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上部氨挥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化感作用,滇青冈,地上部挥发物,小麦
地上部氨挥发论文文献综述
李天星,杨红卫,张文兴[1](2018)在《滇青冈地上部挥发物对小麦化感作用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滇青冈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研究了滇中地区滇青冈地上部挥发物对小麦种子及其幼苗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滇青冈茎叶的质量和其在空气中放置的时间对小麦种子萌发率,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及其幼苗生长的部分指标(根长、苗高、根数目、幼苗鲜重和干重)都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滇青冈茎和叶在空气中放置时间的延长,其挥发物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及其幼苗生长的抑制效应不断减弱,而滇青冈茎叶质量的增加,其挥发物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及其幼苗生长的抑制效应未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8年09期)
王军,陈能场,丁效东,陈泽鹏,谢玉华[2](2012)在《优化施氮对旺长期和成熟期烤烟地上部氮素挥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盆栽试验,采用地上部氮挥发研究装置研究施氮量和基追比[对照处理:不施氮;传统施氮处理:施氮量为0.30 g(N).kg 1(土),基追肥比为7︰3;优化施氮处理:施氮量为0.15 g(N).kg 1(土),基追肥比为3︰7]对烤烟"粤烟97"在旺长期和成熟期地上部氮素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处理和传统施氮处理相比,优化施氮处理显着提高了成熟期烤烟地上部NO的挥发速率;但是3种施氮处理下成熟期烤烟对NO2表现为净吸收,且平均吸收速率差异不显着。3种施氮处理中,传统施氮处理无论是旺长期还是成熟期烤烟地上部平均N2O挥发损失量最高,其次是优化施氮处理,对照处理最小;传统施氮处理和优化施氮处理成熟期烤烟地上部平均N2O挥发损失量分别是旺长期的3.06倍和6.12倍。旺长期3种施氮处理之间烤烟地上部NH3挥发没有显着差异;但成熟期时,与传统施氮处理相比,优化施氮处理显着提高了烤烟地上部NH3挥发速率。减少施氮量和优化基追比例可减少旺长期和成熟期烤烟地上部N2O挥发,但增加成熟期NH3挥发。上述结果表明,优化施氮(氮肥后移)尽管促进烤烟中后期氮素吸收,但也促进了烤烟内源N2O形成、排放。因此,优化施氮(氮肥后移)对抑制烤烟氮素挥发的调控作用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陈刚,徐阳春,沈其荣[3](2008)在《施氮水平对水稻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温室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开花后地上部氨挥发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水稻开花后地上部日氨挥发量和开花至成熟期的氨挥发总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不同施氮水平间存在一定差异.花期和成熟期水稻地上部氨挥发量(y)与功能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x1)呈显着负相关,而与功能叶片质外体NH4+浓度(x2)呈显着正相关:y=-0.37846x1+0.41821x2+0.04925(R2=0.9471,n=16).水稻氮素收获指数(x1)和氮肥生理利用率(x2)均与地上部氨挥发总量(y)呈显着负相关:y=-0.02117x1+0.75186(R2=0.8426,n=8)和y=-1.10386x2+35.52676(R2=0.8489,n=8),说明高氮水平下水稻氮肥利用率的下降与水稻地上部氨挥发量的增加有关.(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8年07期)
陈刚[4](2008)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采用密闭生长室法,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探讨氨挥发量大小与氮肥利用率高低的关系,旨在为合理施用氮肥、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损失提供借鉴。水稻开花后地上部日氨挥发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呈一定规律性:开花后数日内地上部日氨挥发量达到最大值,之后迅速下降,并保持相对较低的日氨挥发量,灌浆期和成熟期日氨挥发量又小幅上升;水稻开花后地上部氨挥发总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氮低效品种锡稻11同一施氮处理的氨挥发总量显着高于氮高效品种武粳4号,锡稻11不同施氮处理的氨挥发总量差异显着(F=75.09,P<0.0001)。水稻氮素收获指数(x_1,g·g~(-1))和氮肥生理利用率(x_2,g·g~(-1))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二者与地上部氨挥发总量(y,mg)呈显着负相关,回归公式分别为:y=-0.02117x_1+0.75186(R′=0.8426),y=-1.10386x_2+35.52676(R~2=0.8489)。水稻氮肥利用率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可能与高氮水平下叶片NH_4~+浓度较高,导致其地上部的氨挥发量增加有关。水稻叶片GS活性、质外体NH_4~+浓度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施氮处理开花期叶片GS活性、质外体NH_4~+浓度均高于成熟期。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花期和成熟期水稻地上部氨挥发量(y,mg)与叶片GS活性(x_1,μmol·g~(-1)·min~(-1))呈显着负相关,与质外体NH_4~+浓度(x_2,mmol·L~(-1))呈显着正相关,回归公式为:y=-0.37846x_1+0.41821x_2+0.04925(R′=0.9471),说明叶片GS活性和质外体NH_4~+浓度是水稻地上部氨挥发的重要影响因素。水稻地上部氨挥发量与叶片GS活性均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两者却呈显着负相关,可能与GS活性较高时同化叶片中较多的氨,降低了叶片NH_4~+浓度,导致叶片氨挥发量减少有关。(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徐阳春,吴小庆,郭世伟,沈其荣[5](2008)在《水稻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与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水稻氮素利用率与地上部氨挥发量之间的关系,采用温室盆栽土培方法,在密闭生长箱中测定不同水稻品种间和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损失,计算不同水稻品种间氮肥利用率和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间,氨挥发量与地上部氮积累量、子粒氮积累量和氮素收获指数等指标均存在负相关;其中与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9913,地上部氮积累量越高,地上部氨挥发量越低。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地上部氨挥发量与氮肥施用量呈显着正相关,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均与水稻地上部氨挥发量存在显着负相关。结果可为筛选低氨挥发量的水稻品种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路志中[6](2007)在《不同氮效率水稻地上部氮素挥发损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水稻植株中氮素挥发与氮效率的关系,筛选氮素挥发率低的水稻品种,以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损失,降低氮素挥发对环境的污染,采用前期试验筛选出的氮素利用效率不同的8个水稻品种两优培九、ceysonic、扬稻6号、汕优63、珍汕97、明恢63、武育粳3号和lemont作为试验材料,用营养液培养,设置高氮N1(纯氮80mg L~(-1))、低氮N2(纯氮20 mg L~(-1))两种氮浓度处理进行全生育期溶液培养。采用密闭生长箱法,研究了不同氮效率水稻在高氮和低氮两种处理下孕穗期、齐穗期、乳熟期和黄熟期的氮素挥发形态和挥发量,探讨了水稻氮素挥发量与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水稻植株地上部分氮素挥发的气态形式包括NH_3、N_2O和NO_2等3种形态,其中氨挥发的量远高于N_2O和NO_2的挥发量。氨气是水稻地上部氮素损失的主要形态,氨挥发也是水稻地上部氮素挥发的主要途径。2.在两种氮浓度液培处理下,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的氨挥发量都随生育进程的推移而增高,在黄熟期达到最大。除ceysonic之外,其余品种在高氮处理下的氨挥发量明显高于低氮处理下的氨挥发量。在相同的氮浓度下,两优培九、ceysonic、扬稻6号和汕优63的挥发量较低,珍汕97、明恢63、武育粳3号和lemont的挥发量较高。3.在两种氮浓度液培处理下,所有供试品种的N_2O和NO_2的挥发量在孕穗期达到最大,之后随生育进程而下降,在乳熟期和黄熟期达到最低。不同品种间N_2O和NO_2的挥发量有明显差别。大部分品种在高氮处理下的N_2O和NO_2的挥发量高于其在低氮下的挥发量。4.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量和氮素积累量存在显着差异。氮高效基因型水稻两优培九、扬稻6号和汕优63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显着高于氮低效基因型水稻汕97、武育粳3号和lemont。5.植株中氨的挥发量与氮素积累量、氮收获指数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密切相关。在高氮浓度培养处理下,水稻地上部氨挥发量与地上部氮积累量、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稻谷生产率呈显着负相关;在低氮处理下,水稻地上部氨挥发量与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稻谷生产率呈显着负相关。在本试验条件下,植株地上部N_2O和NO_2的挥发量在两种氮处理下与地上部氮积累量、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稻谷生产率无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7-06-01)
吴小庆,徐阳春,沈其荣,郭世伟[7](2006)在《不同氮肥利用效率水稻品种开花后地上部分氨挥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闭生长箱法研究了4个不同氮肥利用效率水稻品种开花后地上部的氨挥发损失。结果表明:尽管单位时间内不同水稻品种叶片氨挥发的数量存在差异,但各品种均呈现类似的昼夜变化规律,即白天叶片氨挥发的数量较高,夜晚(0:00~8:00)叶片氨挥发量显着下降。开花期是水稻全生育期中叶片氨挥发量最大的时期,其释放的氨占总挥发量的14%~16%。开花至成熟期地上部氨挥发的动态和氨挥发总量,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间存在显着差异,且氨挥发总量(y)与水稻氮肥利用率(x)存在极显着负相关:y=13.075-0.00968x(r=-0.9913**,n=4)。锡稻11生物量最小,其氨挥发量却最大;而地上部生物量较大的3010和武粳4号氨挥发量却较小,暗示不同品种间氨挥发的差异并非源于水稻地上部生物量的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06年04期)
吴小庆[8](2006)在《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氮肥施用最多的国家,2004年已达3170万吨,而氮肥利用率却仅有30%-35%。氮肥利用率低的原因除了农田土壤氮肥的各种损失途径外,植物自身的氮素损失也是其中之一。许多研究发现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可通过叶片气孔向外挥发氨。同时,植物挥发的氨也是影响大气氨浓度的最不确定的因素,因为植物既可能是氨源,也可能是氨库。因此,研究水稻叶片氨挥发对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治理大气污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试验采用密闭生长箱法,研究了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量、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地上部氨挥发量和氨挥发量与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以及影响水稻氨挥发量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旨在筛选氨挥发量低的水稻基因型,以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损失,降低氨挥发对环境的影响。对不同水稻品种氨挥发昼夜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一天之中水稻地上部氨挥发量存在昼高夜低的现象;各品种水稻地上部日氨挥发量在花期达到最大值,并且因品种不同,其日氨挥发量最大值也有所不同。这说明水稻花期是整个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的关键时期。 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总量存在显着差异(F=4.47,P<0.05),且品种间氨挥发量与地上部生物量和叶片生物量均无相关性。说明不同品种间氨挥发的差异并非由水稻地上部生物量的差异所致,水稻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可能才是不同品种地上部氨挥发量存在显着差异的原因所在。通过研究品种间地上部氮素积累量与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总量的关系发现,两者存在显着负相关,地上部积累量高的水稻品种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量较低。 通过测定不同水稻品种叶片GS活性并比较各品种间的氨挥发量,发现GS活性与氨挥发量存在一定负相关性,氨挥发量高的3030和锡稻11叶片GS活性较低,而氨挥发量低的3010和武粳4叶片活性GS较高。原因可能是由于GS活性低导致水稻同化NH_4~+能力下降,从而以氨的形式挥发损失的氮也较多。 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地上部氨挥发总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氨挥发总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氨挥发量与施氮量之间存在极显着相关性(R~2=0.841,P<0.01)。叶片质外体中NH_4~+浓度是影响施氮水平间水稻地上部氨挥发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地(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6-06-01)
王朝辉,田霄鸿,李生秀[9](2001)在《冬小麦生长后期地上部分氮素的氨挥发损失》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拔节到成熟期,采用密闭生长室法直接收集和测定了种植在高、低两种肥力土壤上的冬小 麦挥发的氨气。结果表明,进入成熟期后施肥处理的冬小麦地上部分的氨挥发速率和数量成倍升高, 而不施肥的处理和生育前期相比无明显变化。同一植株不同部位的挥发量相差很大,下部衰老茎叶的 氨挥发量明显高于生长正常的上部穗和旗叶。灌浆期适度干旱可以降低冬小麦地上部分氨的挥发;而 氮磷配合施用则会增强成熟期的氨挥发损失。(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王朝辉,田霄鸿,李生秀[10](2000)在《植物地上部分的氨挥发及其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氨挥发是植物体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我们课题组和国内外研究结果,对植物体氨挥发的生理机制、数量和测定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探索准确、简捷的测定方法,进一步研究植物体的氮素损失,氨挥发的生理作用,挥发氨的再利用等,对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减少大气的氨污染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0-09-01)
地上部氨挥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盆栽试验,采用地上部氮挥发研究装置研究施氮量和基追比[对照处理:不施氮;传统施氮处理:施氮量为0.30 g(N).kg 1(土),基追肥比为7︰3;优化施氮处理:施氮量为0.15 g(N).kg 1(土),基追肥比为3︰7]对烤烟"粤烟97"在旺长期和成熟期地上部氮素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处理和传统施氮处理相比,优化施氮处理显着提高了成熟期烤烟地上部NO的挥发速率;但是3种施氮处理下成熟期烤烟对NO2表现为净吸收,且平均吸收速率差异不显着。3种施氮处理中,传统施氮处理无论是旺长期还是成熟期烤烟地上部平均N2O挥发损失量最高,其次是优化施氮处理,对照处理最小;传统施氮处理和优化施氮处理成熟期烤烟地上部平均N2O挥发损失量分别是旺长期的3.06倍和6.12倍。旺长期3种施氮处理之间烤烟地上部NH3挥发没有显着差异;但成熟期时,与传统施氮处理相比,优化施氮处理显着提高了烤烟地上部NH3挥发速率。减少施氮量和优化基追比例可减少旺长期和成熟期烤烟地上部N2O挥发,但增加成熟期NH3挥发。上述结果表明,优化施氮(氮肥后移)尽管促进烤烟中后期氮素吸收,但也促进了烤烟内源N2O形成、排放。因此,优化施氮(氮肥后移)对抑制烤烟氮素挥发的调控作用不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上部氨挥发论文参考文献
[1].李天星,杨红卫,张文兴.滇青冈地上部挥发物对小麦化感作用测定[J].种子.2018
[2].王军,陈能场,丁效东,陈泽鹏,谢玉华.优化施氮对旺长期和成熟期烤烟地上部氮素挥发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
[3].陈刚,徐阳春,沈其荣.施氮水平对水稻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
[4].陈刚.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5].徐阳春,吴小庆,郭世伟,沈其荣.水稻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与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
[6].路志中.不同氮效率水稻地上部氮素挥发损失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7].吴小庆,徐阳春,沈其荣,郭世伟.不同氮肥利用效率水稻品种开花后地上部分氨挥发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6
[8].吴小庆.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
[9].王朝辉,田霄鸿,李生秀.冬小麦生长后期地上部分氮素的氨挥发损失[J].作物学报.2001
[10].王朝辉,田霄鸿,李生秀.植物地上部分的氨挥发及其测定[C].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