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基抗氧化剂论文-魏安琪

自由基抗氧化剂论文-魏安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由基抗氧化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由基,人血清白蛋白,天然抗氧化剂,活性机制

自由基抗氧化剂论文文献综述

魏安琪[1](2018)在《天然抗氧化剂对氮/氧自由基损伤抑制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基能够参与调节生理代谢,但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自由基异常累积会引发疾病。其中过氧亚硝酸根自由基(ONOO~-)具有多途径的强损伤能力,能够导致风湿性关节炎、败血症、帕金森症和癌症等多种疾病,且人体内缺少其特异性清除酶,因而有必要针对过氧亚硝酸根开发抑制剂。橙黄决明素、6-姜酚、大蒜素、甜菜碱及胡椒碱均是常见的天然抗氧化剂,深入研究五种天然抗氧化剂与自由基及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过程,有利于深入了解五种天然抗氧化剂在人体内的运输、代谢、分布以及抗氧化活性机理,对于进一步阐明常见天然抗氧化剂的活性机制及药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荧光光谱法对比天然抗氧化剂抑制ONOO~-氧化损伤酪氨酸的能力,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排除干扰,测定其抑制ONOO~-硝化损伤酪氨酸的能力,使用邻苯叁酚自氧化法研究其对超氧根阴离子的清除能力,使用荧光光谱法及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对比几种天然抗氧化剂及ONOO~-与HSA的结合过程,并研究对比几种物质对ONOO~-直接损伤HSA的抑制能力。在橙黄决明素、胡椒碱、大蒜素、6-姜酚与维生素C(V_C)对超氧根阴离子的抑制研究中发现,橙黄决明素的抑制作用最强,而这些天然抗氧化剂对过氧亚硝酸根诱导的硝化和氧化损伤的抑制研究中,6-姜酚和胡椒碱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在橙黄决明素、胡椒碱、大蒜素、6-姜酚及甜菜碱与HSA相互作用的研究中,甜菜碱无明显结合作用,其它四种天然抗氧化剂可通过疏水作用力与HSA结合,均有1个靠近色氨酸的结合位点,结合过程为自发的静态猝灭,结合能力胡椒碱>橙黄决明素>6-姜酚>大蒜素,并且四种天然抗氧化剂未对HSA构象造成明显影响。ONOO~-与HSA可通过氢键或范德华力结合,结合过程是自发发生的静态猝灭,具有1个接近色氨酸残基的结合位点,并且ONOO~-造成了HSA的损伤。橙黄决明素、6-姜酚、大蒜素、胡椒碱及甜菜碱在低浓度下均具有抑制ONOO~-直接损伤HSA的能力,抑制能力为大蒜素>胡椒碱>6-姜酚>橙黄决明素>V_C>甜菜碱。(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雷新明[2](2016)在《天然抗氧化剂的制备及对模拟大气环境抗自由基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黄芩茎叶为原料,经酸沉碱提、酸解、纯化等条件的筛选,研究野黄芩素提取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以野黄芩素为代表物进一步探索具有代表性黄酮结构的天然抗氧化剂的制备纯化工艺路线;通过电化学方法研究天然抗氧化剂(槲皮素、儿茶素、木犀草素、野黄芩素、黄芩素、染料木素、金丝桃素、抗坏血酸、秦皮苷、水杨酸)对4种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脂质过氧自由基、DPPH及超氧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筛选出抗氧化活性强、分子结构相近的天然抗氧化剂,应用于对模拟大气环境中自由基的作用,研究其对模拟大气环境中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并进一步探讨天然抗氧化剂抗氧化活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从中药黄芩茎叶中经碱提酸沉、甲醇重结晶等工艺提取出野黄芩苷,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筛选出由野黄芩苷酸解制备野黄芩素的最佳工艺条件即:硫酸浓度20%、酸解温度110℃、料液比1:80、酸解时间5h。在此条件下,野黄芩素得率为72.57%,纯度为45%;通过对野黄芩素纯化工艺研究,开发了一条野黄芩素萃取纯化的工艺路线,即石油醚萃取3次,再经乙酸乙酯萃取3次,萃取剂倍量为1:3(沉淀V/萃取剂V),所得萃取物干燥后,再经甲醇结晶3次,所得产物野黄芩素平均含量为90.28%;通过研究天然抗氧化剂野黄芩素的制备工艺,进一步探索普遍适用于天然抗氧化剂的提取、分离、纯化制备工艺路线和生产技术。2、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野黄芩素、黄芩素、槲皮素、儿茶素、木犀草素、染料木素、金丝桃素、抗坏血酸、秦皮苷、水杨酸等天然抗氧化剂对羟基自由基、脂质过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及超氧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如下:(1)羟基自由基:槲皮素(IC_(50),0.055)>金丝桃素(IC_(50),0.057)>儿茶素(IC_(50),0.067)>木犀草素(IC_(50),0.071)>野黄芩素(IC_(50),0.072)>黄芩素(IC_(50),0.084)>染料木素(IC_(50),0.093)>水杨酸(IC_(50),0.104)>抗坏血酸(IC_(50),0.114)>秦皮苷(IC_(50),0.135);(2)DPPH自由基:槲皮素(IC_(50),0.062)>金丝桃素(IC_(50),0.071)>儿茶素(IC_(50),0.076)>木犀草素(IC_(50),0.078)>野黄芩素(IC_(50),0.081)>抗坏血酸(IC_(50),0.086)>黄芩素(IC_(50),0.093)>染料木素(IC_(50),0.099)>水杨酸(IC_(50),0.114)>秦皮苷(IC_(50),0.120);(3)超氧自由基:槲皮素(IC_(50),0.059)>金丝桃素(IC_(50),0.069)>儿茶素(IC_(50),0.074)>木犀草素(IC_(50),0.079)>野黄芩素(IC_(50),0.084)>抗坏血酸(IC_(50),0.090)>黄芩素(IC_(50),0.093)>水杨酸(IC_(50),0.104)>染料木素(IC_(50),0.119)>秦皮苷(IC_(50),0.127);(4)脂质过氧自由基:金丝桃素(IC_(50),0.059)>槲皮素(IC_(50),0.064>抗坏血酸(IC_(50),0.067)>野黄芩素(IC_(50),0.071)>木犀草素(IC_(50),0.076)>儿茶素(IC_(50),0.084)>黄芩素(IC_(50),0.086)>水杨酸(IC_(50),0.094)>秦皮苷(IC_(50),0.096)>染料木素(IC_(50),0.102);3、通过研究10种天然抗氧化剂对4种自由基的清除活性,筛选出具有抗氧化活性强、分子结构相近的天然抗氧化剂,并采用电化学法及分光光度法研究其对模拟大气环境中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实验结果为:槲皮素(IC_(50),0.039)>金丝桃素(IC_(50),0.040)>儿茶素(IC_(50),0.048)>木犀草素(IC_(50),0.049)>野黄芩素(IC_(50),0.065)>黄芩素(IC_(50),0.078)>染料木素(IC_(50),0.130);研究表明天然抗氧化剂抗氧化活性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其中酚羟基是抗氧化的必要基团,其次分子结构中羟基化程度、羟基的数目与位置、C环饱和度以及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均是影响抗氧化活性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6-04-15)

徐超[3](2015)在《生物抗氧化剂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体内自由基的产生与上百种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正常代谢外,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中有大量促自由基产生的因素,可导致脂质、蛋白质和DNA的氧化性退化、激活致癌原、抑制胞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等。因此,有必要寻找安全有效的生物抗氧化剂补充人体从食物中所摄取的抗氧化维生素的不足。此次研究分别用DPPH?法、邻二氮菲-Fe2+还原法测定红景天提取物、葛根提取物、葡萄籽提取物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活性,研究发现DPPH?法、邻二氮菲-Fe2+还原法均可以用于红景天提取物、葛根提取物、葡萄籽提取物抗氧化性能力的测定。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着样品提取物溶液浓度的提高,其抗氧化性、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也相应提高。(本文来源于《轻工科技》期刊2015年06期)

韩露[4](2015)在《中药酚性抗氧化剂清除DPPH自由基机理的推断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抗氧化剂清除自由基的机理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为了从化学实验的角度提供直接证据对理论研究成果进行验证,本课题采用GC-MS和HPLC-MS的方法分析了几种中药酚性抗氧化剂与DPPH·自由基反应的生成产物,在此基础上分析此类反应可能的机制,系统地研究此类反应的一般规律。方法:本课题从经典的DPPH·自由基清除反应出发,用GC-MS和HPLC-MS的方法检测分析了丁香酚、异丁香酚、香芹酚、麝香草酚、莨菪亭、芥子碱六种天然酚性中药活性成分以及BHA、BHT两种人工合成抗氧化剂清除DPPH·自由基后的产物,基于质谱结果,分析推断该反应可能的反应机制,并考察了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溶剂效应;为了探索反应条件对此类反应产物的影响,选取了BHA为代表,分别考察了BHA清除DPPH·自由基过程中,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物的摩尔比等因素对反应产物类型或反应产物峰面积的影响。结果:GC-MS结果显示,BHA与DPPH-自由基反应的产物,分子离子峰为m/z 358,其中碎片离子109与207出现差值为28的碎片丢失,指示可能生成了中间产物醌或半醌,最终生成了比较稳定的二聚体,为RAF机制;BHT与DPPH·自由基反应结果中,检测到纯净的分子离子峰为m/z 430,推测为BHT与DPPH·加成产物,另一新生成的小峰显示了m/z 250分子离子峰,可能发生了溶剂效应。丁香酚与其同分异构体异丁香酚清除DPPH自由基的反应中,产物均检测到显着的分子离子峰m/z 326,约为丁香酚或异丁香酚(m/z 164)的两倍,显示了二聚体的生成,为RAF机制,但只有异丁香酚检测到另一产物分子离子峰m/z 195,同理推测此过程可能伴有溶剂效应。另一组同分异构体香芹酚和麝香草酚与DPPH·自由基反应,质谱图均显示纯净的分子离子峰m/z 298,约为香芹酚或麝香草酚(m/z 150)的两倍,且均伴随-28的碎片丢失,显示了中间产物醌或半醌的生成;以上产物的生成过程均发生了HAT或SET机制,自由基加成过程发生了RAF机制。HPLC-MS检测结果中,莨菪亭与DPPH·自由基反应的二维色谱图中显示生成了一个新的产物峰(Rt=7.80 min),莨菪亭和反应产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是351 nm和382 nm,显示了明显的红移(351nm→382nm)。HPLC-ESI-MS的分析方法结果中,产物峰显示出一个分子离子峰为m/z 381.0 [M-H]-,提示可能生成了莨菪亭的二聚物,此反应过程中,不仅有HAT和SET机制发生,也发生了RAF机制。类似地,芥子碱硫氰酸盐与DPPH·自由基反应结果也显示多出一个反应产物峰(Rt=7.80 min),芥子碱和反应产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是344 nm和475 nm,同样出现明显的红移(344nm→475nm)。HPLC-ESI-MS结果中,产物峰显示出一个分子离子峰为m/z 703.6[M-H]-,这表明产物可能为芥子碱硫氰酸盐与DPPH·自由基的加成产物,此反应过程,同样发生了HAT、SET和RAF机制。BHA与DPPH·自由基反应的影响因素考察结果显示,在反应0.5hr到12hr内,随反应时间延长,产物峰面积成缓慢上升趋势;在20℃到80℃范围内,随反应温度的升高,产物峰面积反而下降;反应物摩尔比考察结果显示,BHA与DPPH·摩尔比为1:1时产物峰面积最大。结论:第一,八种中药酚性抗氧化剂清除DPPH自由基的反应,肯定经历了HAT(氢转移)或SET(电子转移)机制,但具体是HAT还是SET有待进一步确认;第二,八种中药酚性抗氧化剂清除DPPH自由基的反应,也肯定经历了RAF机制。RAF机制又分为叁种类型,即二聚反应、抗氧化剂半醌式自由基与DPPH自由基的加合反应、抗氧化剂半醌式自由基与溶剂自由基的加合反应(也即溶剂效应)。具体是哪一种类型,产物需要综合考虑到空间位阻、p-π共轭、σ-p超共轭诸多因素而定。本文首次提供了上述叁类RAF机制的直接证据,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分析。第叁,影响因素考察数据显示,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反应物摩尔比均对BHA清除DPPH·自由基反应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5-01)

杨柳[5](2015)在《含硫钠盐/钾盐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活性研究及不同抗氧化剂配伍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临床和营养学研究中,自由基和抗氧化剂是比较热门的话题。大量的研究表明机体内过量自由基的产生会导致机体发生病变,包括衰老、癌症和其他常见的慢性疾病。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每天补充膳食维生素和抗氧化剂是非常重要的。近几年,抗氧化剂广泛应用到每日的膳食中,可以预防或改善一些慢性疾病。含硫钠盐/钾盐是常见的化学试剂,经常应用于化学、食品、制药行业。目前未见含硫钠盐/钾盐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活性的报道。本文通过几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测定含硫钠盐/钾盐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在常见的抗氧化剂使用中,合理配伍的复合抗氧化剂有助于提高抗氧化的性能,本文对叁种常见抗氧化剂(谷胱甘肽、维生素C和依达拉奉)及配伍的复合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为筛选出安全、有效的复合抗氧化剂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含硫钠盐/钾盐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活性研究目的:利用体外和体内实验,采用测定抗氧化剂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研究方法,对九种含硫钠盐/钾盐的抗氧化能力、还原能力、清除超氧阴离子活性、清除羟自由基活性、金属铁离子螯合能力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的变化进行测定分析。方法:1、体外实验:(1)通过测定含硫钠盐/钾盐的总抗氧化能力、还原能力、清除羟自由基能力、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和金属铁离子螯合能力,比较分析九种含硫钠盐/钾盐的抗氧化活性强弱。(2)通过含硫钠盐/钾盐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活性的动力学测定,比较分析九种含硫钠盐和钾盐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动力学特征。2、体内实验:选取体重20-22g健康成年雄性昆明鼠,随机分为硫酸钠组、硫酸钾组、亚硫酸钠组、亚硫酸钾组、硫代硫酸钠组、硫代硫酸钾组、低亚硫酸钠组、偏重亚硫酸钠组、偏重亚硫酸钾组、Vitamin C组、自来水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按照50mg/kg剂量,每天干预一次,连续灌胃7天,测定血清中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变化。结果:1、体外实验:(1)体外实验测定含硫钠盐/钾盐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活性:除硫酸钠和硫酸钾以外的含硫钠盐和钾盐均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活性,且这种活性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其活性大小与硫原子的化合价有关,含四价硫的钠盐和钾盐活性较高。(2)体外实验测定含硫钠盐/钾盐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活性的动力学:本文研究发现除硫酸钠和硫酸钾外的含硫钠盐/钾盐具有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反映出具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同时证明除硫酸钠和硫酸钾外的含硫钠盐/钾盐有快速而稳定的动力学特征。2、体内实验:(1)在干预期间小鼠的存活率:在实验期间,12组小鼠全部存活,未出现死亡。(2)在干预期间小鼠体重的变化:含硫钠盐/钾盐组小鼠体重的增重低于自来水对照组,其中硫代硫酸钠、亚硫酸钠、亚硫酸钾、偏重亚硫酸钠及偏重亚硫酸钾组的小鼠体重的增加量与自来水对照组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n=5)。(3)在干预期间小鼠血糖的变化:干预组小鼠的血糖值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且血糖值均在正常范围内。(4)干预7天后小鼠血清SOD活性的变化:除硫酸钠和硫酸钾外的其他含硫钠盐/钾盐组的小鼠血清SOD酶活性均降低,说明除硫酸钠与硫酸钾外的含硫钠盐/钾盐在小鼠体内发挥清除自由基的活性,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所以体内自由基的含量降低,SOD的活性低于对照组。(5)干预7天后小鼠血清MDA含量的变化:除硫酸钠、硫酸钾和低亚硫酸钠外的其他含硫钠盐/钾盐组及Vitamin C组小鼠血清MDA含量下降,表明除硫酸钠与硫酸钾外的含硫钠盐/钾盐组小鼠体内的脂质过氧化物减少,说明了除硫酸钠与硫酸钾外的含硫钠盐/钾盐在小鼠体内有抗氧化的能力。结论: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除硫酸钠和硫酸钾外的其他含硫钠盐/钾盐均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活性。在体外实验测定结果中揭示了该活性具有稳定、快速的动力学特征,有利于后续研究;在体内实验测定结果揭示了含硫钠盐/钾盐在此实验条件下,在小鼠体内无明显毒性,同时表明了含硫盐在体内也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活性。二、不同抗氧化剂配伍组合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目的:比较依达拉奉(Edaravone)、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Vitamin C)叁种常用抗氧化剂进行配伍组合后抗氧化能力的变化情况,为后续复合抗氧化剂的筛选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体外实验测定抗氧化剂的总抗氧化能力、还原能力、清除羟自由基能力和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比较分析六组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活性强弱。结果与结论:实验结果显示,在同一摩尔浓度下,复合抗氧化剂能够协同清除自由基,并且这种抗氧化活性得到了显着的提高。这说明,在研究抗氧化剂联合使用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抗氧化剂联用的增效作用,可为后续临床应用选择合理的复合抗氧化剂提供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尹粉粉,吴争荣,郑丽芳,李红玉,陈蓓宁[6](2015)在《多巴胺-羟基肉桂酸孪合抗氧化剂的稳定性,正常细胞毒活性以及自由基清除活性的饱和效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合成了多巴胺(DA)和羟基肉桂酸(HCAs)的孪合抗氧化剂(2a–e),即肉桂酰多巴(2a),对香豆酰多巴(2b),咖啡酰多巴(2c),阿魏酰多巴(2d),芥子酰多巴(2e)。所有化合物在p H 1.3,p H 5.0的缓冲液中非常稳定,在p H 7.4的缓冲液中可发生水解。在人血浆中,化合物水解反应进行更快,其水解顺序以半衰期表示:2c(1.21 h)<2e(1.52 h)<2d(1.85 h)<2b(3.38 h)<2a(3.88 h)。稳定性结果表明,化合物具有的供电子取代基越多,其稳定性越低。通过紫外光谱证实了,因为化合物2c,2d,和2e具有更多的羟基和甲氧基取代基,所以相比于2a和2b,产生了50 nm的红移。此外,在浓度40μM和作用时间48 h时,化合物2b–e和DA对人正常HUVEC细胞未表现出毒性,而2a表现了16%的增值抑制作用。通过ABTS?+和超氧阴离子分析,所有化合物均表现出了比水溶性维生素E(trolox)更高的抗氧化活性。有趣的是,孪合物2a–e的抗氧化活性高于HCAs,而低于或者相当于DA的活性。因此,孪合分子的抗氧化活性可能存在"饱和度"。(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期刊2015年03期)

李向荣[7](2014)在《抗氧化剂和自由基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微量热和谱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基是生物体内各种生化反应的中间体,由于存在未配对的电子,自由基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正常情况下,自由基对生物体的生理调控必不可少。但是,当其产生过量或没有合理控制时,自由基就会表现出危险性,对脂质、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造成损伤。大量生物化学、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研究表明,自由基对蛋白质造成的氧化损伤是许多慢性病的发病机理,也是导致衰老的主要原因。抗氧化剂可以提供氢原子或电子中和自由基的单电子。合理的补充抗氧化剂对维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预防或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自由基、抗氧化剂和蛋白质叁者关系密切,自由基可以对蛋白质造成氧化损伤,而抗氧化剂可以清除自由基从而对蛋白质起到保护作用,同时抗氧化剂也可以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导致蛋白质构象的变化。因此,研究抗氧化剂、自由基、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制十分重要。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No.21173071)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基金(No.20114104110002)资助,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抗氧化剂和自由基的相互作用;(2)自由基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3)抗氧化剂和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4)抗氧化剂、自由基和蛋白质叁元体系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测定了HSA/BSA清除DPPH(2,2-二苯代苦味酰肼基)自由基的能力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HSA/BSA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和谷胱甘肽类似。DPPH自由基与HSA/BSA的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DPPH自由基和HSA的结合存在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结合数约为2,即一分子的HSA可以和两分子的DPPH自由基反应。DPPH自由基和BSA只有一类结合位点,结合数约等于1,即一分子的BSA只能和一分子的DPPH自由基反应。DPPH自由基与HSA/BSA的相互作用对色氨酸微环境有一定影响,但对酪氨酸微环境的影响不明显。2.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抗氧化剂(L-抗坏血酸、α-生育酚、β-胡萝卜素、虾青素、(+)-儿茶素、原花青素B3、谷胱甘肽、褪黑激素)清除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以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其中原花青素B3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强,虾青素清除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最强。3.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通过等温滴定量热技术结合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圆二色谱以及分子模拟等方法,详细探讨了上述八种抗氧化剂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所引起的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抗氧化剂与HSA/BSA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L-抗坏血酸通过“非特异性”表面吸附结合到HSA/BSA的表面,结合位置位于HSA/BSA位置I和位置II的界面处,通过“作用域”猝灭HSA/BSA的内源荧光。α-生育酚与HSA/BSA为形成复合物的“特异性”结合,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结合在HSA/BSA位置II的疏水空腔内。β-胡萝卜素和虾青素与HSA/BSA的相互作用均为熵变和焓变协同驱动的自发过程,疏水和静电的综合作用是其主要的作用力类型,结合位置位于HSA/BSA的位置I和位置II的界面处,部分插入位置I的疏水空腔。(+)-儿茶素/原花青素B3与HSA的结合为有利的焓变和不利的熵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作用力是氢键和范德华力。(+)-儿茶素/原花青素B3与BSA的结合是焓变和熵变共同驱动所导致,静电和疏水作用是结合的主要作用力。(+)-儿茶素和原花青素引起HSA/BSA荧光猝灭机理均为形成基态复合物的静态猝灭,结合位置均位于HSA/BSA的位置I。谷胱甘肽通过两类互不干扰的结合位点吸附到HSA/BSA表面。褪黑激素与HSA/BSA形成1:1的复合物。虽然这八种抗氧化剂与HSA/BSA的作用机制不尽相同,但它们与HSA/BSA的结合常数均处于适中的范畴,利于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并以合适的浓度到达各自的靶位置发挥药效。另外,这八种抗氧化剂与HSA/BSA的相互作用导致HSA/BSA二级结构中α-螺旋组分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使血清白蛋白出现部分去折迭现象。4.通过荧光光谱研究了抗氧化剂、DPPH自由基和血清白蛋白叁元体系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叁元体系的荧光猝灭机理为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与DPPH-HSA/BSA二元体系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明这八种抗氧化剂可以缓解DPPH自由基对血清白蛋白造成的氧化损伤,对血清白蛋白起到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孙华斌,于秀欣[8](2014)在《自由基和抗氧化剂生物效应的双相性理论模型及核化生损伤医学防护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出自由基和抗氧化剂双相性理论模型,建立统一的自由基和抗氧化剂生物效应理论模型,定性和定量描述自由基、抗氧化剂生物效应的双相性,研究完善Hormesis理论,并应用核化生损伤的医学防护等研究。方法:总结自由基生物医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有关自由基和抗氧化剂的10个基本原理,建立了自由基和抗氧化剂双相性理论模型。结果:提出自由基和抗氧化剂双相性理论模型,建立了3个自由基和抗氧化剂双相性理论模型方程,定性和定量解释自由基和抗氧化剂生物效应的双相性,发现一类新的Hormesis效应,提出了两类Hormesis,提出双自由基致癌和抗癌理论模型,提出核化生损伤的统一的氧化还原应激损伤机理和防护措施,提出生态网络系统氧化剂药物的设计原理。结论:建立自由基和抗氧化剂双相性理论模型,定性和定量描述自由基和抗氧化剂生物效应的双相性;研究和完善了Hormesis效应理论,建立双自由基致癌和抗癌理论模型,提出生态网络系统氧化剂药物的设计原理,提出了核化生损伤统一氧化还原应激损伤机理和防护策略。(本文来源于《数理医药学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9](2013)在《丹麦使用电子自旋共振探测和抗氧化剂评估高压处理过程中牛肉与鸡肉中自由基形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丹麦科学家通过自旋捕获和电子自旋共振的方法,研究了牛腰肉和鸡胸肉在高压处理(HP)过程中自由基的产生(拟发表于2014年5月Food Chemistry)。结果表明,高压导致的牛腰肉中自旋加成物水平高于鸡胸肉。自由基在肌质、肌纤维部分和由高压产生的不溶蛋白质部分产生,此结果表明这些自由基最有可能是由于蛋白质而不是离子产生的。加入离子和抗氧化剂如咖啡酸、迷迭香提取液以及抗坏血酸使高压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增加,然而加入乙二胺四乙酸(EDTA)(本文来源于《肉类研究》期刊2013年11期)

赵保路[10](2013)在《自由基、天然抗氧化剂与衰老》一文中研究指出衰老是多因素决定的,遗传、饮食、运动、环境、情绪等都与衰老有关。本文从自由基和抗氧化剂的角度讨论衰老问题。早在1955年Dr Harman提出的"衰老的自由基理论"就明确指出,体内产生过多自由基是引起衰老的重要因素,保持体内自由基和抗氧化剂的平衡可以延缓衰老。近来,Nature和Science发表文章表明,白黎卢醇等天然抗氧化剂可以延(本文来源于《第一届国际暨第十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摘要集——S14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期刊2013-10-28)

自由基抗氧化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黄芩茎叶为原料,经酸沉碱提、酸解、纯化等条件的筛选,研究野黄芩素提取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以野黄芩素为代表物进一步探索具有代表性黄酮结构的天然抗氧化剂的制备纯化工艺路线;通过电化学方法研究天然抗氧化剂(槲皮素、儿茶素、木犀草素、野黄芩素、黄芩素、染料木素、金丝桃素、抗坏血酸、秦皮苷、水杨酸)对4种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脂质过氧自由基、DPPH及超氧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筛选出抗氧化活性强、分子结构相近的天然抗氧化剂,应用于对模拟大气环境中自由基的作用,研究其对模拟大气环境中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并进一步探讨天然抗氧化剂抗氧化活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从中药黄芩茎叶中经碱提酸沉、甲醇重结晶等工艺提取出野黄芩苷,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筛选出由野黄芩苷酸解制备野黄芩素的最佳工艺条件即:硫酸浓度20%、酸解温度110℃、料液比1:80、酸解时间5h。在此条件下,野黄芩素得率为72.57%,纯度为45%;通过对野黄芩素纯化工艺研究,开发了一条野黄芩素萃取纯化的工艺路线,即石油醚萃取3次,再经乙酸乙酯萃取3次,萃取剂倍量为1:3(沉淀V/萃取剂V),所得萃取物干燥后,再经甲醇结晶3次,所得产物野黄芩素平均含量为90.28%;通过研究天然抗氧化剂野黄芩素的制备工艺,进一步探索普遍适用于天然抗氧化剂的提取、分离、纯化制备工艺路线和生产技术。2、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野黄芩素、黄芩素、槲皮素、儿茶素、木犀草素、染料木素、金丝桃素、抗坏血酸、秦皮苷、水杨酸等天然抗氧化剂对羟基自由基、脂质过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及超氧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如下:(1)羟基自由基:槲皮素(IC_(50),0.055)>金丝桃素(IC_(50),0.057)>儿茶素(IC_(50),0.067)>木犀草素(IC_(50),0.071)>野黄芩素(IC_(50),0.072)>黄芩素(IC_(50),0.084)>染料木素(IC_(50),0.093)>水杨酸(IC_(50),0.104)>抗坏血酸(IC_(50),0.114)>秦皮苷(IC_(50),0.135);(2)DPPH自由基:槲皮素(IC_(50),0.062)>金丝桃素(IC_(50),0.071)>儿茶素(IC_(50),0.076)>木犀草素(IC_(50),0.078)>野黄芩素(IC_(50),0.081)>抗坏血酸(IC_(50),0.086)>黄芩素(IC_(50),0.093)>染料木素(IC_(50),0.099)>水杨酸(IC_(50),0.114)>秦皮苷(IC_(50),0.120);(3)超氧自由基:槲皮素(IC_(50),0.059)>金丝桃素(IC_(50),0.069)>儿茶素(IC_(50),0.074)>木犀草素(IC_(50),0.079)>野黄芩素(IC_(50),0.084)>抗坏血酸(IC_(50),0.090)>黄芩素(IC_(50),0.093)>水杨酸(IC_(50),0.104)>染料木素(IC_(50),0.119)>秦皮苷(IC_(50),0.127);(4)脂质过氧自由基:金丝桃素(IC_(50),0.059)>槲皮素(IC_(50),0.064>抗坏血酸(IC_(50),0.067)>野黄芩素(IC_(50),0.071)>木犀草素(IC_(50),0.076)>儿茶素(IC_(50),0.084)>黄芩素(IC_(50),0.086)>水杨酸(IC_(50),0.094)>秦皮苷(IC_(50),0.096)>染料木素(IC_(50),0.102);3、通过研究10种天然抗氧化剂对4种自由基的清除活性,筛选出具有抗氧化活性强、分子结构相近的天然抗氧化剂,并采用电化学法及分光光度法研究其对模拟大气环境中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实验结果为:槲皮素(IC_(50),0.039)>金丝桃素(IC_(50),0.040)>儿茶素(IC_(50),0.048)>木犀草素(IC_(50),0.049)>野黄芩素(IC_(50),0.065)>黄芩素(IC_(50),0.078)>染料木素(IC_(50),0.130);研究表明天然抗氧化剂抗氧化活性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其中酚羟基是抗氧化的必要基团,其次分子结构中羟基化程度、羟基的数目与位置、C环饱和度以及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均是影响抗氧化活性的重要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由基抗氧化剂论文参考文献

[1].魏安琪.天然抗氧化剂对氮/氧自由基损伤抑制机制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8

[2].雷新明.天然抗氧化剂的制备及对模拟大气环境抗自由基活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6

[3].徐超.生物抗氧化剂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研究[J].轻工科技.2015

[4].韩露.中药酚性抗氧化剂清除DPPH自由基机理的推断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5].杨柳.含硫钠盐/钾盐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活性研究及不同抗氧化剂配伍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5

[6].尹粉粉,吴争荣,郑丽芳,李红玉,陈蓓宁.多巴胺-羟基肉桂酸孪合抗氧化剂的稳定性,正常细胞毒活性以及自由基清除活性的饱和效应(英文)[J].JournalofChinesePharmaceuticalSciences.2015

[7].李向荣.抗氧化剂和自由基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微量热和谱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8].孙华斌,于秀欣.自由基和抗氧化剂生物效应的双相性理论模型及核化生损伤医学防护的应用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4

[9]..丹麦使用电子自旋共振探测和抗氧化剂评估高压处理过程中牛肉与鸡肉中自由基形成机理[J].肉类研究.2013

[10].赵保路.自由基、天然抗氧化剂与衰老[C].第一届国际暨第十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摘要集——S14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2013

标签:;  ;  ;  ;  

自由基抗氧化剂论文-魏安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