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气活性物质论文-陈婷婷

香气活性物质论文-陈婷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香气活性物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柑橘果实,香气活性物质,多变量分析,香气品质

香气活性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陈婷婷[1](2018)在《柑橘果实香气活性物质的确定及香气品质评价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果实风味独特、营养价值较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香气是柑橘果实的重要品质之一,而不同种类的柑橘果实具有各自独特的香气品质。柑橘果实香气品质是由香气活性物质的种类、含量及比例所决定。虽然有关柑橘果实香气物质的研究较多,但国内外文献中有关柑橘果实的香气品质评价方法并不多。感官评价是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很难定量。因此,为了客观、科学地评价柑橘果实的香气品质,本研究通过建立了模型来评价柑橘果实香气品质,为柑橘果实香气品质的评价探索了一种新的途径。本研究以5个类型的13个品种柑橘果实为研究对象,包括甜橙(纽荷尔脐橙)、柚(梁平柚、沙田柚、管溪蜜柚、虎蜜柚和强德勒)、宽皮柑橘(温州蜜柑、瓯柑、砂糖柑、芦柑和红桔)、柠檬(尤力克柠檬)和金柑(滑皮金柑),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联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其果皮、果肉中的香气物质,通过香气活力值(OAV)法比较各香气物质对样品整体香气的贡献程度;同时,结合多变量分析方法对柑橘果实香气品质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单因素和响应曲面法对SPME萃取柑橘果实香气物质的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萃取条件为:预热时间为6.21 min,萃取时间为45 min,解析时间为3.4 min,萃取温度为42℃。(2)使用HS-SPME-GC-MS对13个品种柑橘果实果皮、果肉中的香气物质进行分析鉴定,主要以单萜烯为主。其中,主要的香气物质为d-柠檬烯、β-月桂烯、芳樟醇、癸醛、?-萜品烯、香叶醛、橙花醛、β-蒎烯、α-松油醇、(-)-4-萜品醇。(3)不同品种柑橘果实的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表明遗传背景对香气物质代谢具有一定的影响。纽荷尔脐橙和滑皮金柑果皮中香气物质种类较高分别为114种和99种,而沙田柚和梁平柚较低分别为63种和60种。尤力克柠檬和红桔果皮中的香气物质总质量较高分别为46782.81μg/g FW和46334.05μg/g FW,而沙田柚和梁平柚较低分别为15319.32μg/g FW和14518.33μg/g FW。(4)通过OAV法和多元分析明确了对不同类型柑橘果实香气品质起重要贡献作用的香气物质。对滑皮金柑果皮香气品质起主要贡献的物质为香叶醇乙酸酯、(+)-香芹酮、β-月桂烯、反式-β-罗勒烯等;尤力克柠檬为香叶醛、香叶醇乙酸酯、香茅醛、橙花醛等;纽荷尔脐橙果皮为辛醛、香叶醛、香茅醛、瓦伦烯等;宽皮柑橘果皮为十二醛、β-香茅醛、辛醛、β-月桂烯、香叶醇乙酸酯等;柚类果皮为圆柚酮、香叶醛、香叶醇乙酸酯、β-月桂烯等。这些香气活性物质构成了柑橘果实独特的香气品质。(5)基于56种香气活性物质的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结果表明,同一类型的柑橘果实聚在一起,不同类型的柑橘果实被明显区分,实现了对柑橘果实进行有效分类。(6)以香气活性物质的含量为变量,利用多元分析建立柑橘果实香气品质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不同产地柑橘果实进行香气品质评价。结果表明遂川的滑皮金柑果实香气品质优于融安和尤溪产地;万州的尤力克柠檬果实香气品质优于潼南和安岳产地;赣州纽荷尔脐橙果实香气品质优于奉节、宜章和秭归产地。(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0)

杨平,宋焕禄,何天鹏[2](2017)在《运用SPME/GC-O-MS法鉴定蛋黄粉中的关键香气活性物质并探索蛋黄粉在贮藏过程中的香气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SPME/GC-O-MS法对不同货架期的蛋黄粉进行香气分析,最终鉴定出31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9种,醛类7种,酮类9种,酯类1种,杂环类5种等。在这31种香气成分中,能够通过嗅闻仪被检测到的香气成分为2-甲基丁醛(可可粉味)、异戊醛(麦芽味)、正己醛(青草味)、1-辛烯-3-酮(蘑菇味)、2-壬酮(热牛奶味)、3,5-辛二烯-2-酮(脂肪味)、乙酸丙酯(奶酪味)、2-戊基呋喃(青豆味)、2,5-二甲基吡嗪(烤坚果味)、5-甲基-2-乙基吡嗪(果香味),由于它们的重要贡献作用,因此被鉴定为蛋黄粉的关键香气活性物质。对贮藏时间和关键香气活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得知,在贮藏初期和末期,对蛋黄粉具有贡献作用的香气物质较为单一,而在贮藏过程中,蛋黄粉具有更为丰富的香气轮廓。(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九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08)

杨平,何天鹏,宋焕禄[3](2018)在《蛋黄粉中关键香气活性物质分析及其在储藏过程中的香气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蛋黄粉在储藏过程中的风味变化,本文采用SPME/GC-O-MS法对不同储藏时间蛋黄粉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测定,并确定关键气味活性物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不同储藏时间样品的关键气味活性物质主要差异。结果表明:在蛋黄粉样品中,最终鉴定出3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醇类9种,醛类7种,酮类9种,酯类1种,杂环类5种等。在这31种香气成分中,能够通过嗅闻仪被检测到的气味成分为2-甲基丁醛(可可粉味)、异戊醛(麦芽味)、正己醛(青草味)、1-辛烯-3-酮(蘑菇味)、2-壬酮(热牛奶味)、3,5-辛二烯-2-酮(脂肪味)、乙酸丙酯(奶酪味)、2-戊基呋喃(青豆味)、2,5-二甲基吡嗪(烤坚果味)、5-甲基-2-乙基吡嗪(果香味),由于它们的重要贡献作用,因此被鉴定为蛋黄粉的关键气味活性物质。对储藏时间和关键气味活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并结合相对浓度变化得知,在储藏初期,即0~2个月,对蛋黄粉具有贡献作用的香气物质较为单一,主要为吡嗪和醛类物质,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蛋黄粉中气味物质的种类和浓度均有所增加,主要表现为醇类,酮类物质的增加,使蛋黄粉具有更为丰富的风味轮廓。以上结果表明,脂肪氧化与美拉德反应是蛋黄粉整体风味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脂肪氧化易带来不利影响,美拉德反应产物大多起到协调风味的作用,因此,为提高蛋黄粉货架期稳定性,抑制脂肪氧化和促进美拉德反应生成是可以采取的措施。(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赵鹏涛[4](2017)在《西拉葡萄酒的香气活性物质以及影响瓶装葡萄酒香气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酒中的香气物质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是决定葡萄酒香气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一瓶葡萄酒的香气质量,要考虑其葡萄品种、产地、年份、橡木桶陈酿以及储藏和运输条件等因素,感官分析和化合物成分分析是最直接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西拉(Vitis vinifera L.Cv)是非常重要的红色酿酒葡萄品种,西拉葡萄酒因其香气多样性的特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目前国内外关于西拉葡萄酒香气特征的系统性研究还较少,也未见综合评价短期储藏条件对瓶装葡萄酒香气质量的影响的研究论文。本研究对比研究了液液萃取(LLE)和基于LiChrolut-EN的固相萃取(SPE)的萃取能力,确定了以LiChrolutEN-SPE为基础的气相色谱-闻香法(GC-O)和香气提取物稀释法(AEDA)研究西拉葡萄酒的香气特性的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搅拌棒吸附萃取等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对西拉葡萄酒中的主要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了定量分析。本论文在对比LLE和SPE技术在葡萄酒风味物质萃取研究中的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化合物的特点选出了最佳的萃取方法,对西拉葡萄酒中的活性香气物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且研究了瓶装葡萄酒在短期内的储运条件对风味质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LiChrolut-EN-SPE能够提取葡萄酒中绝大多数极性和非极性香气化合物,萃取能力与LLE相当,同时对葡萄酒中的糖、色素和其他非挥发性化合物的吸收有限,更有利于进行色谱分析。在GC-O分析中,Lichrolut-EN在酯类物质的萃取方面能获得更高的香气提取物的风味稀释值;在有机脂肪酸高级醇的萃取方面,Lichrolut-EN吸附较少,有效降低了对气相色谱柱中其它含量较低化合物的干扰。本研究所鉴定的葡萄酒样品的关键香气物质与前期研究一致。借助气味活性值(OAV)法来表示对葡萄酒香气的贡献,进一步验证了Lichrolut-EN-SPE在结合GC-O和GC-MS等技术研究葡萄酒中香气活性物质的适用性、准确性、易用性和高效性。(2)通过Lichrolut-EN-SPE结合GC-O/AEDA技术研究了中国和美国四个新兴产区的四款西拉葡萄酒的香气活性物质。结果发现,异丁酸乙酯、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异戊酸乙酯、2-甲基-1-丁醇、己酸乙酯、异戊醇、辛酸乙酯、2-羟基己酸乙酯、3-甲基丁酸、β-大马士酮、己酸、愈创木酚、苯乙醇、反式-威士忌内脂、4-乙基愈创木酚、4-乙基苯酚、4-乙烯基愈创木酚、香草醛、和香草酸乙酯是四款西拉葡萄酒样品共有的关键香气物质成分,但对于各个产区西拉葡萄酒样品最关键的香气物质组成不同。将四款西拉葡萄酒进行定量分析获得OAV值后发现,中国产西拉葡萄酒在丁香油酚、4-乙烯基酚、顺式-玫瑰醚、β-大马士酮、顺式-威士忌内脂、反式-威士忌内脂、2-氨基乙酰苯、1-辛烯-3-酮和二氢肉桂酸乙酯等与橡木桶陈酿相关的香气化合物含量明显偏低;酯类物质除辛酸乙酯和2-甲基丁酸乙酯含量偏低外,其他含量基本持平;高级醇和有机脂肪酸含量没有明显区别。这些差异的原因除了产区风土特性和酿造工艺之外,两款中国产西拉葡萄酒年份相较美国产西拉葡萄酒样品更轻,而且橡木桶陈酿时间更短。西拉葡萄酒样品的感官特征与其香气化合物的含量密切相关。(3)根据本研究中对西拉葡萄酒的主要香气物质的鉴定结果,对供试的21款西拉葡萄酒的85种挥发性香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各香气化合物在不同西拉葡萄酒样品中的浓度差异较大。将西拉葡萄酒样品中38个平均OAV值≥0.5的化合物确定为影响西拉葡萄酒香气质量的潜在关键物质。将定量化合物按照物质结构和香气特征贡献分为16个类别,分别累加各类物质的OAV值。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直链脂肪酸乙酯、降异戊二烯、支链脂肪酸乙酯、有机脂肪酸、醛、乙酸酯和杂醇油类物质对西拉葡萄酒香气的贡献最大。化学物质的定量分析和感官分析结果和21个样品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研究中的西拉葡萄酒中的香气活性物质和香气质量主要受到年份、橡木桶陈酿以及产区的影响。(4)借助人为创造的葡萄酒短期内储藏条件的改变对葡萄酒的感官质量和香气物质的影响进一步验证葡萄酒整体香气质量和香气物质的关系。本研究中的葡萄酒样品经过15天环境温度40℃(HT)和连续振动(CV)的储存条件进行处理,葡萄酒中的活性挥发性物质的定量分析和感官特征同时发现了处理对葡萄酒的影响。葡萄酒的感官定量描述分析结果表明,HT处理引起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果香味和花香味特征减弱,口感有失平衡,后味持久度下降等。而短期的CV处理对葡萄酒影响不明显。香气物质的定量分析发现,检测到脂肪酸乙酯类和降异戊二烯类物质等对葡萄酒香气质量贡献最大的优质香气成分含量受到HT处理的影响而降低,而有机脂肪酸和高级醇类没有显着变化。对气味活性值(OAV)≥1的23种挥发性物质进行的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乙酸异戊酯、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β-大马士酮、芳樟醇和丁子香酚等物质对于区分HT和CV处理葡萄酒样品和对照葡萄酒的作用最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10-01)

周志,马琼,朱玉昌,程超,潘思轶[5](2015)在《GC-O-MS法分析野生刺梨汁游离态和O-糖苷键合态香气活性物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刺梨汁中游离态挥发性物质和酶法释放刺梨汁中O-糖苷键合态挥发性物质,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探测-质谱技术,对野生种刺梨汁中游离态和O-糖苷键合态香气活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刺梨汁中游离态和O-糖苷键合态香气活性物质分别有23种和17种。构成刺梨汁游离态香气活性物质主要有丁酸乙酯(青草)、正己醇(酒香)、正辛醇(甜香)、异戊酸乙酯(菠萝香)、叶醇(茶香)、苯乙烯(果香)、月桂烯(甜香脂)和芳樟醇(柠檬香)等。而构成刺梨汁O-糖苷键合态香气活性物质有3-羟基己酸乙酯(水果香)、2-庚醇(柠檬香)、3-羟基丁酸乙酯(果香)、叶醇(茶香)、正辛醇(甜香)、苯乙醇(玫瑰香)和2’-羟基-4’,5’-二甲基苯乙酮(花香、甜香)等。叶醇、正辛醇和辛酸为刺梨汁中以游离态和O-糖苷键合态共存的香气活性成分。刺梨中游离态和O-糖苷键合态香气活性物质均以果香/甜香味为主,但O-糖苷键合态香气活性物质的香气总强度较游离态的弱。(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5年22期)

肖登蓉[6](2015)在《黑孢块菌液体发酵过程中的香味活性物质及香气改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浓郁而独特的香味是黑孢块菌(Tuber melanosporum,一种原产自法国的外生菌根型名贵食用菌)液体发酵过程的典型特征之一。香味的物质基础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但并不是每种VOC对香味均具有贡献,对香味具有重要贡献的挥发性成分被称为“香味活性物质”(Aroma active compounds,AACs)。因此,研究黑孢块菌液体发酵过程的香味活性物质,并此为基础改善发酵香味对深入了解发酵产香过程及香味代谢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拟首先利用气相色谱-嗅辨(G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联用技术筛选AACs,并通过香味重构和缺失方法评价AACs对香味形成的贡献;其次运用前体添加方法和反复冻融处理手段改善发酵香味品质;最后比对分析香味品质得到改善的发酵样品和原始发酵样品的VOCs代谢谱,挖掘香味改善的重要差异物质,从代谢物水平上去揭示香味品质得到改善的原因,探讨关键VOCs对香味形成的影响规律。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香味活性物质。采用GC-O技术对以2~n倍稀释的发酵样品进行嗅闻,通过稀释因子(Flavor dilution factor,FD,即初始样品香味活性物质浓度与最大稀释后的样品中该化合物浓度的比值)和香味活性值(Odor active values,OAV,即香味活性物质的浓度与其阈值的比值)判断VOCs对发酵香味形成的贡献,将FD值>4和OAV值>1的VOC确定为香味活性物质。最终从18种VOCs中筛选出5种AACs,它们对原始发酵样品香气形成的贡献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3-乙基-2,5-二甲基吡、2,5-二甲基吡嗪、苯乙醇、3-甲基-1-丁醇和3-丁基-2,5-二甲基吡嗪。(2)改善香味品质。(a)GC-O嗅辩结果表明黑孢块菌发酵体系主体呈现5种香味特征:醇香、花香、果香、青草香和甜香。为改善香味品质,向发酵体系中添加AACs的代谢前提物质甲硫氨酸、异亮氨酸和亚油酸。实验结果表明,向发酵体系中外源添加代谢前体物质对发酵香味品质的改善作用不显着。(b)以“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促使底物与酶能相互接触反应、进而有效的促进VOCs的生物合成”为切入点,采用反复冻融处理,结果表明发酵样品在-20℃冷冻55 min后,经30℃解冻5 min,然后再-20℃冷冻55 min,如此循环10次后,发酵样品不仅具有醇香、花香、果香、青草香和甜香,还具有硫香、泥土香和蘑菇香,通过喜好打分发现,发酵香味品质得到了显着改善。(3)解析香味改善的物质基础。经过反复冻融处理的发酵样品香味品质得到改善,究其原因是构成香味的物质基础——VOCs组成发生了变化。利用SPME-GC-MS建立了发酵样品反复冻融前后的VOCs代谢物谱,运用SIMCA-P进行多变量分析建立主成分分析模型。结合非参数检验,从40种VOCs中筛选出有效表征发酵样品未经反复冻融处理和经反复冻融处理的6种关键差异性VOCs,分别为2-甲基-1-丙醇,1-辛烯-3-醇,3-甲基丁醛,苯乙烯,2,5-二甲基吡嗪和柠檬烯。检测鉴定发酵体系内这些物质的主要前体物质氨基酸,运用KEGG、NIST拟合代谢途径,关联氨基酸和关键VOCs的含量变化,发现甲硫氨酸、缬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异亮氨酸为发酵香味改善的关键氨基酸,其代谢显着影响着发酵香味品质,为后期香味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5-06-01)

Xuan,CAI,Rong-zhang,MAI,Jing-jing,ZOU,Hong-yan,ZHANG,Xiang-ling,ZENG[7](2014)在《运用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和气质联用法分析叁个桂花品种的香气活性物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分析不同桂花品种感官评价差异所对应的香气成分,及其有贡献的香气活性物质,为桂花的生物科学应用提供依据。创新要点:首次运用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结合气质联用法(GC-MS)对所分离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并同时结合其气味描述,分析不同桂花品种的香气活性物质特征。本研究还根据所检测的香气活性物质的气味特征对香气活性物质进行分组,能更直观地分析桂花不同品种香气差异的原因。研究方法:(1)运用GC-MS对叁个桂花品种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半定量的比较分析(见表1);(2)运用GC-O对叁个桂花品种香气活性物质进行比较分析(见表2);(3)对香气活性物质进行分组,探究不同桂花品种的香气差异原因(见表3和图2)。重要结论:(1)GC-O结合GC-MS分析所得香气活性物质并非都是含量较高的挥发性物质,有些含量较低的挥发性物质也对桂花香气形成有贡献;(2)不同桂花品种的香气差异是由不同香气分组以及香气活性物质强度不同所致。(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期刊2014年07期)

杨政茂,鲁锐,王元方,刘笑生,杜闪[8](2014)在《不同加工条件下薯条中香气活性物质及丙烯酰胺含量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5种加工方式处理的薯条中香气活性物质及丙烯酰胺含量进行了测定。采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薯条中的丙烯酰胺含量,所测样品中丙烯酰胺含量范围是353.7~1351.2μg/kg。并用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嗅闻-质谱对薯条的香气活性化合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共检出21种香气活性物质。比较了不同加工工艺下薯条的丙烯酰胺含量与其香气活性物质之间的关系,为评价薯条的安全性及改善其加工工艺提供一定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4年04期)

吕世懂,孟庆雄,徐咏全,刘顺航[9](2014)在《普洱茶香气分析方法及香气活性物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普洱茶的香气是其品质的重要体现,也是捕获和培养消费者忠诚度最重要的因素,是目前市场上决定普洱茶价格的重要因子。普洱茶的香气成分十分复杂,但是其中具有香气活性的物质并不多。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普洱茶香气的研究报道、普洱茶香气的分析方法、香气成分中具有香气活性的物质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4年11期)

白岩岩[10](2013)在《樟芝发酵液香气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樟芝是只生长在珍稀树种-牛樟树上的珍稀食、药用真菌,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山区。其营养成分丰富,含有多糖、叁萜类、固醇类及抗氧化物质等多种生理活性成分,具有保肝、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解毒、抗炎等多种功效,近年来已成为研究和开发的热点。由于牛樟树被列为珍稀保护树种,而樟芝的固体培养周期也比较长,故樟芝的深层发酵技术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研究发现,樟芝的挥发性物质在医药、食品、香料工业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本论文对樟芝深层培养发酵液中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研究,针对花香型(2-苯乙醇)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樟芝发酵液中的小分子物质的抗肿瘤活性组分进行了分离纯化。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4种不同的常规萃取剂以及SPME(固相微萃取)对樟芝发酵液中的非极性香气成分进行萃取,然后用GC-MS进行了香气成分的分析鉴定。结果发现,正戊烷:二氯甲烷=2:1(V/V)为萃取剂时,香气种类最多,有51种,因两种溶液成本较低且容易获得,确定为樟芝发酵液的萃取剂。并对不同碳、氮源获得发酵液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樟芝发酵液中的主要香气成分,分别为醇类、醛类、杂环类、酯类和酮类等,同时还含有少量的酸类成分。2、以发酵液中的主体香气成分之一 2-苯乙醇的含量为指标,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为:50g/L葡萄糖,5g/L酵母粉,0.5g/L硫酸镁,lg/L的磷酸氢二钾,VB1JOOmg/L,pH为5,接种量为20%,装液量为120mL/250mL叁角瓶,转速为150r/min,26℃恒温培养7d,樟芝发酵液中的2-苯乙醇含量达到1.236g/L。3、分别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等对樟芝发酵液进行萃取,对四个萃取相提取物的体外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细胞实验显示樟芝发酵液提取物具有体外抗肿瘤、免疫调节、抗衰老以及抗氧化等的生物活性,其中抗肿瘤活性最为显着。4、综合几种萃取相的生物活性以及萃取物的总量,首先对抗肿瘤活性较强的氯仿相和乙酸乙酯相采用硅胶吸附色谱法进行初步分离,由氯仿相获得得到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由乙酸乙酯相获得了组分Ⅲ和组分Ⅳ。实验对化合物Ⅰ采用1H-NMR,13CNMR以及质谱等现代光谱技术,进行了结构鉴定,确定化合物Ⅰ为5-羟甲基呋喃甲醛。(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3-04-01)

香气活性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用SPME/GC-O-MS法对不同货架期的蛋黄粉进行香气分析,最终鉴定出31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9种,醛类7种,酮类9种,酯类1种,杂环类5种等。在这31种香气成分中,能够通过嗅闻仪被检测到的香气成分为2-甲基丁醛(可可粉味)、异戊醛(麦芽味)、正己醛(青草味)、1-辛烯-3-酮(蘑菇味)、2-壬酮(热牛奶味)、3,5-辛二烯-2-酮(脂肪味)、乙酸丙酯(奶酪味)、2-戊基呋喃(青豆味)、2,5-二甲基吡嗪(烤坚果味)、5-甲基-2-乙基吡嗪(果香味),由于它们的重要贡献作用,因此被鉴定为蛋黄粉的关键香气活性物质。对贮藏时间和关键香气活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得知,在贮藏初期和末期,对蛋黄粉具有贡献作用的香气物质较为单一,而在贮藏过程中,蛋黄粉具有更为丰富的香气轮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香气活性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1].陈婷婷.柑橘果实香气活性物质的确定及香气品质评价模型的建立[D].西南大学.2018

[2].杨平,宋焕禄,何天鹏.运用SPME/GC-O-MS法鉴定蛋黄粉中的关键香气活性物质并探索蛋黄粉在贮藏过程中的香气动态变化[C].2017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九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7

[3].杨平,何天鹏,宋焕禄.蛋黄粉中关键香气活性物质分析及其在储藏过程中的香气变化[J].食品工业科技.2018

[4].赵鹏涛.西拉葡萄酒的香气活性物质以及影响瓶装葡萄酒香气因素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5].周志,马琼,朱玉昌,程超,潘思轶.GC-O-MS法分析野生刺梨汁游离态和O-糖苷键合态香气活性物质[J].食品科学.2015

[6].肖登蓉.黑孢块菌液体发酵过程中的香味活性物质及香气改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5

[7].Xuan,CAI,Rong-zhang,MAI,Jing-jing,ZOU,Hong-yan,ZHANG,Xiang-ling,ZENG.运用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和气质联用法分析叁个桂花品种的香气活性物质(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B(Biomedicine&Biotechnology).2014

[8].杨政茂,鲁锐,王元方,刘笑生,杜闪.不同加工条件下薯条中香气活性物质及丙烯酰胺含量的测定[J].食品科技.2014

[9].吕世懂,孟庆雄,徐咏全,刘顺航.普洱茶香气分析方法及香气活性物质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4

[10].白岩岩.樟芝发酵液香气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质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

标签:;  ;  ;  ;  

香气活性物质论文-陈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