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形溞论文-欧玉玲,郭诗元,陈洁萍,林秋奇

盔形溞论文-欧玉玲,郭诗元,陈洁萍,林秋奇

导读:本文包含了盔形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枝角类,生活史策略,食物碳磷比,流溪河水库

盔形溞论文文献综述

欧玉玲,郭诗元,陈洁萍,林秋奇[1](2019)在《食物质量对盔形溞(Daphnia galeata)和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生活史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枝角类体内氮磷比与生活史策略的选择密切相关,大型枝角类通常体内含磷量高、个体生长快、生殖率高,而小型枝角类体内含磷量低,个体生长相对较慢、生殖率低.由于大型枝角类对磷的需求比较高,我们假设大型枝角类生活史各参数对食物磷缺乏比小型枝角类更为敏感.本研究比较分析了食物碳磷比对流溪河水库两种枝角类(盔型溞(Daphnia galeata)和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生活史各参数的影响.实验设计了3个食物质量处理组:高磷(碳∶磷=105)、中磷(400)和低磷(1450),食物浓度均为2 mg C/L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脆弱象鼻溞内禀增长率、幼溞生长速率、平均每窝产仔量和首次生殖时体长均随着食物碳磷比的升高而显着下降;首次生殖时间则随着食物碳磷比的升高而显着延长;新生幼溞体长在各食物处理中无显着差异.盔型溞幼溞生长速率、平均每窝产仔量和首次生殖时体长均随着食物碳磷比的升高而显着下降;内禀增长率和新生幼溞体长在高磷处理组显着高于中磷和低磷处理组,但在中磷和低磷处理组无显着差异;首次生殖时间在高磷处理组显着短于中磷和低磷处理组,但在中磷和低磷处理组无显着差异.结果表明,食物的磷缺乏降低了两种枝角类的内禀增长率和幼溞生长速率,并延长了性成熟时间;盔型溞的内禀增长率、首次生殖时间和平均每窝产仔量等生活史参数受食物磷限制的程度小于脆弱象鼻溞,导致盔型溞对脆弱象鼻溞有竞争优势.(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刘琪[2](2019)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体中盔形溞的遗传多样性和微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富营养化湖泊分布的主要区域,不同湖泊水环境的差异可能导致水体中枝角类的遗传多样性发生变化。盔形溞(Daphnia galeata)作为溞属枝角类中的重要类群之一,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广泛,常被用作模式生物。本文以盔形溞(D.galeata)为研究对象,以16S rDNA和CO I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将两种基因序列拼接,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7个湖泊中盔形溞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以巢湖为例,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湖泊不同沉积层(A:1-3 cm,B:4-6 cm,C:7-9 cm,D:≥10 cm)中盔形溞遗传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16S rDNA和CO I基因序列拼接后,在7个盔形溞种群的152个个体中,共检测到变异位点54个,单倍型33个。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指数分别为0.69和0.37%。种群内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的变异范围分别是0.34~0.84和0.05%~0.55%。7个盔形溞种群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5。中性检验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体中盔形溞种群在历史上经历了瓶颈效应。AMOVA分析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体中盔形溞种群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部(94.99%)。7个盔形溞种群按照地理分布被聚为长江中游湖泊(LG、WC、PH和JS种群)、长江下游湖泊(DS、TH种群),CH种群位于长江中下游湖泊种群的交界处。但Mantel检验却显示,7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其地理距离间没有显着的相关性(P=0.08)。结果暗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体中盔形溞种群的遗传分化主要由地理隔离造成。2.基于16S rDNA、CO I基因和两个基因组合序列,巢湖不同沉积层中盔形溞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在16S rDNA基因序列中,碱基A+T(65%)的含量明显大于C+G(35%)的含量。通过K-2P双参数模型法(Kimura 2-parameter model)计算,巢湖不同沉积层盔形溞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2。在CO I基因序列中,碱基A+T(54.9%)的含量明显大于C+G(45.1%)的含量。通过K-2P双参数模型法(Kimura 2-parameter model)计算,巢湖不同沉积层盔形溞间的遗传距离为0-0.045。在16S rDNA、CO I基因的组合序列中,碱基A+T(60%)的含量明显大于C+G(40%)的含量。通过K-2P双参数模型法(Kimura 2-parameter model)计算,巢湖不同沉积层盔形溞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8。基于16S rDNA和CO I基因组合序列的遗传距离构建的N-J聚类树显示,来自不同沉积层的4个盔形溞亚种群聚为两个分支,其中盔形溞亚种群A、B、C聚集在一个分支上,亚种群D单独聚集在另一个分支上。结果暗示,巢湖不同沉积层的盔形溞间存在遗传分化,且遗传分化程度与所处沉积层营养状况有关。总之,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盔形溞在空间(不同水体种群间)和时间(不同沉积层间)上,其遗传多样性均存在一定差异性。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水体盔形溞种群间的遗传差异主要由湖泊间的地理隔离造成,而单一水体盔形溞不同沉积年代的遗传差异可能由其它环境因子(如营养状况)的长期变化导致。(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谢理丽[3](2016)在《热带亚热带大型深水水库盔形溞种群遗传多样性季节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大型枝角类盔形溞(Daphnia galeata)为研究对象,利用微卫星DNA作为分子标记测定广东省流溪河水库盔形溞现生种群的遗传结构,探讨热带亚热带大型水库盔形溞种群是否存在渡夏种群,以及渡夏种群和休眠卵库对种群遗传结构的贡献,分析了盔形溞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季节性变化特征。通过利用微卫星DNA的9个位点对流溪河水库连续4年(2012-2015)25个逐月采集种群来分析盔形溞种群的遗传结构,采用GENALEX和ARLEQUIN软件进行分析得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期望杂合度(He)为0.306~0.546,种群2013-Feb-1的遗传多样性最低为0.306,种群2013-May的遗传多样性最高为0.546;种群2013-May的所有位点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这可能是由于种群在水体中发生近交的有性生殖方式,并面临较强捕食的选择压力。采用Structure软件的遗传结构信息倾向于按照年份将25个时间种群划分为4个(Delta K峰值为当K=4)遗传独特的种群数,每个组之间的遗传结构差异较大。通过分析种群内MLG数量和MLG多样性,存在年份内和年份间的共有的MLG,但是数量非常低。种群在第二年生长季初期,基因型频率结构出现显着变化,与上一年存在较大不同,仅有少数共有的MLG;跨年的渡夏种群共有的MLG分别为2012-2013年2个,2013-2014年为2个,2014-2015为3个。表明生长季节初期现生种群的遗传结构主要受卵库的萌发补充的影响,卵库到现生种群的基因流决定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通过微卫星标记一直能检测到的MLG说明渡夏种群是水体中确实一直存在着现生的盔形溞种群。从MLG多样性和He相对降低的观察分析,热带亚热带水库不存在克隆侵蚀梯度,而呈现出强的克隆选择作用,盔形溞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呈现季节变化。(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6-05-08)

陈晓玲,程丹,李慧明,胡韧,韩博平[4](2012)在《南亚热带水库中盔形溞牧食对浮游植物群落影响的围隔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热带-亚热带地区大型枝角类对浮游植物的控制作用,2010年3-4月在广东省流溪河水库进行了围隔试验研究。围隔尺寸4m×4m×6m,用孔径2mm的网过滤库水。设置4个试验组,包括1个对照组(C)和低、中、高密度(L、M、H)的3个梯度处理组,添加的盔形溞(Daphnia galeata)分别为0、0.3、0.6、1.0个/L;每个试验组设3个平行,持续6周。由于盔形溞以孤雌生殖为主,在无鱼条件下,盔形溞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建立了较高密度的种群,对照组与处理组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异。在试验进行至21d,所有围隔中的盔形溞种群达到最大密度,随后出现了明显下降;4个试验组的总浮游植物生物量差异不显着,所有处理中浮游植物和叶绿素a在试验初期出现快速下降。在浮游植物密度下降的同时,其群落组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卵囊藻(Oocystis lacustris)等细胞直径<30μm的浮游植物种类前期生物量降低后期稳定,而转板藻(Mougeotia)等粒径>30μm的种类后期生物量呈增加趋势。试验结果表明,在热带-亚热带深水贫营养水库中,当盔形溞等大型枝角类种群存在时,通过对鱼类的合理调控,存在有效调控浮游植物密度与结构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程丹,李惠明,陈晓玲,韩博平[5](2012)在《无鱼和贫营养条件下盔形溞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无鱼条件下贫营养水体中大型枝角类盔形溞(Daphnia galeata)的种群动态及其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0年3月5日至4月18日在流溪河水库进行围隔试验,设置1个对照组和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有3个重复。对照组(C)为用孔径约2 mm的网过滤后的水库水抽入围隔,试验组抽入过滤后的水库水后添加高、中、低密度(H,M,L)的盔形溞,对照组和试验组添加的盔形溞密度梯度分别为0、0.3、0.6、1.0个/L。无鱼条件下盔形溞种群快速形成高峰,但随后由于食物限制又快速下降。盔形溞高密度种群的建立对轮虫种群产生了显着影响,试验开始后轮虫受到盔形溞抑制而密度下降。在试验后期,食物数量下降,盔形溞密度下降并维持在较低的密度,而大型桡足类中的舌状叶镖水蚤(Pyllodiaptomus tunguidus)密度增加,显示了竞争优势。由于大型围隔试验对浮游动物操作的可重复性较差,个别围隔中出现了透明薄皮溞(Leptodora kindti),也对盔形溞种群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产生了影响。(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2年02期)

任晶晶[6](2010)在《4个盔形溞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盔形溞主要分布在温带及其邻近地区,为了了解不同地理种群盔形溞的遗传多样性,本文以位于亚热带的云南高海拔地区的拉市海、洱海、程海和位于南亚热北部的广州流溪河水库4个盔形溞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RAPD标记进行研究。通过对盔形溞RAPD反应,对20条引物进行筛选试验,从中筛选出扩增多态性片段较多且扩增产物稳定的RAPD引物12条。在此基础上,对4个种群的180个盔形溞样品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检测到72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65个,多态率达90.28%。用POPGEN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扩增多态位点的12条引物所反映的4种不同种群的盔形溞种群总的基因多样性(Ht=0.4059)大于种群内的基因多样性(Hs=0.3125),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0.2298,群体间的基因流(Nm)为1.6823。根据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结果显示:洱海和程海这两个种群先聚在一起,然后再与流溪河水库相聚,最后再与拉市海相聚。聚类分析表明:种群遗传多样性存在显着的地域差异性,4个种群间的基因流非常微弱,这可能是持续的奠基者效应和克隆种群的遗传漂移在起作用。遗传距离与空间距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也有例外,如拉市海同程海和洱海,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可能还与其他因素(如历史因素)有关。而处于同一区域的云南3个湖泊内部出现了一定的遗传分化,说明遗传多样性可能也受到地理隔离和生境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0-05-01)

肖利娟,望甜,韩博平[7](2008)在《流溪河水库的盔形溞和舌状叶镖水蚤对浮游植物的牧食影响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盔形溞 Daphnia galeata 和舌状叶镖 Phyllodiaptomus tunguidus 是流溪河水库的两种大型的滤食物性的浮游动物,P. tunguidus 也是中国特有种,他们的牧食直接影响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为了解这两种浮游动物在自然水体中对浮游植物牧食的作用及营养盐水平对牧食作用的影响,将 D. galeata 和 P. tunguidus 以 4.4 ind.L-1 的密度,分别在两个营养水平(不添加与添加营养盐)中用 4.5L 的透明塑料瓶培养 10 天(2008 年 3 月 28-4 月 8 日)。在不添加营养盐的实验中,水样为用 64um 孔径的筛绢过滤后的水库水,在添加营养盐的实验中,为过滤后的水样再加入 KH2PO4 和 NaNO3,使 TN:TP=16:1(TN=34.86 μ mol?L-1,TP=2.18 μ mol?L-1)。10 天后,计数和分析浮游植物四个粒径级别(<20μm, 20-30μm, 30-50μm, >50μm)和各门类及优势种类的生物量组成,比较两组动物在两种营养状态中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在不添加营养盐的实验中,两种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抑制均不明显,但<30μm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下降,且 D. galeata 处理组中,小于 20μm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低于 P. tunguidus 处理组,P. tunguidus 处理组中20-30μm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低于 D. galeata 组,说明两种浮游动物对<30μm的浮游植物均有抑制作用,但 D. galeata 对<20μm的浮游植物抑制强于 P. tunguidus 而 P. tunguidus 对 20-30μm的浮游植物抑制强于 D. galeata。在添加营养盐的实验中,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物量,尤其对<20μm的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促进作用明显。但两种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抑制作用在不同种类之间产生差异。D. galeataa 处理组的浮游植物总生物量明显高于P. tunguidus 组,表明P. tunguidus 对浮游植物的抑制作用强于D. galeata。D. galeata 处理组中,蓝藻生物量比例(15%)远低于绿藻(41%)和硅藻(37%),但在P. tunguidus 组蓝藻生物量比例(36%)远高于绿藻(18%)和硅藻(32%),与不添加营养盐实验的t检验表明D. galeata 对绿藻和蓝藻抑制明显,而P. tunguidus对绿藻和硅藻的抑制明显(t-test,p>0.05)。D. galeata 对衣藻chlamydomonas sp.,绿球藻chlorococcum sp.,单细胞蓝藻抑制作用明显,而P. tunguidus对小球藻chlorella sp.,衣藻chlamydomonas sp.,绿球藻 chlorococcum sp.,小环藻 cyclotella sp.,曲壳藻 achnanthes sp.,针杆藻 Synedra sp.的抑制明显。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浮游动物影响不同的浮游植物种类,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的影响具有差异。(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08年05期)

盔形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富营养化湖泊分布的主要区域,不同湖泊水环境的差异可能导致水体中枝角类的遗传多样性发生变化。盔形溞(Daphnia galeata)作为溞属枝角类中的重要类群之一,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广泛,常被用作模式生物。本文以盔形溞(D.galeata)为研究对象,以16S rDNA和CO I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将两种基因序列拼接,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7个湖泊中盔形溞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以巢湖为例,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湖泊不同沉积层(A:1-3 cm,B:4-6 cm,C:7-9 cm,D:≥10 cm)中盔形溞遗传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16S rDNA和CO I基因序列拼接后,在7个盔形溞种群的152个个体中,共检测到变异位点54个,单倍型33个。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指数分别为0.69和0.37%。种群内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的变异范围分别是0.34~0.84和0.05%~0.55%。7个盔形溞种群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5。中性检验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体中盔形溞种群在历史上经历了瓶颈效应。AMOVA分析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体中盔形溞种群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部(94.99%)。7个盔形溞种群按照地理分布被聚为长江中游湖泊(LG、WC、PH和JS种群)、长江下游湖泊(DS、TH种群),CH种群位于长江中下游湖泊种群的交界处。但Mantel检验却显示,7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其地理距离间没有显着的相关性(P=0.08)。结果暗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体中盔形溞种群的遗传分化主要由地理隔离造成。2.基于16S rDNA、CO I基因和两个基因组合序列,巢湖不同沉积层中盔形溞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在16S rDNA基因序列中,碱基A+T(65%)的含量明显大于C+G(35%)的含量。通过K-2P双参数模型法(Kimura 2-parameter model)计算,巢湖不同沉积层盔形溞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2。在CO I基因序列中,碱基A+T(54.9%)的含量明显大于C+G(45.1%)的含量。通过K-2P双参数模型法(Kimura 2-parameter model)计算,巢湖不同沉积层盔形溞间的遗传距离为0-0.045。在16S rDNA、CO I基因的组合序列中,碱基A+T(60%)的含量明显大于C+G(40%)的含量。通过K-2P双参数模型法(Kimura 2-parameter model)计算,巢湖不同沉积层盔形溞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8。基于16S rDNA和CO I基因组合序列的遗传距离构建的N-J聚类树显示,来自不同沉积层的4个盔形溞亚种群聚为两个分支,其中盔形溞亚种群A、B、C聚集在一个分支上,亚种群D单独聚集在另一个分支上。结果暗示,巢湖不同沉积层的盔形溞间存在遗传分化,且遗传分化程度与所处沉积层营养状况有关。总之,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盔形溞在空间(不同水体种群间)和时间(不同沉积层间)上,其遗传多样性均存在一定差异性。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水体盔形溞种群间的遗传差异主要由湖泊间的地理隔离造成,而单一水体盔形溞不同沉积年代的遗传差异可能由其它环境因子(如营养状况)的长期变化导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盔形溞论文参考文献

[1].欧玉玲,郭诗元,陈洁萍,林秋奇.食物质量对盔形溞(Daphniagaleata)和脆弱象鼻溞(Bosminafa-talis)生活史参数的影响[J].湖泊科学.2019

[2].刘琪.长江中下游地区水体中盔形溞的遗传多样性和微进化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9

[3].谢理丽.热带亚热带大型深水水库盔形溞种群遗传多样性季节变化特征[D].暨南大学.2016

[4].陈晓玲,程丹,李慧明,胡韧,韩博平.南亚热带水库中盔形溞牧食对浮游植物群落影响的围隔试验[J].水生态学杂志.2012

[5].程丹,李惠明,陈晓玲,韩博平.无鱼和贫营养条件下盔形溞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J].水生态学杂志.2012

[6].任晶晶.4个盔形溞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D].暨南大学.2010

[7].肖利娟,望甜,韩博平.流溪河水库的盔形溞和舌状叶镖水蚤对浮游植物的牧食影响研究(英文)[J].生态科学.2008

标签:;  ;  ;  ;  

盔形溞论文-欧玉玲,郭诗元,陈洁萍,林秋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