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流效应论文-申红彬,徐宗学,张勤,张书函

径流效应论文-申红彬,徐宗学,张勤,张书函

导读:本文包含了径流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草沟,污染物,沉淀削减效应,颗粒物低质量浓度

径流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申红彬,徐宗学,张勤,张书函[1](2019)在《植草沟径流颗粒污染物削减效应监测与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植草沟径流颗粒污染物削减过程中,颗粒物质量浓度是判别污染物沉淀削减效应相对重要性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对颗粒物低质量浓度入流条件下植草沟径流、颗粒、污染物削减效果开展实验监测,分析了不同种类污染物质量浓度、总量削减率与径流、颗粒物质量浓度、总量削减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植草沟径流、颗粒、污染物总量削减效果明显,但颗粒与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规律复杂,并对提高总量削减效果预报精度具有重要影响.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主要与进口颗粒物质量浓度、出口流量、径流总量削减率等因素有关,经过多元回归建立了植草沟出口颗粒物质量浓度计算表达式.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规律更为复杂,通过理论简化分析,建立了污染物总量削减率与径流总量、颗粒物总量削减率之间的二元线性关系,经回归分析表明,在颗粒物低质量浓度条件下,污染物总量削减率均主要与径流总量削减率有关.这主要与颗粒物质量浓度较低、对污染物吸附作用较小、污染物主要呈溶解态有关.(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李琪,张娜,罗英杰,王昕,景永才[2](2019)在《基于MFF_(30)方法的城市降雨径流初期冲刷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判别降雨径流的初期冲刷效应,并研究初期冲刷效应的冲刷强度和影响因素,对城市雨洪管理和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提出污染物初期冲刷率(MFF_(30))(当产生前30%的地表径流时,累积污染负荷比例与累积径流比例的比值)的5级分类标准。通过测定北京地区不同量级的降雨事件中不同特征子汇水小区的地表径流及其水质,分析影响TSS、COD和TN这3种污染物冲刷强度的降雨和下垫面因素。结果表明,MFF_(30)的5级分类标准可用于准确地定量判别和比较初期冲刷效应。在其他降雨或下垫面条件近似的情况下,前期干燥天数、雨强的动态变化、子汇水小区的漫流宽度和坡度,和交通流量对初期冲刷效应有很大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徐田婧,彭立华,杨小山,何云菲,姜之点[3](2019)在《亚热带季风区城市典型绿化屋顶的径流削减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屋顶绿化能够削减暴雨径流,降低城市内涝发生频率,促进可持续雨洪管理。针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典型绿化屋顶的全年径流削减效应,以南京为研究区,以简易型、花园型两类绿化屋顶为研究对象,基于1年现场观测数据及水量平衡方程,分析屋顶雨水的滞蓄、蒸发与径流量随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关键影响因子,采用SCS-CN模型计算绿化屋面的径流曲线数(CN),并估算城市尺度大面积屋顶绿化的暴雨径流削减效果。结果显示,简易型、花园型绿化屋顶全年径流削减率分别为42%和60.7%;径流削减效应的四季排序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平均径流削减率依次为78.6%、47.5%、33.2%、32.9%(简易型)及98%、84.3%、49.5%、48.1%(花园型);土壤基质层对雨水截留起主导作用,分别占径流削减总量的52%和62%;雨量和雨强是影响径流削减效应的关键因子,与径流削减率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初始土壤湿度与简易型绿化屋顶的径流削减率呈显着负相关(0.01<P<0.05),但与花园型的径流削减率无显着相关性;基于全年77次降雨事件的降雨量-径流量数据测算得到简易型和花园型绿化屋顶的CN值分别为92和88;若南京主城区所有建筑屋顶面积的60%实施两类绿化,则其全年径流量可分别削减2.8×10~7 m~3和4.2×10~7 m~3。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城市雨洪管理和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薛明珂,CLAIRE,Farrell,李思芹[4](2019)在《绿色屋顶基质成分的选择对屋顶径流的改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生长基质的选择在决定绿色屋顶径流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来设计一种提高径流质量的基质。为了研究利用低成本和环保材料设计一种绿色屋顶基质,通过多因子分析设计,共制备了13种不同的基质混合料。结果发现,最佳混合基质(20%加工硅质土、30%蛭石、10%砂、20%LECA(轻量级的膨胀黏土聚合物)、10%椰糠泥炭土、10%马尾藻)具有较高的持水能力(67.6%)、孔隙率(21%)、导水率(5 524 mm/h)和较低的容重(495 kg/m~3);通过马齿苋种植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最佳配比的基质为马齿苋的生长提供了最优的生长条件;通过检测填充反应器下游水质的金属离子污染情况,结果表明,绿色屋顶基质对各种金属离子都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张乐涛,董俊武,袁琳,朱雅琴,黄增玉[5](2019)在《黄土区工程堆积体陡坡坡面径流调控工程措施的减沙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定量分析减少径流和改变水沙关系在泥沙调控中的不同作用,对于深刻理解径流调控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区工程堆积体陡坡坡面(36°)为例,探讨了野外模拟径流冲刷试验条件下,不同工程措施及其组合调控坡面径流的水沙效应及其作用效率。结果表明:1)不同工程措施均能较好地调控坡面径流侵蚀过程,不同情形下的产流时间控制比为2~20,径流量控制比为0.45~0.78,产沙量控制比为0.20~0.59;平均含沙量控制比为0.38~0.79;2)减流控沙作用是工程措施调控坡面侵蚀产沙的主要原因,水沙关系调沙作用则受减流控沙作用的制约;3)水平阶类措施的水沙关系调沙量与减流控沙量呈线性正相关,当减流控沙量超过一定临界值时,水沙关系才开始发挥调沙作用;水平沟类措施的水沙关系调沙量与减流控沙量呈二次函数关系,水沙关系调沙量存在极大值;4)水平沟类措施调控泥沙的作用效率高于水平阶类措施,水平沟+鱼鳞坑的组合可很好地发挥减流控沙和水沙关系调沙作用的潜力(55%),使二者在较高的水平上维持相对平衡;因此,不同工程措施与组合的实际应用应以具体的水土保持效益和防治目标为布设依据。研究可为堆积体陡坡治理的工程措施优化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林欣,杨雪,许嘉鑫,陈瑜敏,陈舒悦[6](2019)在《渗透铺装对径流污染物的逐层削减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渗透铺装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关键源头控制技术措施之一,一些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对其进行研究与使用,而目前我国对于渗透铺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渗透铺装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削减原理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完善。笔者通过小试实验手段,以人工配制雨水的方式,对总有机碳(TOC)这一典型雨水径流污染物在渗透铺装各结构层中的削减规律及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并在试验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削减原理分析,以期为渗透铺装对雨水径流污染物净化作用提供充实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市政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郭瀛莉,张守红,陈明秀,阿娜尔,姜宇晨[7](2019)在《北京西山砂壤土绿地雨水断接径流调控效应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定量评估雨水断接系统的径流调控效应,探寻影响其径流调控效应的主要因素,为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雨水断接系统水文设计和效益评估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参考。【方法】于2017年4—10月,取北京西山砂质壤土填充土槽(4 m长×0.6 m宽×0.25 m高),构建雨水断接试验系统并开展人工降雨试验,采用产流和峰现延迟时间及径流和洪峰削减率4个指标,定量分析绿地面积比例(25%、50%和75%)、绿地建设方式(平式绿地和深5 cm下凹式绿地)及绿地土壤前期含水量(26%~30%和35%~38%)对雨水断接系统径流调控效应的影响。【结果】本试验9组雨水断接系统的平均产流和峰现延迟时间分别为18和8 min,平均径流和洪峰削减率分别为38.9%和28.3%;雨水断接系统的径流调控效应随绿地面积比例增大而增强,绿地面积比例为25%、50%和75%的雨水断接系统的平均产流延迟时间分别为15、23和24 min,峰现延迟时间分别为5、5和15 min,径流削减率分别为29.4%、35.1%和52.2%;绿地下凹可增强雨水断接系统的径流调控效应,绿地下凹深度为0 cm和5 cm雨水断接系统的平均径流削减率分别为20.3%和52.3%,平均洪峰削减率分别为12.8%和35.4%;绿地土壤前期含水量越低(26%~30%),雨水断接系统的产流延迟时间越长(17 min),径流和洪峰削减率越高(分别为44.1%和39.1%)。【结论】雨水断接系统具有较好的径流调控效应,能有效滞蓄地表径流,降低流速,延迟产流时间和峰现时间,削减径流总量和洪峰流量。(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白海霞[8](2019)在《不同类型透水铺砖对海绵城市降雨-径流效应的观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不同类型透水铺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降雨-径流效应影响,结合小区观测试验和模型计算的方式,定量分析6种不同类型透水铺砖对城市降雨径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降水量条件下(5、10、20、25a一遇),各透水铺砖总体透水性能为生态砂基透水砖>彩石环氧通体透水砖>聚合物纤维混凝土透水砖>彩石复合混凝土透水砖>普通透水砖>混凝土透水砖。除混凝土透水铺砖外,各透水铺砖对区域现状产流区径流量的削减率在28%~57%之间。(本文来源于《水利技术监督》期刊2019年03期)

潘岱立[9](2019)在《黄土坡面牧草植被过滤带降雨径流调控效应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坡面牧草植被过滤带通常沿坡线垂直方向分段布设。不仅可阻止坡面径流、泥沙、污染物下移,且其生物量还可作为饲料、燃料、生物质能源等原材料,是一种兼顾生态与经济双重功能的水土保持措施。揭示坡面牧草植被过滤带降雨调控效应及其机理,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实施该项措施的理论基础,对提升其综合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黄绵土为供试土壤,选取黄土高原四种典型牧草品种(白叁叶、鸡脚草、小冠花和百脉根),构建牧草植被过滤带,采用土箱人工降雨—放水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初步取得以下进展:(1)阐明了牧草植被过滤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作用。牧草植被过滤带对其土壤物理性质有显着影响,牧草品种及其生长阶段是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生长3年的牧草植被过滤带(2014-2016年)为例,4种牧草植被过滤带土壤持水性能均有所改善,土壤有效水含量提高1.7-2.4%;土壤残余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均无规律性变化;白叁叶、鸡脚草和小冠花处理土壤容重降低2.9-4.4%,百脉根处理土壤容重提高0.7%。叁年内百脉根处理土壤饱和导水率连续下降,幅度达1.3 cm h~(-1),白叁叶和小冠花处理则连续提高,幅度分别达1.8 cm h~(-1)和1.1 cm h~(-1),鸡脚草处理在2016年返青期(5月份)土壤饱和导水率最大,为4.3 cm h~(-1)。(2)考虑土壤物理参数,对植被过滤带物质迁移模型(VFSMOD)进行了修正,模型可信度较高。以往植被过滤带坡面减流减沙效益研究多从植被形态和植被过滤带几何尺寸角度展开,未考虑植被过滤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作用。本文基于试验观测,修改模型参数,构建了考虑土壤物理性质的坡面牧草植被过滤带减流减沙数值模拟新方法。模拟结果可信,决定系数在0.80以上,纳什系数在0.85以上。PAWN和EET敏感性分析一致表明牧草植被过滤带坡面减流主要受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初始含水量和牧草植被过滤带宽度影响,敏感性系数为0.67、0.31和0.17;坡面减沙主要受土壤饱和导水率,植被茎秆间距和牧草植被过滤带宽度影响,敏感性系数为0.16、0.17和0.84。饱和导水率等土壤物理性质参数对坡面径流、泥沙输出有显着影响。(3)初步揭示了坡面牧草植被过滤带降雨径流调控效应机理,发展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提出将一定时段内,降雨径流调控后土壤储水下降量减去调控前(裸地)土壤储水下降量作为土壤储水损失量(Ws)。以调控后泥沙输出减少量(Sr)为分母,以调控后蒸散增量(Wet)、截留增量(Wint)、径流减少量(Wr)和土壤储水损失量(Ws)为分子,分别得到蒸散增量减沙比(WSet)、截留增量减沙比(WSint)、用水减沙比(WSr)和储水损失减沙比(WSs)。相较以往WSr等指标,WSs考虑了降雨间隔时期降雨径流调控效应。WSs将调控前后土壤储水变化和减沙效益结合起来,其土壤储水变化由土壤水补给变化和消耗变化共同决定,即:WSs=WSet+WSint-WSr,为同步缓解水土流失和干旱缺水提供了新评价指标。基于模拟试验得出:2016年生长季4种牧草植被过滤带和裸地土壤储水量均下降。相对裸地,4种牧草植被过滤带2016年生长季径流减少88.2-144.9 mm,其幅度小于蒸散增量与截留增量之和,导致4种牧草植被过滤带处理土壤储水下降量大于裸地土壤储水下降量16.0-50.8 mm。4种牧草植被过滤带WSs为9.4-36.5 m~3 t~(-1),即相比裸地,牧草植被过滤带每拦蓄1 t泥沙需多消耗9.4-36.5 m~3土壤水,不同牧草品种WSs值差异明显。(4)建立了综合考虑生态与经济指标的牧草植被过滤带综合效益评价模型。2014-2016年生长季内牧草植被过滤带植被叶片净光合速率在6-24μmol CO_2 m~(-2) s~(-1)之间波动,鸡脚草平均值最大,为17.4μmol CO_2 m~(-2) s~(-1)。随土壤水分降低,白叁叶光合作用受胁迫最为明显且发生非气孔胁迫,这主要与根系分布和土壤水利用来源有关。鸡脚草、百脉根、小冠花和白叁叶植被过滤带2014-2016年生长季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88、0.39、0.35和0.30 kg m~(-2)。在结合牧草植被过滤带植被生理生态特征基础上,综合考虑坡面减流量、坡面减沙量、土壤蓄水量、生物量及光合作用等5类观测指标,以牧草植被过滤带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构建多目标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白叁叶、鸡脚草和小冠花综合效益为“良”,百脉根为“差”,4种牧草品种中,白叁叶生态效益最优,鸡脚草经济效益最优。建议在黄土坡面构建牧草植被过滤带时优先考虑白叁叶、鸡脚草和小冠花叁个牧草品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杜杰[10](2019)在《城市绿地网络体系构建及其降水-径流效应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的不断扩张,引发不透水面持续增加;相应的城市绿地面积减少、空间分布破碎化,从而产生包括城市雨洪灾害在内的众多城市问题。从流域角度构建完善的城市绿地网络系统,以充分发挥每一块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的生态功能,是治理城市雨洪灾害、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海绵城市思想以及景观生态学理论基础出发:首先,利用综合径流系数法构建适用于研究区的SWMM模型,并分析研究区的城市雨洪特征;然后,采用Fragstats软件分析研究区现状下绿地景观格局特征与存在问题,并利用最小消耗距离模型提取潜在的廊道构建叁级绿地网络;最后,根据雨洪管理目标,通过对比不同情境下绿网降水-径流效应,探究绿地网络景观格局与城市雨洪之间的耦合关系,并采用构建可流通绿网及布设微观尺度海绵体两种方案进行绿网优化。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综合径流系数法构建研究区SWMM模型,模拟得出综合径流系数在0.65-0.75之间,该模型适用于研究区。通过对现状绿地进行降雨-径流模拟得出:子汇水区径流系数与其不透水率有很大的相关性;洪水节点占总节点个数的44%-69%;节点洪水量、管道超载情况与降雨重现期、管道尺寸、节点位置有关。(2)利用Fragstats软件,选取CA、NP、PLAND以及ENN_MN等指标对研究区进行景观格局分析,得出:现状情况下绿地斑块间连通性较差;绿地覆盖率约为27%;绿地斑块空间分布不均匀,多集中于南部,北部植被较少。(3)构建了叁级绿地网络体系:首先,利用Conefor定量化选出50个斑块作为节点,其面积占总绿地面积的57.35%;根据不同下垫面类型进行权重赋值,构建阻力面;最后,通过最小耗散距离模型提取潜在廊道(廊道总面积172.6ha),构建叁级绿地网络系统。与现状景观格局对比分析,得出:绿网绿地面积及斑块个数明显增多、斑块密度与蔓延度下降、斑块接通性提高。(4)对绿地网络降雨-径流效应分析得出:绿网对径流量削减作用较大,且稳定,但未达到雨洪管理目标。景观指数与降水-径流效应之间的关系为:节点洪水量的削减与NP、CONNECT及SHAPE_MN成正比,与LPI、CONTAG及AI成反比,其中与CONNECT相关性系数为0.997。对绿网进行可流通绿网及微观尺度海绵体两方面优化:海绵体优化下对径流系数控制达到目标要求,随重现期的增加其削减作用减少;可流通绿网对径流削减作用较小;绿网下海绵体以及可流通绿网优化相结合可以实现径流系数削减最大化,径流系数下降0.1-0.15之间。(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径流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合理判别降雨径流的初期冲刷效应,并研究初期冲刷效应的冲刷强度和影响因素,对城市雨洪管理和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提出污染物初期冲刷率(MFF_(30))(当产生前30%的地表径流时,累积污染负荷比例与累积径流比例的比值)的5级分类标准。通过测定北京地区不同量级的降雨事件中不同特征子汇水小区的地表径流及其水质,分析影响TSS、COD和TN这3种污染物冲刷强度的降雨和下垫面因素。结果表明,MFF_(30)的5级分类标准可用于准确地定量判别和比较初期冲刷效应。在其他降雨或下垫面条件近似的情况下,前期干燥天数、雨强的动态变化、子汇水小区的漫流宽度和坡度,和交通流量对初期冲刷效应有很大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径流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申红彬,徐宗学,张勤,张书函.植草沟径流颗粒污染物削减效应监测与相关性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李琪,张娜,罗英杰,王昕,景永才.基于MFF_(30)方法的城市降雨径流初期冲刷效应[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9

[3].徐田婧,彭立华,杨小山,何云菲,姜之点.亚热带季风区城市典型绿化屋顶的径流削减效应[J].生态学报.2019

[4].薛明珂,CLAIRE,Farrell,李思芹.绿色屋顶基质成分的选择对屋顶径流的改善效应[J].山西农业科学.2019

[5].张乐涛,董俊武,袁琳,朱雅琴,黄增玉.黄土区工程堆积体陡坡坡面径流调控工程措施的减沙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9

[6].林欣,杨雪,许嘉鑫,陈瑜敏,陈舒悦.渗透铺装对径流污染物的逐层削减效应研究[J].市政技术.2019

[7].郭瀛莉,张守红,陈明秀,阿娜尔,姜宇晨.北京西山砂壤土绿地雨水断接径流调控效应试验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8].白海霞.不同类型透水铺砖对海绵城市降雨-径流效应的观测试验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19

[9].潘岱立.黄土坡面牧草植被过滤带降雨径流调控效应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10].杜杰.城市绿地网络体系构建及其降水-径流效应模拟[D].中国矿业大学.2019

标签:;  ;  ;  ;  

径流效应论文-申红彬,徐宗学,张勤,张书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