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感恩论文-王红丽,陈思宇

状态感恩论文-王红丽,陈思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状态感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状态感恩,感知上级信任,互惠谨慎性,工作负荷

状态感恩论文文献综述

王红丽,陈思宇[1](2019)在《状态感恩的激发过程、影响效应及边界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情感事件理论以及情绪认知评价理论,借助日志研究法问卷调研及数据分析,对状态感恩的激发过程、影响效应及边界条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员工每日感知上级信任对员工每日状态感恩有正向影响;员工每日的状态感恩对员工每日的工作投入存在正向影响;状态感恩在感知上级信任与工作投入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互惠谨慎性调节了当天状态感恩对感知上级信任与工作投入关系的中介作用;工作负荷能够调节当天状态感恩对感知上级信任与工作投入关系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状态感恩作为一种区别于特质感恩、由环境因素或事件以及个体对事件进行归因所激发的持续时间较为短暂的积极情绪,更是一种普遍存在但常常被忽略的事实和现象,感恩具有基于时间维度的波动性特征。(本文来源于《管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新起,李秋环,张红静[2](2018)在《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态及与感恩、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态及与感恩、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心理状态量表(MSSN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感恩量表(GQ-6)对566例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诊断疾病将患者分为恶性血液病组、其他恶性肿瘤组和非肿瘤组。结果恶性血液病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孤独得分均高于非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血液病患者孤独得分高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愤怒、孤独与感恩和领悟社会支持呈显着负相关(r_s=-0.37~-0.50,P<0.001)。结构方程模型表明,领悟社会支持通过感恩间接影响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较非肿瘤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和孤独,较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存在更为明显的孤独,感恩在领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状态的预测中起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9期)

余晓颖[3](2018)在《状态感恩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感恩主要关注人的道德情感和动机方面的内容,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同时感恩可以分为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两个层面分别进行研究。而亲社会倾向作为道德行为的内容之一,同样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可以看出,状态感恩与亲社会行倾向两个因素对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均有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探讨两者之间是否有相互促进作用,以及状态感恩是否能通过人际信任间接作用于亲社会倾向。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为被试,共进行两次调查研究。研究一共抽取200名被试,将被试分为状态感恩组和控制组,两组被试分别接受不同的问卷施测,研究目的是检验状态感恩的操作有效性和探索状态感恩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引入人际信任变量,采取便利抽样发方法抽取了 650名被试,调查被试在状态感恩情绪诱发下,其人际信任水平状况,以及进行潜变量建模时,状态感恩、人际信任和亲社会倾向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本次研究中对状态感恩的操作是有效的,状态感恩组被试即时性情绪体验被明显诱发;(2)状态感恩与亲社会倾向之间呈显着正相关,状态感恩得分高的个体亲社会倾向得分也越高;(3)状态感恩诱发情境下,人际信任水平中等偏上;(4)人际信任是状态感恩和亲社会倾向的中介变量,在状态感恩和亲社会倾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2)

刘琳慧,刘佳佳,夏朝云,应益飞,吴洁[4](2017)在《不同认知启动状态下感恩对大学生公平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感恩情绪体验是否会对大学生公平行为产生影响,及当给予公平认知启动或不公平认知启动时,感恩对公平行为的影响是否改变。方法以独裁者游戏作为检验公平行为的基本范式,并通过感恩拜访诱发感恩情绪,及完成假设的分配任务诱导不同的认知启动状态,采用2(感恩情绪、一般情绪)×2(公平认知启动、不公平认知启动)的组间实验设计。结果①感恩体验组的被试在分配行为中的公平性显着高于一般情绪体验组(P=0.080;P=0.005);②不论被试存在感恩体验还是一般情绪体验,公平认知启动要比不公平认知启动表现出更加公平的分配行为,但是在一般情绪体验下,认知启动的作用更为明显(P=0.038)。结论感恩体验及公平认知启动对大学生公平行为具有促进作用,且感恩体验能降低不公平认知启动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浙江省第叁届心理咨询师大会学术论文集》期刊2017-07-13)

杨伟刚[5](2016)在《特质感恩与状态感恩的认知偏向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感恩是指个体对他人帮助产生的感激之情,它是当今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我国有着博大精深的感恩思想,比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等。但就感恩的心理学研究来说与国外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实证研究少之又少。感恩研究可以从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两个方面展开,特质感恩是指一个人拥有很高的感恩情感特征,他会很容易和频繁地体验到感恩之情。状态感恩是指个体在受到他人帮助后产生的一种即时性情绪体验,即感恩情绪。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采用信息加工方法探讨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认知机制问题的研究。本研究在前人的相关和横断研究基础上,将认知加工的解释阶段和注意、记忆阶段进行整合。主要围绕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的注意偏向、记忆偏向和解释偏向叁个方向展开,且在叁种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认知任务,来探讨叁种认知加工偏向的特点与机制。研究共分为两大部分,七个实验。第一部分实验围绕特质感恩的认知加工偏向展开。研究一和研究二采用go/nogo范式和情绪stroop范式,选取不同情绪词刺激作为实验材料,来比较高低不同特质感恩大学生在识别情绪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上是否存在差异,是否对情绪词存在注意偏向,以考察特质感恩在注意阶段的特点。研究叁采用词性判断和自由回忆任务来探讨高低不同特质感恩大学生在情绪词外显记忆上的特点。实验四采用具有模棱两可模糊事件任务,考察高低特质感恩大学生的解释偏向特点。探讨高特质感恩个体是否倾向于积极的解释偏向,低特质感恩组个体是否倾向于消极解释偏向。第二部分实验围绕状态感恩的认知加工偏向展开。通过诱发大学生的感恩情绪来考察个体在认知加工方式上是否出现积极偏向。实验五基于情绪stroop实验范式,选取不同情绪词刺激作为实验材料,来比较状态感恩大学生在识别情绪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上是否存在差异,是否对情绪词存在注意偏向,以考察状态感恩在注意阶段的特点。实验六采用词性判断和自由回忆任务来探讨状态感恩大学生在情绪词外显记忆上的特点。实验七采用具有模棱两可模糊事件任务,考察状态感恩大学生的解释偏向特点,探讨状态感恩大学生是否倾向于更为积极的解释偏向。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果和结论:(1)高低特质感恩个体产生了明显的认知偏向。具体表现为:在go/nogo任务和情绪stroop任务上,高特质感恩组个体产生了明显的积极注意偏向,低特质感恩个体产生了明显的消极注意偏向。在自由回忆任务中,高特质感恩个体产生了明显的积极记忆偏向,而低特质感恩个体则产生了明显的消极记忆偏向。在模糊事件解释任务中,高特质感恩个体产生了明显的积极解释偏向,而低特质感恩个体产生了明显的消极解释偏向。(2)状态感恩个体出现了明显的积极认知偏向。具体表现为,在情绪stroop任务上,状态感恩诱发个体出现了明显的积极注意偏向。在自由回忆任务中,出现了明显的积极记忆偏向。在模糊事件解释任务中,出现了明显的积极解释偏向。(3)无论特质感恩还是状态感恩均能使个体产生积极认知偏向,从而给出了感恩能够降低抑郁状态的实验证明。(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覃冬雪[6](2016)在《初中生感恩、压力知觉与状态焦虑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感恩(Gratitude)已经成为当前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初中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可能导致初中生体验到更多的压力与焦虑等。培养初中生的感恩意识有助于初中生发展健全的人格,也有利于初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研究立足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采取调查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了广西区568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初中生感戴问卷》、《压力知觉量表(中文版)》与《状态焦虑分量表》进行调查研究,初步探讨初中生感恩、压力知觉与状态焦虑的现状及叁者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感恩干预前后测量结果的对比来评估感恩干预的效果,进一步探讨感恩干预对提高初中生感恩水平的有效性以及缓解状态焦虑的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初中生的压力知觉水平总体中等偏上,压力知觉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以及是否留守儿童上存在显着差异,在家庭所在地上差异不显着;(2)初中生的感恩水平总体中等偏上,感恩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以及是否留守儿童上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以及年级上差异不显着;(3)初中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状态焦虑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以及是否留守儿童上存在显着差异,在家庭所在地上差异不显着;(4)初中生感恩、压力知觉与状态焦虑两两之间存在显着相关;(5)初中生感恩对状态焦虑具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6)初中生压力知觉对状态焦虑具有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7)压力知觉在感恩与状态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8)感恩心理课程辅导与感恩记录共同干预可以有效提升初中生的感恩水平,进而缓解初中生的状态焦虑水平。(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张萍,张敏[7](2016)在《认知重评干预对大学生状态感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认知重评干预对提升大学生状态感恩的效果,并初步探索感恩情绪的生理指标。方法:以自编情境故事为实验材料,借助多参数生物反馈仪设备,采用想象体验实验范式进行了叁个认知重评实验:42名大学生动机重评、40名大学生代价重评、45名大学生价值重评。结果:1在动机、代价、价值重评干预后,被试情绪发生了显着性变化,即负性情绪降低(M_(前测)=3.13、2.44、3.07,M_(后测)=1.77、1.78、0.79),感恩情绪上升(M_(前测)=1.38、1.24、1.20,M_(后测)=3.75、3.60、4.40)。2在动机、代价、价值重评干预前后,被试血容量搏动振幅、血容量搏动频率、皮电等指标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1)。结论:动机重评、代价重评、价值重评等干预可以提升个体的状态感恩,感恩情绪与血容量搏动频率、血容量搏动幅度、皮电等多项自主反应指标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李芸[8](2015)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状态感恩对助人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状态感恩对医学院校学生助人行为的影响,为医学院校感恩教育和医德培养提供资料。本文采用叁种状态感恩干预调研和《助人倾向问卷》对204名临床医学专业在校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医学院校学生的助人行为确实受到状态感恩的影响,助人行为和精神助人层面的教育是可以通过系统的,立足于当下的感恩教育进行提高的。(本文来源于《亚太教育》期刊2015年34期)

张萍,卢家楣[9](2012)在《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由状态到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感恩情感是指个体对他人帮助产生的感激之情。感恩情感的研究不仅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也为社会尤其是学校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感恩情感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操作途径。感恩情感可以分特质性感恩情感和状态性感恩情感两种,前者是指个体总是倾向于以感恩情绪来回应他人帮助的一种稳定的情感体验,后者是指个体在受到他人帮助后产生的一种即时性情绪体验。本文拟从特质和状态的研究视角,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编的情境故事为刺激材料,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利益-认知评价(即动机、代价、价值叁变量)在状态性感恩情感中的作用以及特质性感恩情感与利益-认知评价对状态性感恩情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卢家楣教授关于情绪和情感的关系及其发生机制的理论阐述,最终概括出感恩情感形成的基本模式。研究结果:(1)对施恩者的动机、施恩者付出的代价以及恩惠的价值的评估是受惠者产生状态性感恩情感的认知条件,这叁个变量的主效应在状态性感恩情感得分上存在显着的差异(F=398.375,p<0.001;F=29.065,p<0.001;F=76.211,p<0.001),但是交互效应不显着;(2)特质性感恩情感与利益-认知评价对个体的状态性感恩情感有交互影响(F=7.786,p<0.01):在高利益-认知评价条件下,高特质性感恩情感组的状态性感恩情感得分显着高于低特质性感恩情感组(p<0.01);在低利益-认知评价条件下,高特质性感恩情感组的状态性感恩情感得分非常显着高于低特质性感恩情感组(p<0.001)。本文通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利益-认知评价是状态性感恩情感发生的核心因素;特质性感恩情感调节利益-认知评价与状态性感恩情感的关系;状态性感恩情感的日益积累会形成稳定的特质性感恩情感。(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1-30)

杨兆敏[10](2007)在《说声谢谢真的那么难吗》一文中研究指出受人之恩,说声谢谢,真的就那么难吗? 襄樊市5名受资助的大学生,受资助一年多,因为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说过一句感谢的话,被取消了受助资格。 据当地媒体报道,为资助贫困生奔走多年的襄樊市总工会的周萍感(本文来源于《工人日报》期刊2007-09-05)

状态感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态及与感恩、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心理状态量表(MSSN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感恩量表(GQ-6)对566例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诊断疾病将患者分为恶性血液病组、其他恶性肿瘤组和非肿瘤组。结果恶性血液病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孤独得分均高于非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血液病患者孤独得分高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愤怒、孤独与感恩和领悟社会支持呈显着负相关(r_s=-0.37~-0.50,P<0.001)。结构方程模型表明,领悟社会支持通过感恩间接影响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较非肿瘤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和孤独,较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存在更为明显的孤独,感恩在领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状态的预测中起中介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状态感恩论文参考文献

[1].王红丽,陈思宇.状态感恩的激发过程、影响效应及边界条件研究[J].管理学报.2019

[2].王新起,李秋环,张红静.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态及与感恩、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3].余晓颖.状态感恩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8

[4].刘琳慧,刘佳佳,夏朝云,应益飞,吴洁.不同认知启动状态下感恩对大学生公平行为的影响[C].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浙江省第叁届心理咨询师大会学术论文集.2017

[5].杨伟刚.特质感恩与状态感恩的认知偏向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6].覃冬雪.初中生感恩、压力知觉与状态焦虑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

[7].张萍,张敏.认知重评干预对大学生状态感恩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

[8].李芸.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状态感恩对助人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亚太教育.2015

[9].张萍,卢家楣.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由状态到特质[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10].杨兆敏.说声谢谢真的那么难吗[N].工人日报.2007

标签:;  ;  ;  ;  

状态感恩论文-王红丽,陈思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