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改进的加权概率元胞自动机模型对主道是双车道的入口匝道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并考虑了匝道上车辆的从众效应。模拟研究了从众效应对入匝道系统交通流特性的影响,并把此种情况下的系统相图与不考虑从众效应时的系统相图和以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当主道和匝道都达到饱和时,主道上游、匝道及主道下游的通行能力与从众概率的变化关系。模拟结果表明,从众效应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主道对匝道的瓶颈效应,提高匝道的通行能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09年S2期)

滕亚帆,高自友,贾斌,李峰[7](2008)在《信号灯控制下的主道双车道入匝道系统交通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了具有信号灯控制的主道为双车道的入匝道系统交通流特性.将信号灯设置在入匝道口处,通过信号灯来引导主道和匝道上的车辆通行.分析了信号灯控制对主道与匝道的车流量、系统通行能力以及入匝道口处的车流平均速度的影响.通过相图比较,说明信号灯控制的双车道入匝道系统能模拟出比信号灯控制的单车道入匝道系统更加符合实际的交通流特性.与姜锐提出的模型[JiangR2003J.Phys.A3611713]结果相比,信号灯控制下的匝道系统的交通流状态得到改善并且道路通行能力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滕亚帆[8](2007)在《信号灯控制入匝道系统的建模与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道路交通瓶颈是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交通实测表明,在道路交通瓶颈附近往往会产生复杂的交通流现象。稳定均匀的自由车流到达瓶颈时受到扰动,从而演化成具有不同特征的交通拥挤。对于道路交通瓶颈附近所演化出的复杂、多变的交通流现象,至今人们仍有很多问题认识不清,一些现象的物理机理还有待人们深入探索。城市快速路匝道是最为典型和常见的交通瓶颈之一,本文利用元胞自动机理论对入匝道系统进行建模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了车辆在匝道附近的交通行为,从理论角度出发,为入匝道系统中的交通信号灯设置提出了若干建议。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入匝道系统中,引入信号灯控制,通过信号灯来引导主道和匝道上的车辆通行,可以有效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以往的研究只考虑了主道为单车道的情况,但单车道模型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不允许超车。本文引入合理的换道规则,将信号灯控制下的主道为单车道入匝道系统扩展到主道为双车道的入匝道系统,研究信号灯控制对主道为双车道入匝道系统交通特性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信号灯控制对主道与匝道的车流量、系统通行能力以及入匝道口处的车流平均速度的影响。通过相图比较,说明信号灯控制的双车道入匝道系统能模拟出比信号灯控制的单车道入匝道系统更加符合实际的交通流特性。与Jiang提出的主道为双车道无信号灯控制模型[Jiang R 2003 J.Phys.A 36 11713]结果相比,信号灯控制下的匝道系统的交通流状态得到改善并且道路通行能力有所提高。2.对于信号灯控制的入匝道系统,在以往的研究中,有些学者考虑了利用道路上的进车概率来判断信号灯时长。然而,车辆在入匝道口附近经常会发生复杂的交通现象,这种复杂的特性使得信号灯对车辆的控制也有很多不同的设置方法。基于此,本文考虑利用车辆排队长度来判断信号灯时长,采用这种基于排队长度的信号灯控制方式来引导道路上的车辆通行,分析了基于排队长度的信号灯控制对主道与匝道的车流量、系统通行能力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与基于进车概率的信号灯控制系统相比,相图由原来的叁个区域变成了四个区域,在新出现的Ⅳ区中,道路上的车流出现了新的特性。当主道与匝道都是拥挤流时,两条道路的流量都分别保持了常数值,不随主道与匝道的进车概率的增加而变化,这说明基于排队长度的信号灯控制使入匝道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具有车流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7-12-10)

入匝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扩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城市需求,需要对交通流进行更精确的建模并进行控制。现有的交通流模型主要分为宏观模型、介观模型和微观模型。微观模型通过描述道路上每一辆车的具体行为来研究交通流特性,主要包括车辆跟驰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元胞自动机建模以其规则清晰,仿真效率高等特点,成为交通流的重要建模手段,由Nagel和Schreckenberg提出的NS模型,是其中的经典模型。同时,瓶颈交通作为干扰交通流状况的主要现象,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入匝道系统是瓶颈交通研究的重要问题,许多学者为此做过大量工作,如:针对有、无加速道的入匝道系统元胞自动机建模;引入主道与匝道分时段放行的控制方法提高入匝道系统交通流量;考虑入匝道系统与其他瓶颈交通间的相互影响。以上这些研究大多基于NS模型进行车辆更新,而NS模型对于车辆慢启动、司机驾驶策略等复杂问题,只是利用固定概率减速进行描述。现实中,司机需要随时考虑与前车的势作用并调整车速。本文考虑到这种现实情况,将顾前势函数引入车辆状态更新规则,对主路为单车道且无加速道的实际场景进行建模,得到了顾前势模型下入匝道系统交通流演化过程。通过本文的研究,比较了改变模型前后的优缺点,为下一步改进入匝道系统模型,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入匝道系统控制方法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入匝道论文参考文献

[1].韩凯.信号灯控制下的主道双车道入匝道系统交通流特性研究[J].智能城市.2018

[2].张晗,张继业,江宝山,郑伟范.考虑顾前势的元胞自动机入匝道系统模型[C].第十届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3].朱昶胜,马玉婷,王庆荣.入匝道系统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换道规则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

[4].马玉婷.基于驾驶员行为的入匝道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

[5].张雪燕.入匝道系统交通排放特性及其管控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6].庄倩,贾斌,李新刚.考虑从众效应的入匝道系统建模与模拟[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

[7].滕亚帆,高自友,贾斌,李峰.信号灯控制下的主道双车道入匝道系统交通流特性研究[J].物理学报.2008

[8].滕亚帆.信号灯控制入匝道系统的建模与模拟[D].北京交通大学.2007

标签:;  ;  ;  ;  

入匝道论文-韩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