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浸种论文-李光远,王凤华,蒋燕

农杆菌浸种论文-李光远,王凤华,蒋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杆菌浸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甘蓝,农杆菌浸种,种子萌发,幼苗

农杆菌浸种论文文献综述

李光远,王凤华,蒋燕[1](2015)在《农杆菌浸种对甘蓝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D600 nm值的农杆菌菌液浸泡甘蓝种子,研究农杆菌浸种对甘蓝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检测其转化效果。结果发现,农杆菌浸种对甘蓝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有抑制作用,且D600 nm值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此外,农杆菌浸种对甘蓝幼苗的株高、叶面积、根茎比、鲜质量均有显着抑制作用。叶绿素含量随D600 nm值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D600 nm为0.8时,叶绿素含量最高,为7.86 mg/g,D600 nm为1.6时,叶绿素含量最低,为5.64 mg/g。农杆菌浸种不影响SOD活性,但POD、CAT活性均随着D600 nm值的升高而升高。农杆菌浸种能获得一定的PPT抗性苗,其中D600 nm为0.8时获得的抗性苗最多,达到10.32%。PCR结果显示农杆菌浸种能实现基因的转化,其中D600 nm为1.6时转化率最高,达到2.33%。(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徐开杰,史丽丽,刘曙东,奚亚军[2](2011)在《农杆菌浸种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麦品种(系)郑9023、中13和西农1376为主区,分别以农杆菌菌液浓度、农杆菌生长阶段和农杆菌侵染时间为副区,研究了农杆菌浸种处理后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变化.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系)分别与农杆菌菌液浓度、农杆菌生长阶段和侵染时间的互作效应不显着;随着农杆菌菌液浓度的增加,小麦种子发芽率、幼苗株高、鲜重、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MDA含量、白化苗率、卡那霉素抗性苗率则呈上升趋势,而POD活性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小麦种子及幼苗受到的伤害逐渐增大,尤其是农杆菌菌液浓度超过1.5 OD后小麦幼苗受到的伤害更为明显;对数生长阶段的农杆菌活性最高,该阶段处理的小麦种子发芽率、幼苗株高、鲜重、叶绿素含量达到最低,而POD活性、MDA含量、白化苗则达到最大,小麦种子及幼苗受到的伤害也最为明显;随着农杆菌侵染时间的延长,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表现出与农杆菌菌液浓度处理相同的变化趋势,尤其是侵染时间超过1.5 h时,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受到了显着抑制;各小麦不同品种(系)对农杆菌的反应存在一定基因型差异.研究发现,依据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影响和卡那霉素抗性苗率表现,浸种转化法中的农杆菌菌液浓度应控制在1.5 OD左右,生长阶段宜选用对数生长期,侵染时间以1.5 h较为适宜.(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雷江丽,王丹,吴燕民,刘水,吕慧[3](2009)在《农杆菌浸种法介导中华结缕草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华结缕草(Zoysia sinica Hance)萌动种子为转化受体,利用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eomycinphos photransferaseⅡ,nptⅡ)作为筛选基因,对影响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遗传转化外部因素进行了实验,通过优化转化条件,建立了农杆菌浸种途径介导的中华结缕草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利用催芽6~7d的种子,加入OD600为0.9的农杆菌浸染菌液(在浸染菌液中添加100μmol/L乙酰丁香酮),附加5min抽真空并在迅速恢复常压后再抽真空30s的处理,振荡浸染48h,共培养3d后用75mg/L卡那霉素筛选能够获得较好的转化效果。通过对卡那霉素抗性苗进行PCR检测和GUS组织化学染色,初步验证nptⅡ和β-葡萄糖苷酶基因(β-glucuronidase,gus)已经整合进植物基因组,阳性转化率为55.21%。(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王丹,吴燕民,刘水,吕慧,雷江丽[4](2009)在《利用农杆菌浸种法建立白叁叶草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白叁叶萌动种子作为转化受体,利用npt-Ⅱ筛选基因对影响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外部因素进行深入探索,通过优化转化条件,建立了农杆菌浸种途径介导的白叁叶遗传转化体系。白叁叶种子催芽1 h后,加入OD600值为0.9的农杆菌菌液,附加5 min+30 s真空处理方式,振荡侵染24 h,共培养1 d后,用50 mg/L卡那霉素筛选抗性植株,该体系能够获得较好的转化效果,阳性转化率为45.5%。通过PCR检测和GUS组织化学染色法,初步验证npt-Ⅱ和GUS基因已经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09年01期)

王丹[5](2008)在《用农杆菌浸种法建立白叁叶和中华结缕草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遗传转化是植物遗传改良和基因功能研究的重要工具。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冲破物种界限,实现种间遗传育种,并改良现有的物种性状。应用于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改良研究,是筛选培育优良品种极为便捷和有效的途径。白叁叶和中华结缕草都是品质优良的草种,具有外观优美、适应性强、抗性强、耐践踏、耐刈割、白叁叶根系发达,中华结缕草的根状匍匐茎十分发达,都具有很好的保持水土的作用,在园林绿化中应用较多,同时白叁叶营养丰富、产草量高是优良的牧草。本研究以白叁叶和中华结缕草的萌动种子为转化受体,利用NPT-Ⅱ筛选基因对影响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外部因素进行了深入探索,通过优化转化条件,建立了农杆菌浸种法的遗传转化体系,通过PCR检测初步验证基因已经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发芽实验结果表明,白叁叶种子内部细胞分裂活跃期在催芽后的0-3h。20%NaoH浸泡20min处理对中华结缕草种子打破休眠效果较好,其内部细胞分裂活跃期在催芽后的第5-9d。2.通过研究不同卡那霉素浓度及处理时间对种子萌发及植株生长的影响,建立适宜的卡那霉素筛选体系。本研究确定白叁叶种子Kan筛选最适浓度为50mg/L,处理时间为为6-8d。中华结缕草种子Kan筛选最适浓度为75mg/L,处理时间为6-10d。3.遗传转化体系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白叁叶的遗传转化体系为为种子催芽1h,农杆菌菌液OD600为0.9,真空处理,抽5im+间歇1min+抽5im+间歇1min+抽5im+间歇1min,20℃恒温振荡培养24h,共培养1d;适宜中华结缕草的遗传转化体系为种子催芽6-7d,农杆菌菌液OD600为0.9,真空处理,抽5im+间歇1min+抽5im+间歇1min+抽5im+间歇1min,20℃恒温振荡培养48h,共培养2d。4.以未进行遗传转化的植株作为阴性对照,以质粒DNA为阳性对照,扩增NPT-Ⅱ、GUS基因部分片段。对转化后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植株进行PCR检测。检测结果表明部分遗传转化植株扩增出的条带和质粒中的目的条带一致,而未转化植株没有扩增出任何条带,说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入植物基因组中。(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奚亚军,张启发,林拥军,侯文胜,路明[6](2004)在《利用农杆菌浸种法将叶片衰老抑制基因P_(SAG12)-IPT导入普通小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普通小麦品种西农1376和西农2611为材料,利用农杆菌浸种法获得1株导入了叶片衰老抑制基因PSAG12-IPT转基因植株。经PCR、GUS组织化学染色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并在转基因植株中能够稳定遗传。转基因小麦在叶片细胞分裂素(异戊烯基腺嘌呤)含量、叶片衰老进程及农艺性状方面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初步表明叶片衰老抑制基因PSAG12-IPT,在转基因植株体内可能未表达或表达量不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4年08期)

农杆菌浸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小麦品种(系)郑9023、中13和西农1376为主区,分别以农杆菌菌液浓度、农杆菌生长阶段和农杆菌侵染时间为副区,研究了农杆菌浸种处理后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变化.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系)分别与农杆菌菌液浓度、农杆菌生长阶段和侵染时间的互作效应不显着;随着农杆菌菌液浓度的增加,小麦种子发芽率、幼苗株高、鲜重、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MDA含量、白化苗率、卡那霉素抗性苗率则呈上升趋势,而POD活性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小麦种子及幼苗受到的伤害逐渐增大,尤其是农杆菌菌液浓度超过1.5 OD后小麦幼苗受到的伤害更为明显;对数生长阶段的农杆菌活性最高,该阶段处理的小麦种子发芽率、幼苗株高、鲜重、叶绿素含量达到最低,而POD活性、MDA含量、白化苗则达到最大,小麦种子及幼苗受到的伤害也最为明显;随着农杆菌侵染时间的延长,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表现出与农杆菌菌液浓度处理相同的变化趋势,尤其是侵染时间超过1.5 h时,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受到了显着抑制;各小麦不同品种(系)对农杆菌的反应存在一定基因型差异.研究发现,依据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影响和卡那霉素抗性苗率表现,浸种转化法中的农杆菌菌液浓度应控制在1.5 OD左右,生长阶段宜选用对数生长期,侵染时间以1.5 h较为适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杆菌浸种论文参考文献

[1].李光远,王凤华,蒋燕.农杆菌浸种对甘蓝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5

[2].徐开杰,史丽丽,刘曙东,奚亚军.农杆菌浸种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1

[3].雷江丽,王丹,吴燕民,刘水,吕慧.农杆菌浸种法介导中华结缕草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9

[4].王丹,吴燕民,刘水,吕慧,雷江丽.利用农杆菌浸种法建立白叁叶草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9

[5].王丹.用农杆菌浸种法建立白叁叶和中华结缕草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

[6].奚亚军,张启发,林拥军,侯文胜,路明.利用农杆菌浸种法将叶片衰老抑制基因P_(SAG12)-IPT导入普通小麦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4

标签:;  ;  ;  ;  

农杆菌浸种论文-李光远,王凤华,蒋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