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PLS VPN构建黑龙江省电子政务立体化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冯林[1](2021)在《黑龙江省电子税务服务平台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青[2](2021)在《黑龙江省数字政府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宋海山[3](2020)在《基于政策量化分析的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到60次“创新”与14次“人才”,创新和人才在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变得越为重要,创新型人才也日益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成为全国各大地区竞相争抢的资源。但是就当前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分布局势来看,全国的创新型人才分布处于相对不均衡的状态,受政治、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以北京为中心的政治集散地、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发达区和以新疆为中心的政策惠及区成为大部分创新型人才流向的区域。黑龙江省处于中国东北部地区,远离政治中心、缺少经济资源、缺乏人才政策,在对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培养、服务、激励和管理等方面相较其他地区都有一定的劣势。近年来,黑龙江省政府也通过不同的措施扩充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的储备量,但是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政策起步较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未缓解本地区创新人才短缺的问题,反而面临创新人型才不断流失的问题。在政治、经济等因素从长远角度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走向的情况下,优化创新型人才政策是完善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系统的良好举措之一,同时也能推动黑龙江省创新活动的发展。基于上述背景,运用文献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比较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政策的制定与落实进行研究。依据创新型人才政策出台时间、颁布数量、类型和工具对政策进行量化分析,经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政策的落实虽然有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引进政策的“引才”资源匮乏,培育政策的“育才”内容简单、服务政策的“留才”待遇落后、激励政策的“励才”机制单一以及管理政策的“理才”方式有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引才”资源的稀缺性、“育才”条件的落后性、“留才”资金的迟滞性、“励才”思维的简单性和“理才”态度的不理性。通过借鉴美国马萨诸塞州、英国英格兰地区、日本东京都市圈及湖北省、北京市、江苏省的先进经验,并根据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立体化的人才引进政策、构筑多角度的人才培养政策、完善全方位的人才服务政策、优化高报酬的人才激励政策以及实施多元化的人才管理政策的对策。
魏运祥[4](2020)在《黑龙江省黎明监狱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监狱作为服刑人员教育和改造的重要场所,监狱管理秩序的安全和稳定,不仅仅对于服刑人员的教育和改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井然有序也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因此,必须要借助完善的监狱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对监狱进行科学性、有效性、系统性管理。通过学习研究国内监狱信息化建设,在推进监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和彰显的独特优势,结合目前黑龙江省黎明监狱在信息化建设上采取的有力措施,总结黑龙省黎明监狱在监狱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之处,为黎明监狱信息化建设的未来建设指明具体发展方向。因为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研究黎明监狱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重点分析黎明监狱现有的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问题产生的具体针对性原因,最后针对原因提出完善黎明监狱信息化建设的改革对策。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的研究论证和科学分析,建立和完善在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基础上,推进监狱在网络平台、安全体系、运营管理上更好地提升工作效能,更好地保障监狱管理工作的稳定与安全,探索网络化发展背景下的监狱管理新模式。
李茜[5](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四川省锦江监狱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它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可以与各行各业充分结合又不断创新,通过互联网的创新性,使之成为一种新的产业,打造成为新的模式,为很多传统的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传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和转型。监狱事业由于其特殊性,它的发展关乎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着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质量,因此,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监狱事业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进行现代化信息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与监狱的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提高监狱现代化管理水平。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和访谈调查法,阅读并分析了大量论文相关文献,然后对四川省锦江监狱信息化管理的各方参与者进行了访谈调查,全方位了解锦江监狱信息化管理现状,深入剖析其存在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四川省锦江监狱的信息化管理现状包括了建设现状及管理现状两个方面。四川省锦江监狱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表现,一是网络和硬件平台建设现状,目前四川省锦江监狱的网络和信息化建设所需硬件都已经基本配备完成;二是数据资料信息化现状,锦江监狱自有的监狱管理信息库、罪犯信息库、警察信息库基本建立完成,但用于与司法部、司法厅、公检法等部门实现数据交换共享的平台还未建成;三是国家及司法部对监狱信息化建设提出的相关应用系统建设现状,根据自身信息化与管理的实际情况,锦江监狱逐渐完成信息化管理要求的相关应用系统,一定程度地提升了锦江监狱的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四川省锦江监狱信息化的管理现状可以从已建成的信息化相关系统使用现状来表现,锦江监狱从狱警管理、罪犯管理到财务管理均实现了信息化建设,基本覆盖了监狱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得锦江监狱的管理效率和水平大大提升。通过对锦江监狱信息化管理的各方参与者进行调查,发现锦江监狱信息化管理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信息化管理与建设规划不完善,二是相关应用系统的不完善,三是反馈机制不完善。笔者针对锦江监狱在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优秀监狱的经验,提出了四川省锦江监狱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思路,同时提出了优化锦江监狱信息化管理的几点建议:一是梳理出四川省锦江监狱信息化管理建设思路;二是完善信息化管理规划方案;三是加强对监狱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重视;四是培养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监狱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结合锦江监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现状进行长期规划,才能一步步实现锦江监狱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李健[6](2017)在《中国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笔者之所以选择中国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问题进行研究,主要是缘于以下原因:一是互联网现已成为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渠道,国家正在推进的“互联网+”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将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产生深远影响,人们选择和享用公共服务的习惯和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为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系统是电子政府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任务,全球电子政府建设的迅猛发展使之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伴随一些公众对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绩效和质量的需求的不断攀升,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应用空间在持续拓展;三是各级政府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已由规划设计进入实施阶段,由政策推动解决服务输入端信息重复录入问题、服务过程中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问题以及服务输出端个性化精准推送问题,为社会公众能够真正共享信息化成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使人们坚信以往对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梦想有望变成现实。笔者研究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基础条件、逻辑模型、目标策略等的系统研究,为国家实现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一体化、智能化供给,促成政府电子公共服务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合作以及保障政府电子公共服务健康化、有序化发展等提供理论资源和操作指引。基于上述缘由和目的,本文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信息研究法、网络调研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遵循“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的演进脉络和“理论层面→规范层面→方法层面”的叙事框架,从研究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切入,总结概括了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以及国家已经为国家信息化、电子政务及电子商务建设准备好的、或正在建设的、或计划拟建的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可资利用的技术条件,得出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系统的概念模型;再将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作为实施依据,据此为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系统开发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设计必须共同遵守的操作和实施规范,将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系统的概念模型转换为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系统用户能够接受的三类应然逻辑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应然逻辑模型的标准化和规范性约束进路,分析目前中国在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实际进展状况与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成因,并针对所筹划的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愿景目标,探讨推进趋向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愿景目标的可行策略,以图为达成方法层面的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系统的物理模型做出理论贡献。论文除绪论和结论之外,主体部分分为五个论证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一、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概念特点。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涵界定、内容范围和主要特点三个部分。其中,内涵界定主要是从供给主体的角度考虑,将人们对公共服务的认知大体归结为广义的、相对狭义的和更为狭义的三类,在具体阐明笔者不赞同后两种内涵界定的理由之后,提出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涵应是由政府直接提供的,或安排其他组织提供的,或主导并联合其他组织合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结论;内容范围部分是从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发展阶段、服务平台、服务性质、服务提供方式、服务提供过程中信息的传导方向、服务涉及的部门等方面对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外延予以分类阐述;主要特点包括供给主体的去中心化、服务规程的标准化、服务过程的可控性、服务结果的无差别性、服务需求的可预测性、服务提供的精准化。二、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条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两个部分。其中,理论基础涵盖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治理理论、项目管理、信息管理以及知识管理等领域的相关观点、知识和方法;技术条件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等内容。三、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逻辑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需求模型、关系模型和过程模型三个部分,主要遵循“对系统目标有用”的原则和逻辑进行设计,为“由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通过什么提供什么样的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以及为什么提供和怎么提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四、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现状描述、问题分析两个部分。选取除台湾省之外的33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进行近乎全样本的网络调研,分析它们在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服务对象和手段、服务功能和内容、服务过程及其成果、服务产出及其形式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为寻求政府电子公共服务效能难以有效发挥的深层原因,对在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居于前列、有典型意义的深圳市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政府部门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旨在摸清他们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性障碍因素,获得有关问题成因的权威性解答。五、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目标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愿景目标和策略选择两个部分。首先,从服务对象和手段的包容性、服务功能和内容的彻底性、服务过程及其成果的可及性、服务产出及其形式的有效性四个方面描绘了愿景目标。其次,针对前瞻性愿景目标探讨可行、有效的策略,提出的具体路径包括“以公平为基准建设信息基础设施,配以多样化手段,提供包容性服务”、“以服务对象为中心配置功能内容,针对个性化需求,输出彻底性服务”、“以流程为主线追溯数据运行轨迹,实施监督控制问责,保障过程及其成果可视可控”、“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服务产出形式,依靠体制机制模式创新,推送有效性服务”。本文的创新点:其一,对政府电子公共服务内涵的界定,建立在充分的文献研究和学理分析的基础之上,其创新意义在于:充分汲取了学术界前辈的研究成果,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汲取了其中的有益元素,又大胆摒弃了其中的不合理元素,并对相关提法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说明。已就此撰写和发表了国内第一篇专论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论文,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其二,关于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容范围的讨论,总括了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发展阶段、服务平台、服务性质、服务提供方式、服务提供过程中信息的传导方向、服务涉及的部门等多个方面的分类,是在对国内外有关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容范围方面的成果进行广泛搜集、比较的基础上所做的系统全面的阐述,其创新价值在于,在论述中系统运用了互联网时代最先进的思维、理念和技术成果,与国家“互联网+”行动策略的目标追求是一致的。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家“互联网+”行动方案出台之前,说明该项研究走在了实践探索之前。其三,在从概念模型到物理模型转换的过程中,逻辑模型是其中的转换工具和嫁接桥梁,逻辑模型的构建是电子政务领域的主要研究问题,其所聚焦的解决方案之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由于逻辑模型建立既涉及到理论知识又涉及到工程化的方法,实际上是把管理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融合在一起运用,涉及到跨学科的问题和多学科的融合,有相当的难度。虽然笔者所做的模型设计尚属简要,但其贡献在于找到了“由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通过什么提供怎样的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以及为什么提供和如何提供”问题的路径。这对于从事电子政务研究的学者和具体实践的工作人员实际开发模型具有参考价值。其四,以我国省级政府门户网站为调研对象,通过对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要素——服务对象、服务手段、服务功能、服务内容、服务过程、服务成果、服务产出、服务形式的系统全面的调研、阐述,全面分析了除台湾省之外的近乎全样本的省级政府门户网站在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的权威性解答,并针对中国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以服务对象和手段的包容性、服务功能和内容的彻底性、服务过程及其成果的可及性、服务产出及其形式的有效性为愿景目标,以“以公平为基准建设信息基础设施,配以多样化手段,提供包容性服务”、“以服务对象为中心配置功能内容,针对个性化需求,输出彻底性服务”、“以流程为主线追溯数据运行轨迹,实施监督控制问责,保障过程及其成果可视可控”、“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服务产出形式,依靠体制机制模式创新,推送有效性服务”等为路径的可行策略,这是对既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和整合后取得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
苏超[7](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李刚[8](2013)在《黑龙江省国土资源信息数据高效利用与服务研究》文中认为云计算、物联网和GIS技术逐步成为我国未来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焦点,一大批围绕着这三种技术的信息化项目投产并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业绩。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成熟,并逐步应用到社会经济等各个专业领域,不仅解决了各领域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现实问题,而且促进该领域新的信息利用模式的形成,逐步提高了各领域信息数据的利用效率和实用性。国土领域信息数据作为我国基础资料信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视为重要的信息资源,但是利用效率和直接参与价值生产的程度却很低。尤其是国上资源二次调查以后,1:1万比例尺的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库完成建设,其信息的利用问题变成为急迫的现实问题。同时随着金土工程建设在黑龙江省的逐步深入,业务应用也逐步转向信息化,其中的业务数据也成为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利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业务数据通常与空间数据是无法衔接的,非专业操作人员,日常工作也无法应用到这些资源数据。因此实际上造成这些数据利用率非常低下。具体原因包括:国土资源领域的信息化存在着基础国土资源二调数据过于详细,而实际国土资源管理业务数据需求相对单一;国土资源数据利用过程过于复杂,专业性和实时性较差,而实际应用时要求数据具有实时性,操作具有简化性,操作平台具有多样性;国土资源数据物理载体呈现个人配置较高,数据中心配置较低,市区县物理资源不平衡,有的国土局只有一台终端服务器,而有的就有小型计算中心。同时市县级物理资源有所闲置而省级资源严重不足等特点。而在实际应用中,无论各级应用,和各节点应用,要求速度、稳定性、安全性都是一样的,不存在差别。国土资源数据呈现多种介质并存的状态,而实际过程中当数字信息稳定并操作方便时,纸介数据几乎不用,但是当数字信息操作过于复杂时,业务审批以纸介为主。因此在实际应用时要求审批操作简单、便捷、流畅、稳定,同时能够简单高效的检索查和询数字化后的物理介质。因此本研究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和GIS集成技术,针对黑龙江省国土资源信息利用问题展开研究。目的是通过云计算技术解决现有硬件设施不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提高其计算能力和提供信息服务的模式,通过物联网技术提高国土资源数据的实时性,通过GIS技术解决平台建设和多平台应用等问题。进而形成黑龙江省国土资源数据高效利用模型和服务平台。具体方法如下,根据针对黑龙江省国土信息化建设现状和金土工程实施3年来所集中体现的问题,深入调研,收集整理包括国土信息业务流程、日常数据利用形式、省市县包括服务器在内的物理资源情况、以及国土工作人员对信息系统的迫切需求。在这些基础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需求分析,提出模型构建和平台建设目标,包括:提高物理资源使用率,优化空间数据并与业务数据相结合,可以在多平台上无缝衔接使用,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种类、不同性能服务器集群负载均衡问题。根据建设目标,采用基于匈牙利算法的资源调度模型和节点缓存模型构建的负载均衡技术和资源池化技术,解决硬件物理资源分配问题。采用根据物联网技术特点与云计算相互集成,解决实时数据无缝衔接,空间数据与业务数据结合应用问题。根据GIS二次开发技术,以云计算中心数据为支撑,集成传感器接口实现国土资源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本研究的开发与实验地点选在黑龙江工程学院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实验室进行,采用8台IBM System x3850X5(7145N02)服务器模拟黑龙江省金土工程专网中的104台服务器,其中包括业务数据服务器、GIS服务器、备份服务器等不同类型服务器;1台IBM Systemx3650M3(7945O85)测试服务器模拟使用终端;1台联想ThinkStation E30(7824A35)工作站进行系统配置及模型部署:1台H3C S12500核心路由交换机模拟金土工程专网网络情况。实验平台部署VMware workstation虚拟近104台服务器和终端的操作系统,并部署金土工程等相关软件环境。采用CloudSim补充一定数量临时虚拟服务器、编写模型策略并对系统进行测试。业务平台软件开发运行环境还包括:ArcGIS、JavaScript、Dojo、Oracle等。测试软件使用LoadRunner进行压力和性能测试。通过测试,同时并发用户达到2000以上:事务执行速率1008个/秒;,错误率不到万分之一,比原有金上工程性能提高进50%。全省近200家国土一线单位,每单位10名业务人员同时操作计算,完全满足黑龙江省现有国土资源信息利用的需要。同时不仅平台在性能指标上完全高于现有的金土工程系统平台,而且提高了全省各地服务器的使用效率各尽所需,而且还增加多平台使用能力。因此,根据本研究成果,建议黑龙江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可首先依托省国土厅、哈尔滨市国土资源局和大庆市国土资源局,首先建立资源调度服务器和数据备份中心;再在各省市县金土工程服务器中设置节点策略优化软件,建立节点缓存层,并与调度服务器实现数据交换;接着逐步在省市县三级完善图件服务器的配置,上级计算力充裕的地区要为下级地区准备图件服务器或虚拟图件服务器:再逐步将县级服务器只转变为业务服务器,只提供业务数据的交流功能:最后对整体系统进行升级,达到功能操作简单化,应用平台多元化,信息响应实时化,检索查询快捷化的下一代金土工程平台的基本标准。综上所述,本研究根据黑龙江省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利用现状和具体问题,采用云计算、物联网和GIS集成技术,建立了一整套资源高效利用模型,构建了高效利用服务平台,经过测试满足黑龙江省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因此本研究对黑龙江省未来国上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可以借鉴和参考的依据。并能够在现有物理资源基础上最小成本的解决局部资源闲置和局部计算力稀缺的问题,体现了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同时本研究能够带动资源合理分配,根据用户使用特点,均衡资源之间的关系,释放部分资源,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又体现了本研究的社会价值。总之本研究对黑龙江省国土资源信息高效利用提供的技术依据和改造原则,最大程度的提高了国土资源信息的高效利用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邓汝春[9](2011)在《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与运营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各地政府及企业在《现代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加快了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步伐。构建一个高效的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需要有区域物流及其规划理论、物流息化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要深入分析区域经济与物流的现状,按照一定的路径进行构建。此外,还要有合适的运营模式和运营策略以及绩效评价体系。本文在对区域物流规划和信息化理论以及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结构模型,并分析了成功构建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路径。这对于构建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高效运营一个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有三种运营模式可供选择。此外,政府、工商企业、社会大众三个参与主体对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需求不同,其运营策略也不相同。根据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特征,运用平衡记分卡原理,从财务角度、业务流程角度、学习和成长角度以及客户服务四个角度构建来评价信息平台运营敏捷高效化的标准。本文最后结合广西南宁地区的物流信息化平台的运营实例进行实证分析。针对南宁地区构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项目实施与管理,从而验证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构建路径和逻辑分析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蔡呈滨,李伟丽[10](2009)在《黑龙江省政府电子政务平台网络结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黑龙江省政府电子政务平台网络结构设计进行了介绍。
二、MPLS VPN构建黑龙江省电子政务立体化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PLS VPN构建黑龙江省电子政务立体化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政策量化分析的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 |
1.5.1 研究路线 |
1.5.2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创新型人才 |
2.1.2 人才政策 |
2.1.3 创新型人才政策 |
2.1.4 政策量化分析方法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创新理论 |
2.2.2 资源基础理论 |
2.2.3 政策创新扩散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政策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基于政策量化的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政策分析 |
3.1.1 以出台时间为节点的创新型人才政策分析 |
3.1.2 以颁布数量为依据的创新型人才政策分析 |
3.1.3 以政策类型为基础的创新型人才政策分析 |
3.1.4 以政策工具为视角的创新型人才政策分析 |
3.2 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政策存在的问题 |
3.2.1 引进政策的“引才”资源匮乏 |
3.2.2 培育政策的“育才”内容简单 |
3.2.3 服务政策的“留才”待遇落后 |
3.2.4 激励政策的“励才”机制单一 |
3.2.5 管理政策的“理才”方式有限 |
3.3 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政策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3.1 “引才”资源的稀缺性 |
3.3.2 “育才”条件的落后性 |
3.3.3 “留才”资金的迟滞性 |
3.3.4 “励才”思维的简单性 |
3.3.5 “理才”态度的不理性 |
3.4 本章小结 |
4 国内外创新型人才政策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4.1 国外创新型人才政策的经验 |
4.1.1 美国马萨诸塞州全维度管理创新型人才的经验 |
4.1.2 英国英格兰地区全方位保障创新型人才的经验 |
4.1.3 日本东京都市圈多手段集聚创新型人才的经验 |
4.2 国内创新型人才政策的经验 |
4.2.1 湖北省全面覆盖创新领域的政策经验 |
4.2.2 北京市双层汇集创新人才的政策经验 |
4.2.3 江苏省精准落实创新计划的政策经验 |
4.3 对黑龙江省的几点启示 |
4.3.1 拓宽遴选人才的政策覆盖层次 |
4.3.2 增加遴选人才的政策支持动力 |
4.3.3 形成遴选人才的政策创新模式 |
4.4 本章小结 |
5 完善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政策的对策建议 |
5.1 建立立体化的人才引进政策 |
5.1.1 优化人才创新环境 |
5.1.2 提供多元资金支持 |
5.1.3 严格界定人才标准 |
5.2 构筑多角度的人才培养政策 |
5.2.1 丰富人才培养内容 |
5.2.2 改进人才培养方法 |
5.2.3 创新人才培养形式 |
5.3 完善全方位的人才服务政策 |
5.3.1 打造创新活动平台 |
5.3.2 建立终身教育机制 |
5.3.3 推进服务联动机制 |
5.4 优化高报酬的人才激励政策 |
5.4.1 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
5.4.2 增加减税增收力度 |
5.4.3 完善人才奖惩制度 |
5.5 实施多元化的人才管理政策 |
5.5.1 加强人才政策宣传 |
5.5.2 完善政策评估机制 |
5.5.3 加强人才绩效考核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黑龙江省黎明监狱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的目的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监狱信息化建设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监狱信息化建设基本理论阐释 |
第一节 监狱信息化建设概述 |
一、监狱与信息化 |
二、监狱信息化的含义 |
第二节 监狱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
一、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的需要 |
二、有助于维护司法的公平公正 |
三、为提升专项与协同治理水平提供保障 |
四、是践行监狱改造工作的根本要求 |
第三节 相关理论 |
一、应急管理理论 |
二、协同治理理论 |
三、治理层次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黎明监狱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黎明监狱信息化建设现状 |
一、黎明监狱的基本情况 |
二、黎明监狱信息化建设采取的措施 |
第二节 黎明监狱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业务人才 |
二、信息化建设管理经验严重不足 |
三、监狱干警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淡薄 |
第三节 黎明监狱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缺乏信息化人才引进专项机制 |
二、缺乏完善的信息化建设人才培训和培养机制 |
三、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经验 |
四、缺乏与信息化企业的战略合作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监狱信息化管理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国内外监狱信息化建设的经验 |
一、国内监狱信息化建设的经验 |
二、国外监狱信息化建设的经验 |
第二节 国内外监狱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
一、制度建设是推动监狱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
二、先进技术是推动监狱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
三、网络安全是推动监狱信息化建设的保障 |
四、功能拓展是推动监狱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
五、智力资源是推动监狱信息化建设的支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完善黎明监狱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
第一节 构建和完善有效的人才机制 |
一、构建和完善专业人才引进机制 |
二、完善信息化人才培训和培养机制 |
第二节 推进信息技术在监狱管理中的应用 |
一、加大与科研院校和技术企业的合作力度 |
二、全面拓宽信息技术应用领域 |
第三节 加强信息化应用的安全防范意识 |
一、建立网格化数据联合机制 |
二、加强监狱监管信息的保密工作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互联网背景下四川省锦江监狱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点 |
1.5 文献评述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5.3 简要评述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互联网与互联网+ |
2.1.2 信息化 |
2.1.3 监狱信息化 |
2.2 监狱信息化管理的价值和作用 |
2.2.1 提高监狱实施应急指挥协同的能力 |
2.2.2 提高监狱监管改造工作效率和质量 |
2.2.3 提高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管理水平 |
2.3 国内外监狱信息化管理案例借鉴与启示 |
2.3.1 江苏监狱信息化管理启示 |
2.3.2 欧美监狱系统信息化管理启示 |
2.4 理论基础 |
2.4.1 服务型政府理论 |
2.4.2 协同理论 |
第3章 四川省锦江监狱信息化建设现状 |
3.1 四川省锦江监狱概况及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
3.2 四川省锦江监狱信息化现状 |
3.2.1 四川省锦江监狱信息化建设现状 |
3.2.2 四川省锦江监狱信息化的管理现状 |
第4章 访谈调查 |
4.1 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安排 |
4.1.1 访谈对象的选择 |
4.1.2 访谈问题的设置 |
4.2 访谈结果反映的锦江监狱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
4.2.1 信息化建设不足,缺乏信息化管理规划方案 |
4.2.2 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不足,影响工作效率 |
4.2.3 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影响监狱信息化发展 |
4.3 访谈结果总结 |
第5章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传统管理观念,未根本性转变,信息化重视程度不高 |
5.1.1 未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 |
5.1.2 传统管理思维方式的束缚,导致缺乏信息化维护反馈机制 |
5.2 监狱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足,影响信息化设备实施配置 |
5.3 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短缺,影响信息化管理水平 |
5.3.1 专业人才不足 |
5.3.2 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锦江监狱信息化的建设思路 |
6.1.1 信息化建设原则 |
6.1.2 信息化建设目标 |
6.1.3 信息化建设规划内容 |
6.2 锦江监狱信息化建设对策建议 |
6.2.1 革新信息化管理观念,高度重视监狱信息化管理建设 |
6.2.2 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专业人才队伍 |
6.2.3 争取专项资金,完善设备设施投入 |
6.2.4 建立监狱信息化多系统联动 |
6.2.5 积极搭建监狱、劳教、司法协同改造矫治系统平台 |
6.3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对锦江监狱管理者调查访谈提纲 |
2.对锦江监狱普通狱警调查访谈提纲 |
3.对服刑人员及服刑人员家属、改造完毕的原服刑人员调查访谈提纲 |
(6)中国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目的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概念特点 |
(一)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涵界定 |
(二)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容范围 |
(三)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 |
二、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条件 |
(一)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 |
(二)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技术条件 |
三、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逻辑模型 |
(一)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需求模型 |
(二)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关系模型 |
(三)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过程模型 |
四、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问题 |
(一)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描述 |
(二)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分析 |
五、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目标策略 |
(一)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愿景目标 |
(二)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策略选择 |
结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附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设定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数字鸿沟 |
二、文化信息资源 |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
四、可持续发展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
一、知识沟理论 |
二、文化权利 |
三、文化传播 |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五、公共物品理论 |
六、贫困文化理论 |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
一、建立试点 |
二、启动应用 |
三、全国推广 |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
一、建设流程 |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
四、资源构成分析 |
五、服务方式分析 |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黑龙江省国土资源信息数据高效利用与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土地资源管理研究动态 |
1.3.2 国内土地资源管理的研究动态 |
1.4 研究路线 |
2 基础理论研究 |
2.1 基于云计算的信息高效利用理论 |
2.1.1 信息高效利用中云技术架构分析 |
2.1.2 信息高效利用中云技术特点及应用 |
2.1.3 云技术对国土资源信息数据高效利用的影响 |
2.2 国土资源物联化技术 |
2.2.1 物联网技术 |
2.2.2 物联网技术在国土信息数据高效利用中的应用 |
2.3 云GIS |
2.3.1 云GIS概念的提出 |
2.3.2 网络拓扑 |
2.3.3 数据分类 |
2.3.4 请求处理流程 |
2.4 负载均衡模型的构建 |
2.4.1 负载均衡的作用 |
2.4.2 匈牙利算法 |
2.5 信息数据利用与服务 |
2.5.1 多元数据利用 |
2.5.2 国土资源元数据服务 |
2.5.3 国上资源空间数据服务 |
2.6 小结 |
3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利用现状及需求分析 |
3.1 金土工程系统 |
3.2 国土数据利用现状 |
3.3 业务流程分析 |
3.4 需求分析 |
3.4.1 总体需求 |
3.4.2 业务需求 |
3.4.3 技术需求 |
3.4.4 性能需求 |
3.5 小结 |
4 总体设计 |
4.1 设计思想 |
4.1.1 总体思路 |
4.1.2 系统目标 |
4.1.3 基本原则 |
4.2 开发及运行环境 |
4.2.1 技术平台 |
4.2.2 开发环境 |
4.2.3 运行环境 |
4.2.4 客户端环境 |
4.3 系统结构 |
4.3.1 总体结构 |
4.3.2 平台主要任务 |
4.4 功能结构 |
4.5 数据结构 |
4.6 系统运行流程 |
4.7 小结 |
5 高效利用模型的构建 |
5.1 节点优化策略模型 |
5.1.1 计算力确定 |
5.1.2 节点结构设置 |
5.1.3 数据处理流程 |
5.1.4 策略模型 |
5.2 资源调度模型 |
5.2.1 数理模型 |
5.2.2 算法流程 |
5.2.3 Matlab的实现 |
5.3 业务平台架构模型 |
5.3.1 构架模型总体设计 |
5.3.2 构架结构 |
5.3.3 流程架构 |
5.3.4 测试页面 |
5.4 测试评价 |
5.5 小结 |
6 服务平台实现与运营模式 |
6.1 基础设施即服务 |
6.1.1 网络设备资源化框架 |
6.1.2 计算资源池化框架 |
6.1.3 存储资源虚拟化框架 |
6.2 平台即服务 |
6.2.1 服务平台规划 |
6.2.2 服务平台实现 |
6.3 软件功能即服务 |
6.3.1 上地的转征与管理 |
6.3.2 矿业权的管理与应用 |
6.3.3 土地的预审与管理 |
6.3.4 办公自动化 |
6.3.5 GIS图形辅助应用程序 |
6.4 国土数据安全设计 |
6.4.1 国土数据安全系统架构 |
6.4.2 国上数据安全建设方案设计 |
6.5 国上数据运营管理设计 |
6.5.1 运营管理建设的准备工作 |
6.5.2 运营管理建设规划 |
6.5.3 运营管理实施路线 |
6.6 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业务流程 |
附录B:数据库结构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与运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物流信息化发展综述 |
1.3.1 对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综述 |
1.3.2 对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综述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
1.6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区域物流及公共信息平台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区域物流规划的相关理论 |
2.1.1 区域物流与区域物流规划 |
2.1.2 区域物流规划的五个要素 |
2.2 物流信息化的内涵及关键的信息技术 |
2.2.1 物流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
2.2.2 物流信息技术 |
2.2.3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概述 |
2.3 国内外公共物流信息化的理论应用概述 |
2.3.1 国外发达地区物流信息化建设重点 |
2.3.2 国内物流信息化的现状 |
第3章 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路径 |
3.1 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概念与内涵 |
3.1.1 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概念 |
3.1.2 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构成 |
3.1.3 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特点 |
3.2 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模型分析 |
3.2.1 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结构模型分析 |
3.2.2 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系统结构模型分析 |
3.2.3 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网络结构模型分析 |
3.3 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路径分析 |
3.3.1 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路径概述 |
3.3.2 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路径分析 |
第4章 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运营策略 |
4.1 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运营模式 |
4.2 对政府管理部门的运营策略 |
4.2.1 政府对平台的需求 |
4.2.2 对政府部门的运营策略 |
4.3 对企业参与主体的运营策略 |
4.3.1 对陆运运输企业的运营策略 |
4.3.2 对水路运输企业的运营策略 |
4.3.3 对仓储业的运营策略 |
4.3.4 对综合性物流企业的运营策略 |
4.3.5 对物流园区的运营策略 |
4.3.6 对代理业务类物流企业的运营策略 |
4.3.7 对其他机构和社会公众方面的运营策略 |
第5章 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绩效评价 |
5.1 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5.1.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5.1.2 以平衡记分卡来构建信息平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5.2 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
5.2.1 财务角度 |
5.2.2 客户服务角度 |
5.2.3 内部流程角度 |
5.2.4 学习与发展角度 |
第6章 案例分析:南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 |
6.1 广西南宁区域物流信息化的现状与需求分析 |
6.1.1 广西南宁区域物流的现状 |
6.1.2 南宁市物流信息化的现状 |
6.1.3 南宁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需求分析 |
6.2 南宁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 |
6.2.1 功能设计和技术应用方案框架 |
6.2.2 平台系统框架设计 |
6.2.3 南宁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构成概述 |
6.3 南宁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方案实施与项目管理 |
6.3.1 南宁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项目方案实施 |
6.3.2 项目管理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黑龙江省政府电子政务平台网络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台总体框架。 |
2 MPLS VPN构建电子政务网络。 |
四、MPLS VPN构建黑龙江省电子政务立体化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电子税务服务平台建设研究[D]. 冯林.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2]黑龙江省数字政府建设问题研究[D]. 李青.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3]基于政策量化分析的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政策研究[D]. 宋海山.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1)
- [4]黑龙江省黎明监狱信息化建设研究[D]. 魏运祥.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5]互联网背景下四川省锦江监狱信息化建设研究[D]. 李茜.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6]中国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D]. 李健. 吉林大学, 2017(03)
- [7]“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8]黑龙江省国土资源信息数据高效利用与服务研究[D]. 李刚. 东北农业大学, 2013(05)
- [9]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与运营策略研究[D]. 邓汝春.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1)
- [10]黑龙江省政府电子政务平台网络结构设计[J]. 蔡呈滨,李伟丽.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