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附加阻尼控制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可控移相器,附加阻尼控制,模型自定义,低频振荡
附加阻尼控制器论文文献综述
付俊波,常宝立,曹路,王新宝,黄志光[1](2019)在《可控移相器附加阻尼控制器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晶闸管控制的可控移相器具有功率快速可控的特点,可用于提升故障后系统的阻尼水平。目前,可控移相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调节电网潮流方面,而用于提升系统阻尼方面的应用研究较少。在研究可控移相器附加阻尼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在PSS/E机电暂态程序中搭建可控移相器的自定义模型,基于华东电网数据模型,设计了以母线频率和线路功率作为附加阻尼控制输入的传递函数,比较了不同输入量对附加阻尼控制的效果。通过案例仿真分析得出:将线路功率作为附加阻尼控制输入信号的控制效果更优。(本文来源于《浙江电力》期刊2019年11期)
王宝华,单馨[2](2019)在《抑制双馈风电场次同步振荡的粒子群优化附加阻尼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含双馈风电机组(DFIG)的风电场经串联电容补偿线路并网可能会引发次同步振荡,为了提高该系统的稳定性,在复转矩系数法分析的基础上,该文设计了采用粒子群优化策略的附加阻尼控制器来抑制振荡的发生。该控制器以转子转速偏差为输入信号,经增益移相等环节后加入转子变流器的外环中,采用电气阻尼最低点的频率和需要补偿的角度计算附加阻尼控制器移相环节的时间常数,然后采用粒子群寻优算法对控制器的时间常数和增益实现优化。结果表明,基于粒子群优化后的附加阻尼控制器可以更好地补偿系统的电气阻尼,有效地抑制双馈风力发电场的次同步振荡,使风力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改善,同时克服了传统阻尼控制器只对单一工况有效的缺点,增强了系统的自适应性。(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杨冰灯,王西田,刘时雨,解大[3](2019)在《电力系统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的参数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是抑制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有效方法。相位补偿环节和比例环节的参数设计过程是次同步阻尼控制器参数设计的关键部分。本文首先提出了次同步阻尼控制器相位补偿环节参数的设计方法。在确定次同步阻尼控制器补偿相位的基础上,提出了比例环节参数的设计方法。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的次同步阻尼控制器的参数设计方法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南方电网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李旭,刘海涛,秦高烽[4](2019)在《UPFC附加阻尼和PSS控制器参数协调优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力系统稳定器(PSS)与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附加阻尼控制(POD),在抑制系统低频振荡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PSS与POD控制器参数对其抑制能力具有决定作用.建立了UPFC及POD和PSS的数学模型,在PowerFactory平台搭建了UPFC并网并含有POD和PSS的四机两区系统仿真模型;根据模态分析理论,建立了量化控制器参数对系统阻尼和阻尼比影响的目标函数,通过改进惯性权重粒子群(PSO)算法寻找满足目标函数最小值的最优控制器参数组合,并通过特征值分析和时域仿真验证了参数优化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抑制振荡、保持稳定运行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陈宝平,林涛,陈汝斯,张健南,盛逸标[5](2018)在《机侧与网侧多通道附加阻尼控制器参数协调综合抑制低频振荡和次同步振荡》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低频振荡与次同步振荡存在阻尼耦合,针对一种特定振荡模式设计控制器,会对其他频段的振荡模式造成不利的影响。综合考虑低频振荡与次同步振荡这2种模式,基于模式分离方法设计机侧与网侧附加阻尼控制器,将阻尼耦合问题转化为控制器之间的参数协调优化问题。使各控制器之间以及对应同一振荡模式的各通道之间的参数协调配合,以综合抑制低频振荡与次同步振荡,最大限度地降低模式之间的阻尼耦合;在协调优化过程中,对次同步振荡模式的阻尼比阈值进行动态设定,即次同步振荡模式的频率越大,其所需阻尼比的阈值越小。特征值分析与时域仿真结果均表明,所提协调控制策略能显着地改善系统各频段的阻尼特性;相比于传统的阻尼控制策略,所提协调控制策略具有更好的阻尼效果。(本文来源于《电力自动化设备》期刊2018年11期)
郭抒颖,韩民晓,黄永宁,张汉花,李旭涛[6](2019)在《基于Prony辨识的VSC-HVDC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VSC-HVDC)能够实现有功、无功解耦,具有控制响应迅速等特点。利用其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SSDC)可以抑制交流系统中出现的次同步振荡(SSO)现象。本文通过Prony辨识得到含VSC-HVDC的交直流混合系统等值降阶模型,进而利用极点配置法设计VSC-HVDC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最后在PSCAD/EMTDC中建立了并联VSC-HVDC的次同步振荡系统模型进行时域仿真,验证了所设计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工电能新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赵磊,邹云峰,邓君华,徐超,王德玉[7](2018)在《基于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理论的多频段高压直流附加阻尼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交直流混合输电系统中存在的低频振荡和次同步振荡共存的问题,采用总体最小二乘-旋转不变技术对低频振荡和次同步振荡进行分析,获得系统的相关振荡频率、阻尼比以及系统降阶模型;再基于二次最优控制原理设计多频段高压直流附加控制器。利用直流功率快速调节的特点,对交流系统中因功率不平衡引起的振荡进行抑制;并引入极大极小值原理和改进粒子群算法来对控制器参数进行优化,最终达到同时抑制低频振荡和次同步振荡。最后在PSCAD/EMTDC中搭建某实际电网模型进行仿真验证;同时设计传统PI控制器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和较强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13期)
陈宝平,林涛,陈汝斯,张健南[8](2018)在《多通道次同步附加阻尼控制器协调优化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电力系统的小干扰稳定性,抑制系统中的次同步谐振,研究了多通道次同步附加阻尼控制器之间的协调优化策略。基于模态分离和相位补偿设计了多通道SEDC、TCSC-SSDC和HVDC-SSDC,在充分研究了所有次同步附加阻尼控制器的特点及其适应性的基础上,建立了修改后的IEEE SSR第一标准测试系统,以待改善谐振模式阻尼比最大化为优化目标建立优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对阻尼控制器参数进行协调优化,以得到能最大程度提高谐振模式阻尼的控制器参数。特征值计算和时域仿真结果表明,经过参数协调优化的多通道附加阻尼控制器能有效地抑制次同步谐振,改善了系统的小干扰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电测与仪表》期刊2018年05期)
李志晗,张英敏,李兴源[9](2018)在《基于H_∞回路成形法的VSC-HVDC附加鲁棒阻尼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包含柔性直流(VSC-HVDC)的交直流输电系统中存在的低频振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H_∞回路成形法的方法设计附加鲁棒阻尼控制器。首先采用最小二乘-旋转不变方法(TLS-ESPRIT)辨识出系统的降阶模型和振荡模态,然后针对该模型应用H∞回路成形法及规范互质分解技术进行了鲁棒阻尼控制器设计。最后在PSCAD/EMTDC中搭建包含柔性直流的交直流四机两区域输电系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H_∞回路成形法的VSC-HVDC鲁棒阻尼控制器在不同扰动下对系统低频振荡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鲁棒性较强,且控制器采用输出反馈,便于工程实践。(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期刊2018年02期)
徐大鹏,刘威,沙志成,陈实,李宽[10](2017)在《基于射影定理次同步附加励磁阻尼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交流输电线路中加入串联补偿,可有效提高电力输送能力,但串联补偿的接入,有可能引起送端火电机组的次同步谐振现象,从而造成机组轴系的损坏。附加励磁阻尼控制器作为抑制次同步谐振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而被广泛使用在实际工程中。本文从系统传递函数的角度出发,基于射影定理设计附加励磁阻尼控制器。首先通过TLS-ESPRIT算法得到发电机轴系固有扭振频率下的系统传递函数,然后基于射影定理设计附加励磁阻尼控制器,最终实现次同步谐振的抑制。以IEEE第一标准模型作为实例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矩阵束算法和射影定理设计的附加励磁阻尼控制器可有效抑制交流串联补偿引起的次同步谐振,且所设计控制器具有阶数低的优点,有利于工程实现。(本文来源于《山东电力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附加阻尼控制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含双馈风电机组(DFIG)的风电场经串联电容补偿线路并网可能会引发次同步振荡,为了提高该系统的稳定性,在复转矩系数法分析的基础上,该文设计了采用粒子群优化策略的附加阻尼控制器来抑制振荡的发生。该控制器以转子转速偏差为输入信号,经增益移相等环节后加入转子变流器的外环中,采用电气阻尼最低点的频率和需要补偿的角度计算附加阻尼控制器移相环节的时间常数,然后采用粒子群寻优算法对控制器的时间常数和增益实现优化。结果表明,基于粒子群优化后的附加阻尼控制器可以更好地补偿系统的电气阻尼,有效地抑制双馈风力发电场的次同步振荡,使风力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改善,同时克服了传统阻尼控制器只对单一工况有效的缺点,增强了系统的自适应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附加阻尼控制器论文参考文献
[1].付俊波,常宝立,曹路,王新宝,黄志光.可控移相器附加阻尼控制器设计研究[J].浙江电力.2019
[2].王宝华,单馨.抑制双馈风电场次同步振荡的粒子群优化附加阻尼控制器设计[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9
[3].杨冰灯,王西田,刘时雨,解大.电力系统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的参数设计方法[J].南方电网技术.2019
[4].李旭,刘海涛,秦高烽.UPFC附加阻尼和PSS控制器参数协调优化方法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陈宝平,林涛,陈汝斯,张健南,盛逸标.机侧与网侧多通道附加阻尼控制器参数协调综合抑制低频振荡和次同步振荡[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8
[6].郭抒颖,韩民晓,黄永宁,张汉花,李旭涛.基于Prony辨识的VSC-HVDC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9
[7].赵磊,邹云峰,邓君华,徐超,王德玉.基于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理论的多频段高压直流附加阻尼控制器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8].陈宝平,林涛,陈汝斯,张健南.多通道次同步附加阻尼控制器协调优化策略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8
[9].李志晗,张英敏,李兴源.基于H_∞回路成形法的VSC-HVDC附加鲁棒阻尼控制器设计[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8
[10].徐大鹏,刘威,沙志成,陈实,李宽.基于射影定理次同步附加励磁阻尼控制器设计[J].山东电力技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