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坝基非达西渗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畅[1](2020)在《超重力渗透侵蚀装置设计和初步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渗透侵蚀是诱发堤坝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具有时间跨度长、空间尺度大、危害等级高的特点。利用离心机高速旋转产生与原型相同的自重应力场,在应力相同条件下进行水力诱发堤坝破坏的缩尺离心超重力模型试验,对揭示水力诱发堤坝灾变模式和破坏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超重力对土体内部渗透侵蚀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严重制约了堤坝水力破坏离心超重力模型试验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一维土柱试验是研究土体渗透侵蚀特性的常用方法,但目前缺少超重力环境下满足研究需求的一维渗透侵蚀实验装置,同时也缺少超重力对渗透侵蚀作用影响的研究经验。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中对间断级配土体在常重力和超重力下的渗透侵蚀特性开展了初步试验研究,具体包括:1.基于浙江大学ZJU400 土工离心机,设计研发了 一套可以用于离心超重力环境的一维渗透侵蚀试验装置。对所研发的试验装置,进行了各项功能的测试试验,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在最高80g的超重力环境下为土样提供恒定水头、实现mm级水位差精确调节、轴向加载、大范围流量测试等功能,可以完成渗流和渗透侵蚀等多种一维土柱试验。2.进行了常重力和30g超重力下相对密度为90%的间断级配砂土管涌侵蚀试验,结果表明超重力下土体渗透侵蚀的发展过程与常重力下基本相同。随着水力荷载的逐渐增加,土体局部首先发生了突发性侵蚀。而后,土体进入平稳的整体侵蚀发展阶段,从上向下逐步形成土骨架构成的渗流通道,土体渗透性逐渐提高。最终达到某个临界水力条件,这种土骨架渗流通道打通,从而引发渗透通道管道化(piping)破坏。3.从单颗粒受力角度对常重力及超重力下的渗透侵蚀进行了分析,初步判断:管涌侵蚀发展破坏的过程即是土骨架中的细粒在渗透力的驱动下不断克服颗粒浮、重力及粒间的相互作用力,逐步流失并最终形成由粗粒构成渗流通道的过程。土样发生达西渗流时,渗透侵蚀的发展不受超重力的影响;而当渗流转化为非达西状态,渗透力大大提高,使得渗透侵蚀发展明显受到超重力的影响。基于理论分析,提出了流态归一水力梯度的概念,在相同的流态归一水力梯度下,土体渗透侵蚀在超重力和常重力的发展状态基本一致。但这些结论尚缺乏足够的试验结果支撑,需要进一步丰富试验。4.渗透侵蚀破坏是发生在土体内部的局部发展不均衡的复杂过程,传统的试验手段仅能获取宏观的试验结果,难以实现对该过程准确地分析和评估。采用透明土材料来解决该问题具有很大的潜力,但这种材料的渗透性尚无学者做过具体的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熔融石英砂和混合油制备了透明土试样,在常重力下进行了透明土试样的渗透特性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受到流体粘度、颗粒大小、颗粒级配和孔隙率等因素的影响,透明土的渗透特性与天然砂土有着很大的差异。基于Kozeny-Carman模型,本文引入颗粒形态影响因子,提出了一种修正方法,能够较好地估算透明土渗透率,从而指导超重力透明土渗透侵蚀内部可视化模型的渗透特性相似性设计。
吕鹏[2](2019)在《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土石坝渗流性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渗流是影响土石坝工程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科学地进行土石坝渗流性态研究为保障土石坝安全稳定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目前常用的确定性分析方法难以考虑土石坝渗流性态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随机性、模糊性、灰色性和未确知性等不确定性特征。在现有渗流性态研究理论基础上采用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对于提高渗流性态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土石坝渗流性态研究理论与方法,综合运用概率统计理论、随机场理论、模糊数学理论与可靠性理论,分别针对土石坝坝体渗透系数预测、渗透系数反演、渗流性态数值模拟和渗流安全综合评价等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针对目前渗透系数预测研究中缺乏考虑坝体填筑碾压参数的影响,且未能对预测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的问题,提出考虑碾压实时监控参数影响的土石坝坝体耦合渗透系数及其可靠度的二元分析方法。依据碾压质量实时监控系统获得试验点的碾压参数数据以及料源参数数据,建立基于精英选择策略遗传算法改进神经网络的坝体渗透系数预测模型;基于可靠性理论定量分析预测模型中随机性的影响,提出坝体耦合渗透系数及其可靠度的二元分析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考虑碾压参数影响的渗透预测模型预测结果变异性降低了17.2%,相比BP神经网络,精英选择策略遗传算法改进的神经网络将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相对分析误差)提高了79.47%,该方法提高了坝体渗透系数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针对渗透系数反演方法未能综合考虑灰色、未确知、随机等不确定性对反演参数影响的问题,提出基于熵-盲数理论和DREAM算法的渗透系数反演分析方法。通过极大熵准则改进盲数理论处理和分析渗透系数的随机性、灰色性和未确知性等不确性特征;采用自适应差分演化Metropolis(DREAM)算法对渗透系数的后验分布进行推导,利用响应面模型替代数值模拟正演模型,提高渗透系数反演的准确性和计算效率。分析结果表明,将渗透系数反演值代入数值模型后,渗流量和扬压力的模拟误差分别由11.39%和12.25%降为3.08%和3.98%。(3)针对缺乏深入考虑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的渗流性态数值模拟以及混合不确定条件下渗透破坏概率分析的研究的问题,提出基于约束随机场的渗流性态数值模拟方法及模糊随机混合条件下的渗透破坏概率分析方法。建立反映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的约束随机场,并基于有限体积法和VOF法建立水气两相流渗流数值模型;提出随机模糊混合条件下渗透破坏概率分析方法,定量考虑土石坝渗流场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某一土坝算例进行约束随机场的渗流性态数值模拟以及渗透破坏概率计算,分析渗透系数的空间结构对土石坝渗流场分布特征的影响规律。(4)针对缺乏考虑连续性、动态性和模糊性的土石坝渗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的问题,提出基于函数型数据分析理论的土石坝渗流安全模糊可评价方法。建立包含基础指标、衍生指标、数值模拟指标在内的土石坝渗流安全综合指标体系;通过函数型数据分析理论分析评价指标数据的连续性和时变性,提出适用于函数型数据的模糊可拓评价模型,并基于层次分析法与多尺度模糊熵相结合的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与模糊评价法、集对分析法结果基本一致,并且在评价过程中可以考虑指标的变化趋势和评价得分的连续性。(5)结合我国西南某土石坝工程,开展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土石坝渗流性态研究工程应用。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土石坝渗流性态研究理论与方法科学、有效、可靠,能够为土石坝工程的渗流性态分析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
王日升[3](2019)在《土石堤坝三维电场分布规律及渗漏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石堤坝的渗漏隐患排查与治理是水利工程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外多采用电阻率层析成像的方法进行土石坝体渗漏诊断,然而由于缺乏对土石堤坝三维电场分布规律以及渗流场演变过程中三维电场变化规律的深入系统研究,致使基于电阻率成像的土石堤坝渗漏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不足。为此,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9219、51879017),综合采用理论分析、物理试验、数值模拟以及数字图像处理等手段,就土石堤坝三维电场分布规律及渗漏诊断技术开展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土石堤坝三维电场分析的数学模型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土石堤坝渗漏破坏的隐患及其特点,建立了非均质堤坝不同类型隐患体的概化数学模型,并推导了点源场中非均质土石堤坝裂缝、洞穴及渗漏通道三维电场分布的数学解析表达式。(2)土石堤坝三维电场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从电场模拟所要满足的基本方程出发,通过离散方程及其所应满足的边界条件,将三维问题中无限域转换为有限域进行模拟求解。求解过程采用Delphi语言编制有限元程序,采取调用R语言计算和SQLite数据库存储处理等措施进行求解加速。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处理后电场分布计算的总体速度可提升7%,计算机内存耗用量减少20%;通过调用Surfer成像软件呈现了不同隐患类型的三维电场分布图像,获得了点源场中不同隐患类型的电场响应特征。同时,基于电场强度理论及电流连续理论,分析了三维电场产生变化的原因,为采取电阻率图像识别方法诊断非均质堤坝隐患类型提供了依据。(3)土石堤坝渗流场演变过程中的三维电场变化规律研究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自吸水饱和过程中不同土石比试件在不同压实度条件下电阻率的变化规律,发现了土石坝体材料吸水饱和后电阻率存在动稳定变化过程。采用非饱和岩石电阻率-饱和度关系模型,对土石介质电阻率随饱和度变化规律进行拟合分析,结果显示,拟合总体状况良好。以试验研究确定的孔隙率、饱和度等参数为基础,采用COMSOL数值模拟软件,获得了均质土石堤坝渗流场演变过程中不同位置的渗透水头、水力比降,通过比较水力比降与坝体材料渗透变形破坏的临界比降,确定某一位置坝体材料是否出现渗透破坏。基于渗流场与电场关联模型研究,获取了点源电场中坝体材料渗透破坏过程的电阻率变化规律,为采用图像对比识别技术确定土石堤坝渗漏状态提供了诊断依据。同时,基于渗流场与电场关联模型研究,获得了点源场中非均质坝体内不同隐患类型的电位、电荷分布规律,从而为诊断土石堤坝渗流场中的隐患类型提供了依据。(4)土石堤坝电阻率图像处理与识别方法研究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学习方法,将土石堤坝渗漏监测的海量图片进行隐患自动筛选,采用电阻率图像对比技术,通过编写图像对比识别算法代码,获取了对比电阻率图像中隐患体色素阈值的变化率,给出了土石堤坝渗漏破坏的图像对比识别方法。(5)基于土石堤坝三维电场分布的渗漏诊断技术及工程应用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土石堤坝渗漏破坏电阻率图像的对比识别方法,结合土石堤坝饱和渗透破坏的电阻率变化率,提出了基于土石堤坝三维电场分布的渗漏诊断技术。并以云南曲靖上西山水库土石坝体工程为依托,通过实时监测,获得同一位置、不同时刻的电阻率图像,通过图像对比分析,获得了依托工程的渗漏演变趋势和渗漏状态,同时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基于土石堤坝三维电场分布的渗漏诊断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王宇迪[4](2019)在《透水潜坝渗流特性数值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透水潜坝进行数值模拟,由于透水潜坝内部不属于达西渗流属于非达西渗流,所以,要研究透水潜坝内部渗流情况首先要能够较好地模拟内部的流速压力以及浸润线。使用CFD FLUENT对透水潜坝进行仿真模拟,可以获得其内部的流速云图,压力云图以及在溢流和非溢流状态的浸润线情况,内部压力大小以及内部的速度变化情况,上下游水位以及流速变化,为透水潜坝设计提供参考方案。本文主要使用CFD FLUENT对透水潜坝进行仿真模拟,通过VOF法对浸润线进行了模拟最终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在浸润线方面,水位差是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减小;浸润线曲线形状基本一致,但是随着平均粒径变大,浸润线下降速率变小。(2)在流速方面,水流流入透水潜坝时受到阻水导致速度十分接近零,从透水潜坝出流的速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是随着粒径增加速度增加逐渐变小;在潜坝内部距离底部不同高度的流速趋势大致一致。在纵向上,速度梯度越接近透水潜坝出口越大;在横向上,速度在同一竖直面上大小基本一致,但是越到堆石体坝出口速度越大。在实际工程中可以通过所需下游流速来选取更加合适的粒径大小的透水潜坝。(3)在压力方面,粒径为7.13mm的时候初始压力为120Pa,透水潜坝入口处压力的起始高度随着粒径的增加而减小;透水潜坝的粒径越大对内部压力影响越大。在同一粒径下,随着高度的上升压力也随之降低,但是随着粒径变大,压力随着高度上升下降的速度也随之减小;在纵向上,压力梯度顺水流方向增加的速度是随着水位降低而增加的;在同一水位上面压力梯度随着顺水流方向增大。通过不同位置的不同压力对不同位置选取不同的材料进行建立透水潜坝。(4)当水流淹没透水潜坝的时候,内部渗流分为入口处渗流以及上表面渗流,由于上面流速较大所以对内部渗流造成了影响,影响了潜坝上方10%的高度,对其速度影响较大,压力影响较小。所以在实际工程中,需要对潜坝上方10%左右高度的潜坝进行加固处理以防止由于溢流对潜坝造成破坏。
于群[5](2019)在《锦屏二级引水隧洞稳定性评价及渗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80%以上的水能资源都分布在西南部地区,因此拥有众多的引水发电水利工程,其中锦屏二级深埋引水隧洞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将面临高地应力、高外水压力及突涌水等复杂地质环境问题,对其隧洞的设计和施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虽然工程已经完工,但对其在复杂环境条件下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评价方法和隧洞周边渗流特性的研究仍然较少,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从而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工程灾害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锦屏二级深埋引水隧洞为研究对象,基于渗流-应力耦合理论和塑性损伤本构模型,采用强度折减法、超变形法和超载法对穿越完整岩体隧洞的开挖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进而基于非达西定律,分析不同条件下穿越含断层岩体隧洞开挖后的渗流特性,本文的主要工作以及研究成果如下:(1)总结了三种地应力平衡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实现的方法;将岩体介质等效为连续多孔介质,结合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和耦合理论,应用强度折减法、超变形法和超载法对穿越完整岩体二维隧洞模型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评价进行了对比分析,不同稳定性判据计算结果表明,强度折减法特有的位移突变判据可作为稳定性评价的下限,超载法的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基本相同,安全系数可作为稳定性评价的上限,锦屏二级引水隧洞穿越完整岩体稳定性安全系数介于区间[1.14,2.2]。(2)考虑不同的断层位置(正交断层(90°)、斜交断层(45°)以及全断层),和惯性系数β的变化,应用非达西渗流理论研究了穿越含断层岩体二维引水隧洞开挖后的孔隙水压力、渗流速度以及渗流量等渗流特性,结果表明:惯性系数与渗流速度和渗流量呈反比的关系,断层宽度越大,渗流速度越大,正交断层流速较斜交断层变化较快;断层宽度越宽,渗流量越大,同等条件下正交断层渗流量要大于斜交断层,且随着断层宽度的增加差异性显着;与全断层相比,断层局部穿越隧洞会引起集中渗流效应,形成局部漏斗区,加剧隧洞周边孔隙水压力差异性的变化。(3)考虑时间效应,应用非达西渗流理论研究了穿越含断层岩体三维隧洞开挖过程中的渗流特性,结果表明:隧洞底部的流速大于顶部的流速,非达西惯性系数与渗流速度呈反比关系;穿越断层断面时渗流量迅速增大,渗流量趋于稳定的时间小于完整岩体断面,非达西惯性系数与渗流量呈反比关系;断层部位隧洞上下部位孔隙水压力消散速度较两侧的快。
毕宏伟,胡少华,乔彤[6](2018)在《高水头抽水蓄能电站高压岔管围岩非线性渗流分析及渗透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抽水蓄能电站钢筋混凝土岔管承载的高内水压力导致围岩高渗压差、高水力梯度等问题,以高压岔管围岩渗流控制为目标,结合现场高压压水试验及其解析模型,定量分析高渗压下岔管围岩的渗流参数,基于单裂隙花岗岩非达西渗流室内试验成果,拟合Forchheimer非达西渗流方程影响因子与渗透率之间的指数型关系式。在此基础上,采用Forchheimer非达西渗流方程、Signorini型变分不等式和自适应罚函数相结合的方法,推导非达西渗流控制方程组及其有限元计算格式,并将其应用于阳江抽水蓄能电站高岔区围岩渗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高压岔管内水外渗导致防渗排水措施和导水断层附近区域产生了强烈的非达西渗流;采用非达西渗流理论计算的渗漏量明显小于达西渗流理论计算值,且差值伴随着流场非线性的增强而增大。研究成果对于高水头抽水蓄能电站岔管区防渗设计与控制具有参考价值。
李文亮[7](2017)在《饱和花岗岩力学特性及峰后非线性渗流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坝枢纽工程和高水头抽水蓄能电站的大规模兴建,高坝岩基和高压引水系统围岩将承受极高的渗透水压和水力坡降。花岗岩具有高密度、低孔隙率、岩性致密和强度高等优点,因此在高水头抽水蓄能电站、页岩气开采、地下水封油库、高放核废料地质处置等大规模工程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地下采矿工程、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和核废料处理等工程建设活动造成围岩在开挖、采动应力的作用下处于峰后破碎状态,恶化工程基岩附近岩体的赋存环境,极大地改变了岩体的渗透率和渗透特性,导致岩体发生渗漏、突透水和渗透破坏的风险急剧增大。大量的研究表明在高应力、高渗压作用下破碎岩体内流体流速和压力梯度不再满足线性达西方程,流体的渗流行为表现明显的非线性行为,继续采用达西定律研究破碎岩体的渗流问题,将带来较大误差,将严重影响工程安全评价。为此采用Triaxial Cell三轴试验系统开展阳江饱和花岗岩试验,对饱和花岗岩峰前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峰后破碎花岗岩的非线性渗流特性随水力梯度和围压的变化规律,分析非线性渗流的物理成因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峰后破碎花岗岩非线性渗流表征公式的适用性及其相关参数随围压的变化规律。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偏光显微镜,对花岗岩矿物组成和细观结构进行鉴定分析,花岗岩主要以长石、石英两种矿物为主,岩石质地致密,结晶性良好,具有较完整的矿物颗粒,矿物颗粒接触紧密,仅有少量的穿晶微裂纹。除少数较明显的裂纹外,花岗岩内各个方向的微裂纹随机发育,呈现明显的各向同性特征。(2)通过开展饱和花岗岩和非饱和花岗岩三轴压缩试验,发现饱和花岗岩应力-应变曲线在变形破坏过程可以划分为初四个阶段,根据岩石体积应变和裂纹体积应变与轴向应变的关系曲线的拐点确定饱和花岗岩各阶段对应的应力阈值;饱和花岗岩闭合强度相对于非饱和花岗岩闭合强度有较大提高,峰值强度有所降低,闭合阶段在变形破坏中经历更长的过程;结合饱和花岗岩的破碎形态和岩石变形破坏过程曲线,分析可能的原因。采用能量原理对饱和花岗岩在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机制进行研究,在峰值强度?c强度之前,岩石吸收的总能量增长较快,弹性应变能增长幅度较大,外力所做的功主要以弹性应变能的形式储藏在岩石内部。在峰值强度以后,岩石总能量增长变缓,弹性应变能快速减小。基于岩石能量破坏准则可知,当弹性应变能达到0.7220.764 MJ?M就可认为饱和花岗岩失去承载力。(3)开展不同围压下(1.0-30.0 MPa)阳江峰后破碎花岗岩的非线性渗流试验,研究高水力梯度条件下破碎花岗岩的非线性渗流特性及其表征方法。破碎花岗岩渗流流态呈现出显着的非线性流动特征,并出现渗流流量增张出现高于和低于线性达西流两种情况。流量增长低于线性的非线性渗流特征可用Forchheimer公式很好的描述,固有渗透系数k与非线性项系数B可用幂函数很好的表征,进一步引入福希海默数F0判别水流动的状态,发现破碎花岗岩的临界水力梯度Pc随着围压的增加整体上呈现减小的趋势且均在10 MPa/m以下。对于流量增长高于线性的非线性渗流特征,分别采用二次函数型Forchheimer公式和幂函数型Izbash公式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二者均能很好地表征碎裂花岗岩的非线性渗流行为。其中,Forchheimer公式非线性系数表征了非线性渗流的惯性效应和渗透失稳机制,在量值上随着围压的增大呈现正负交替现象,与围压加载过程中碎裂花岗岩裂纹的闭合和扩展密切相关;Izbash公式非线性系数则表征了低渗介质非线性渗流的固液界面效应,在量值上与围压之间存在相关性很好的幂函数关系。研究成果对于深化高渗压、大水力梯度条件下断层破碎带和挤压带非线性渗流规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4)以所建的牙根二级水电站工程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基础,分别采用达西渗流有限元计算模型和非达西渗流有限元计算模型,对高水头作用下坝体渗流规律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两个模型计算结果相差不大,均可应用于对水电站渗流稳定安全评估。
陈星予[8](2017)在《非达西渗流理论及其工程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渗流问题的工程应用基本采用线性达西定律,但是地下水在多孔介质中的实际流动受各种因素综合影响,流动比较复杂,渗流运动实际呈非线性。许多的试验资料和监测资料也证实了存在很多偏离线性达西渗流的现象。因此,若仍然运用线性达西渗流定律,使计算得到的水头分布和渗流量都存在很大误差,对渗流运动的描述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并且渗流运动在工程各个领域普遍存在,许多工程事故都是由渗流破坏引起的,特别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对工程的安全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偏离达西渗流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本论文通过对渗流基本理论分析,且以渗流力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对非达西渗流开展了如下工作:(1)渗流基本原理概述。分别对达西定律及非达西渗流理论进行了概述,分析产生非达西渗流的原因,并对渗流分析方法、渗流数值计算原理、达西渗流基本微分方程推导等作了总结介绍。(2)分析产生非达西渗流的原因,针对渗流运动方程的非线性特性,结合土石坝渗流实际情况,采用流动势的形式推导了同时考虑重力和惯性力的非达西渗流微分方程,并用有限体积法对该方程进行离散求解。(3)采用FORTRAN语言编写计算程序,利用ANSYS软件对研究对象进行实体建模,将单元节点信息导入SP程序的前处理模块并生成单元拓扑关系文件,调用程序进行计算并通过TECPLOT软件输出计算结果。(4)参照前人的研究及实验结果,对方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5)以实际工程为例,采用非达西渗流的SP程序进行数值模拟,并将达西渗流模拟计算结果与非达西渗流模拟计算结果做对比分析。由此得出,采用非达西渗流计算,自由液面会有所升高,大坝下游的溢点出也会稍微上升,水力坡降会增大,坝基处更加明显,并且随着上游水头的增加,水力坡降增幅加大,本文非达西渗流公式所计算渗透流量有所减少,非达西渗流的现象更加的明显。
王成华,万正义,李军[9](2015)在《非达西渗流的机理与本构方程述评》文中指出为全面认识非达西渗流问题特性,对非达西渗流的产生机理和本构方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和评述。非达西渗流的主要机理,除试验误差外,主要是源于流体与孔隙介质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和机械性相互作用。各种非达西渗流本构方程可分为低渗透速度的达西渗流下限方程和高雷诺数的达西渗流上限方程两类。提出了非达西渗流研究需要探讨的若干主要问题,展望了其研究发展趋势。
王成华,殷忠平,李军[10](2015)在《堤坝Forchheimei型非达西渗流场特性分析》文中提出以Forchheimei型非达西渗流为研究对象,建立坝体的研究计算模型,研究高次方项对非达西渗流分析的影响,讨论并总结Forchheimei型非达西渗流随参数b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对Forchheimei型非达西渗流场分析求解时,高次方项对流量的影响最为显着;在参数b达到真实值前,高次方项对水头及水力梯度求解的影响较为显着;但当b达到真实值后,高次方项对水头及水力梯度的求解并无显着影响。
二、坝基非达西渗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坝基非达西渗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超重力渗透侵蚀装置设计和初步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术语界定和研究范围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管涌理论研究现状 |
1.3.2 一维渗透侵蚀土柱试验技术 |
1.3.3 透明土试验技术 |
1.4 本文研究工作 |
2 超重力一维渗透侵蚀装置的研发和调试 |
2.1 引言 |
2.2 装置设计原理 |
2.3 装置构成和设计 |
2.3.1 水位循环稳定系统 |
2.3.2 伺服升降系统 |
2.3.3 土样筒 |
2.3.4 控制和数采系统 |
2.3.5 传感器 |
2.3.6 装置整体布置 |
2.4 装置功能测试与调试 |
2.4.1 伺服升降系统升降功能测试 |
2.4.2 离心水泵抽水能力测试 |
2.4.3 循环流体温度控制能力测试 |
2.4.4 土样筒轴向加载能力测试与标定 |
2.4.5 超重力下流量计的测试与标定 |
2.5 本章总结 |
3 超重力对土体渗透侵蚀破坏影响的初步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和试样制备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样制备 |
3.2.3 常重力试验装置 |
3.3 试验结果和分析 |
3.3.1 常重力试验过程 |
3.3.2 常重力试验结果 |
3.3.3 超重力试验流程 |
3.3.4 超重力试验结果 |
3.3.5 超重力和常重力土体管涌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3.4 基于单一颗粒受力条件的管涌超重力效应分析 |
3.4.1 单一颗粒受力分析 |
3.4.2 管涌中的超重力效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透明土渗流特性初探 |
4.1 引言 |
4.2 透明土的配制 |
4.2.1 透明土基于光学的透明原理 |
4.2.2 透明土的固体颗粒材料 |
4.2.3 孔隙流体 |
4.3 透明土渗流率测试试验 |
4.3.1 试验材料 |
4.3.2 试验装置 |
4.3.3 制样方法 |
4.3.4 试验设置和试验方法 |
4.3.5 试验结果 |
4.4 透明土渗透特性分析 |
4.4.1 孔隙率对透明土渗透率的影响 |
4.4.2 粒径对透明土渗透性的影响 |
4.4.3 孔隙形态对透明土渗透性的影响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情况 |
(2)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土石坝渗流性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渗透系数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
1.2.2 渗透系数反演模型研究现状 |
1.2.3 渗流性态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2.4 渗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考虑碾压实时监控参数影响的土石坝坝体耦合渗透系数与可靠度的二元分析方法 |
2.1 引言 |
2.2 研究框架 |
2.3 基于土石坝碾压质量实时监控系统的碾压参数获取 |
2.4 基于精英选择策略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渗透系数预测模型 |
2.4.1 精英选择策略遗传算法改进神经网络模型 |
2.4.2 基于精英选择策略遗传算法改进神经网络的渗透系数预测模型 |
2.5 渗透系数影响因子的敏感性分析 |
2.6 耦合渗透系数和可靠度的坝体渗透系数二元分析方法 |
2.6.1 耦合渗透系数和可靠度的二元分析数学模型 |
2.6.2 渗透系数变异性分析 |
2.6.3 耦合渗透系数和可靠度的坝体渗透系数二元分析流程 |
2.7 算例研究 |
2.7.1 耦合渗透系数和可靠度的坝体渗透系数二元分析 |
2.7.2 对比分析与讨论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熵-盲数理论与DREAM算法的渗透系数反演分析方法 |
3.1 引言 |
3.2 研究框架 |
3.3 基于多项式响应面模型的渗流量计算方法 |
3.3.1 渗流量响应面模型试验设计方法 |
3.3.2 渗流量响应面模型的求解 |
3.4 基于DREAM算法的贝叶斯渗透系数反演模型 |
3.4.1 贝叶斯参数反演方法 |
3.4.2 DREAM算法 |
3.4.3 基于DREAM算法的贝叶斯渗透系数反演方法 |
3.5 基于熵-盲数理论的渗透系数不确定性分析 |
3.5.1 盲数基本理论 |
3.5.2 基于极大熵准则确定渗透系数可信度 |
3.6 基于熵-盲数理论和DREAM算法的贝叶斯参数反演分析流程 |
3.7 算例研究 |
3.7.1 算例分析 |
3.7.2 工程应用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约束随机场的渗流性态数值模拟与渗透破坏概率分析方法 |
4.1 引言 |
4.2 研究框架 |
4.3 基于有限体积法和VOF法的水气两相流渗流数值模型 |
4.3.1 基本控制方程 |
4.3.2 动量源项 |
4.3.3 计算条件 |
4.3.4 有限体积法 |
4.3.5 基于VOF法的渗流自由面求解 |
4.4 基于约束随机场的渗透系数空间赋值方法 |
4.4.1 随机场理论 |
4.4.2 基于地质统计学理论的随机场模拟 |
4.4.3 基于Kriging法的渗透系数约束随机场空间赋值 |
4.5 随机模糊混合条件下渗透破坏概率分析方法 |
4.5.1 土石坝渗透破坏破坏形式 |
4.5.2 基于可靠性理论的渗透破坏概率分析 |
4.5.3 临界水力梯度的模糊变量随机化 |
4.5.4 随机模糊混合条件下渗透破坏概率分析步骤 |
4.6 算例研究 |
4.6.1 模型及参数 |
4.6.2 渗流数值计算过程及确定性分析 |
4.6.3 约束随机场模拟 |
4.6.4 渗透破坏概率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函数型数据分析的渗流安全模糊可拓评价方法 |
5.1 引言 |
5.2 研究框架 |
5.3 土石坝渗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5.4 基于函数型数据分析的土石坝渗流安全模糊可拓评价模型 |
5.4.1 土石坝渗流安全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
5.4.2 函数型数据可拓物元模型 |
5.4.3 函数型数据关联函数 |
5.5 土石坝渗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5.5.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权重确定 |
5.5.2 基于多尺度模糊熵的客观权重确定 |
5.5.3 组合权重的确定 |
5.6 算例研究 |
5.6.1 算例概况 |
5.6.2 指标数据的选取 |
5.6.3 指标数据的处理 |
5.6.4 指标权重计算 |
5.6.5 评价结果分析与讨论 |
5.6.6 对比分析与讨论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土石坝渗流性态研究工程应用 |
6.1 工程概况 |
6.2 坝体和坝基渗透系数分析 |
6.2.1 坝体心墙区渗透系数预测 |
6.2.2 坝基及坝体其他区域渗透系数反演 |
6.3 基于约束随机场的渗流性态数值模拟 |
6.3.1 参数的选取 |
6.3.2 坝基空间变异性分析及约束随机场模拟 |
6.3.3 模型计算及成果分析 |
6.4 基于函数型数据分析的渗流安全模糊可拓评价 |
6.4.1 参数选取及数据处理 |
6.4.2 指标权重计算 |
6.4.3 评价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主要术语符号说明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土石堤坝三维电场分布规律及渗漏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阻率成像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2 土石堤坝坝体材料电阻率特性研究现状 |
1.2.3 土石堤坝渗流和渗漏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1.2.4 土石堤坝电场分布规律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主要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土石堤坝三维电场分析的数学模型研究 |
2.1 土石堤坝主要隐患类型 |
2.1.1 坝体贯通型渗漏通道隐患 |
2.1.2 动物洞穴及植物根系形成坝体隐患 |
2.1.3 坝体护坡老化破坏隐患 |
2.2 土石堤坝典型隐患的概化模型 |
2.2.1 坝体渗漏通道简化模型 |
2.2.2 坝体洞穴及裂缝简化模型 |
2.3 含隐患土石堤坝三维电场分析模型 |
2.3.1 点源场中均质堤坝三维电场分析 |
2.3.2 点源场中堤坝裂缝三维电场分析 |
2.3.3 点源场中堤坝洞穴三维电场分析 |
2.3.4 点源场中堤坝渗漏通道三维电场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石堤坝三维电场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
3.1 三维点源电场的边值及变分问题 |
3.1.1 总电位的边值问题 |
3.1.2 异常电位的边值问题 |
3.1.3 总电位的变分问题 |
3.1.4 异常电位的变分问题 |
3.2 三维电场分布的有限元求解 |
3.2.1 总电位的计算 |
3.2.2 异常电位的计算 |
3.3 三维电场分布的有限元模拟实现 |
3.3.1 Delphi语言开发环境 |
3.3.2 三维电场模拟分析的实现过程 |
3.3.3 三维电场模拟分析的加速优化 |
3.3.4 三维电场模拟分析算例 |
3.4 三维电场分布规律的数值计算与分析 |
3.4.1 土石坝体材料电阻率变化规律 |
3.4.2 均质堤坝三维电场分布数值模拟与分析 |
3.4.3 含裂缝堤坝三维电场数值模拟与分析 |
3.4.4 含洞穴堤坝三维电场数值模拟与分析 |
3.4.5 含渗漏通道堤坝三维电场数值模拟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石堤坝渗流场演变过程中三维电场变化规律研究 |
4.1 土石介质吸水饱和过程中的电阻率变化特性试验研究 |
4.1.1 试验材料及模型制作 |
4.1.2 试验原理与方法 |
4.1.3 试验测试步骤与程序 |
4.1.4 土石介质饱水过程中的电阻率响应特征分析 |
4.1.5 土石复合介质电阻率随饱和度变化规律分析 |
4.2 均质土石堤坝渗流场演变与三维电场数值模拟 |
4.2.1 均质堤坝渗流水头与电阻率关联模型的建立 |
4.2.2 均质堤坝坝体模型生成 |
4.2.3 均质堤坝坝体渗透演变过程模拟分析 |
4.2.4 均质堤坝渗流场演变与电场变化规律分析 |
4.3 含不同隐患类型堤坝渗流场及三维电场数值模拟 |
4.3.1 基于渗漏通道渗流场分布的三维电场响应特征分析 |
4.3.2 基于孔洞隐患渗流场分布的三维电场响应特征分析 |
4.4 基于渗流场演变的土石堤坝三维电场变化规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石堤坝电阻率图像处理与识别方法研究 |
5.1 土石堤坝电阻率图像的特征及基本要求 |
5.2 土石堤坝电阻率图像的预处理方法 |
5.2.1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场景标注 |
5.2.2 土石堤坝电阻率图像灰度化处理 |
5.3 土石堤坝电阻率图像的识别方法研究 |
5.3.1 基于Canny边缘检测算法的图像边界确立 |
5.3.2 土石堤坝电阻率图像的霍夫直线检测算法 |
5.3.3 土石堤坝电阻率图像色彩空间转换及色彩分离 |
5.3.4 土石堤坝电阻率图像对比的实现流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土石堤坝三维电场分布的渗漏诊断技术及工程应用 |
6.1 基于土石堤坝三维电场分布的渗漏诊断技术 |
6.1.1 基于土石堤坝三维电场分布的渗漏诊断技术流程 |
6.1.2 土石堤坝三维电场测试系统与技术要求 |
6.1.3 土石堤坝三维电场现场数据采集与分析 |
6.1.4 土石堤坝三维电阻率图像处理与识别 |
6.1.5 土石堤坝渗漏诊断与评价 |
6.2 工程应用 |
6.2.1 工程概况 |
6.2.2 现场电法测试 |
6.2.3 测试数据处理 |
6.2.4 电阻率图像识别 |
6.2.5 渗漏诊断与结果评判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7.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透水潜坝渗流特性数值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以及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
1.2.2 国内研究进展及现状 |
1.3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多孔介质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
2.1 非达西渗流计算理论 |
2.2 数值模拟软件以及模型 |
2.2.1 CFD软件 |
2.2.2 控制方程 |
2.2.3 VOF模型 |
2.3 多孔介质 |
第三章 透水潜坝仿真模型建立及验证 |
3.1 试验模型及测试系统 |
3.1.1 供水系统 |
3.1.2 石头模型箱 |
3.1.3 测量系统 |
3.2 数值模型的建立以及验证 |
3.2.1 数值模型建立 |
3.2.2 划分网格 |
3.2.3 设置边界条件 |
3.2.4 多孔介质区域设置 |
3.2.5 模型求解 |
3.2.6 模型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透水潜坝仿真模拟数值分析 |
4.1 非溢流状态下渗流特性 |
4.1.1 浸润线分析 |
4.1.2 流速分析 |
4.1.3 压力分析 |
4.2 溢流状态下渗流特性 |
4.2.1 流速分析 |
4.2.2 压力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锦屏二级引水隧洞稳定性评价及渗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隧洞稳定性研究发展及现状 |
1.2.1 隧洞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2 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判据 |
1.3 岩土体非达西渗流研究现状及发展 |
1.3.1 非达西渗流理论研究 |
1.3.2 非达西渗流试验研究 |
1.3.3 非达西渗流数值分析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 |
1.6 创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饱和岩体渗流-应力耦合理论 |
2.1.1 渗流-应力耦合模型介绍 |
2.1.2 渗流-应力耦合理论原理 |
2.1.3 本构模型 |
2.1.4 非达西惯性系数的研究 |
2.2 稳定性评价方法 |
2.3 工程概况 |
2.4 本章小结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锦屏二级引水隧洞穿越完整围岩地段稳定性分析 |
3.1.1 有限元计算模型 |
3.1.2 初始地应力场平衡分析 |
3.1.3 隧洞开挖过程分析 |
3.1.4 监测点位移变化分析 |
3.1.5 应力分析 |
3.1.6 围岩塑性区/损伤区分布 |
3.1.7 不同工况的安全系数 |
3.2 锦屏二级引水隧洞穿越含断层岩体地段渗流特性分析 |
3.2.1 二维引水隧洞渗流特性分析 |
3.2.2 三维引水隧洞渗流特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讨论 |
4.1 稳定性分析讨论 |
4.2 渗流特性分析讨论 |
4.3 展望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论文情况 |
(6)高水头抽水蓄能电站高压岔管围岩非线性渗流分析及渗透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岩体高压渗透特性与裂隙非达西渗流特征 |
1.1 岩体高压渗透特性 |
1.2 裂隙非达西渗流特征 |
2 非达西渗流模型及有限元计算格式 |
2.1 非达西渗流计算模型 |
2.2 有限元计算格式 |
3 工程应用 |
3.1 工程概况 |
3.2 高岔区防渗排水工程布置 |
3.3 有限元计算模型 |
4 渗流计算结果分析 |
4.1 高岔区围岩渗流场运动规律 |
5 结论 |
(7)饱和花岗岩力学特性及峰后非线性渗流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研究方法 |
1.2.2 岩石力学特性研究进展 |
1.2.3 岩石渗流特性研究进展 |
1.3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途径与方法 |
第2章 饱和花岗岩试验材料、系统和试验方法 |
2.1 概述 |
2.2 花岗岩岩石组分和物理参量 |
2.2.1 岩样特征 |
2.2.2 试验方法 |
2.2.3 岩石组分和物理参量 |
2.2.4 试验结果分析 |
2.3 花岗岩细观结构试验 |
2.3.1 试验方法 |
2.3.2 试验结果 |
2.3.3 试验结果分析 |
2.4 饱和花岗岩三轴压缩试验 |
2.4.1 饱和岩样的制备 |
2.4.2 饱和岩样三轴压缩和破碎岩石渗流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饱和花岗岩三轴压缩下力学特性 |
3.1 概述 |
3.2 应力-应变曲线 |
3.2.1 饱和花岗岩应力-应变曲线 |
3.2.2 体积应变/裂纹体积应变-轴向应变关系曲线 |
3.2.3 特征强度确定 |
3.2.4 非饱和花岗岩应力-应变曲线 |
3.2.5 饱和与非饱和花岗岩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3.3 饱和花岗岩破坏的能量演化机制 |
3.3.1 能量原理 |
3.3.2 饱和花岗岩变形破坏过程中能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峰后破碎花岗岩非线性渗流特性 |
4.1 概述 |
4.2 ▽P~Q关系分析 |
4.3 流量增加低于线性的渗流分析 |
4.3.1 Forchheimer公式系数分析 |
4.3.2 临界水力梯度▽P_c |
4.4 流量增加高于线性的渗流分析 |
4.4.1 基于Forchheimer公式的非线性渗流特性 |
4.4.2 基于Izbash公式的非线性渗流特性 |
4.4.3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应用 |
5.1 概述 |
5.2 牙根二级水电站渗流规律研究 |
5.2.1 工程概况 |
5.2.2 渗流模型及有限元计算格式 |
5.2.3 有限元计算模型与计算条件 |
5.2.4 计算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非达西渗流理论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研究背景 |
1.2 渗流研究发展及现状 |
1.2.1 渗流研究发展 |
1.2.2 国内外非达西渗流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渗流基本理论 |
2.1 渗流的基本概念 |
2.1.1 多孔介质 |
2.1.2 地下水流态的判别 |
2.2 渗流的基本定律 |
2.2.1 渗流达西定律 |
2.2.2 渗透系数 |
2.3 渗流基本微分方程 |
2.3.1 连续性方程 |
2.3.2 渗流运动微分方程 |
2.3.3 基本微分方程定解条件 |
2.4 非达西渗流的基本理论 |
2.4.1 非达西低速渗流 |
2.4.2 非达西高速渗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渗流方程推导及其离散求解 |
3.1 非达西渗流方程推导 |
3.1.1 基本假定 |
3.1.2 连续性方程 |
3.1.3 孔隙介质的达西定律 |
3.2 渗流方程的离散求解方法 |
3.2.1 描述渗流运动的数学模型 |
3.2.2 地下水渗流的求解方法 |
3.2.3 限差分法 |
3.2.4 有限元法 |
3.2.5 有限体积法 |
3.3 非达西渗流方程的离散 |
3.4 非达西渗流方程的求解 |
3.4.1 松弛迭代法 |
3.4.2 计算中需要处理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渗流模型的验证 |
4.1 渗流模型建立 |
4.1.1 ANSYS软件介绍 |
4.1.2 模型的建立 |
4.2 程序的运算与处理 |
4.3 渗流模型的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应用实例 |
5.1 某粘土心墙坝数值模拟 |
5.1.1 工程概况 |
5.1.2 建模和网格划分 |
5.1.3 模型计算的结果及分析 |
5.1.4 结果分析 |
5.2 某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数值模拟 |
5.2.1 工程概况 |
5.2.2 建模和网格划分 |
5.2.3 模型计算的结果及分析 |
5.2.4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9)非达西渗流的机理与本构方程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非达西渗流产生机理 |
1.1 达西定律下限分析 |
1.2 达西定律上限分析 |
1.3 非达西渗流产生的原因 |
1.3.1 物理化学因素 |
1.3.2 机械作用因素 |
2 非达西渗流本构方程分析 |
2.1 低流速非达西渗流本构方程 |
2.2 大雷诺数下的非达西渗流本构方程 |
2.2.1 第一类达西渗流上限本构方程 |
2.2.2 第二类达西渗流上限本构方程 |
2.2.3 第三类达西渗流上限本构方程 |
3 有待研究的问题 |
4 结论 |
(10)堤坝Forchheimei型非达西渗流场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非达西渗流产生的机理 |
2非达西渗流控制方程与定解条件 |
2.1二维稳定渗流基本方程 |
2.2定解条件 |
3非达西渗流有限元分析方法 |
4算例分析 |
5结论 |
四、坝基非达西渗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超重力渗透侵蚀装置设计和初步试验研究[D]. 郭畅. 浙江大学, 2020(02)
- [2]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土石坝渗流性态研究[D]. 吕鹏. 天津大学, 2019(01)
- [3]土石堤坝三维电场分布规律及渗漏诊断研究[D]. 王日升.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4]透水潜坝渗流特性数值仿真研究[D]. 王宇迪.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5]锦屏二级引水隧洞稳定性评价及渗流特性研究[D]. 于群.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6]高水头抽水蓄能电站高压岔管围岩非线性渗流分析及渗透稳定性研究[J]. 毕宏伟,胡少华,乔彤. 水利水电技术, 2018(06)
- [7]饱和花岗岩力学特性及峰后非线性渗流试验研究[D]. 李文亮. 南昌大学, 2017(02)
- [8]非达西渗流理论及其工程应用[D]. 陈星予. 昆明理工大学, 2017(11)
- [9]非达西渗流的机理与本构方程述评[J]. 王成华,万正义,李军.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5(06)
- [10]堤坝Forchheimei型非达西渗流场特性分析[J]. 王成华,殷忠平,李军.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