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燕麦种子,大豆北方茎溃疡病病菌,形态学特征,分子检测
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论文文献综述
张莹,罗加凤,刘鹏,胡佳续,廖芳[1](2018)在《加拿大进境燕麦种子中大豆北方茎溃疡病病菌的检疫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来自加拿大的燕麦种子中分离到3株可疑真菌,经形态特征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确定截获的3株真菌均为大豆北方茎溃疡病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 var.caulivora)。这是我国口岸首次从进境的燕麦种子中截获该病菌。(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8年02期)
沈浩,戴婷婷,吴翠萍,杨辉耀,宋必[2](2015)在《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传统的以ITS(内转录间隔区)为靶序列对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 var.caulivora,DPC)的分子检测无法区分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D.phaseolorum var.meridionalis)和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homopsis longicolla)等近似种。笔者在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靶标序列筛选中,发现了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α,tef1α)序列。通过目标病原菌与其相似种比对发现,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在tef1α序列上有很好的特异性,适合作为分子检测的靶标。[方法]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以tef1α为靶序列,设计LAMP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一种基于颜色判定的简单、快速和灵敏的DPC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灵敏度、植株接种试验和进口大豆夹带大豆病残体检测。[结果]该方法仅需60 min,即可通过肉眼直接目测试验结果。64℃等温条件下进行核酸扩增反应60 min,反应结束后,加入SYBR greenⅠ染料,根据染料颜色变化判定扩增结果。特异性试验中,在DPC菌株中扩增到梯形条带,同时加入SYBR greenⅠ染料后可观察到绿色荧光的阳性反应;而在其他供试菌株中均没有出现梯形条带,加入SYBR greenⅠ染料后则保持橙色的阴性反应。该技术最低检测限为1 pg·μL-1目标菌纯DNA。tef1α-LAMP技术能够检测出所有人工接种发病豆苗中的目标菌。在口岸截获的大豆病残体检测中,tef1α-LAMP技术能够在10 g进口大豆中夹带的大豆植株残体中最低检测出10个子囊孢子。[结论]该方法的建立为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的检疫以及其所致病害的快速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杨辉耀[3](2014)在《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大豆南、北方茎溃疡病菌检测技术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茎溃疡病是大豆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大豆茎溃疡的病原菌分为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 (Cke. & Ell.) Sacc. var. meridionalis Morgan-Jones](简称DPM)和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 var. caulivora](简称DPC)。大豆南、北方茎溃疡病菌都属于子囊菌亚门、球壳目、间座壳科、间座壳属,无性阶段均为拟茎点霉属。能与大豆茎荚枯病菌和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共同引起间座壳一拟茎点综合症,危害非常严重。由DPM和DPC分别引起的大豆南方茎溃疡病和大豆北方茎溃疡病在我国还未有发生的报道,这两种病害均为我国口岸的检疫病害。由于我国对大豆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进口大豆中除大豆种子以外还混杂有豆荚、豆秆、碎叶片、以及田间的泥块等残渣,若这些成分中含有活着的大豆南、北方茎溃疡病菌,则很有可能由于目前口岸对这两种病原菌的检测技术较为落后而造成检测漏洞。若不能及时发现和阻止带菌大豆入境,使这两种病原菌在我国定殖、传播和危害,将会对我国的大豆生产产生严重影响。目前我国口岸对大豆南、北方茎溃疡病菌的检测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即使可以检测,也要花费较长时间,并且对人力、物力、所需仪器、实验条件等也有很高的要求。而口岸检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病原菌的快速、准确的诊断。为此,本实验主要是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建立一种口岸DPM、DPC快速检测的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由本实验室郑小波、沈浩等研发。由于进境的大豆残渣样本中含有豆荚、豆秆、碎叶片、多种微生物及田间的泥块等成分,那么该LAMP技术是否能在这些影响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准确的检测出材料中的DPM、DPC呢?所以我们首先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向一定量的江苏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供的不含有DPM、DPC的大豆残渣样本中加入不同浓度梯度的DPM、DPC的孢子的方法对LAMP检测DPM.DPC的灵敏度进行研究。基于LAMP的DPM、DPC的检测灵敏度越高就越有利于提高在口岸检疫这两种病菌的检出效率。我们最终确定了在实验室条件下应用该LAMP技术检测DPM、DPC的灵敏度,分别为10~50个孢子/10g大豆残渣、1-10个孢子/10g大豆残渣。在确定了在实验室条件下研发的该LAMP的DPM、DPC快速分子检测随技术可应用于口岸截获的大豆残渣样本的检测后,我们就对江苏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供的口岸截获的11份大豆残渣样本进行DPM、DPC的LAMP实际检测。检测出该11份豆渣样本中有3份携带有DPC、均未携带DPM。病菌的传播是建立在活体的基础上。江苏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供的11份大豆残渣样本进行DPM、DPC的LAMP检测后,对DPC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有3份豆渣样本。但并不清楚是否含有DPC活菌。所以,我们对该3份大豆残渣样本中携带的DPC进行分离、纯化。最后从2号(巴西,201304005)大豆残渣样本中分离出了DPC。本实验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对口岸大豆南、北方茎溃疡病菌进行检测的实际检测结果表明:LAMP技术对口岸大豆南、北方茎溃疡的检测是可行并且检测灵敏度较高的一种新的简便、快捷的检测方法。本实验成功的建立了一个基于LAMP技术、适用于我国口岸检验检疫进口大豆中DPM、DPM病菌的快速检测体系。(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华丽,陈萍,王卫芳,黎婉芬,王文祥[4](2012)在《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分离鉴定技术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产生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子囊壳的豆秆分别进行冷冻和水浸处理,发现2种处理均能促进成熟的子囊壳产孢,并且同一子囊壳经冷冻和水浸处理能够多次喷出子囊,释放子囊孢子,利用此特性有利于在不损失鉴定材料的前提下,多次获得分离物以完成病菌的分离鉴定,特别利于伴生其他真菌和子囊壳数量很少情况下,分离纯化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12年02期)
崔友林,方沩,朱振东,王晓鸣,彭德良[5](2009)在《CLIMEX-GIS预测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在中国的潜在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是大豆的重要病原菌,广泛分布于世界主要大豆产区,造成严重的产量和品质损失。本文应用生物模型CLIMEX结合GIS软件预测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在中国的适生区,并根据EI值划分相应的适生等级。结果表明,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适合生长,其中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云贵高原地区处于中适生区或高适生区。该菌在我国还未报道,通过分析其在我国潜在分布区对于防止病菌的传入、传播和蔓延有重要的检疫意义。(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09年04期)
王颖,陈枝楠,章桂明,程颖慧,赵巍巍[6](2007)在《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的检疫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进境的美国大豆豆杆中分离到一种真菌,通过形态学特征鉴定、致病性检测和序列分析,结果为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var.caulivora)。该菌子囊壳在豆杆上球形,黑色,常2~12个簇生,偶有单生,大小180~316μm×290~398μm;子囊壳具长喙,喙长251.1~1085.4μm,喙基部宽50.6-123.5μm;子囊长棍棒状,无柄,内含8个子囊孢子,大小为29.8~31μm×5~6.5μm;子囊孢子无色,长椭圆形,1隔,分隔处稍缢缩,两室两油球,10.1~11.3μm×2.43~3.24μm。菌落白色,后期变为白-黄色,菌丝紧密收缩,后逐渐变为茶色并蓬松。用ITS区通用引物对该菌DNA进行扩增和测序,获得522bp的ITS区序列。(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07年04期)
张建成,顾建锋,徐瑛,陈先锋[7](2007)在《美国进境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美国进境大豆检疫过程中,对大豆籽粒和夹带茎秆进行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使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可疑菌株进行鉴定,确定该菌为Diaporthe phaseolorum(Cke.& Ell.)Sacc.var.caulivora Athow & Caldwell。该病原菌是进境植物检疫潜在危险性病原真菌,在国内属首次截获。(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07年02期)
顾建锋,张建成,水红光[8](2006)在《宁波口岸连续检出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7月,宁波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植检实验室从北仑局送检的美国进境大豆下脚料中检测到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phaseolorumvar.cauliuora),并经浙江大学张敬泽教授复核确认。这是我国首次从进境植物中检出该病菌。不久,该(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06年04期)
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传统的以ITS(内转录间隔区)为靶序列对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 var.caulivora,DPC)的分子检测无法区分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D.phaseolorum var.meridionalis)和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homopsis longicolla)等近似种。笔者在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靶标序列筛选中,发现了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α,tef1α)序列。通过目标病原菌与其相似种比对发现,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在tef1α序列上有很好的特异性,适合作为分子检测的靶标。[方法]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以tef1α为靶序列,设计LAMP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一种基于颜色判定的简单、快速和灵敏的DPC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灵敏度、植株接种试验和进口大豆夹带大豆病残体检测。[结果]该方法仅需60 min,即可通过肉眼直接目测试验结果。64℃等温条件下进行核酸扩增反应60 min,反应结束后,加入SYBR greenⅠ染料,根据染料颜色变化判定扩增结果。特异性试验中,在DPC菌株中扩增到梯形条带,同时加入SYBR greenⅠ染料后可观察到绿色荧光的阳性反应;而在其他供试菌株中均没有出现梯形条带,加入SYBR greenⅠ染料后则保持橙色的阴性反应。该技术最低检测限为1 pg·μL-1目标菌纯DNA。tef1α-LAMP技术能够检测出所有人工接种发病豆苗中的目标菌。在口岸截获的大豆病残体检测中,tef1α-LAMP技术能够在10 g进口大豆中夹带的大豆植株残体中最低检测出10个子囊孢子。[结论]该方法的建立为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的检疫以及其所致病害的快速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论文参考文献
[1].张莹,罗加凤,刘鹏,胡佳续,廖芳.加拿大进境燕麦种子中大豆北方茎溃疡病病菌的检疫鉴定[J].中国植保导刊.2018
[2].沈浩,戴婷婷,吴翠萍,杨辉耀,宋必.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5
[3].杨辉耀.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大豆南、北方茎溃疡病菌检测技术体系[D].南京农业大学.2014
[4].华丽,陈萍,王卫芳,黎婉芬,王文祥.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分离鉴定技术的改进[J].植物检疫.2012
[5].崔友林,方沩,朱振东,王晓鸣,彭德良.CLIMEX-GIS预测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在中国的潜在分布[J].植物保护.2009
[6].王颖,陈枝楠,章桂明,程颖慧,赵巍巍.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的检疫鉴定[J].植物检疫.2007
[7].张建成,顾建锋,徐瑛,陈先锋.美国进境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的分离与鉴定[J].植物保护.2007
[8].顾建锋,张建成,水红光.宁波口岸连续检出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J].植物检疫.2006
标签:燕麦种子; 大豆北方茎溃疡病病菌; 形态学特征; 分子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