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形态氮素比论文-陈凤娥,朱亚,赵永平,惠子夜,赵盟

不同形态氮素比论文-陈凤娥,朱亚,赵永平,惠子夜,赵盟

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同形态氮素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甜糯玉米,氮素形态,生理特性

不同形态氮素比论文文献综述

陈凤娥,朱亚,赵永平,惠子夜,赵盟[1](2019)在《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鲜食甜糯玉米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不同氮素形态对鲜食甜糯玉米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配比对鲜食甜糯玉米保护酶活性、膜质过氧化和渗透调节物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HT-N-1和BT-N-1的MDA、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平均值均在T4处理下达到最低值。对于HT-N-1而言,在T4处理下,SOD、POD和CAT活性均为最低,分别比T6处理降低86.52%、28.13%、29.94%;对于BT-N-1而言,在T3处理下,SOD、POD和CAT活性均为最低,分别比T6处理降低90.67%、16.87%、38.32%;总之,适宜的施氮量能促进鲜食甜糯玉米根系对肥料更好的利用,改善其叶片的生理生化特性。综合考虑,在本试验研究条件下,T4处理(NH_4~+-N:NO_3~--N=25:75)的配施水平对鲜食甜糯玉米的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最显着。(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陈铭,袁军,渠心静,李俊[2](2019)在《不同氮素形态对油茶幼苗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年生油茶‘华金’扦插苗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同位素示踪研究铵态氮、硝态氮及同时供应条件下油茶生长及氮素吸收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氮素形态对油茶形态指标有显着影响,铵态氮处理油茶生长量、地下鲜重和根冠比最大,分别达到19.4 cm、7.29 g和0.94;铵硝同时处理下油茶总鲜重最高,达15.08 g。不同氮素处理下油茶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荧光参数有显着差异,铵硝氮同时处理能提高油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初始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3种施氮方式下的油茶各组织器官的全氮含量较对照组均显着提高,其中铵硝氮同时处理后的油茶根茎叶中全氮量均为最高,分别为26.7、14.1和24.6 g·kg-1,纯铵处理次之。同位素示踪表明铵硝氮同时处理后油茶叶、茎、根对15N的吸收能力和其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结果表明同时供应铵态氮和硝态氮最有利油茶幼苗生长。(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璐,李强,丁梦娇,秦缘,周冀衡[3](2019)在《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及硝铵比对烤烟苗期生理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干旱胁迫和硝铵比对烟苗假植期间叶绿素、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采用水旱两段式育苗方法,研究硝铵比为100∶0、50∶50、0∶100时分别在正常水分、轻度干旱及重度干旱下烟苗叶片中叶绿素、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烟苗经干旱处理后,随着干旱程度的加重,叶绿素含量呈先缓慢下降后迅速下降的趋势; MDA含量呈先缓慢上升后迅速下降的趋势; SOD、POD、CAT活性呈上升趋势,但重度干旱后期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在3种硝态氮和铵态氮配比下,均为硝铵混合处理显着优于单一硝态氮源或单一铵态氮源。综合而言,在不同程度的干旱逆境下,硝铵混合营养较单一硝态氮或单一铵态氮更有利于提高假植期间烟苗的抗旱性,其中在轻度干旱胁迫条件下,硝铵混合营养最有利于烟苗生长,从而维持较好的抗旱性。(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崔政军,郭丽琢,高玉红,李春春,彭之东[4](2019)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对不同氮素形态配比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优化陇中干旱、半干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氮肥运筹,提高玉米籽粒产量,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配比(NO_3~--N/NH_4~+-N)[N_1(1∶0)、N_2(1∶1)、N_3(1∶3)、N_4(3∶1)]对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耗水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素形态配比显着影响玉米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且N_4处理土壤贮水量最低.N_4处理农田总耗水量最高,较N_1、N_2、N_3分别显着增加了2.9%、1.9%、0.9%(2015)和2.3%、1.4%、2.2%(2017).玉米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在3个生长季均表现为N_4处理最高,籽粒产量较其他处理分别高出3.3%~9.9%(2015)、3.5%~24.2%(2016)和8.3%~36.1%(2017),WUE则较其他处理分别高出1.6%~6.8%、4.9%~21.8%和6.6%~32.9%.N_4处理下玉米的氮肥偏生产力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然后依次为N_3、N_2和N_1.综合考虑,NO_3~--N/NH_4~+-N=3∶1是适宜陇中干旱、半干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产的氮肥运筹措施.(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申凤敏,姜桂英,张玉军,刘芳,刘世亮[5](2019)在《典型红壤不同形态氮素迁移对长期施肥制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长期定位试验,探讨典型红壤水稻土不同施肥制度下不同形态土壤氮素迁移特征,为红壤水稻土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始于1981年的进贤红壤长期定位试验站4个典型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施氮磷钾肥(NPK)、氮磷钾配施秸秆(NPKS)、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SM),测定并分析0—10 cm、1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全氮(TN)、碱解氮(A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变化特征。【结果】不同处理不同形态氮素基本均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但不同形态氮素在不同层次下降特征不同。其中有效态氮,如AN、NO_3~--N、NH_4~+-N、DON和SMBN主要集中分布在0—20 cm土层,且20—60 cm土层含量较0—20 cm明显降低;而TN在表层0—40 cm土层变化不明显。与CK相比,施肥处理可不同程度地提高0—60 cm各土层各形态氮素含量。其中NPKSM处理显着提高各形态氮素含量,其次为NPKS和NPK处理。相同处理下,TN在0—40 cm土层变化不明显;但在0—60 cm土层TN含量均表现为NPKSM>NPKS>NPK>CK。各处理AN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降低幅度显着,其中,20—40 cm土层AN含量相比10—20 cm土层分别降低了42%(CK)、50%(NPK)、44%(NPKS)、44%(NPKSM)。各处理不同土层NO_3~--N和NH_4~+-N含量均以NPKSM处理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其中40—60 cm土层中NO_3~--N和NH_4~+-N与0—10 cm土层相比,NH_4~+-N含量下降幅度更大,分别为51%(CK)、48%(NPK)、54%(NPKS)、36%(NPKSM),且NO_3~--N和NH_4~+-N均以NPKS处理下降幅度最大,NPKSM处理最小。各处理DON含量在0—20 cm土层差异显着,且均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显着高于其他处理;CK和NPK处理40—60 cm土层的DON含量较20—40 cm略有增加,但NPKS和NPKSM处理则显着降低。各处理SMBN在10—20 cm土层差异最大,表现为NPKSM>NPKS>NPK>CK。相同处理下各形态氮素占TN的比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其中在0—20 cm土层各比例变化较明显;整体上NPKS与NPKSM处理的SMBN占TN比例较高,为2%—4%。耕层土壤(0—20 cm)的TN、AN、NO_3~--N、DON和SMBN两两之间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其中TN、DON、AN与SMBN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施肥处理(NPK、NPKS、NPKSM)较不施肥处理(CK)可显着提高早、晚稻稻谷、稻草产量和总生物量及其相应的氮吸收量,其中以NPKSM处理最高;但NPKSM处理的无机氮残留量及氮表观损失也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结论】不同施肥处理对各形态氮素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土壤耕层(0—20 cm),且各形态氮素含量整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以更好改善红壤区各土层氮素的供应情况;同时化肥与有机肥配施能显着提高作物产量及其氮吸收量,但也增加了其无机氮残留量及氮表观损失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4期)

张新疆[6](2019)在《石灰性土壤上不同氮素形态对膜下滴灌水稻铁营养的生理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滴灌水稻具有显着的节水特点,但是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发现,相比淹灌种植水稻,滴灌水稻经常在苗期土壤低温时节表现出缺铁(Fe)问题。由于水稻是一种喜铵和喜温作物,且适合于淹水栽培,因此推测滴灌水稻苗期生理性缺Fe与土壤低温,土壤含水量改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增加以及土壤氮(N)形态以硝酸盐为主有关。本文通过模拟滴灌水稻生长条件,研究不同土壤温度条件下滴灌水稻生理缺Fe机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N形态(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供应对水稻根际Fe有效性、水稻体Fe的再利用以及水稻体内Fe运输特征的影响,阐述不同N形态对石灰性土壤上的滴灌水稻Fe营养的生理效应。同时,本研究也可为优化滴灌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年至2018年分别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玻璃温室,网室和石河子大学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进行了系列盆栽和水培模拟试验。供试水稻品种是经过筛选适合于滴灌栽培的(淹水)水稻品种,分别为Fe高效品种T43(Oryza sativa L.cv.T43)和Fe低效品种T04(Oryza sativa L.cv.T04)。论文从滴灌水稻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变化对土壤Fe有效性的影响;不同形态N肥(NH_4~+-N,NO_3~--N)供应对滴灌水稻根际Fe有效性和水稻铁吸收、水稻体内Fe的再利用特征;不同形态N肥(NH_4~+-N,NO_3~--N)供应对滴灌水稻根系通气组织发育以及对Fe运输的影响叁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结果】1.土壤Eh升高会降低土壤中DTPA-Fe和Fe(II)含量。与淹灌相比,土壤淹灌且通气处理水稻叶片活性Fe浓度,Fe吸收量和生物量均显着降低。滴灌处理土壤有效Fe含量,水稻Fe吸收量以及水稻生物量在叁个处理中最低。2.滴灌水稻施用NH_4~+-N相比施用NO_3~--N可以显着降低根际pH值和水稻幼苗死亡率,提高根际DTPA-Fe浓度、水稻叶片SPAD值、水稻地上部干物质、根系干物重和水稻Fe吸收量。3.相比土壤适温处理,土壤低温显着降低滴灌水稻生物量、叶片SPAD值、水稻根表面积、根系活力和Fe吸收量,并且土壤低温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水稻因吸收NH_4~+-N引起的根际酸化和根际Fe活化效应。在土壤低温条件下,水稻施用NH_4~+-N相比施用NO_3~--N可以减缓滴灌水稻因土壤低温导致的生物量、叶片SPAD值、根表面积、根系活力和Fe吸收量的降低程度。4.与NH_4~+-N相比,在水稻缺Fe第12d时,NO_3~--N处理水稻叶片表现出严重的缺Fe黄化症状且叶绿素含量显着降低。NH_4~+-N处理水稻木质部汁液pH、水稻根系和叶片中细胞壁组分Fe浓度均显着低于NO_3~--N处理。然而,NH_4~+-N处理水稻木质部汁液中Fe浓度、叶片和根系中可溶性和细胞器组分Fe浓度以及地上部/根系Fe含量均显着高于NO_3~--N处理。5.在低Fe培养条件下,与水稻供NH_4~+-N相比,在供应NO_3~--N处理的水稻根系中观察到较高的通气组织比例和根系孔隙度。与NH_4~+-N相比,NO_3~--N处理水稻根系水吸收能力、根系水力导度、木质部伤流速率、叶片水势、伤流液Fe浓度以及地上部Fe浓度和Fe吸收量均显着降低,但是NO_3~--N处理水稻根系Fe浓度和Fe吸收量均显着高于NH_4~+-N处理。【结论】1.滴灌水稻苗期在土壤低温环境中容易遭受缺Fe的原因是:(1)土壤Eh升高导致土壤有效Fe含量降低,滴灌土壤水分条件不利于水稻Fe吸收;(2)土壤低温限制了稻苗根系的生长,降低了稻苗根系活力,土壤N以硝酸盐为主加剧了水稻缺Fe。2.NH_4~+-N缓解滴灌水稻缺Fe的机理主要包括:(1)滴灌水稻吸收NH_4~+-N可以酸化根际,提高根际有效Fe含量;(2)滴灌水稻吸收NH_4~+-N可以增加根表面积和根系活力进而保证水稻根系拥有较强的Fe吸收能力;(3)NH_4~+-N缓解因吸NO_3~--N引起的木质部碱化,进而将存储在水稻根部和叶片细胞壁的Fe溶解释放到细胞溶液和细胞器中,由此提高了水稻体内Fe的有效利用;(4)水稻吸收NH_4~+-N可以通过降低根系通气组织比例和缓解根系孔隙的形成,进而提高根系的吸水能力,从而带动更多的Fe由根部向地上部的运输。(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6-01)

代新俊,杨珍平,陆梅,李慧,樊攀[7](2019)在《不同形态氮肥及其用量对强筋小麦氮素转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强筋小麦产量品质形成的适宜氮肥形态和施氮量,对增加小麦产量、提高籽粒品质及减少农田氮污染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合理精确运筹施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氮肥形态为主区(硝态氮肥、铵态氮肥、酰铵态氮肥),氮肥用量为副区(低氮75 kg/hm~2、中氮150 kg/hm~2、高氮225 kg/hm~2)。分析小麦的氮转运量和产量、品质。[结果]1)在同一形态氮肥下,小麦成熟期氮累积量、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均在中氮(150 kg/hm~2)处理达到最大值,中氮(150 kg/hm~2)处理能通过显着增加花前氮转运量和花后氮积累量进而提高籽粒含氮量。生物产量、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除醇溶蛋白)、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2)在同一施氮量下,硝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处理的小麦各时期植株含氮量、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均显着高于铵态氮肥(P<0.05),硝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的籽粒产量处理无显着差异(除低氮处理)。铵态氮肥处理的品质最差,酰胺态氮肥处理更有利于增加蛋白质和淀粉含量,改善籽粒品质,酰胺态氮肥处理的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最高。3)不同形态氮肥显着影响穗数,施氮量显着影响千粒重。产量和品质达到最优所需的氮肥用量不同,中氮(150 kg/hm~2)时产量最高,高氮(225 kg/hm~2)时品质最优。4)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形态氮肥和施氮量对冬小麦各生育阶段氮素积累量及所占比例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且二者存在极显着的互作效应。通径分析表明,叶片花前氮转运量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614。[结论]酰胺态氮肥是适合该地区的氮肥种类,酰胺态氮肥在中氮(150 kg/hm~2)条件下能显着提高强筋小麦产量和籽粒含氮量,在高氮(225 kg/hm~2)条件下能显着改善强筋小麦品质,因此在实际小麦生产中要根据产量品质要求合理运筹氮肥。(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祁鲁玉,吴峰,吴瑞雪,曹庆,张鹏[8](2019)在《遮阴和不同形态氮素施肥对红松幼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在光照不足的环境下植物生长是否受氮素形态的影响,以红松幼苗为材料,研究在全光照(100%透光)和遮阴(20%透光)条件下不同形态氮素施肥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遮阴导致红松幼苗的苗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主根长、根体积、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以及全株生物量均显着降低,与全光照相比,各指标下降比例在27%~54%之间。施氮肥显着地促进了红松幼苗的苗高生长量、主根长、根体积和生物量(主要是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增加,但施用无机氮与施用有机氮的促进效果没有显着差异。红松幼苗的根体积对遮阴处理的生长响应受到氮素形态的影响,在全光照条件下,施用无机氮促进幼苗根体积增加显着,但在遮阴条件下,这种促进效果与有机氮没有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森林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王亚坤,刘海英[9](2019)在《不同氮素水平对丝瓜幼苗几项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丝瓜为试材,采用不同梯度的氮素含量对丝瓜幼苗进行处理,以获得优质高产的丝瓜培育壮苗。结果显示:随着氮素浓度的增加,根冠比先下降后上升,叶面积先上升后下降;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向;叶绿素含量与脯氨酸含量也相应上升。研究表明,适量的氮素供应(10~15 mmol/L)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增加渗透物质含量,提高抗氧化物酶的活性,有利于植物加强抵制不适宜环境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与装备》期刊2019年04期)

刘洋荥,吴海波,张鹏[10](2019)在《修剪和不同形态氮素施肥对白桦幼苗生长及碳氮累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修剪和不同形态氮素施肥对植物生长以及碳氮累积的影响效应,以1年生白桦容器苗为材料,以不修剪不施氮肥处理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强度(弱度和强度)修剪和不同形态氮素(无机氮和有机氮)施肥条件下幼苗的生长、氮质量分数和氮累积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和累积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修剪和不同形态氮素施肥对幼苗生长和碳氮累积均有不同影响。修剪并不影响幼苗的生长,不影响幼苗地下部分的氮质量分数和氮累积,也不影响幼苗地上部分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累积量,但显着地降低了幼苗地上部分的氮质量分数和氮累积量,进而降低了全株幼苗的氮累积量,同时显着降低了幼苗地下部分的淀粉质量分数和累积量,从而导致幼苗地下部分NSC分配减少。施氮肥对幼苗的苗高和地径生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影响幼苗地上和地下部分的氮质量分数,但显着地促进了幼苗生物量的增加,且施用无机氮和有机氮提高幼苗生物量的效果受修剪处理的影响。不修剪时,施无机氮更有利于提高幼苗生物量,而修剪时,施有机氮更有利于提高幼苗生物量。施氮肥使幼苗地上、地下部分以及全株氮累积量显着提高,施无机氮肥显着地降低了幼苗地上部分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和累积量,但幼苗利用有机氮相对于无机氮节省了对地上部分NSC(主要是可溶性糖)的消耗。(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不同形态氮素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一年生油茶‘华金’扦插苗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同位素示踪研究铵态氮、硝态氮及同时供应条件下油茶生长及氮素吸收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氮素形态对油茶形态指标有显着影响,铵态氮处理油茶生长量、地下鲜重和根冠比最大,分别达到19.4 cm、7.29 g和0.94;铵硝同时处理下油茶总鲜重最高,达15.08 g。不同氮素处理下油茶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荧光参数有显着差异,铵硝氮同时处理能提高油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初始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3种施氮方式下的油茶各组织器官的全氮含量较对照组均显着提高,其中铵硝氮同时处理后的油茶根茎叶中全氮量均为最高,分别为26.7、14.1和24.6 g·kg-1,纯铵处理次之。同位素示踪表明铵硝氮同时处理后油茶叶、茎、根对15N的吸收能力和其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结果表明同时供应铵态氮和硝态氮最有利油茶幼苗生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同形态氮素比论文参考文献

[1].陈凤娥,朱亚,赵永平,惠子夜,赵盟.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鲜食甜糯玉米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9

[2].陈铭,袁军,渠心静,李俊.不同氮素形态对油茶幼苗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9

[3].刘璐,李强,丁梦娇,秦缘,周冀衡.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及硝铵比对烤烟苗期生理指标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9

[4].崔政军,郭丽琢,高玉红,李春春,彭之东.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对不同氮素形态配比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9

[5].申凤敏,姜桂英,张玉军,刘芳,刘世亮.典型红壤不同形态氮素迁移对长期施肥制度的响应[J].中国农业科学.2019

[6].张新疆.石灰性土壤上不同氮素形态对膜下滴灌水稻铁营养的生理效应[D].石河子大学.2019

[7].代新俊,杨珍平,陆梅,李慧,樊攀.不同形态氮肥及其用量对强筋小麦氮素转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8].祁鲁玉,吴峰,吴瑞雪,曹庆,张鹏.遮阴和不同形态氮素施肥对红松幼苗生长的影响[J].森林工程.2019

[9].王亚坤,刘海英.不同氮素水平对丝瓜幼苗几项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

[10].刘洋荥,吴海波,张鹏.修剪和不同形态氮素施肥对白桦幼苗生长及碳氮累积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标签:;  ;  ;  

不同形态氮素比论文-陈凤娥,朱亚,赵永平,惠子夜,赵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