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辨证分型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耳鸣,分层聚类,关联分析,证型
辨证分型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霍岩,张剑宁,李明[1](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耳鸣辨证分型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数据分析挖掘耳鸣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特点,提炼其辨证分型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咽喉科的耳鸣专科门诊的特发性耳鸣患者278例,提取耳鸣相关证候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Statistic 25统计软件,通过频数统计、分层聚类(沃德联接)分析,并运用WEKA 3.7.12软件进行关联分析,总结耳鸣患者证型、证候规律和相关性。结果 :从200个证候中筛选出出现频率大于10%的58个证候,可以随机系统聚类为5大类,其中3类综合分析可辨证为肝郁脾虚证、肾精亏损证及痰瘀互结证。证候间关联最近的是健忘与耳堵塞感,平方欧姆距离为309.913;双向相关的主要有:按之尤甚与安静尤甚、抑郁或恼怒加重与劳累加重、咽部异物感与脉弦、舌红与苔黄、舌下脉络瘀曲与苔腻等。关联分析主要体现"耳闷胀感"的相关证候群特征,与聚类分析中内容一致。结论耳鸣患者的证候群存在一定的内部聚集规律;证候与证候之间,证候群与证型之间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何小莲,王嵩,孙敬和,张瑾[2](2019)在《女性冠心病合并骨质疏松辨证分型规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112例作为观察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另选取同期进行常规体检的106例非冠心病绝经后女性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前后L1~4及左侧股骨颈、左侧髋关节骨密度,比较2组骨密度测定结果,统计分析各中医证型的骨密度特点。结果观察组有45例骨质疏松患者,对照组有21例骨质疏松患者,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支病变组骨质疏松患病率较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型、阳气虚衰型3组冠心病患者的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心血瘀阻和痰浊壅塞2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部位分类上,心血瘀阻型女性冠心病患者腰椎骨密度最高,痰浊壅塞型次之,阳气虚衰型女性冠心病患者股骨颈和髋关节骨密度最低。结论骨密度特征与女性冠心病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阳气虚衰型冠心病患者应尽早进行骨密度检测并加以预防,以改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9年14期)
江凯利,刘迪继,段骄,凌燕,王陵军[3](2019)在《冼绍祥教授对高血压头痛病中医辨证分型规律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血压头痛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冼绍祥教授门诊中113例高血压头痛病病人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及中医辨证分型,并总结中医辨证分型的基本规律。结果痰浊头痛在高血压头痛病中居首位(35.4%),其次为肝阳上亢(20.4%)、肝肾阴虚(12.4%);复合证型中气虚痰凝证比例较高(14.2%),其次为痰瘀互结证(13.3%);女性较男性更易患痰浊证及肝肾不足证头痛病。结论冼绍祥教授门诊中痰浊头痛为高血压头痛病的多发证类,年龄、性别与高血压头痛病的中医证类存在一定关系。(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马榕[4](2019)在《基于文献研究胃癌术后中医辨证分型与方药应用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搜集、整理近10年有关胃癌术后中医证型及中医方药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分析,以探索胃癌术后中医辨证分型及方药应用情况,探索用药规律,为胃癌术后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近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中医治疗胃癌术后辨证分型及方药使用类文献,建立中医治疗胃癌术后的证型和方药数据库,对胃癌术后的中医证型、方药应用规律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文对近10年间中医治疗胃癌术后方药文献进行统计,共得到证型9个,以脾胃气虚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亏虚型、痰瘀互结型、气血两虚型为主。治疗胃癌术后的方药中,涉及178味中药,其中高频用药频次分布前10位依次是甘草、茯苓、白术、党参、陈皮、黄芪、白芍、半夏、当归、白花蛇舌草。胃癌术后中药治疗中四气统计结果,共使用温性药468次,平性药327次,寒性药272次,凉性药46次,热性药22次。治疗胃癌术后的常用药物以温性药为主,其次为平性药物,再其次为寒性药物。胃癌术后中药治疗中五味统计结果,共使用甘味药719次,苦味药516次,辛味药390次,酸味药65次,咸味药22次,涩味药19次。五味统计以甘味药、苦味药、辛味药多见。治疗胃癌术后中药治疗中药物的“归经”结果,归属脾经者777次,归属胃经者515次,归属肺经者487次,归属肝经者377次,归属心经者340次,归属肾经者235次,归属大肠经者108次,归属胆经者91次,归属小肠经者47次,归属叁焦经者27次,归属膀胱经者26次,归属心包经者16次。归经统计,用药多归脾、胃经,肺、肝、心经的药物也较多见。胃癌术后中药治疗用药规律总结出高频药物组合和常用药物组合,均可发现常用药物组合为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为四君子汤方药组成,并得出5首新方组合。结论通过对近10年的中医药治疗胃癌术后中医辨证分型和方药应用规律的总结,得出中医药治疗胃癌术的以下结论:(1)中医辨证分型共得到证型9个,以脾胃气虚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亏虚型、痰瘀互结型、气血两虚型为主。(2)胃癌术后用药规律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扶正以健脾补气类药物最常见,祛邪药则以化痰散结、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多见,常用基础方为四君子汤。(3)分析得出5首新方,可归类为:[1]清养肺胃、生津润燥;[2]健脾益气、理气除痞;[3]补益肝肾、泄火润燥;[4]宁心安神;[5]滋阴清热、燥湿化痰。(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梁艺,梁美均,佘世锋,曹敏[5](2019)在《岭南地区重症肌无力中医辨证与西医分型关系及用药规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岭南地区重症肌无力(MG)中医辨证与西医分型关系并总结其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6月至2017年1月住院治疗的315例MG病例,建立数据库,分析岭南地区MG患者的中医辨证与西医分型关系并总结其用药规律。【结果】(1)315例MG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23±14.04)岁,不同Osserman分型的MG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5);MG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84,不同Osserman分型的MG患者男女构成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3)。(2)不同Osseman分型MG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脾胃虚损型OssermanⅠ型及Ⅱa型的MG患者比OssermansⅡb型、Ⅲ型及Ⅳ型多(P<0.05);脾肾亏虚型OseermanⅡb型、Ⅲ型及Ⅳ型的MG患者比OssermanⅠ型及Ⅱa型多(P<0.05);脾虚湿热型在各Osserman分型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证型的MG患者均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结论】岭南地区MG患者的中医辨证与西医分型具有一定相关性,其中Ⅰ型及Ⅱa型MG患者以脾胃虚损型为主,Ⅱb型、Ⅲ型及Ⅳ型MG患者以脾肾亏虚型为主,各Osserman分型MG患者均可出现脾虚湿热。不同中医证型均以健脾益气补虚为主要治法,用药上均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随证加减。(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丹,王允,贺安东,王子豪[6](2018)在《胸外科手术后肺部感染中医辨证分型及演变规律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并总结胸外科手术后肺部感染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连续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2017年11月~2017年12月胸外科手术患者共217例,其中男性109例,女性108例,平均年龄(55.3±11.5)岁。对所有术后患者的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依据手术后肺部感染的诊断标准进行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判定,同时制定中医四诊调查表采用中医四诊诊断方法进行资料的搜集,提取关键性中医症状及体征并进行辨证分型。结果:217例手术患者中术后肺部感染患者共39例,占所有胸外科手术患者17.9%,术后肺部感染发生于术后第1天者10例,占所有患者的4.60%,发生于术后第3天者20例,占所有患者的9.21%,发生于术后5天及以后者6例,占所有患者的2.76%。术后早期主要表现为风热犯肺、风寒袭肺、燥邪伤肺的表实证或者肺气亏虚的表虚证,术后中期(第3天)表现为表证、虚证的患者逐渐减少,而表现为痰湿阻肺、痰热壅肺的实证、里证者逐渐增加并成为肺部感染的主要构成部分,后期(第5天以后)除了实证、里证之外,还出现气虚夹湿,气阴两虚的虚症或虚实夹杂的症候。结论:由表及里、由实转虚、虚实夹杂是胸外科手术后肺部感染中医辨证分型分布及演变的主要特点,基于中医诊断方法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演化能够充分反映胸外科手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机理和演变规律,是诊断胸外科手术后肺部感染、评估其严重程度的有益补充,可以为中医药技术参与到胸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中提供新的依据和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8年07期)
袁晶[7](2018)在《失眠的六经辨证分型分布规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研究失眠症患者的六经辨证分布与脏腑辨证分布规律;失眠症与抑郁症、焦虑症共病患者与非共病患者的六经辨证分布是否有差异,从而了解抑郁、焦虑情绪与失眠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依据纳入标准选取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的患者共241例,调查其一般资料、失眠临床分期、既往病史及合并症、用药史;进行相关量表评分: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表;完成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中医六经辨证信息表的填写。对所有收集的数据进行核实后,录入Excel数据库。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一般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分组患者的失眠程度是否有差异;对失眠患者的脏腑辨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组别患者脏腑辨证是否有差异,分析得出失眠患者的脏腑辨证分布规律;对失眠患者的六经辨证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组别患者六经辨证是否有差异,分析得出失眠患者的六经辨证分布规律。结果:1 一般资料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病例241例,男性72例,女性169例,男女比例约1:2.35;平均年龄58.41±18.396岁。研究发现失眠与性别有关,女性失眠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失眠程度与辅助睡眠药物用药史、职业有关,失眠程度与患者既往躯体疾病史、失眠临床分期无关。失眠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依次为入睡困难、易醒、多梦、早醒、噩梦、彻夜难眠。失眠患者中大部分存在抑郁或焦虑情绪,表明失眠与抑郁或焦虑情绪相关。2脏腑辨证分布结果:脏腑辨证与失眠程度、辅助睡眠药物用药史、失眠临床分期无关,脏腑辨证与既往躯体疾病史有关,既往有躯体疾病史与既往体健患者脏腑辨证分布存在差异。脏腑辨证与是否与抑郁症和或焦虑症共病有关,共病组中心虚胆怯型所占比例最多,非共病组中心脾两虚型所占比例最多,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脏腑辨证分型中,心脾两虚型患者最多,占36.10%,其次为肝郁化火型、心虚胆怯型、痰热内扰型、阴虚火旺型,最少的为心火炽盛型,占7.05%。3六经辨证分布结果:所有六经辨证证型中,少阳病患者有54例,占22.4%,其他出现频率比较多的证型有阳明少阳合病,少阳太阴合病、太阴病、少阴病。失眠症患者中两经合病的情况最多见,占50.21%,其次为单经病变,叁经病变和四经病变。将多经病拆分后,统计单经出现的频率,结果显示最多见的为少阳病,占80.91%,其次为阳明病、太阴病、太阳病、少阴病、厥阴病。可以看出失眠患者中不论是少阳病,还是少阳与其他经合病,所占比例最多。将六经证型分为单经型、两经型、杂病型,发现六经证型与性别、职业、既往躯体疾病史、失眠临床分期、失眠程度无关,与年龄、是否与抑郁症和或焦虑症共病有关。将失眠病人根据六经辨证类型分为非少阳病组与少阳病及合病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共病组与非共病组均表现为少阳病及合病所占比例大,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共病组中少阳病及合病所占比例大于非共病组。结论:1失眠症患者中女性更多见,失眠程度可能与职业有关,与失眠临床分期、既往是否有躯体疾病无关。2失眠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依次为入睡困难、易醒、多梦、早醒、噩梦、彻夜难眠。3所有脏腑辨证分型中,心脾两虚型最多,其次分别为肝郁化火型、心虚胆怯型。4所有六经辨证证型中,最多见的证型为少阳病,失眠症与少阳病密切相关。5失眠症及失眠症与抑郁症或焦虑症共病患者与少阳病关系密切,临床治疗遣方应重视从少阳论治。(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01)
何美秀[8](2018)在《盆腔炎性疾病六经辨证分型规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次研究运用六经辨证体系,通过研究盆腔炎性疾病的六经证型分布情况,研究该病六经辨证分型规律,以期探索把六经辨证运用于盆腔炎性疾病的辨证规律,拟为临床治疗妇科炎症性疾病探索出一种新的辨证治疗思路,以使传统中医经典发扬光大。面对复杂的盆腔炎性疾病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使临床医师迅速准确判断疾病的病性与病位,准确把握病机,以提高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次回顾性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四川省中医院符合诊断标准的住院及门诊患者,共计400例,其中急性盆腔炎153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247例。记录其年龄、孕次、病程、宫腔操作史等信息,归纳其证型分布规律,所得结果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急性盆腔炎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收集2013年至2018年符合急性盆腔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共153例,其中少阳证124例,占总病例的81.05%;太阳少阳合病证9例,占总病例的5.88%;太阴证8例,占总病例的5.23%;太阴厥阴合病证5例,占总病例的3.26%;少阴证3例,占总病例的1.96%;少阳阳明合病证2例,占总病例的1.31%;太阴少阴合病证2例,占总病例的1.31%。(2)根据证型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可知,急性盆腔炎以叁阳证为主,出现频率为88.24%,其中太阳证、阳明证以太阳少阳合病证、少阳阳明合病证的形式出现,故少阳证出现频率亦为88.24%;叁阴证少见,其出现频率较低,仅为11.76%。(3)急性盆腔炎症状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按照K-均值聚类,认为聚为5类时较为合理,其主要症状为:下腹疼痛、口苦、口干、恶心呕吐、不欲饮食、经血质稠、经行伴腰酸、经行伴乳胀、胸协苦满、头晕、腰骶胀痛或酸痛。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共收集2013年至2018年符合诊断标准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共247例,其中厥阴证99例,占总病例的40.08%,太阴证38例,占总病例的15.38%;太阴少阴合病证37例,占总病例的14.98%;少阴证35例,占总病例的14.17%;太阴厥阴合病证32例,占总病例的12.96%;叁阴合病证5例,占总病例的2.02%;少阴厥阴合病证1例,占总病例的0.41%。(2)根据证型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可知,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未见叁阳证,仅见叁阴证。叁阴证中以厥阴证最多见,出现频率为55.47%;太阴证次之,出现频率为45.34%;少阴证更次之,出现频率为31.58%。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常出现合病证,以太阴少阴合病证、太阴厥阴合病证多见,太阴少阴合病证出现频率为17.00%,太阴厥阴合病证出现频率为14.98%;极少出现少阴厥阴合并症及叁阴合病证。(3)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症状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按照K-均值聚类,认为聚为3类较为合理,其主要症状为:下腹疼痛、形寒肢冷、不欲饮食、口干、烦躁易怒、痛经、腰骶酸痛或胀痛、失眠、白带颜色异常、神疲乏力、口渴、经血质稠、经血暗红、经行伴乳胀、白带量多、经行腹痛加重、心中懊恼、白带气臭、脘腹痞满、尿频夜尿。结论1.急性盆腔炎结论(1)四川省中医院2013年至2018年的153例急性盆腔炎患者六经证型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少阳证、太阳少阳合病证、太阴证、太阴厥阴合病证、少阴证、少阳阳明合病证、太阴少阴合病证。急性盆腔炎以少阳证为主,出现频率为88.24%。(2)急性盆腔炎主要症状为:下腹疼痛、口苦、口干、恶心呕吐、不欲饮食、经血质稠、经行伴腰酸、经行伴乳胀、胸协苦满、头晕、腰骶胀痛或酸痛。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结论(1)四川省中医院2013年至2018年的247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六经证型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厥阴证、太阴证、太阴少阴合病证、少阴证、太阴厥阴合病证、叁阴合病证、少阴厥阴合病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以厥阴证最多见,出现频率为55.47%;太阴证次之,出现频率为45.34%;少阴证更次之,出现频率为31.58%;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常出现合病证,以太阴少阴合病证、太阴厥阴合病证多见,极少出现少阴厥阴合并症及叁阴合病证。(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主要症状为:下腹疼痛、形寒肢冷、不欲饮食、口干、烦躁易怒、痛经、腰骶酸痛或胀痛、失眠、白带颜色异常、神疲乏力、口渴、经血质稠、经血暗红、经行伴乳胀、白带量多、经行腹痛加重、心中懊恼、白带气臭、脘腹痞满、尿频夜尿。(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4-01)
张佳琪[9](2017)在《基于焦树德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辨证分型的用药规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挖掘,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各证型分布及中医药治疗的用药规律,得出新方。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纳入病例,得出药物频次、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归经、新方分析等。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频率如下:肾虚寒盛证占44.96%,肾虚标热轻证占24.37%,肾虚标热重证占4.20%,湿热伤肾证占26.47%。(2)治疗上,总体以温性药为主,多味苦、辛、甘,药物归经主要归肝、肾经。(3)分4个证型得出新方。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证型中以肾虚寒盛证最多见,符合焦树德教授提出的尪痹病因病机特点为肝肾亏虚为本。(2)通过用药频次分析,发现4个证型均符合焦树德教授治疗尪痹善温补、从肝肾论治。(3)分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每个证型组合出对应新方。(本文来源于《风湿病与关节炎》期刊2017年12期)
汪猛,姚婷,张逸雯,翟笑枫,秦凯健[10](2017)在《基于关联规则的凌昌全教授治疗肿瘤常见中医辨证分型的组方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凌昌全教授治疗肿瘤常见中医辨证分型的组方规律。方法:以凌昌全教授在上海长海医院治疗肿瘤患者的门诊病历为基础建立数据库,基于关联规则算法,研究凌教授治疗肿瘤的处方用药经验。结果:凌昌全教授临证治疗肿瘤辨证组方经验如下:1)阴虚血瘀型的核心组方为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桃仁、赤芍、牡丹皮、解毒方等。2)湿滞血瘀型的核心组方为藿香、砂仁、茯苓皮、泽泻、陈皮、牡丹皮、解毒方等。3)气虚血瘀型的核心组方为黄芪、生白术、山药、陈皮、桃仁、赤芍、牡丹皮、解毒方等。4)气阴两虚型的核心组方为黄芪、生白术、山药、生薏苡仁、麦冬、枸杞子、炙鳖甲、解毒方等。结论:凌昌全教授临证治疗肿瘤,重视辨证施治,同时联合专方专药,病证互参,精选组方。(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7年11期)
辨证分型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112例作为观察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另选取同期进行常规体检的106例非冠心病绝经后女性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前后L1~4及左侧股骨颈、左侧髋关节骨密度,比较2组骨密度测定结果,统计分析各中医证型的骨密度特点。结果观察组有45例骨质疏松患者,对照组有21例骨质疏松患者,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支病变组骨质疏松患病率较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型、阳气虚衰型3组冠心病患者的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心血瘀阻和痰浊壅塞2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部位分类上,心血瘀阻型女性冠心病患者腰椎骨密度最高,痰浊壅塞型次之,阳气虚衰型女性冠心病患者股骨颈和髋关节骨密度最低。结论骨密度特征与女性冠心病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阳气虚衰型冠心病患者应尽早进行骨密度检测并加以预防,以改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辨证分型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霍岩,张剑宁,李明.基于数据挖掘的耳鸣辨证分型规律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9
[2].何小莲,王嵩,孙敬和,张瑾.女性冠心病合并骨质疏松辨证分型规律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
[3].江凯利,刘迪继,段骄,凌燕,王陵军.冼绍祥教授对高血压头痛病中医辨证分型规律的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4].马榕.基于文献研究胃癌术后中医辨证分型与方药应用规律[D].宁夏医科大学.2019
[5].梁艺,梁美均,佘世锋,曹敏.岭南地区重症肌无力中医辨证与西医分型关系及用药规律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6].刘丹,王允,贺安东,王子豪.胸外科手术后肺部感染中医辨证分型及演变规律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8
[7].袁晶.失眠的六经辨证分型分布规律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8].何美秀.盆腔炎性疾病六经辨证分型规律探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
[9].张佳琪.基于焦树德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辨证分型的用药规律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
[10].汪猛,姚婷,张逸雯,翟笑枫,秦凯健.基于关联规则的凌昌全教授治疗肿瘤常见中医辨证分型的组方规律[J].世界中医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