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临江高中211102
实践能力是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构成,而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特征的综合性能力;它不是由书本传授而得到的,而是由生活经验和活动磨炼习得的;它很难用试卷考试衡量高低,只能通过实践活动表现来评价;个体的生活、事业是否成功主要受制于实践能力。
一、学科教学知识的涵义
舒尔曼于1987年对学科教学知识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它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学科主题或问题时,如何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组织、调整与呈现,以进行有效教学的知识。笔者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有别于学科与教学知识领域的一种知识体系,是教师在面对特定单元与特定学生时,其学科知识的表征方式与概念改变的教学策略等内涵之知识,是教师特有的专业知识。
二、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实现的因素
1.实践能力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十分匮乏。长期的知识本位教育使得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需要大量的理论研究的支撑。但目前相关的理论研究却没有展开,理论研究的缺乏使目标实施上失去了重要的支撑,使得实践存在着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2.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尚不具备完整性和连续性。新课改背景下各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都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没有系统的、具体的目标指标,没有反映不同阶段学生发展对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使得实践活动针对性不强,活动非常随意。
3.基于学生发展需要来规划实践能力培养课程的总体设想尚显不足。实践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生活性特点,但目前我们对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性、生活化认识明显不足,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还是单视角的、横断面的思维方式,进行的改革往往是局部性的、孤立性的,从而造成实践能力培养实施系统的整体缺位和实施有效教育策略的匮乏。
4.与实践能力培养相匹配的相关条件和技术支撑还相当缺乏。(1)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主体缺位。(2)学校现有条件对活动课程开设所需要的资源、技术支持不足。(3)相关的激励政策和评价体制尚不完备。
三、影响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的因素
1.教师因素。教师个人因素主要包括教学信念和自我反省等因素。教学信念包括对学科本质的看法、对教学的看法、对学生的看法。教师是学科教学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所有有关学科教学知识都有赖于教师的教学信念,如对学科本质的看法、对教学的看法、对学生的看法等。
2.学生因素。学生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特征、学生的情感特征等。学生的认知特征是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相互作用的因素。反映学生认知特征的主要变量有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学生的能力、学生的认知方式。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会影响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不同的认知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有重要的影响。学生的动机、兴趣、好奇心等情感特征也与教师的课堂行为有关。
四、学科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1.激发兴趣,认识生活。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社会、认识生活的重要前提。
2.创设实践环境。这里的环境,指的是“心理环境”和“社区环境”。(1)“心理环境”的创设。(2)“社区环境”的利用。自然科学的教学应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教育资源。
3.“开放”教学,放手让学生“做中学”。真知源于实践,可见实践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灌进去的知识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因此,不妨“开放”课堂、“开放”传统的教学,让实践走进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做中学”“做中思”“做中说”,在课堂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展示思维过程,探索过程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表现出超越自我、超越别人的一种潜意识和能力,体现出一定的独特方法,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敢做、敢想、敢说,拓宽他们的思维维度,使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促进创新素质的发展。
4.投身实践,走进生活。要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光靠课堂教学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必要、适当的课后观察、实践作业,有助于引导学生从理性认识又回到感性认识,这是课堂实施的延伸,使学生融入社会大课堂。也只有如此,才能使社会教育成为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以生活为中心的活的教育”。
5.改进评价内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起着学习导向的作用。探究教学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坚持指导和鼓励相结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应该关注学生在自然科学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因素,并对各种因素进行评价,以引起学生对实践操作过程的重视。这种评价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参与自然科学实践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自然科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教师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自然科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充分肯定其思维过程和实践过程中的合理成分。
总之,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来进行,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创新与实践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发挥最佳的互补优势;同时还要更多地关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创新火花,而不仅仅是关注学生活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