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脚色论文-张沙沙

戏曲脚色论文-张沙沙

导读:本文包含了戏曲脚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戏曲演员,舞台适应,脚色分工,形象构思

戏曲脚色论文文献综述

张沙沙[1](2016)在《探究戏曲演员的舞台适应——戏曲演员的脚色分工与形象构思》一文中研究指出"脚色"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分工体制,也被称之为行当、部色、家门等,近代基本形成了"生旦净丑"的划分方法。脚色不同于角色的原因在于,它不仅强调戏曲中所呈现的艺术化、规范化性格类型,同时也存在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化分类系统,而这些内容都直接影响着戏曲艺术中的形象构思,只能在限定空间、框架和资源中展开艺术加工;本文中笔者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需求,探究戏曲演员的舞台适应性需求,并总结相关艺术规律。(本文来源于《通俗歌曲》期刊2016年11期)

李玉昆[2](2016)在《戏曲表演脚色化与“旦”“净”行当的分类与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依据演剧人物角色的需要,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规律与需要的戏曲脚色行当体系,并将戏曲表演"唱、念、做、打"的技法与脚色行当的划分进行进一步的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在戏曲脚色行当划分下的各流派表演艺术。而"旦"与"净"行就是其中重要的行当分类。(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6年12期)

陈世雄[3](2014)在《西方戏剧的“角色类型”与中国戏曲的“脚色行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西方戏剧的"角色类型"和中国戏曲的"脚色行当"两个术语做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并梳理西方戏剧"角色类型"的历史演变过程。文章指出了"角色类型"与"脚色行当"在内涵上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这类程式化的表演方法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元鹏飞[4](2013)在《论“捷讥”非戏曲脚色》一文中研究指出戏曲脚色作为体系化的戏剧演员名称,人们一般认为包含生旦净末丑及其分化而来的其他名目,所以把很多人闻所未闻的"捷讥"排除在戏曲脚色之外时,人们会觉得事实本来就应该如此。其实学界还是存在"捷讥"为戏曲脚色的观点的(详见下文所及)。那么"捷讥"是否真的为戏曲脚色呢?本文想就此进行考证,以澄清这一学术性问题。(本文来源于《戏曲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陈世雄[5](2012)在《类型化,还是个性化——试论中国戏曲脚色行当与西方戏剧的角色类型(下)》一文中研究指出五角色行当体系在西方与中国的不同命运如上所述,欧洲戏剧的行当体系是在古典主义时期形成的,它之所以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两个重要原因值得注意,一是建立了有固定成员的剧团,二是剧团实行了保留剧目制。根据古典主义的戒(本文来源于《戏曲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陈世雄[6](2012)在《类型化,还是个性化——试论中国戏曲脚色行当与西方戏剧的角色类型(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漫长的戏剧理论史上,有一个时间段是值得注意的,这就是1910-1911年。1910年,俄国大导演梅耶荷德编制了一个叫做"演员的角色类型"的表格;第二年,中国戏剧理论家王国维撰写了《古剧脚色考》。1921-1922年,梅耶荷德对1910年的表格作了大幅(本文来源于《戏曲研究》期刊2012年02期)

元鹏飞[7](2012)在《中国戏曲脚色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戏曲脚色的出现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对其做深入研究可以深刻理解中国戏曲与其他戏剧样式的本质差异。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戏曲脚色有很多完全错误的认识,最基本的是把"角色"看作"脚色"并在现代汉语中取而代之,以至于"脚色"的发音都跟着出错。而最根本的错误在于没有意识到在脚色出现之前,最先作为演员行当称呼的是宋金时期活跃着的"杂剧色",且"脚色"之"色"指人的外貌特征等,"杂剧色"之"色"则是演员所演诸种驳杂的泛戏剧的某一种类。比较严重的错误是完全混淆了杂剧色与戏曲脚色相互的对应关系,造成对戏曲史的某些混乱认识。本文对戏曲脚色的论述揭示了中国古代礼乐制度对中国戏剧形态发展、演变的深刻影响,启示我们以新的视角审视我们源远流长的戏剧文化。(本文来源于《艺苑》期刊2012年01期)

元鹏飞[8](2011)在《中国戏曲脚色的演化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戏剧成熟的突出标志是戏曲脚色的形成,戏剧形态的发展和戏曲脚色的演化密不可分。古典戏曲脚色的演化明显有叁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宋金杂剧院本之"杂剧色"变伎艺性的歌舞、说唱形态为搬演故事、装扮人物的形态,从中演化出生、旦、净、末、丑等脚色;第二阶段是随着戏剧形态的丰富与发展,脚色也在搬演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出现老旦、小生、副末或小丑一类名目的分化;第叁个阶段则是随着古典戏曲演出形式中折子戏的出现,片段式的重视伎艺的表演造成戏曲脚色的行当化,这一现象表明戏剧形态向更高层次的跃升。戏曲脚色演化的每一阶段对应着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不同形态,探讨脚色的演化,对戏剧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1年11期)

曹胜高[9](2011)在《角色、脚色离合与戏曲叙述策略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元杂剧由于剧团规模有限,不得不"以演员定角色;"南戏逐渐"以角色定演员",促进了演出角色的类型化。在此基础上剧本角色和演员脚色相互适应,形成了以演员规范化为特征的脚色论和人物类型化为特征的角色论,使得古典戏曲的叙述策略得以确立。(本文来源于《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张文珍[10](2010)在《晚明戏曲创作净丑脚色的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净丑是取得喜剧性效果的重要脚色。晚明以前,净丑脚色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他们仅有宾白,动作又多优人自为之,剧作家对之不太用心,在剧中地位相对次要。到晚明,这种状况却大为改观,净丑脚色备受青睐,颇有喧宾夺主之势。剧作家加强对他们的描摹,夸张其形象、动作、语言,增加其戏的分量,净丑因而成为两个异常活跃的行当,给晚明剧坛带来浓郁的喜剧气氛,这是晚明作家有意识追求剧场效果的反映。台湾学者张敬在《论净丑脚色在我国古典戏曲中的重(本文来源于《戏剧丛刊》期刊2010年04期)

戏曲脚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依据演剧人物角色的需要,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规律与需要的戏曲脚色行当体系,并将戏曲表演"唱、念、做、打"的技法与脚色行当的划分进行进一步的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在戏曲脚色行当划分下的各流派表演艺术。而"旦"与"净"行就是其中重要的行当分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戏曲脚色论文参考文献

[1].张沙沙.探究戏曲演员的舞台适应——戏曲演员的脚色分工与形象构思[J].通俗歌曲.2016

[2].李玉昆.戏曲表演脚色化与“旦”“净”行当的分类与特征[J].戏剧之家.2016

[3].陈世雄.西方戏剧的“角色类型”与中国戏曲的“脚色行当”[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4

[4].元鹏飞.论“捷讥”非戏曲脚色[J].戏曲研究.2013

[5].陈世雄.类型化,还是个性化——试论中国戏曲脚色行当与西方戏剧的角色类型(下)[J].戏曲研究.2012

[6].陈世雄.类型化,还是个性化——试论中国戏曲脚色行当与西方戏剧的角色类型(上)[J].戏曲研究.2012

[7].元鹏飞.中国戏曲脚色新论[J].艺苑.2012

[8].元鹏飞.中国戏曲脚色的演化及意义[J].文艺研究.2011

[9].曹胜高.角色、脚色离合与戏曲叙述策略的形成[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1

[10].张文珍.晚明戏曲创作净丑脚色的强化[J].戏剧丛刊.2010

标签:;  ;  ;  ;  

戏曲脚色论文-张沙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