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实体性论文-党健宁

群体实体性论文-党健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群体实体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群体实体性,相似性,互动性,热情

群体实体性论文文献综述

党健宁[1](2017)在《不同构念的实体性对群体知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实体性(entitativity)是指群体被知觉为真正独立存在的有意义实体的程度。根据群体形成的类别化视角,群体的形成依赖于群体成员共有的组别和相似的特征;根据群体形成的动态化视角,群体起源于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依赖。因此,实体性有两类知觉线索:一是群体成员的相似性(similarity),二是群体成员的互动(interaction)。尽管已有的研究证实了两种实体性线索的存在,也讨论了两种线索会如何影响群体信息的加工方式,但是很少有研究区分实体性两种线索对群体知觉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群体知觉的"大二"模型,分别考察基于相似性的实体性和基于互动性的实体性是如何影响人们对群体在热情和能力两个维度上的知觉。研究1采用2(实体性线索:相似性,互动性)×2(实体性水平:高,低)×2(行为效价:积极,消极)的被试间设计,目标群体是虚拟群体。研究者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操纵目标群体的实体性信息,并通过依次呈现群体成员行为条目的方式操纵目标群体的行为效价。研究1a中呈现与热情维度相关的行为,研究1b中呈现于能力维度有关的行为。在研究2中,目标群体是真实的社会群体,采用2(实体性线索:相似性,互动性)×2(实体性水平:高,低)×4(群体类型:有钱人,老年人,慈善家,小混混)的混合设计,其中只有群体类型是被试内变量。研究者通过图形呈现的方式操纵目标群体的实体性线索以及实体性水平。在两个研究中,被试在阅读完有关目标群体的信息后,在热情和能力有关的特征上对目标群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与低相似情境相比,在高相似情境下高热情/能力的群体被知觉到的热情和能力水平更高,而低热情/能力的群体被知觉到的热情和能力水平更低,(2)相比较于低互动情境,在高互动情境下高热情的群体被认为更热情,低热情的群体被认为更冷漠;但无论群体本身能力水平高低,高互动性都能提高人们对其能力的评价。(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韦庆旺,武心丹[2](2017)在《社会群体的自然类别和群体实体性对刻板印象内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群体本质主义的经典研究认为群体本质主义包含两个维度,即自然类别(Natural kind)和群体实体性(Entitativity)(Haslam, Rothschild,&Ernst, 2000)。大量研究认为本质主义增强刻板印象,并对群际关系具有负面作用。但这些研究采用本质主义的单维度(类似于自然类别)观点,两维度观点受到较大的忽视。研究1在中国社会变迁背景下选择40个群体,采用经典的量表来检验群体本质主义的结构。结果重复验证了Haslam等人的两维度结构。由于所选群体和被试与经典研究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再次重复验证表明群体本质主义的两维度结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研究2以两维度测量了20个群体的群体本质主义和刻板印象内容模型所提出的热情和能力两维度构成的刻板印象知觉水平,结果发现结合自然类别和群体实体性两个维度,对群体的刻板印象内容特征可以做出预测。从本质主义的两维度看,与自然类别相比,群体实体性并不必然造成刻板印象。文章讨论了不同群体的本质主义和刻板印象,并指出本质主义两维度的结构对本质主义和群际关系研究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周明[3](2017)在《恐怖组织的群体实体性与国际动员能力——基于“基地”组织与“伊斯兰国”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的恐怖主义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国际化特征,具有较强的国际动员能力。然而,同一类型的恐怖组织的国际动员能力往往存在明显差异,如"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之间就是如此。从身份建构的角度对此予以分析,可以发现不同恐怖组织的组织属性对其国际动员能力能够产生明显影响。在同类恐怖组织中,那些群体实体性程度更高,即具有明确的群体界线、一致的成员标准、严格共享的战略目标和更为独特群体特征的恐怖组织,往往拥有更大的国际动员能力。相对于"基地","伊斯兰国"的群体实体性程度更高,故其国际动员能力更强。然而,群体实体性特征只能影响恐怖组织的动员能力,而对恐怖组织的整体发展能力和存续前景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因为后者受到如外部打击等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9期)

杨晓莉,周建华[4](2016)在《群体实体性与民族认同对内群体偏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群体实体性和民族认同对内群体偏好的影响,当前研究运用问卷法对随机选取的中国内地116名藏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群体实体性越强,民族认同感越强,内群体偏好也越强;群体实体性和民族认同感都能够显着正向预测内群体偏好;民族认同在群体实体性和内群体偏好之间起中介作用。本研究说明,当少数民族实体性增加时,少数民族成员会增强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从而增加了内群体偏好。(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梁啸尘[5](2016)在《群体实体性对替代攻击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替代攻击是指个体受到挫折或启动后,因受到情境的限制无法直接选择挫折或启动的来源进行攻击,转而选择另一个无辜的对象施以报复的情形。本文旨在探究替代攻击目标与原始启动者组成的群体实体性状况会对个体的替代攻击以及后续的直接攻击产生怎样的影响。实验1通过实验室操纵诱发不同的实体性感知,结果表明,当原始启动者与替代攻击目标同属于一个高实体的群体时被试的替代攻击显着高于低实体性条件。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调查了对不同实体性条件的目标进行替代攻击后,对后续直接攻击的影响,结果显示对高实体性条件下目标进行了替代攻击的被试后续的直接攻击显着低于低实体性条件。实验3在替代攻击条件下检验了信息传递对报复满足性影响,结果表明信息传递成功且替代攻击目标与原始启动者同属于一个高实体性的群体时被试进行替代攻击后报告出最高的内心满足程度。(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6-05-23)

刘尊礼,余明阳,鲁成[6](2016)在《群体实体性分析下社会排斥与炫耀性消费间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排斥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营销领域关注的热点。以往研究发现,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社会排斥能够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并且会表现出炫耀性消费倾向。研究一与研究二均发现,源于高实体性群体的排斥会强化被排斥者的炫耀性消费行为,研究二进一步发现,消费者想要与排斥群体保持紧密关系的程度在社会排斥与群体实体性对消费者炫耀性消费行为间起到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管理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杨晓莉,刘力,李琼,弯美娜[7](2012)在《社会群体的实体性:回顾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群体的实体性是指群体被知觉为一个真正独立存在的有意义实体的程度。它受到知觉者、社会情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实体性在群际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影响着认同、刻板印象,偏见和群际冲突。实体性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绝对积极的或消极的群体特征,它主要取决于知觉者与群体的关系性质和其所处的情境。对中国研究者而言,如何让实体性最大可能地发挥积极作用,以利于群体关系的和谐是未来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加强中国文化背景下实体性与群际关系的研究,为解决中国各社会阶层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相处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也是未来可以关注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2年08期)

贾磊,刘春雷,张庆林[8](2010)在《群体实体性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群体实体性(entitativity)是指一群人被知觉为结合在某个一致单位中的程度。它主要受群体内相似性与同质性等因素的影响,并对个体社会认知能够产生重要作用。它不仅会影响人们对社会群体的认识归类、印象形成、社会推理以及群体认同,而且是造成刻板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群体实体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群体本质主义的经典研究认为群体本质主义包含两个维度,即自然类别(Natural kind)和群体实体性(Entitativity)(Haslam, Rothschild,&Ernst, 2000)。大量研究认为本质主义增强刻板印象,并对群际关系具有负面作用。但这些研究采用本质主义的单维度(类似于自然类别)观点,两维度观点受到较大的忽视。研究1在中国社会变迁背景下选择40个群体,采用经典的量表来检验群体本质主义的结构。结果重复验证了Haslam等人的两维度结构。由于所选群体和被试与经典研究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再次重复验证表明群体本质主义的两维度结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研究2以两维度测量了20个群体的群体本质主义和刻板印象内容模型所提出的热情和能力两维度构成的刻板印象知觉水平,结果发现结合自然类别和群体实体性两个维度,对群体的刻板印象内容特征可以做出预测。从本质主义的两维度看,与自然类别相比,群体实体性并不必然造成刻板印象。文章讨论了不同群体的本质主义和刻板印象,并指出本质主义两维度的结构对本质主义和群际关系研究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体实体性论文参考文献

[1].党健宁.不同构念的实体性对群体知觉的影响[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2].韦庆旺,武心丹.社会群体的自然类别和群体实体性对刻板印象内容的影响[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3].周明.恐怖组织的群体实体性与国际动员能力——基于“基地”组织与“伊斯兰国”的比较[J].社会科学.2017

[4].杨晓莉,周建华.群体实体性与民族认同对内群体偏好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5].梁啸尘.群体实体性对替代攻击的影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6].刘尊礼,余明阳,鲁成.群体实体性分析下社会排斥与炫耀性消费间的关系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6

[7].杨晓莉,刘力,李琼,弯美娜.社会群体的实体性: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12

[8].贾磊,刘春雷,张庆林.群体实体性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

标签:;  ;  ;  ;  

群体实体性论文-党健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