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性建构论文-张探,庞超伟

客观性建构论文-张探,庞超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客观性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料库,批评话语分析,国家形象,非新闻,非直接涉华语篇

客观性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张探,庞超伟[1](2018)在《西方非新闻、非直接涉华语篇中中国形象客观性问题研究——以“38north”网站之中国形象建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回顾基于语料库开展批评话语分析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Cite Space等软件对中国知网2001—2017年涉及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进行计量分析,总结了其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及结论等特点;通过自建的非新闻类、非直接涉华语篇的"中立语料库",以朝核问题下中国形象构建的情况为例,探究了在非新闻类、非直接涉华语篇里中国形象构建的客观性问题。(本文来源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肖柯[2](2016)在《对客观性的追寻——建构人类生命意义解释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对客观性的追求,即从本体意义上寻求本真的存在,就是对人的生命的深层次关怀。这种深层次关怀是以构建人类生命意义解释系统为标识的。这种意义系统决定了人们对何谓客观也即何谓现实的理解,从而为生活确定秩序。但传统哲学对客观性的追寻都在不同层面使人类生活失真。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指的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其历程性、整全性、境域性蕴含着超越传统的对客观性的理解,由此可以引导人们向着合乎人类生命的意义系统回归。(本文来源于《改革与开放》期刊2016年07期)

张皓[3](2016)在《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电视新闻的客观性取决于通过画面、声音等叙事方式构建的客观效果。在实践中,叙事者通过对新闻影像的操纵来构建出一种"符号真实",最终达到"忠于事实"的叙事效果,让观众相信新闻是原事实的直接反映。本文在电视新闻叙事视角的客观化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电视新闻叙事视角的客观化策略,并分析了叙事视角建构新闻客观性的有效性和有限性。(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6年06期)

陈孖川[4](2015)在《论客观性与倾向性统一的新闻文本建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文本的客观性与主观倾向性这对矛盾和新闻报道活动相伴相生。时至今日,大部分学者和新闻工作者承认:新闻客观性是无法实现的神话,但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目标,可以努力无限接近地实现它;同时,作为个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新闻文本的倾向性亦无法彻底排除。缘于此,指导新闻工作者实践的“现实主义客观性”应运而生。它一方面通过各项规则和操作流程来规范们的采访与写作内容,将新闻客观性的达成依赖于“一套采写新闻的实践和统一的技术标准”,使得新闻看起来具有形式上的客观;另一方面,又留下了诸多的漏洞和间隙,使得们能够通过其他手段见缝插针,将倾向(甚至偏见)置放其中,而且很难被觉察到。那么,们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是如何一方面保持文本表层(形式)的客观性(通过贯彻那一套客观报道的写作策略),符合一般受众以及同行对于客观报道的要求;又同时实现文本深层(内涵)的倾向性,并且使得这种倾向性被看作是事实所携带的“自然”观点。本文的重点就是考察这一目标在具体的新闻文本构建中是如何实现的。第一章:绪论。从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关键概念阐释等四个方面对于本论文的立论依据以及各种关键概念进行详细阐释。第二章:新闻文本客观性建构。通过对一系列新闻文本的分析,总结经过百年发展到如今的新闻客观性所使用的一系列保证新闻客观的操作规范和写作流程。探索所谓“客观新闻”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第叁章:新闻文本倾向性建构。通过对一系列符合“客观新闻”标准的新闻文本的微观、中观以及宏观层面的分析,揭示们是如何在这些新闻文本中嵌入自己的偏见和倾向的。第四章:结语。对整篇论文做总结,通过对于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虽然一方面新闻从业者们使用了一整套的客观报道操作规范来保证新闻的客观公正。但同时,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控制,们也不断创造出更多写作技巧和方法,将他们自己或者其他机构、利益集团的倾向完美嵌入到那些所谓的客观新闻文本中,最终实现了新闻文本形式上的客观与内涵上倾向的完美统一。(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卫世乾[5](2014)在《表达性建构与客观性现实相统一的方法论意蕴——评《中国工农业发展关系研究(1949-2003)》》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工农业关系研究(1949-2003)》一书详尽勾勒了新中国工农业发展关系的演进脉络,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面临中国特殊国情为推进工农业协调发展所实施的经济政策,运用经济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国工农业发展关系展开定性和定量分析。该书在宏观描述工农业政策演进的同时,也微观展示了工农业各项比例关系的消长对政策演进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从经济史视角分析工农业发展关系的同时,也在理路上为工农业关系论题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南通职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李智[6](2014)在《对新闻事实的一种建构主义解读——兼对客观性新闻报道辩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整个中外新闻实践史中,对客观性报道原则的执守和质疑基本上贯穿始终。其间,人们不断地追问:到底何为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被反映的还是被建构的?从现当代哲学和新闻叙事学角度看,新闻事实是被建构的,它是通过话语叙事而被建构起来的"故事"。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在于符号真实,可用话语符号之间及其同经验事实之间的双重融贯性为标准来认定被话语建构起来的新闻事实的真实性。这种对新闻事实的建构主义解读从反面为客观性新闻报道提供了一种辩正。(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刘明[7](2014)在《建构主义的客观性观念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领域,关于普遍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争论一直持续不休,其实,这一问题涉及一个更为深层次的理论争论,即如何理解实践哲学中的客观性观念。任何规范性的实践原则要想具备规范有效性,如果不能够获得某种普遍有效的客观性解释,就很难将其确立为指导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或政治规范。因此,与之相关的客观性问题就是关键所在。核心问题是,在实践哲学领域中,是否存在这类客观性?如何理解这类客观性?要合理地理解这些问题,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背景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4年05期)

成功,刘伟峰,王新[8](2014)在《中外媒体新闻报道客观性建构比较——以李双江之子李某某案新闻文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李双江之子李某某案为例,来分析中外媒体对此案报道的客观性和倾向性。同时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在社会心理学刻板印象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传播学中框架分析及议程设置等相关理论,探讨新闻报道产生的传播效果。(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4年02期)

张镇寰[9](2009)在《整合科学认识的建构性与客观性难题——基于两个前提的科学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思想体系的背后都存在信念。无论是宗教、哲学,还是科学都是如此。这样的信念往往是形而上学的,无法以经验评判其真伪。这导致了科学哲学界围绕着科学认识纯粹是人的主观建构还是客观真实描述,是发明还是发现事业的争论。以"客观世界是科学认识的实在前提和人是科学认识的逻辑前提"来理解科学事业,有利于整合科学认识的建构性与客观性难题。(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09年05期)

袁黎[10](2008)在《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电视新闻文本的客观性取决于通过画面、声音等叙事方式建构的客观效果。叙事者牢牢地把握着新闻操作这一层面,通过影像的操纵,建构出一种“符号真实”或者说“媒介真实”,力求达到“忠于事实”的客观、公正、全面的叙事效果,让接收者相信文本表现是忠实于原初事实的“客观显示”。其中,不同叙事视角的设置和运用对增强客观效果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电视新闻文本的代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新闻调查》、《焦点访谈》、《今日说法》——为研究对象,分析叙事视角如何有效地建构文本客观性,归纳出叙事视角的几类客观化作为:视角让渡、视角融合、视角相谐、视角自然化、视角配置,试图阐明电视新闻叙事者如何利用多元化的叙事视角建构客观的新闻文本形式,成功地将文本的意图缝合于客观的表象之中,并指出叙事视角建构客观性的有限性。(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8-04-01)

客观性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哲学对客观性的追求,即从本体意义上寻求本真的存在,就是对人的生命的深层次关怀。这种深层次关怀是以构建人类生命意义解释系统为标识的。这种意义系统决定了人们对何谓客观也即何谓现实的理解,从而为生活确定秩序。但传统哲学对客观性的追寻都在不同层面使人类生活失真。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指的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其历程性、整全性、境域性蕴含着超越传统的对客观性的理解,由此可以引导人们向着合乎人类生命的意义系统回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客观性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1].张探,庞超伟.西方非新闻、非直接涉华语篇中中国形象客观性问题研究——以“38north”网站之中国形象建构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

[2].肖柯.对客观性的追寻——建构人类生命意义解释系统[J].改革与开放.2016

[3].张皓.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J].新闻研究导刊.2016

[4].陈孖川.论客观性与倾向性统一的新闻文本建构策略[D].西北师范大学.2015

[5].卫世乾.表达性建构与客观性现实相统一的方法论意蕴——评《中国工农业发展关系研究(1949-2003)》[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4

[6].李智.对新闻事实的一种建构主义解读——兼对客观性新闻报道辩正[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

[7].刘明.建构主义的客观性观念探析[J].道德与文明.2014

[8].成功,刘伟峰,王新.中外媒体新闻报道客观性建构比较——以李双江之子李某某案新闻文本为例[J].青年.2014

[9].张镇寰.整合科学认识的建构性与客观性难题——基于两个前提的科学认识[J].思想战线.2009

[10].袁黎.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D].苏州大学.2008

标签:;  ;  ;  ;  ;  

客观性建构论文-张探,庞超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