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交替灌溉论文-郑健,潘占鹏,颜斐,冯正江,马彪

控制性交替灌溉论文-郑健,潘占鹏,颜斐,冯正江,马彪

导读:本文包含了控制性交替灌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提升率,影响因素

控制性交替灌溉论文文献综述

郑健,潘占鹏,颜斐,冯正江,马彪[1](2019)在《基于Meta评价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CRDI)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_C)的作用,收集CRDI的相关试验数据,应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不同区域、气候条件、种植条件、灌溉制度和作物类型下CRDI对WUE_C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国范围内,CRDI提升WUE_C为28.9%,西北地区WUE_C提升最为显着达到了49.29%;年均降水量在200~800 mm的区域,CRDI能够使WUE_C提升29.92%,而在南方地区和年均降水量>800 mm的区域,WUE_C提升不显着;在年均气温高于12℃的区域WUE_C提升更明显,可以达到36.98%;CRDI在温室大棚中WUE_C提升最为显着,达到了53.45%;CRDI技术应用到地面畦灌、固定灌溉、沟灌和滴灌后,其WUE_C分别提升37.03%,21.41%,16.59%和32.56%.可见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能有效提高WUE_C,但提升率会受到作物种植条件、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灌溉方法和作物种类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强,徐飞,王荣富,束良佐,刘瑞[2](2014)在《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下氮形态对番茄生长、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产大果型西红柿品种中研988为材料,采用分根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APRI)条件下,不同氮素形态(硝态氮、铵态氮)对番茄生长、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灌溉方式或下限处理下,铵态氮对番茄植株前期生长有利,而硝态氮促进番茄植株后期生长,并促进果实产量增加.在APRI同一灌水下限下,硝态氮处理可提高果实维生素C含量及糖酸比,提高营养品质.同一氮素形态供应下,APRI番茄的株高和叶面积均小于正常灌溉(CK),但灌水下限为60%田间持水量(θf)的APRI处理番茄茎粗在生长后期有所增加.在同一氮素形态下,与CK相比,APRI各处理的产量均下降,其中灌水下限在40%θf的APRI处理产量下降了22.4%~26.3%;而灌水下限在60%θf的APRI处理仅下降了5.3%~5.4%,下降幅度相对较小,而品质显着提高,并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因此,控制灌水下限在60%θf、供应硝态氮的APRI处理为番茄高产、优质、节水的最佳处理.(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李彩霞,周新国,孙景生,王和洲[3](2015)在《根区交替控制灌溉条件下玉米根系吸水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阐明根区交替控制灌溉(CRDAI)条件下玉米根系吸水规律,通过田间试验,在沟灌垄植模式下采用根区交替控制灌溉研究玉米根区不同点位(沟位、坡位和垄位)的根长密度(RLD)及根系吸水动态。研究表明,根区土壤水分的干湿交替引起玉米RLD的空间动态变化,在垄位两侧不对称分布,并存在层间差异;土壤水分和RLD是根区交替控制灌溉下根系吸水速率的主要限制因素。在同一土层,根系吸水贡献率以垄位最大,沟位最低;玉米营养生长阶段,10—30 cm土层的根系吸水速率最大;玉米生殖生长阶段,20—70 cm为根系吸水速率最大的土层,根系吸水贡献率为43.21%—55.48%。研究阐明了交替控制灌溉下根系吸水与土壤水分、RLD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规律,对控制灌溉下水分调控机理研究具有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徐飞[4](2013)在《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下氮形态对番茄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番茄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通过对番茄生长过程中形态指标、生理指标、根系指标、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番茄矿质元素的测定,研究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下氮形态(硝态氮、铵态氮)对番茄生长的影响以及调节机制,为交替根区灌溉水氮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研究结果表明:铵态氮处理有利于番茄前期的生长发育,而后期硝态氮处理占优势。分根交替灌溉下植株株高和叶面积均小于正常灌溉,但交替灌溉处理(60%θf)茎粗在生长后期有所增加。水分下限控制适当,对番茄植株的形态影响不大,但过分的水分胁迫会对番茄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并最终导致严重减产。不同的氮形态和灌水方式可以直接影响植物体内的其他生理变化,间接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交替灌溉处理在减小了气孔导度和蒸腾失水的同时,光合速率并未降低,从而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并且交替灌溉增强了番茄在逆境胁迫下的适应能力。硝态氮处理可以提高作物后期果实的产量,交替灌溉各处理的果实产量虽都低于正常灌溉,但降低不明显,同时在整体上提高了番茄果实品质。不同的氮形态对果实品质影响不同,硝态氮处理既提高了果实营养品质,又增加了果实的硝酸盐含量。铵态氮处理糖酸比下降,降低了果实的风味品质。硝态氮处理对番茄中后期的根系生长产生深刻的影响。根系的生长并不是随着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加,适当地降低土壤水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根系的生长,引起根系活力增大,但过分的水分亏缺却严重地抑制了番茄根系的生长。综上所述,交替灌溉处理与正常灌溉处理相比,产量下降不显着,品质稍有提高,并且比正常灌溉有明显的节水效果,结合硝态氮中后期对番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这一现象,在本试验条件下,得到的结论是:硝态氮与交替灌溉处理是番茄栽培获得高产、优质的适宜水氮组合。(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3-06-30)

汪明霞,王卫东[5](2012)在《控制性隔沟交替灌溉玉米根系吸水模型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影响根系吸水强度的叁大要素即作物蒸腾强度、土壤含水率和根系分布密度为影响因子,结合土壤水动力学理论得到的根系吸水率,建立了控制性隔沟交替灌溉条件下玉米的二维根系吸水模型,并进行验证得到较好的结果。模型对预报控制性交替灌溉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汪明霞,陶永霞[6](2011)在《控制性交替灌溉条件下玉米根系的时空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大口径土钻对控制性交替灌溉条件下玉米根系进行取样,分析了作物根系的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春玉米根系呈指数递减规律。采用SPSS11.5多元线性回归建立质量密度(R)的二维空间分布函数,经验证,根系密度的二维分布函数均可反映作物根系的实际生长状况。(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1年10期)

汪顺生,费良军,孙景生,高传昌,傅渝亮[7](2011)在《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6~9月在河南新乡进行了不同沟灌方式和水分处理下(质量比占田间持水率的80%、70%、60%)夏玉米生理特性和生产效率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交替隔沟灌溉有效抑制冗余生长,使光合产物向有利于产量形成方向运转,灌水量均减小33.3%,耗水量降低22.04%、21.05%和23.88%,减产2.85%、3.99%和9%;常规沟灌和交替隔沟灌溉的灌溉水生产效率(WUEI)均是70%处理最高,为1.74和2.50 kg/m3,总水分生产效率(WUEET)表现为常规沟灌70%处理最高(1.63 kg/m3),交替隔沟灌溉80%处理最高(2.05 kg/m3);同种水分处理,交替隔沟灌溉的水分生产效率远高于常规沟灌,是夏玉米适宜的供水模式。(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1年05期)

胡超[8](2011)在《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70%左右,灌溉水和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偏低,水肥渗漏现象严重,因此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在农业生产中显得至关重要。分根交替灌溉(PRD)是一种在局部根系受旱时既能满足作物水分需求,又能控制蒸腾耗水的农田节水灌溉新技术,即利用植物水分胁迫时产生的根信号功能,可以有效调节气孔关闭,而湿润区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以满足作物生长的最小水量。通过分根交替灌溉使表层土壤处于干湿交替状态,可以减少棵间一直湿润时的无效蒸发损失和总灌水量,达到节水同时不减少光合产物积累的目的。为了研究分根交替灌溉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开展了下列试验。试验于2008年在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新乡农业水土环境野外观测试验站进行,试验根据作物自身的生理生长特性,将不同灌溉方式地下滴灌(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SI)、沟灌(furrow irrigation FI)和不同灌溉水量常规灌溉(routine irrigation RI)、交替灌溉(partial root dry PRD)相结合,设置SI、SPRD(地下滴灌分根交替灌溉)和FI、FPRD(沟灌分根交替灌溉)四个处理,通过对土壤水分运移规律、马铃薯根系生长与分布、生物指标、生理生态效应、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作物土壤养分环境状况的分析,较为系统的研究了地下滴灌分根交替灌溉对马铃薯的生理生长和节水效应,主要结论如下:沟灌条件下PRD处理马铃薯产量较常规灌溉显着降低3.1%,而地下滴灌马铃薯产量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地下滴灌PRD灌溉处理的马铃薯产量较沟灌PRD处理高7.7%,处理间差异显着;与沟灌相比,地下滴灌处理能显着提高马铃薯产量,而地下滴灌PRD处理在减少30%灌水的情况下产量并不显着下降。PRD处理的马铃薯灌水利用效率和总水分利用效率都显着高于常规灌溉处理。地下滴灌条件下,PRD处理的马铃薯灌水利用效率和总利用效率分别较常规灌溉高28.2%和10.2%,沟灌条件下,PRD处理的马铃灌水利用效率和总利用效率分别较常规灌溉高25.8%和8.7%;地下滴灌PRD处理的马铃灌水利用效率和总利用效率分别较沟灌PRD高35.6%和33.5%,地下滴灌常规灌溉处理的马铃灌水利用效率和总利用效率分别较沟灌常规灌溉高33.1%和31.2%,处理间差异显着。相对常规灌溉处理,PRD灌溉能显着提高马铃薯块茎可滴定酸和粗蛋白含量,地下滴灌PRD处理块茎中可滴定酸和粗蛋白含量较常规灌溉提高4.17%和2.75%,沟灌PRD处理块茎中可滴定酸和粗蛋白含量较常规灌溉提高4.35%和2.08%,地下滴灌PRD处理块茎中可滴定酸和粗蛋白含量较沟灌处理高1.19%和4.17%;灌溉方式对马铃薯块茎中维C和淀粉含量影响不显着,可提高马铃薯块茎可滴定酸含量、还原糖、维C和粗蛋白。PRD可显着提高马铃薯块茎淀粉和可滴定酸含量,可滴定酸含量较清水和再生水充分滴灌分别提高4.17%和8.70%,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营养品质的提高;PRD处理的马铃薯还原糖含量低于常规灌溉处理,地下滴灌PRD处理马铃薯还原糖含量较常规灌溉低14.6%,处理间差异显着。PRD灌溉能够改善马铃薯块茎品质,地下滴灌PRD处理效果更明显。分根交替灌溉处理开始后,随着交替灌溉处理的进行,0-60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呈现交替上升和下降的趋势,马铃薯生育期内PRD处理中灌水的一侧土壤含水率都略高于或低于常规灌溉处理,从而保证马铃薯一部分根系能够始终生长在充足的水分环境中。常规灌溉处理不同位置处的含水率一直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而PRD处理整个生育期内垄沟的含水率最高,垄坡次之,垄上最小分根交替灌溉处理对马铃薯根系分布的影响,总体规律是以植株为中心,呈发射状沿不同方向减小。总体上地下滴灌PRD处理的根长密度大于常规灌溉处理,但在垄脊上马铃薯种植处和滴头位置45cm以上常土层内常规灌溉处理的根长密度大于PRD处理,45cm以下以及垄坡和垄沟中PRD处理的根长密度大于常规灌溉处理;沟灌处理根系大部分都集中在表层45cm土层内,但45cm以下PRD灌溉处理的根长密度仍小于或接近常规灌溉处理,整体分析常规灌溉处理的根长密度都大于PRD灌溉处理,这可能是由沟灌和地下滴灌灌水频次的不同引起的。对比分析,马铃薯根重密度的分布与根长密度分布趋势相同。各灌水处理叶面积和地上部干物重随着马铃薯生育期进程逐渐增大,但在成熟期由于绿叶面积减少,叶面积下降。地下滴灌处理的马铃薯叶面积大于沟灌处理,并且常规灌溉处理的叶面积都大于分根交替灌溉处理,处理间差异显着;地下滴灌处理的马铃薯地上部干物重都大于相应的沟灌处理,并且相同灌水方式下,常规灌溉处理的马铃薯地上部干物重都大于PRD灌溉处理,整个生育期各个处理地上部干物重平均增长速率为:SPRD 34.55%,SI 34.78%,FPRD 32.77%,FI 31.75%,处理间差异不显着;相同灌水方式下PRD灌溉处理的马铃薯根冠比都大于常规灌溉处理,总体而言,地下滴灌处理的马铃薯根冠比大于同时期沟灌处理。不同灌水处理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灌水和降雨而升高,同时也随土壤水分的亏缺降低的幅度增大。马铃薯整个生育期中,随着马铃薯的生长,各个灌水处理的马铃薯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都逐渐减小;无论是地下滴灌还是沟灌,PRD处理的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低于常规灌溉处理,处理间差异不显着,而PRD处理的马铃薯叶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显着低于常规灌溉处理,说明PRD处理和以减少马铃薯植株体内水分损失,从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无论地下滴灌还是沟灌条件下,常规灌溉处理的马铃薯叶水势都高于PRD灌溉处理,沟灌处理的马铃薯叶水势高于地下滴灌处理,进行灌水处理或沟灌结束2-3天内,沟灌处理的叶水势比地下滴灌显着增高。整个生育期中马铃薯叶片硝态氮含量呈现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地下滴灌PRD处理的马铃薯叶片硝态氮含量整个生育期中都高于地下滴灌常规灌溉和沟灌处理,并且沟灌条件下PRD处理的叶片硝态氮含量也大于常规灌溉处理,各个时期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常规灌水处理马铃薯植株全氮含量略低于PRD灌溉处理,地下滴灌常规灌水处理马铃薯植株全氮含量比PRD处理低2.03%,而沟灌常规灌溉处理的植株全氮含量较PRD处理低0.86%,各个处理间植株全氮含量差异不显着;PRD灌溉处理的马铃薯块茎全氮含量略高于相应的常规灌溉处理,地下滴灌PRD灌溉处理的马铃薯块茎全氮含量较常规灌溉高2.80%,沟灌PRD灌溉处理的马铃薯块茎全氮含量较常规灌溉高2.31%,;地下滴灌处理马铃薯块茎全氮含量略低于沟灌处理,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各个灌水处理土壤中全氮含量变化趋势都相同,表层土壤全氮含量最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全氮含量逐渐降低,0-40cm耕作层内土壤全氮含量相对较高,40cm-60cm土层中全氮含量趋于稳定,土壤深度相同时,地下滴灌处理的土壤中全氮含量高于沟灌处理,并且常规灌溉处理的土壤中全氮含量高于PRD灌溉处理。滴灌和交替灌溉都会带来土壤盐分的变化。地下滴灌常规灌溉处理垄脊上距表层25cm处土壤盐分含量最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盐分含量逐渐降低,表层土壤盐分分布为垄坡最高、垄脊次之、垄沟相对最低;地下滴灌PRD灌溉处理的土壤盐分在马铃薯种植处、垄脊上含量最高,垄坡含量低于垄脊,垄沟盐分含量最低,但在同一水平上(y=0cm,y=18.5cm,y=37.5cm)表层土壤盐分含量最高,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盐分含量降低。分根交替灌溉处理在不显着降低马铃薯产量的前提下,水分利用效率显着提高,分根交替灌溉更有利于改善马铃薯块茎品质,在灌溉用水减少30%的情况下,分根交替灌溉不影响马铃薯对土壤养分的吸收。但是,分根交替灌溉也使土壤中盐分分布不均匀,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在作物根系层产生盐害,在灌水过程中还需对分根交替灌溉技术进行具体调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汪明霞,陈晓飞,徐鹏[9](2010)在《夏玉米控制性交替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控制性交替灌溉土壤水分动态和根系分布试验观测的基础上,建立了夏玉米控制性交替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模拟模型,并根据实测资料确定了参数,对模型进行验证。通过与田间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模型的均方差在0.029~0.038 cm3/cm3范围内,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在5.26%~7.85%范围。因此,认为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夏玉米控制性交替灌溉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动态。(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0年08期)

汪顺生,高传昌,孙景生,费良军,王松林[10](2009)在《夏玉米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农田蒸发蒸腾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夏玉米田间用水管理提供指导。[方法]分析垄植夏玉米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不同水分处理棵间土壤蒸发与作物蒸腾的变化规律,探讨影响棵间土壤蒸发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灌水后,棵间土壤蒸发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后逐渐减小;交替隔沟灌溉灌水后约50%的地表土壤处于干燥状态,可明显减少棵间土壤蒸发,降低无效耗水,提高水分利用率;播种?出苗期,棵间土壤蒸发量占耗水量的比例最高(88%以上),抽雄?灌浆期两者比例最低;影响棵间土壤蒸发的主要因素有:辐射、气温、湿度、风速、土壤含水率等。[结论]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35期)

控制性交替灌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高产大果型西红柿品种中研988为材料,采用分根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APRI)条件下,不同氮素形态(硝态氮、铵态氮)对番茄生长、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灌溉方式或下限处理下,铵态氮对番茄植株前期生长有利,而硝态氮促进番茄植株后期生长,并促进果实产量增加.在APRI同一灌水下限下,硝态氮处理可提高果实维生素C含量及糖酸比,提高营养品质.同一氮素形态供应下,APRI番茄的株高和叶面积均小于正常灌溉(CK),但灌水下限为60%田间持水量(θf)的APRI处理番茄茎粗在生长后期有所增加.在同一氮素形态下,与CK相比,APRI各处理的产量均下降,其中灌水下限在40%θf的APRI处理产量下降了22.4%~26.3%;而灌水下限在60%θf的APRI处理仅下降了5.3%~5.4%,下降幅度相对较小,而品质显着提高,并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因此,控制灌水下限在60%θf、供应硝态氮的APRI处理为番茄高产、优质、节水的最佳处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控制性交替灌溉论文参考文献

[1].郑健,潘占鹏,颜斐,冯正江,马彪.基于Meta评价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张强,徐飞,王荣富,束良佐,刘瑞.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下氮形态对番茄生长、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

[3].李彩霞,周新国,孙景生,王和洲.根区交替控制灌溉条件下玉米根系吸水规律[J].生态学报.2015

[4].徐飞.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下氮形态对番茄生长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3

[5].汪明霞,王卫东.控制性隔沟交替灌溉玉米根系吸水模型的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2

[6].汪明霞,陶永霞.控制性交替灌溉条件下玉米根系的时空分布规律[J].节水灌溉.2011

[7].汪顺生,费良军,孙景生,高传昌,傅渝亮.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

[8].胡超.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9].汪明霞,陈晓飞,徐鹏.夏玉米控制性交替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模拟[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

[10].汪顺生,高传昌,孙景生,费良军,王松林.夏玉米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农田蒸发蒸腾的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

标签:;  ;  ;  ;  

控制性交替灌溉论文-郑健,潘占鹏,颜斐,冯正江,马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