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改编论文-李淑英

运动改编论文-李淑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运动改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毁灭》,大众本,文艺大众化,鲁迅

运动改编论文文献综述

李淑英[1](2016)在《翻译作品的“大众本”改编与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以1933年鲁迅《毁灭》译本的两次改编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苏俄革命文学的翻译文本改编成"大众本",是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1933年周文和胡今虚对鲁迅《毁灭》译本的两次改编为考察重点,探讨"大众本"改编的具体操作理路,辨析由此衍生出来的"大众"的歧义性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深入探视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各个不同的侧面和上海文化生态的丰富性。并根据鲁迅对两次改编的评价,探讨其对"文艺大众化"的独特态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6年01期)

张舟[2](2011)在《从《中山狼》剧本的改编看建国初期的戏曲改革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国初期的戏曲改革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它在催生新剧的同时,也极力改编旧剧,使戏曲艺术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人民大众面前。根据明代康海所作杂剧《中山狼》改编的新剧,就很好地体现了戏曲改革运动的指导思想。研究该剧新旧剧本的异同,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建国初期的戏曲改革运动。(本文来源于《安康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毕铭[3](2010)在《“高树勋运动”兴起前后》一文中研究指出1945年10月,邓小平在指挥平汉战役(又称邯郸战役)时,深入做好争取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八军军长高树勋的统战工作,促使高树勋率部起义。高树勋起义后,善于抓典型的毛泽东号召我军广泛开展“高树勋运动”。“高树勋运动”兴起后产生了“一石激起千重浪”(本文来源于《解放军报》期刊2010-01-18)

赵昕[4](2009)在《异曲同工:小说《如此运动生涯》与同名改编电影的叙事学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戴维·斯托里是英国20世纪60年代的一位小说家、戏剧家、诗人,他的长篇小说《如此运动生涯》出版后曾于1960年获麦克米兰奖。1963年林赛·安德森又把它改编成为电影搬上了银幕。改编后的电影虽然票房不高,但被广泛地赞誉为英国最佳类型片之一。叙事学是一门由来已久但仍不断发展、充满活力的理论体系。在小说《如此运动生涯》和其改编的同名电影中都有对现代叙事理论的不同应用。因此,本文试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原小说和其改编电影做一比较分析。绪论部分分别简介了小说作者和改编电影导演,并对电影改编领域的研究做了简要介绍,引出本文的任务—对斯托里的小说《如此运动生涯》和安德森改编的同名电影做一叙事学方面的比较研究。本文第一章阐述视点问题。视点涵义众多,本文着重从视觉角度进行探讨。根据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在分析小说视点时讨论了叁方面内容:内聚焦的直接性、“经验自我”的特效和穿插其中的零聚焦。在讨论改编电影的视点问题时,两种不同的摄像机视点得以展示: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不同的镜头语言展示了画面和人物之间不同的视觉关系。此外,由于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所以听觉聚焦也是一种在电影中展示聚焦方式的有效手段。本文第二章探讨两种不同艺术之间的情节区别。情节叙事不管在小说中还是在电影中都是重要的叙事过程。本章主要讨论叁点:一是小说和电影之间的不同结构;二是电影中情节的简略化处理;叁是一些小说人物在电影中的缺失。通过这叁方面的分析,小说作者和电影导演的不同意图得以充分展现。本文第叁章研究时间艺术在二者中的应用。关于时间的一些问题,比如时序,时长,时频,都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在时序方面,小说作者大胆运用大量的意识流来颠覆原来的故事顺序,同样,电影导演也大量运用闪回镜头来表现这些错位的时间。在时长方面,五种叙述速度:静述、等述、概述、省略与减缓都得到举例分析。在时频方面,主要讨论叙述多次发生多次的事件和叙述一次发生多次的事件。本文第四章着重分析两种叙述语言的不同。本章主要讨论四方面:1.电影中能指与所指的一致性,及小说中能指与所指的非一致性;2.小说中充斥着隐喻等修辞方法但是电影却难以表现这些抽象的东西;3小说语言为单声叙述,即单一的文字叙述,电影语言则为多声合唱,包括影像、声响和字幕等;4.小说语言相对封闭,电影语言则相对开放,并随着科技的创新不断发展。综上所述,电影在直观性和生动性方面比小说略胜一筹,但是在开掘思想和感情,表现复杂的主观人物关系方面却又难与小说媲美。所以说,这里并不存在某一手段更“高级”的问题。小说和电影各有特点,都可以充分表现创作者的主观意图,也都有能力达到伟大艺术的水平。(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9-04-01)

张炼红[5](2006)在《地方戏的移植改编:从扬剧《百岁挂帅》到京剧《杨门女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戏曲改革运动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杨家将戏曲改编,其进路之一是从老戏《十二寡妇征西》的凄苦悲怆,一转而为扬剧《百岁挂帅》的悲中见壮,再转而为京剧《杨门女将》的慷慨激昂。其间,地方戏特有的传奇色彩和浪漫想象,“人民性”的乐观和坚韧,以及中国文化中“家国一身”且又“轻家重国”的精神传统,加之当时极力宣扬民族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意识形态,在在不容许有丝毫悲惨气息和异质成分的干扰而暗淡其光芒。于是各种历史、现实的政治文化因素在此际会,共同促成了“爱国主义”思想主题和艺术境界在京剧《杨门女将》中的“完美”呈现。(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06年01期)

运动改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国初期的戏曲改革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它在催生新剧的同时,也极力改编旧剧,使戏曲艺术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人民大众面前。根据明代康海所作杂剧《中山狼》改编的新剧,就很好地体现了戏曲改革运动的指导思想。研究该剧新旧剧本的异同,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建国初期的戏曲改革运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运动改编论文参考文献

[1].李淑英.翻译作品的“大众本”改编与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以1933年鲁迅《毁灭》译本的两次改编为中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

[2].张舟.从《中山狼》剧本的改编看建国初期的戏曲改革运动[J].安康学院学报.2011

[3].毕铭.“高树勋运动”兴起前后[N].解放军报.2010

[4].赵昕.异曲同工:小说《如此运动生涯》与同名改编电影的叙事学比较分析[D].河南大学.2009

[5].张炼红.地方戏的移植改编:从扬剧《百岁挂帅》到京剧《杨门女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戏曲改革运动个案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

标签:;  ;  ;  ;  

运动改编论文-李淑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