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海地热田论文-方娜

热海地热田论文-方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海地热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热,热海热田,分布规律,成因模式

热海地热田论文文献综述

方娜[1](2013)在《腾冲热海地热田地质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滇西腾冲地热区是环球高温地热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山地貌秀丽壮观,规模宏大,地热显示奇特,其自然生态、地热旅游环境属世界一流水平。所以,对腾冲热海地热田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地热理论研究成果,而且还能为今后热海热田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意义。腾冲地区自晚古生代以来就位于活动板块的边缘地带,为现代腾冲火山地热景观创造了区域构造条件。本文通过对腾冲地区区域地质背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总结归纳出热海热田的地热分布规律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多种地质要素的相互影响关系,最终分析得出地质构造控制着热海热田地热活动的分布,地热显示一般分布于构造带及其影响部位。热海热田主要构造形态是断裂,南北向的断裂是热田构造的主体,次为北西向、北东向的断裂以及东西向断裂。这些断裂不仅延伸远,且切割深,一般都错断了上覆的上第叁系的砂砾岩,进入元古界的高黎贡山群,有的甚至切穿了整个高黎贡上群。这些断裂构造使围岩裂隙发育,导水性和富水性增强。区内的黄瓜菁-硫磺塘区,热通道主要有:F4、F5、F6、F7、F38等断层;热水塘区,热通道主要为F2、F4、F33、F39、F40等断层。热海热田水化学类型主要包括七种:Cl-Na、Cl·HCO3-Na(包括Cl·CO3-Na)、HCO3·Cl-Na、SO4-Na、SO4·Cl-Na、HCO3-Na、HCO3-Ca。其中以HCO3·Cl-Na、Cl·HCO3-Na型为主,分别占39%和25%。SO4-Na、 HCO3-Na型均占11%,其余各占2.8%。文中结合水化学分布规律及其特征,气体同位素特征,推算热海热田断裂构造控制下的地热储特征,推断研究区叁组断裂带控制着叁个深浅不同的热储层。热海热田热储可划分为叁种类型,包括脉状热储,带状热储和层状热储。热储岩体主要为元古界高黎贡山群的变质岩、晚白垩世块状花岗岩以及上覆中新统南林组花岗质砂砾岩。综合地热系统各要素特征的分析与研究,建立热海地热田成因模型。对热海热田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3-03-01)

郭婷婷[2](2012)在《云南腾冲热海地热田特征及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腾冲热海地热田位于腾冲县西南约12km,其地热流体温度高,表现形式复杂丰富,具有旅游、工农业、发电、医疗等方面开发的巨大潜力。因此,热海地热田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腾冲地区构造运动活跃、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火成岩分布广泛、新生代火山活动、现代水热活动异常强烈,温沸泉众多。热海热田是腾冲地热带热显示最强烈的热田之一,地热田地热显示范围为:北起硫磺塘、南至松木箐,东起忠孝寺,西抵芭蕉园的沟谷地带,面积约1.7km2。热海热田内不仅有各种不同温度的热泉,而且有冒汽地面、泉华、泉胶砂砾岩,喷气孔以及岩石水热蚀变等。区内共发现热泉25个,热水化学类型以HCO3·C1—Na型和C1·HCO3—Na型(包括C1·CO3—Na)为主,其它热水化学类型有:SO4—Na型、HCO3—Na, C1—Na型、SO4·C1—Na型、HCO3—Ca型、HCO3—Ca·Na·Mg型和HCO3·SO4—Na型。热泉水温度、流量、水的化学组份比较稳定,不随季节变化。热田处于腾冲—陇川水热活动带中北部,热源为地壳深部的岩浆,区内南北向、东西向断裂发育,近南北向的断裂是热田构造的主体,东西向断层是热田次级断层,往往是地表热显示最强烈的地方,大量热显示均沿断层带分布,并以高温热泉为主,其交叉部位是导热、导水的良好通道,大盈江断裂和忠孝寺—大寨断裂,是主要的控热构造。研究区地热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与雨水、地表水、常温地下水非常接近说明大气降水是地热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区内地下水的δD值相对于深部热流体的δD值高21‰,推断地下热水并不仅仅是由当地的降水补给,同时由地理位置较高的山区降水补给,且补给区很可能位于北东部较远山区的高黎贡山群变质岩区。因南林组(N1n)砂砾岩胶结较紧密,普遍高岭土化,渗透性差,是热田的良好盖层,其断层带构成浅层热储,下部的高黎贡山变质岩和燕山晚期花岗岩经多次构造运动影响,断裂、节理、裂隙发育,为热水的运移和储存提供了空间,形成深部脉状热储和局部层状热储。热田深部热流体C1—Na型热水在向上运移过程中,随着02含量的增加、岩石的溶滤和浅部冷水的不断混入形成不同的水化学类型。热水中,K、Na、C1、 HCO3、As、HBO2、SiO2、矿化度、PH值等与水温关系较密切,由于浓缩作用、混合作用和其它因素的影响,一般呈正相关关系,除SiO2外,其余均为对数函数关系。热田内存在“冷”、热水混合作用,冷水混合比例为60%到70%。地热水的化学组份主要来源于岩浆分异、岩石溶滤和常温地下水的带入。通过对周边瑞滇热田和邦腊掌温泉水化学类型的比拟推断热海热田地区热储岩性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与概念模型中得出的结论相符合。研究区内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岩浆活动等直接控制着地温场的变化。区内地温异常总体趋势北东高,南西低,大地热流值极高。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与傅里叶定律建立热传导数学关系式,对热储温度、地层厚度、岩浆侵入时间进行了计算,得出了与概念模型相吻合的结论,符合研究区水文地质与地热地质条件。文章利用石英温标和钾镁地热温标、氢氧同位素特征、氚法测年进行计算得出浅层热储为165℃,深层热储为250℃:热水循环深度为1461m;混合后热海热田区混合热水年龄大于15年。通过对地下热水的补给和径流条件分析并结合热水的温度和氘值,将腾冲热海热田地区划分混合型和深部流体型两种运移模式。本文在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区域地质条件、地热地质背景、地热显示特征、地球物理特征以及热流体物理化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地球物理综合分析、热源、热流体来源、热储条件、热通道及盖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热海地热田的概念模型。文章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热海地热田的成因模式,又分别对化学场和地温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化学场的化学类型成因、分布规律、化学组份与水温的关系、化学组份的形成、混合模型的定量分析,建立了热流体化学模型,确定了热储岩性,为地温场的模拟奠定了条件并进一步验证了概念模型的正确性。后又从地温场的背景、异常特征、地温梯度特征、大地热流特征以及地温场的影响因素着手,建立了地温场解析模型,得到了与化学模型、概念模型基本吻合的结论。本文在综合分析研究概念模型、水化学场、地温场的基础上对热储温度、热水循环深度、热流体年龄及热流体的运移模式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建立了热海热田成因模型,以集中展示地热田的特征和成因机制,为本区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2-12-09)

邓紫娟[3](2009)在《云南省腾冲热海地热田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腾冲热海地热田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云南腾冲县西南14 km处。其目前的水热活动十分活跃、热显示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球化学的理论研究意义。热海地热田热水的Cl、B、Na等溶质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表明热储水源统一、冷热水混合过程单一,混合端元分别为深部高Cl水、富CO_2蒸汽以及雨水叁个端元。热水的~(18)O、D同位素显示地热田的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部分混有幔源水的成分,补给区位于高黎贡山和北侧高山,补给高程在1600 m~2300 m之间。热海地热田逸出CO_2气体和水溶总CO_2(TDC)的δ~(13)C值分布在-5‰~1.99‰之间。TDC的δ~(13)C值在瑞利去气或绝热沸腾去气过程中都会降低,降低程度与系统温度、开启状态有关,温度越低,开启状态越好,降低速度越快,反之亦然。本文反演得出深部热储CO_2气体的δ~(13)C值在-2~0‰之间,明显具有幔源碳的特征。同时我们发现水中δ~(13)C-TDC与腾冲火山区断裂带和中更新世英安岩分布有很好的空间相关性,说明热海地热田底部的岩浆囊可能同早更新世喷发有内在的联系。热海地热田逸出气体的~3He/~4He值同样显示出了与断裂带、岩浆囊的分布有很好的空间相关性,断裂带越深,比值越大。近期水热爆炸(1993-2008年)反映出有向深部发展的趋势,表明岩浆囊活动可能加剧,应引起重视。根据氚法测定深层热水的补给有早于1952年前的雨水。大部分泉点因冷热水混合导致氚含量升高,亦或是1952到1961年的氚高峰期没有过去,导致部分泉点的氚含量高于当地雨水年平均氚含量。结合地热温标揭示的热储层温度,以及地热区的水化学、气体特征反映出的热储层赋存条件,本文提出了热海底热田热储的概念模型。地热田热储可分为深部热储和浅部热储两层。浅部热储温度在220~230℃之间,水循环较快,埋深在250~320 m;深部热储温度应为270~280℃,埋深660~785 m,水循环较慢。热源温度为320~450℃。而深部流体的温度可达400~450℃。(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6-01)

廖志杰[4](2007)在《腾冲热海地热田地热发电开发的利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介绍云南全省的温泉的基础上,指出腾冲热海地热田是云南省唯一一个具有岩浆热源的地热田,地热资源丰富,可以用于地热发电;最后讨论在腾冲进行地热发电开发的利弊。(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热资源开发与保护——全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考察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7-10-01)

任建国,王先彬,欧阳自远[5](2005)在《腾冲热海地热田的幔源二氧化碳气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温泉CO2气体组份和碳同位素的研究表明,腾冲热海温泉的CO2气体主要来源于地幔。CO2气体的碳同位素组成重于典型幔源碳、与溶解碳呈现同位素不平衡以及幔源挥发份在研究区的聚集都表明该区地下可能存在仍在脱气的岩浆体,所排出气体供给上方水热系统。幔源挥发份在地(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上官志冠[6](2000)在《腾冲热海地热田热储结构与岩浆热源的温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腾冲热海地区是一个由幔源岩浆侵入形成的地热田 ,地热流体排放受深浅不同的叁组活动断裂控制 ,具多层地热储结构特征。气体、同位素、水化学地球化学温标显示 ,深层热储的温度约为 2 5 0± 7℃、中、浅层地热储温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 2 41~ 190℃和 195~ 15 4℃。根据岩浆来源 CO2 和 CH4之间的碳同位素分馏值计算 ,目前该区深部岩浆热源的温度应高于 5 14℃。(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廖志杰,尹正武,贾希义,吕维新[7](1997)在《腾冲热海地热田的概念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省腾冲县热海地热田是中国大陆上最大的一个地热田。根据1973年以来所获得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有可能建立热海地热田的概念模型。热海地热田的盖岩层为厚约300m的中新统;热储岩层为前寒武系高黎贡山群内的低速层,埋深约1500m,热储流体为NaCl型饱和水,温度为230~275℃;热田的热源为地下6~7km深的一个岩浆囊,它侵位于花岗岩之中,厚约20km,其顶部的温度约为667℃。(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1997年02期)

赵平,廖志杰,过帼颖,赵凤叁[8](1995)在《腾冲热海地热田气相组分的定量分析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省腾冲县热海高温地热田处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带,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上覆新第叁系南林组砂砾岩,下伏燕山期花岗岩或高黎贡山群变质岩.地热景观有喷气孔、沸泉、温泉、冒气地面、硫华和硅华等,最近的一次水热爆炸发生在1994年.MT观测揭示该区域7km以下存在着高导层,它可能是一个正在冷却的岩浆囊.水溶液地球化学温度计给出的(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1995年24期)

热海地热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云南腾冲热海地热田位于腾冲县西南约12km,其地热流体温度高,表现形式复杂丰富,具有旅游、工农业、发电、医疗等方面开发的巨大潜力。因此,热海地热田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腾冲地区构造运动活跃、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火成岩分布广泛、新生代火山活动、现代水热活动异常强烈,温沸泉众多。热海热田是腾冲地热带热显示最强烈的热田之一,地热田地热显示范围为:北起硫磺塘、南至松木箐,东起忠孝寺,西抵芭蕉园的沟谷地带,面积约1.7km2。热海热田内不仅有各种不同温度的热泉,而且有冒汽地面、泉华、泉胶砂砾岩,喷气孔以及岩石水热蚀变等。区内共发现热泉25个,热水化学类型以HCO3·C1—Na型和C1·HCO3—Na型(包括C1·CO3—Na)为主,其它热水化学类型有:SO4—Na型、HCO3—Na, C1—Na型、SO4·C1—Na型、HCO3—Ca型、HCO3—Ca·Na·Mg型和HCO3·SO4—Na型。热泉水温度、流量、水的化学组份比较稳定,不随季节变化。热田处于腾冲—陇川水热活动带中北部,热源为地壳深部的岩浆,区内南北向、东西向断裂发育,近南北向的断裂是热田构造的主体,东西向断层是热田次级断层,往往是地表热显示最强烈的地方,大量热显示均沿断层带分布,并以高温热泉为主,其交叉部位是导热、导水的良好通道,大盈江断裂和忠孝寺—大寨断裂,是主要的控热构造。研究区地热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与雨水、地表水、常温地下水非常接近说明大气降水是地热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区内地下水的δD值相对于深部热流体的δD值高21‰,推断地下热水并不仅仅是由当地的降水补给,同时由地理位置较高的山区降水补给,且补给区很可能位于北东部较远山区的高黎贡山群变质岩区。因南林组(N1n)砂砾岩胶结较紧密,普遍高岭土化,渗透性差,是热田的良好盖层,其断层带构成浅层热储,下部的高黎贡山变质岩和燕山晚期花岗岩经多次构造运动影响,断裂、节理、裂隙发育,为热水的运移和储存提供了空间,形成深部脉状热储和局部层状热储。热田深部热流体C1—Na型热水在向上运移过程中,随着02含量的增加、岩石的溶滤和浅部冷水的不断混入形成不同的水化学类型。热水中,K、Na、C1、 HCO3、As、HBO2、SiO2、矿化度、PH值等与水温关系较密切,由于浓缩作用、混合作用和其它因素的影响,一般呈正相关关系,除SiO2外,其余均为对数函数关系。热田内存在“冷”、热水混合作用,冷水混合比例为60%到70%。地热水的化学组份主要来源于岩浆分异、岩石溶滤和常温地下水的带入。通过对周边瑞滇热田和邦腊掌温泉水化学类型的比拟推断热海热田地区热储岩性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与概念模型中得出的结论相符合。研究区内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岩浆活动等直接控制着地温场的变化。区内地温异常总体趋势北东高,南西低,大地热流值极高。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与傅里叶定律建立热传导数学关系式,对热储温度、地层厚度、岩浆侵入时间进行了计算,得出了与概念模型相吻合的结论,符合研究区水文地质与地热地质条件。文章利用石英温标和钾镁地热温标、氢氧同位素特征、氚法测年进行计算得出浅层热储为165℃,深层热储为250℃:热水循环深度为1461m;混合后热海热田区混合热水年龄大于15年。通过对地下热水的补给和径流条件分析并结合热水的温度和氘值,将腾冲热海热田地区划分混合型和深部流体型两种运移模式。本文在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区域地质条件、地热地质背景、地热显示特征、地球物理特征以及热流体物理化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地球物理综合分析、热源、热流体来源、热储条件、热通道及盖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热海地热田的概念模型。文章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热海地热田的成因模式,又分别对化学场和地温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化学场的化学类型成因、分布规律、化学组份与水温的关系、化学组份的形成、混合模型的定量分析,建立了热流体化学模型,确定了热储岩性,为地温场的模拟奠定了条件并进一步验证了概念模型的正确性。后又从地温场的背景、异常特征、地温梯度特征、大地热流特征以及地温场的影响因素着手,建立了地温场解析模型,得到了与化学模型、概念模型基本吻合的结论。本文在综合分析研究概念模型、水化学场、地温场的基础上对热储温度、热水循环深度、热流体年龄及热流体的运移模式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建立了热海热田成因模型,以集中展示地热田的特征和成因机制,为本区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海地热田论文参考文献

[1].方娜.腾冲热海地热田地质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

[2].郭婷婷.云南腾冲热海地热田特征及成因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

[3].邓紫娟.云南省腾冲热海地热田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4].廖志杰.腾冲热海地热田地热发电开发的利弊[C].中国地热资源开发与保护——全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考察研讨会论文集.2007

[5].任建国,王先彬,欧阳自远.腾冲热海地热田的幔源二氧化碳气体[J].地质学报.2005

[6].上官志冠.腾冲热海地热田热储结构与岩浆热源的温度[J].岩石学报.2000

[7].廖志杰,尹正武,贾希义,吕维新.腾冲热海地热田的概念模型[J].高校地质学报.1997

[8].赵平,廖志杰,过帼颖,赵凤叁.腾冲热海地热田气相组分的定量分析及其意义[J].科学通报.1995

标签:;  ;  ;  ;  

热海地热田论文-方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