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猪乙型肝炎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糖皮质激素,联合用药,中医治疗
猪乙型肝炎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庞浩文[1](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诊治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是我国较为多见疾病之一,其是在致病因素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协同作用下产生的多级、繁杂的病变过程,易发生多器官受损,好发于青壮年及儿童。目前临床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中药治疗等。但对于该疾病最佳的临床方案至今尚未明确,治疗时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肾脏病理改变、肝功能及HBV-DNA指标制订合理方案,在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减少HBV复制。(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经济学》期刊2019年11期)
蔡本强,贺劲松,邢宇锋[2](2019)在《补肾解毒方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信号通路对辅助慢性乙型肝炎树突状细胞疫苗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效果与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补肾解毒方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信号通路对辅助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树突状细胞(DC)疫苗抗乙肝病毒(HBV)的免疫效果与机制。方法将40只BALB/c HBV转基因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磷酸缓冲液(PBS)组及联合组4组,每组10只。4组分别予补肾解毒方、PD-L1单克隆抗体、PBS溶液及补肾解毒方联合PD-L1单克隆抗体,持续给药2周后处死小鼠,观察小鼠脾脏组织γ干扰素(IFN-γ)水平、CD8~+T淋巴细胞的PD-1表达情况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活性。结果联合组小鼠脾脏组织IFN-γ水平高于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小鼠脾脏组织IFN-γ水平高于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与PD-L1抗体组小鼠脾脏组织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小鼠脾脏组织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均低于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均低于PBS组(P<0.05);PD-L1抗体组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低于补肾解毒方组(P<0.05)。当效靶比为100∶1、50∶1时,联合组小鼠脾脏组织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均高于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PBS组(P<0.05);PD-L1抗体组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均高于补肾解毒方组、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与PBS组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效靶比为25∶1时,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联合组小鼠脾脏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均高于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联合组小鼠脾脏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时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可起到恢复特异性T淋巴细胞功能的作用,补肾解毒方能有效发挥对HBV感染时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调整作用,补肾解毒方联合PD-L1抗体更具明显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期刊2019年09期)
林景美,陈秋霞,朱道谋,林秋玉,黄小慧[3](2019)在《孕晚期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阻断母婴传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孕晚期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阻断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将海南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孕晚期HBV感染240例孕妇随机分为研究组120例及对照组120例,研究组每日口服一次替比夫定600 mg,每月一次肌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至分娩后停药,对照组每月一次肌注HBIG 200 IU,所有孕妇治疗前均接受HBV两对半及HBV DNA检测,所有新生儿出生后马上取静脉血行乙肝病毒两对半检查及乙肝病毒DNA定量。对新生儿的畸形、窒息、早产、剖宫产及产后出血情况进行记录。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HBV DNA研究组平均下降量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HBV DNA阳性58例,宫内感染4例,占6.90%;阴性62例,宫内感染0例。对照组HBV DNA阳性59例,宫内感染18例,占30.51%;阴性61例,宫内感染0例。HBV阳性患者中,研究组宫内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孕妇及新生儿的畸形率、窒息率、早产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出生体质量、身长、阿氏评分(Apgar评分)及胎龄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晚期孕妇进行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且抗病毒治疗药物替比夫定的安全性高,不会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李俊利,尚佳,宁会彬[4](2019)在《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的抗病毒药物治疗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肝炎进展至肝硬化的年发生率为1.3%~4.0%,而肝硬化进展至原发性肝癌(HCC)的年发生率为2.0%~5.0%[1]。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是HCC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超过50.0%的HCC患者为乙肝病毒(HBV)感染者。感染HBV的患者肝癌发生率比无HBV感染的患者高100倍[2],高病毒复制和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风险更高。(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9年22期)
赵连荣,窦晓光[5](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停药标准》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疗程长,尤其是核苷(酸)类似物(NAs)需长期应用。但患者依从性难以保证,依从性差是导致病毒学突破的原因之一。陶军秀等[1]随访结果显示,在开始用药前3个月患者依从性为97.1%,自费后用药依从性下降至84.5%,继续用药随访至54个月患者用药依从性仅为60.3%。即使不考虑经济因素,应用免费药物患者1.0年的依从性为98.4%,完全依从者只有32.0%,(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9年22期)
陈雨凯,卢明芹[6](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耐药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过程中核苷(酸)类似物(NAs)耐药是非常突出且十分重要的问题之一。NAs耐药不仅加速了患者的病情进展,更有可能大大提高了继发肝功能失代偿和肝细胞癌的风险,进而增加了后续治疗的难度和医疗成本。采用有效的耐药预防和管理措施有助于改善CHB患者的预后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就目前关于CHB患者长期抗(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9年22期)
赵艳[7](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恩替卡韦和干扰素的有效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恩替卡韦和干扰素的有效性。方法 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干扰素抗病毒组和恩替卡韦抗病毒组,每组40例。干扰素抗病毒组采取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抗病毒组采取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总胆红素(TBI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恩替卡韦抗病毒组治疗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干扰素抗病毒组的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恩替卡韦抗病毒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3.02±0.24)分低于干扰素抗病毒组的(5.24±0.51)分, TBIL、AST、ALT水平分别为(20.56±10.21)μmol/L、(41.14±12.01)U/L、(51.11±1.11)U/L,均低于干扰素抗病毒组的(30.25±11.26)umol/L、(84.15±12.21)U/L、(61.66±1.56)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恩替卡韦抗病毒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7.5%低于干扰素抗病毒组的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获得较好预后,可更好改善肝功能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9年22期)
冷赟,毛莉,陶夏叶[8](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不同临床阶段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不同临床阶段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进行定量检测的意义。方法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同阶段进行分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法进行HBV DNA检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检测HBs Ag定量水平。结果非活动性HBs Ag携带组患者HBV DNA水平低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不同阶段患者HBs Ag水平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不同临床阶段患者HBs Ag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因此,进行HBs Ag定量检测有助于为临床进行抗病毒效果评估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3期)
余学高,邓间开,陈耀铭,陈培松,何小洪[9](2019)在《下一代测序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YMDD突变的方法学建立及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YMDD突变的下一代测序法,并对此方法进行性能评价。方法采用离心柱法提取血清标本中的DNA,设计引物对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区扩增并靶向捕获,通过下一代测序技术对捕获的DNA进行检测,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系统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基因突变结果,建立下一代测序用于乙型肝炎病毒YMDD突变的检测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样本共229例,采用下一代测序法和Sanger测序法同时检测YMDD基因突变,评价下一代测序法的检测性能。选取5例基因突变阳性的样本(包含不同基因突变型别)、2例基因突变阴性样本,采用下一代测序法对所选样本进行重复检测,评价该方法的重复性。结果建立了乙型肝炎病毒YMDD突变的下一代测序检测方法。对229份临床样本的检测中,2种测序方法均检测到74例(74/229,32.31%)YMDD突变,其中下一代测序法检测到44例(44/229,19.21%)rtM204V突变,25例(25/229,10.92%)rtM204I突变,5例(5/229,2.18%)rtM204V/I混合突变。Sanger测序法检测到47例(47/229,20.52%)rtM204V突变、25例(25/229,10.92%)rtM204I突变和2例(2/229,0.87%)rtM204V/I混合突变。下一代测序法检测到3例Sanger测序法漏检的rtM204V/I混合突变。与Sanger测序法相比,下一代测序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为100%,突变类别完全符合率为95.95%(71/74),部分符合率为4.05%(3/74)。2种方法的一致性(κ)为0.97(P<0.01)。经重复性试验检测,下一代测序法的检测结果均一致,重复性符合率为10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乙型肝炎病毒YMDD突变的下一代测序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重复性好,准确性高,比Sanger测序法更灵敏,能检测到更多的混合突变,为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基因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来源于《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胡怀阳[10](2019)在《矽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抗病毒与护肝治疗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矽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抗病毒与护肝治疗的疗效。方法:抽取94例矽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分成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9例)。分别给予两组常规治疗、抗病毒与护肝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eAg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与护肝治疗用于矽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猪乙型肝炎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补肾解毒方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信号通路对辅助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树突状细胞(DC)疫苗抗乙肝病毒(HBV)的免疫效果与机制。方法将40只BALB/c HBV转基因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磷酸缓冲液(PBS)组及联合组4组,每组10只。4组分别予补肾解毒方、PD-L1单克隆抗体、PBS溶液及补肾解毒方联合PD-L1单克隆抗体,持续给药2周后处死小鼠,观察小鼠脾脏组织γ干扰素(IFN-γ)水平、CD8~+T淋巴细胞的PD-1表达情况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活性。结果联合组小鼠脾脏组织IFN-γ水平高于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小鼠脾脏组织IFN-γ水平高于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与PD-L1抗体组小鼠脾脏组织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小鼠脾脏组织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均低于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均低于PBS组(P<0.05);PD-L1抗体组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低于补肾解毒方组(P<0.05)。当效靶比为100∶1、50∶1时,联合组小鼠脾脏组织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均高于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PBS组(P<0.05);PD-L1抗体组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均高于补肾解毒方组、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与PBS组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效靶比为25∶1时,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联合组小鼠脾脏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均高于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联合组小鼠脾脏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时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可起到恢复特异性T淋巴细胞功能的作用,补肾解毒方能有效发挥对HBV感染时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调整作用,补肾解毒方联合PD-L1抗体更具明显协同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猪乙型肝炎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庞浩文.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诊治进展[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9
[2].蔡本强,贺劲松,邢宇锋.补肾解毒方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信号通路对辅助慢性乙型肝炎树突状细胞疫苗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效果与机制研究[J].河北中医.2019
[3].林景美,陈秋霞,朱道谋,林秋玉,黄小慧.孕晚期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阻断母婴传播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
[4].李俊利,尚佳,宁会彬.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的抗病毒药物治疗选择[J].现代医药卫生.2019
[5].赵连荣,窦晓光.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停药标准[J].现代医药卫生.2019
[6].陈雨凯,卢明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耐药管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9
[7].赵艳.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恩替卡韦和干扰素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
[8].冷赟,毛莉,陶夏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不同临床阶段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
[9].余学高,邓间开,陈耀铭,陈培松,何小洪.下一代测序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YMDD突变的方法学建立及性能评价[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9
[10].胡怀阳.矽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抗病毒与护肝治疗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9
标签: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糖皮质激素; 联合用药; 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