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科书论文-秦益成

哲学教科书论文-秦益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哲学教科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革命,生产力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哲学教科书论文文献综述

秦益成[1](2019)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是理解“伟大社会革命”的关键——兼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然而,当前思想理论界的一些文章没有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影响了对"伟大社会革命"重要论述的学习、阐述和宣传,也影响了对改革开放革命意义的理解。社会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在我国高校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都有阐述。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是我们时代精华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那种轻视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状况应当改变。(本文来源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曹典顺,张丽霞[2](2016)在《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研究范式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教科书研究范式的演变史表明,不论教科书的书写原则、教材内容等发生怎样的变化,每种教科书研究范式的教材之间都会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即能够表现出教科书研究范式共同拥有的范式性特点。教科书研究范式的哲学原理通俗化、哲学思想简明化、意识形态一元化等特点为积极意蕴特点,没有摆脱历史思想的非历史性判断和相对的条件性判断绝对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阐释教条化和彼岸化等的特点为消极意蕴特点。(本文来源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期刊2016年00期)

彭高[3](2016)在《苏联哲学教科书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具体化的一种特殊理论形态,苏联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上,它上承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下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了不容抹杀的过渡作用。而苏联哲学又是以教科书为主要物质载体的一种特殊哲学理论形态,且其核心和灵魂在于唯物辩证法思想。鉴于此,笔者基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以苏联哲学教科书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为线索,探讨了苏联哲学教科书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从而形成了该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该文的正文包括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苏联哲学教科书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之形成过程”,其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普列汉诺夫的开山、列宁的奠基、论战推动下的发展、斯大林的定型;第二部分为“苏联哲学教科书中唯物辩证法思想之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叁个方面:阐明了唯物辩证法与其他理论流派的区别,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第叁部分为“苏联哲学教科书中唯物辩证法思想之历史地位”,主要从苏联哲学教科书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与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苏联化的影响以及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等叁个方面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其历史地位。(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16-06-01)

花倩如[4](2016)在《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反思及改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存在问题,应该对其进行改革,但是,我们认为,如果不对这一套教材体系作一个全面的分析,改革将没有问题导向。基于此,本文致力于总结归纳我国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优缺点,并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就如何改革我国传统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体系提出一点建议。本文主要由3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中国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起源和嬗变,追溯了中国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编撰与推广过程,通过对这个过程的追溯,全面梳理中国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价值和缺点:第二部分主要是在前文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普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统一国家思想和进行科学启蒙等方面的理论贡献及诸如把理论政治化、缺乏对原着的充分认证,未能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关怀等缺点。以前文为基础,确立问题导向后,第叁部分就在新时期如何建构既有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原着基础,吸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成果,尤其是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展开研究。本文认为当前建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必须要回顾经典,扬弃不合时宜的观点并注重知识的起源性,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到教科书体系中去。(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曹典顺[5](2015)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研究范式的学术创新、内在矛盾和叙述局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当下哲学研究水平体现的教科书范式,不但体现了教科书撰写者学术水平的创新,也体现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水平的创新和中国哲学研究水平的创新。从教科书研究范式的特点和创新驱动等内在逻辑来看,教科书研究范式存在着教科书研究范式的哲学原理的普适性与原理阐述的历史性之间的矛盾、哲学理论的相对真理性与绝对真理性之间的矛盾、教科书作者的理解与人民群众对教科书普遍认同之间的矛盾和教科书书写的学术性与党和政府对教科书意识形态性要求之间的矛盾。同时,教科书研究范式还存在至少五个方面的叙述局限,即文本叙述的时代性局限,经典作家观点与当下哲学语言之间差异的局限,经典作家对相关领域的问题没有关注的原理空场局限,当代哲学研究成果的大众化理论概况的局限,实践理论的及时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总结的局限。(本文来源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期刊2015年00期)

蔡志军[6](2015)在《超越维度视域下的哲学教科书体系扬弃理路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能启发智慧的哲学必然包含着超越的维度,包含着属于人的实践的力量、自由的精神和信仰的空间。哲学教科书体系并不缺乏超越维度的基本建构,但是却根本无法拥有超越的灵魂。这一体系很好的完成了"开民智"、"新民德"的历史重任,但是其弊端也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愈发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对人的物化和主体精神的隐匿。因此,必须通过马克思哲学的发掘和对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现实把握,实现对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扬弃。(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梁太富[7](201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演变及其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全面推进,教育也在改革,高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在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也随之经历了一个演变和改革的过程,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的改革存在一定的难度,虽经数十年业内精英的努力,其结果并未有大的突破。除了在内容上突显其实践功能外,在体系上仍旧有着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构的逻辑痕迹。(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5年12期)

赵纪河[8](2015)在《社会形态概念辨析——以几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为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形态问题长期受到学界的重视。人们在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争议和分歧。科学界定社会形态概念将成为解决相关争议,推进研究不断深化的重要理论前提。(本文来源于《宁夏党校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张聪,于伟[9](2015)在《试论高中哲学教科书阐释方式的转变——基于对哲学概念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概念是建构高中哲学教科书的关键。通过对不同版本高中哲学教科书中"实践"概念的位置变化、话语分析与解读过程的比较研究发现,高中哲学教科书的概念表达呈现关注高中生的可接受性、哲学概念的类生活性、注重哲学概念表达的逻辑性以及资源采用的开放性等基本趋向。高中哲学教科书阐释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曹典顺,张丽霞[10](2014)在《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主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概念,已经不是仅仅指代研究方法的意蕴,而是指包含形态等要素、具有"综合意蕴"的创新研究。蕴含形态存在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经历了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范式向"实践唯物主义"范式转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范式向"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范式转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范式向"历史唯物主义"范式转换等叁次大的范式转换,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范式,"实践唯物主义"范式,"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范式和"历史唯物主义"范式等四次大范式创新。(本文来源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期刊2014年00期)

哲学教科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教科书研究范式的演变史表明,不论教科书的书写原则、教材内容等发生怎样的变化,每种教科书研究范式的教材之间都会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即能够表现出教科书研究范式共同拥有的范式性特点。教科书研究范式的哲学原理通俗化、哲学思想简明化、意识形态一元化等特点为积极意蕴特点,没有摆脱历史思想的非历史性判断和相对的条件性判断绝对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阐释教条化和彼岸化等的特点为消极意蕴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哲学教科书论文参考文献

[1].秦益成.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是理解“伟大社会革命”的关键——兼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9

[2].曹典顺,张丽霞.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研究范式的特点[J].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6

[3].彭高.苏联哲学教科书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6

[4].花倩如.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反思及改革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

[5].曹典顺.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研究范式的学术创新、内在矛盾和叙述局限[J].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5

[6].蔡志军.超越维度视域下的哲学教科书体系扬弃理路刍议[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7].梁太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演变及其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

[8].赵纪河.社会形态概念辨析——以几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为参照[J].宁夏党校学报.2015

[9].张聪,于伟.试论高中哲学教科书阐释方式的转变——基于对哲学概念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5

[10].曹典顺,张丽霞.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创新[J].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4

标签:;  ;  ;  

哲学教科书论文-秦益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