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蜂窝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轴压试验,特征值屈曲,非线性屈曲,H型蜂窝组合柱
蜂窝柱论文文献综述
徐智超[1](2018)在《钢管混凝土翼缘H型蜂窝柱轴压与稳定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既有建筑的套建增层改造已经成为土木工程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套建增层包括协同式和分离式,分离式套建增层可在原有建筑上跨越且与原建筑二者分离,独立承担和传递增层部分荷载至新增基础。所以套建增层适合低矮既有建筑的增层改造。尽管钢结构以其承载能力大、重量轻、节约工时及造价低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民用与工业建筑体系中,但既有建筑增层与常规新建建筑有所差异,需要提供更大的跨度跨越原有建筑,这样常规的钢结构体系就难以满足套建增层的需要。基于此作者提出了一种钢框架结构的演变形式,即以矩形钢管混凝土翼缘的H型蜂窝组合柱为框架柱,以矩形钢管混凝土翼缘的工字型蜂窝组合梁为框架梁的新型框架形式,二者之间通过整体式节点连接,为减小组合梁的挠度,可在组合梁下翼缘钢管中布置预应力筋并在整体式节点的端部实现预应力筋的张拉和锚固。该组合柱翼缘采用钢管混凝土的构造形式,钢管对混凝土可产生连续约束效应,使混凝土处于叁向受压状态;反之混凝土可防止钢管发生局部屈曲,借助内填混凝土的支撑作用,增强钢管壁的几何稳定性,改变钢管的失稳模态,从而提高其承载能力。钢管混凝士利用钢管和混凝土中材料在受力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即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使混凝土处于复杂应力状态之下,从而使混凝土的强度得以提高,塑性和韧性性能大为改善。同时,由于混凝土的存在可以避免或延缓钢管发生局部屈曲并保证其材料性能的充分发挥;在钢管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钢管还可以作为浇筑其核心混凝土的模板。总之,通过钢管和混凝土组合而成为钢管混凝土,不仅可以弥补两种材料各自的缺点,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二者的优点,这也正是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优势所在。该组合柱翼缘双肢钢管混凝土之间采用蜂窝型腹板,不仅将独立双肢柱有效连接成整体,且大大减轻结构的自重;管线系统和设备可以通过蜂窝来减小楼层高度;另外,当蜂窝型组合柱置于建筑外侧可以使建筑物更加美观。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开展矩形钢管混凝土翼缘的H型蜂窝组合短柱的轴压性能研究,以套箍系数、混凝土强度等级、腹板厚度和剪跨比为控制参数,开展16个矩形钢管混凝土翼缘的H型蜂窝组合短柱STHCC的轴压试验研究,研究不同控制参数对STHCC短试件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规律。最后依据试验研究给出该类组合短柱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并给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及设计建议。2、开展矩形钢管混凝土翼缘的H型蜂窝组合柱的特征值屈曲性能研究。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开展特征值屈曲分析和非线性屈曲分析。通过引入L/1000的初始缺陷并采用简化的钢材本构模型和考虑套箍效应的混凝土本构模型开展非线性屈曲分析。通过与19个已开展试验的钢管混凝土中长柱和11个矩形钢管翼缘的H型蜂窝钢柱对比验证了有限元建模的正确性。进一步建立18个矩形钢管混凝土翼缘的H型蜂窝组合柱(C-12-C-29)的有限元模型,开展组合柱的特征值屈曲分析,研究了截面形式、试件长度、约束方式、混凝土强度等级及加劲肋添加方式对稳定承载力的影响规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矩形钢管翼缘内添加混凝土和加劲肋可提高组合柱的稳定承载力。基于参数分析结果,通过引入混凝土影响修正系数β*建立了STHCC的特征值屈曲荷载计算公式并给出相应设计建议。3、开展矩形钢管混凝土翼缘的H型蜂窝组合柱的非线性屈曲性能研究。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开展特征值屈曲分析和非线性屈曲分析并进一步与4个已开展试验的上翼缘为矩形钢管混凝土的工字梁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有限元建模的正确性。建立30个矩形钢管混凝土翼缘的H型蜂窝组合柱的有限元模型,开展组合柱的非线性屈曲分析,研究了混凝土强度等级、名义长细比、套箍系数及翼缘宽度对非线性稳定承载力的影响规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套箍系数和名义长细比对组合柱的非线性稳定承载力影响较大。基于参数分析结果,建立了STHCC的非线性屈曲荷载计算公式并给出相应设计建议,为该类组合柱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04-01)
刘峰,陈长龙,C.Tschierske[2](2017)在《基于不同分子倾斜模型的蜂窝柱状液晶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X型多嵌段液晶分子是由棒状的刚性芳香核为中心,极性和非极性基元分别连接在芳香核两端以及侧链位置而形成的两亲性分子。取决于侧链的结构以及芳香核长度与侧链体积之间的比例,这类分子在各向异性、微观相分离等竞争因素作用下,通过分子自组装过程可以形成具有不同几何形状蜂窝组成的柱状液晶相。最新的研究结果证明,伴随着侧链体积的进一步增加,我们在两种简单四方形柱状液晶相之间首次观测到类似于SmA-SmC相的一级相转变,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随着温度的变化,形成蜂窝外围结构的芳香核在维持结构的同时其取向度发生不连续的变化,而且导致了异常的光学现象。此外,对芳香核进行有选择性的氟化导致了自组装结构复杂性的进一步提高,即使是在结构最简单的叁角形蜂窝柱相中,叁个刚性芳香核有可能采用不同的取向度来适应结构的变化并维持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对上述不同分子倾斜模型的分析和研究,将对分子自组装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期刊2017-10-10)
闫莹[3](2005)在《蜂窝柱的承载力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蜂窝构件是指将H型钢或工字钢按一定的折线或圆弧线切割后错位焊接而成的空腹构件。具有自重轻、承载力高及便于穿设管线等特点,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大量的应用,近年来在我国有一定的应用。 我国对蜂窝构件中的蜂窝梁的研究较多,而对蜂窝轴心受压和压弯柱研究甚少,开展蜂窝柱承载力和设计方法的研究可以促进蜂窝柱的推广应用,扩大蜂窝梁的应用范围,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本文研究了轴心受压蜂窝柱的力学机理,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扩大比的蜂窝柱的整体稳定承载力,对规范给出的实腹式轴心受压柱的整体稳定承载力公式进行修正,采用与实腹式柱的整体稳定承载力验算公式相同形式的公式进行轴心受压蜂窝柱整体稳定计算。本文结合轴心受压蜂窝柱的特点,分析提出了轴心受压蜂窝柱强度、刚度和局部稳定的计算方法,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本文还研究了蜂窝压弯柱,考虑实际工程中的压弯柱弯矩常绕x轴作用,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扩大比的压弯蜂窝柱的整体稳定承载力,对格构式压弯构件和实腹式压弯构件的稳定性计算公式进行修正,使蜂窝压弯构件可以使用修正后的格构式和实腹式压弯构件的稳定性计算公式。最后结合压弯蜂窝柱的特点,分析提出压弯蜂窝柱的强度、刚度和局部稳定的设计方法,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本文仅对单轴压弯蜂窝柱的稳定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计算,还需深入研究双轴压弯蜂窝柱的稳定承载力。(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期刊2005-03-01)
侯伟星,肖良质,周学范,鲁连胜[4](1989)在《蜂窝柱离子交换分离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用蜂窝柱进行离子交换分离的方法.离子交换柱的形状(直径和长度)不同,直接影响其分离的效果.细长柱的分离质量好,但生产周期长;粗短柱的分离质量差,产率却高.蜂窝柱就是将细长柱和粗短柱结合成为一体,达到扬长避短之目的.(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9年02期)
孙人[5](1989)在《蜂窝柱;皮层下的(陶艺)》一文中研究指出85多一呷蜂窝柱;皮层下的(陶艺)@孙人<正>(本文来源于《新美术》期刊1989年02期)
蜂窝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X型多嵌段液晶分子是由棒状的刚性芳香核为中心,极性和非极性基元分别连接在芳香核两端以及侧链位置而形成的两亲性分子。取决于侧链的结构以及芳香核长度与侧链体积之间的比例,这类分子在各向异性、微观相分离等竞争因素作用下,通过分子自组装过程可以形成具有不同几何形状蜂窝组成的柱状液晶相。最新的研究结果证明,伴随着侧链体积的进一步增加,我们在两种简单四方形柱状液晶相之间首次观测到类似于SmA-SmC相的一级相转变,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随着温度的变化,形成蜂窝外围结构的芳香核在维持结构的同时其取向度发生不连续的变化,而且导致了异常的光学现象。此外,对芳香核进行有选择性的氟化导致了自组装结构复杂性的进一步提高,即使是在结构最简单的叁角形蜂窝柱相中,叁个刚性芳香核有可能采用不同的取向度来适应结构的变化并维持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对上述不同分子倾斜模型的分析和研究,将对分子自组装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蜂窝柱论文参考文献
[1].徐智超.钢管混凝土翼缘H型蜂窝柱轴压与稳定性能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
[2].刘峰,陈长龙,C.Tschierske.基于不同分子倾斜模型的蜂窝柱状液晶相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2017
[3].闫莹.蜂窝柱的承载力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5
[4].侯伟星,肖良质,周学范,鲁连胜.蜂窝柱离子交换分离法[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
[5].孙人.蜂窝柱;皮层下的(陶艺)[J].新美术.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