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特性论文-李晓宁,王林,徐静

气压特性论文-李晓宁,王林,徐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气压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饱和土,固结试验,主固结沉降,大气压力

气压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宁,王林,徐静[1](2019)在《控制气压条件的非饱和粘性土固结沉降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压条件是影响土体非饱和特性的关键环境,是青藏高原土体工程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文章开展基于改装的GDS动叁轴仪的控制气压条件的非饱和土一维固结试验,分析非饱和粘性土在各级大气压力下的沉降规律,分析试验中非饱和土试样沉降过程及其主固结、次固结和总固结沉降规律。结果表明:①非饱和粘性土在控制恒定气压在100 kpa、200 kpa和300 kpa时,土样均排出孔隙水,导致固结试验开始时各个土样的饱和度分别随控制气压的增大而减小;②当恒定气压较大时,固结沉降主要靠孔隙气体体积变化贡献,土体固结速率较大;当恒定气压较小时,固结沉降主要靠孔隙水的排出贡献,固结速率相对较小;③控制气压较大会导致非饱和土体内部结构有效应力增大,土体固结沉降量较小时便可达到一个稳定的土体结构来抵抗荷载,且有利于高原非饱和土体长期工程力学特性的强化。(本文来源于《高原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朱宁,曹政钦,赵荣普,苗玉龙,董伟[2](2019)在《气压对SF_6正极性直流局部放电分解特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GIS内部气压对SF_6正极性直流PD分解组分的影响,本文对SF_6正极性直流局部放电分解组分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搭建了正极性直流PD实验平台,研究不同气压下SF_6正极性直流PD分解组分的含量及生成速率。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气压条件下,4种特征分解组分(CF_4、SO_2F_2、SOF_2和SO_2)的生成量和生成速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SO_2F_2和SOF_2的含量最大,SO_2含量较少,CF_4含量最少。在保持气室体积和外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SF_6初级分解产物SF_5、SF_4、SF_2等的生成量与气压大小成反比,使得在5组实验气压下,气压值越大,4种特征分解组分的生成量越少。(本文来源于《绝缘材料》期刊2019年07期)

李熙,夏喻,陈艳[3](2019)在《低气压下棒——板间隙交流放电特性研究及电压校正》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低气压条件下棒—板空气间隙放电特性,利用低气压放电试验平台针对100~600 mm棒—板空气间隙在交流电压下的放电电压U_(50)与气压P、间隙距离d的关系进行了试验,分析了2~60 kPa气压范围内P与d对U_(50)的影响,得到了U_(50)与P,d之间的关系曲线并提出了2~60 kPa气压范围内的放电电压校正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在2~60 kPa气压范围内不同棒—板间隙的U_(50)-P曲线均存在明显饱和区,随间隙距离减小饱和区向高气压方向移动,根据试验数据所得放电电压校正公式具有较高的精确度。该研究结果可为低气压下棒-板间隙放电特性研究以及更系统的开展低气压下长间隙特性试验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高压电器》期刊2019年06期)

杨亚奇[4](2019)在《低气压非均匀场放电形态及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体放电是高电压绝缘领域重点关注的基础性问题,其主要研究内容涉及机理分析、特征曲线、放电形态、数值仿真四个方面。目前低气压下气体放电特性已广泛应用于高海拔超高压输变电设备空气间隙绝缘配合、高空飞行器表面静电绝缘设计、真空断路器灭弧性能、真空镀膜技术等领域,且所涉及放电间隙主要为极不均匀场。然而为满足工程应用需求,现阶段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获取粗真空(103~105 Pa)下部较高Pd值范围内特征曲线和研究特定Pd条件下的放电机理,而对低真空(10-1~103 Pa)下部至粗真空上部Pd值范围内特征曲线以及放电形态与Pd值间关系方面关注较少。为弥补这一空白,本研究利用自主搭建的低气压放电平台开展极不均匀场放电特性实验研究,揭示了不同电极布置下自低真空下部10 Pa气压值点至粗真空上部3×104 Pa气压值点之间的较广气压范围内放电形态和特征曲线的变化规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建立了包括电源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实验腔体、气压控制系统、电极系统和光学观测系统的低气压放电实验平台。利用该平台在特征曲线方面获得了3.759×10-1~4.511×103cm·mmHg(10~3×104pa 气压范围、5~20cm 间隙范围)的Pd范围内、不同棒尖端(针尖、锥尖、半球)下棒-板电极、不同电压形式(工频交流、正极性直流、负极性直流)下的U-P曲线和U-Pd散点图。结果表明:实验Pd范围内不同条件下的U-P曲线具有显着的极小值特征,曲线左半支对电极形状不敏感但整体形态受间隙变化影响显着;U-P散点图具有Paschen曲线形态但整体不符合Paschen定律,散点图左半支分散性显着但交流和负极性直流电压下右半支均存在符合U=f(Pd)函数关系的Pd范围。通过比较正、负极性直流特征曲线,发现低气压极不均匀场下存在极性效应发生逆转的气压区间。在放电形态方面开展交流、正极性和负极性直流电压下放电观测,研究棒-板间隙1.504~4.511×103 cm·mmHg范围内放电形态随Pd的变化以及不同Pd区间内放电形态的形成机理,提出放电形态突变点和分区的概念。以20 cm针尖头棒-板间隙为例,交流、正极性直流电压下的四个突变点将1.504~4.511×103 cm·mmHg的Pd范围划分为条纹区、低能正柱区、高能正柱转化区、单一流注区和流注分叉区,各分区典型特征为:①条纹区为U-Pd散点图左半支内由阳极棒电极向前周期性排列的明暗条纹;②低能正柱区内辉光正柱属低能状态而不可见,仅阳极辉区和负辉区发光显着;③高能正柱转化区内正柱由阳极向阴极方向逐渐变为明亮高能状态,其转化程度随电压幅值升高而增加;④单一流注区内流注头部无明显分叉;⑤流注分叉区内流注头部分叉显着且随气压升高分叉数量增加。负极性直流电压下的两个突变点将可观测Pd范围划分为低能正柱区、斑图区和单一流注区,U-Pd散点图极小值两侧放电形态无明显变化,而阳极板电极表面的自组织斑图是负极性直流电压下的特殊放电形态。提出U-Pd散点图左半支条纹的形成原因,即认为辉光正柱阳极端由于电流热效应和亚稳态原子分步电离导致电子密度扰动超出正柱稳定阈值。提出流注分叉区内通道延伸方式,即流注不断在有效分叉点后选择某条分支而分叉点不移动。提出利用金属阳极板电极表面烧蚀点路径判别斑图性质的方法以及斑图向正柱转变的叁种方式,另外推测斑图内阳离子空间电荷对正柱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导致直流电压下极性效应逆转的原因。为进一步揭示低气压下放电特征曲线和放电形态与Pd的关系,利用自行设计并制作的聚丙烯腔体对2~60 kPa气压范围内30~60 cm棒-板间隙开展探索性实验。研究表明:当间隙距离超过20 cm时交流U-P曲线饱和特征明显而正、负极性直流U-P曲线仅呈线性;间隙增大使交流电压下流注分叉点、分支和曲折数量以及直流电压下的条纹数量显着增加,增大放电间隙对放电形态特征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6-01)

管宏宇,胡松涛,慕缘鹏,刘国丹,尹晓燕[5](2019)在《低气压环境下噪声特性对人体烦躁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低气压环境下不同噪声特性对人员舒适度的影响,对常压及低气压环境下噪声对人员烦躁感的影响开展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烦躁感随着噪声声压级的升高而增加,低气压环境下烦躁感较常压环境低;女性对噪声的变化更敏感,烦躁感更强烈;烦躁感随着噪声持续时间有累积效应,超过15 min之后,人员会产生适应性;阶跃变化会影响人体舒适度,噪声阶跃升高会增加烦躁感,噪声阶跃降低,烦躁感会降低,但较低分贝稳态噪声环境下,阶跃变化烦躁感更强烈。该研究可为低气压环境下声环境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4期)

张晓星,陈琪,张季,李祎,肖淞[6](2019)在《高气压下环保型C_4F_7N/CO_2混合气体工频击穿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氟异丁腈(C4F7N)及其混合气体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可能替代六氟化硫(SF6)的新型环保绝缘气体。为了探究C_4F_7N/CO_2混合气体应用于高气压电气设备的潜力,利用气体绝缘特性实验平台对C_4F_7N/CO_2混合气体在不同混合比、不同气压下的工频击穿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相同条件下的SF6进行了对比,同时结合饱和蒸气压特性探讨了C_4F_7N/CO_2混合气体应用于工程实际时的混合比选取范围。研究发现,C_4F_7N/CO_2混合气体的击穿电压随气压和混合比的升高呈饱和增长趋势,C4F7N体积分数分别为10%和20%的C_4F_7N/CO_2混合气体可以达到相同条件下SF6绝缘水平的80%和95%以上,C4F7N与CO2气体之间存在协同效应。综合工频击穿强度、液化温度等因素,体积分数4%~12%的混合气体具备应用于高气压(0.4~0.6 MPa)气体绝缘设备的潜力。(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13期)

杨宽[7](2019)在《高气压条件下射频及直流激励的等离子体源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气压及亚大气压条件下放电的等离子体中,粒子间频繁的碰撞直接影响等离子体的功率吸收机制,也易于诱发各种不稳定性。另一方面,高气压条件下放电的等离子体具有较高的气体温度和活性粒子浓度,在材料的快速沉积、高温处理等工艺中呈现出独特的优势和巨大潜力。高气压条件下等离子体源特性及技术研究一直是低温等离子体研究的重要方向。本论文开展了大气压30kW-ICP等离子体炬、大气压ICP微射流、亚大气压直流辉光放电叁种高气压条件下等离子体源特性的研究。另外,进行了低气压射频放电等离子体沉积Si-B-N非金属合金材料的初步探索研究。首先,采用中频的2MHz放电,建设了一套大气压下运行的30kW-ICP等离子体炬。热等离子体炬直径达60 mm;观察到输入功率的改变所导致的等离子体E-H模式转换。根据ICP等离子放电的电磁场模型,讨论了放电频率与趋肤深度的关联,不同趋肤深度下放电区域内磁场、电场强度和电流密度分布;分析了E-H模式转换产生的物理机制。利用150MHz甚高频激发毫米尺度大气压ICP等离子体射流,发现外部二次点火触发引起的不可逆放电跳变。在第一次外部触发点火时,等离子体在线圈区域的石英管内产生,向下延伸并从管口喷出,等离子体射流喷出长度随输入电压有明显变化;进行第二次外部触发点火后,等离子体瞬间充满石英管,喷出管口的射流长度随输入电压变化不大,且等离子体变得明亮,射流温度也从近室温上升到500 K以上。这种等离子体放电的跳变被认为是E-H模式转变,是由二次触发时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瞬间提升所导致。在亚大气压均匀辉光等离子体放电中,采用脉冲运行来增强稳定性。研究了放电过程中脉冲占空比特性,发现在1.7 kHz频率下,脉冲上升阶段电压与电流波形明显不同。电压经过10-20微秒上升至稳定状态。伴随着电压上升,电流先是快速地增长,然后在电压稳定后转变为缓慢地增长。整个电流增长过程需要的时间长达100-200微秒,呈现出明显的滞后。随着占空比降低,电流增长的时间常数τ几乎线性增加,意味着电流增长过程进行得越缓慢。这是因为占空比越低,脉冲上升阶段的开始时刻等离子体电子密度衰减到越低的水平,放电电流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增长到稳定值。维持平均电流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占空比需要增加放电电压,使得放电功率提高。当继续减小占空比,电子密度ne衰减得过低,这使得时间常数τ更大,放电的重新激发变得更困难,放电表现出不稳定乃至熄灭。最后,利用射频等离子体气相沉积技术开展了在铁基材料表面沉积Si-B-N合金的探索研究。显微硬度和纳米压痕测试表明,经过等离子体合金薄膜沉积后,不锈钢表面硬度显着提高。在摩擦磨损测试中发现表面合金的高硬度和自润滑性质使样品的耐磨性得到明显提升。进一步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显示,膜层表面主要由Si、B、N、O四种元素构成。表面的高硬度来自于非金属元素间较强的共价键,这与红外光谱测试的结果相一致。通过截面的扫描电镜观察、EDS能谱测试以及辉光放电光谱逐层元素分析,发现在合金薄膜生长过程中形成了“非金属-过渡层-金属”的界面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成江,涂鸣麟,沈书林,方洋洋[8](2019)在《不同气压下N_2~+离子迁移率对直流正电晕放电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迁移率是高海拔地区电晕放电的关键参数之一,其取值大小对于考虑海拔因素的电晕计算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气压条件下离子迁移率的变化对电晕放电的影响。采用5mm棒-板间隙模型,棒电极施以15kV直流电压,板电极接地,并在流体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加入9种粒子间化学反应。结果表明,N_2~+离子迁移率的增大会导致电晕头部离子数密度的增加,从而加强对间隙电场的畸变作用,轴向最大场强在接近板电极时会随之减小;N_2~+离子迁移率的增大也会降低电晕平均发展速率;海拔越高N_2~+离子迁移率对电场分布、平均发展速度和离子数密度的影响越明显。研究成果可为输电线路架设等工程实践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杨磊磊,康磊,蔡晋生[9](2019)在《宽气压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放电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适应飞行器在高空宽气压环境下的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基于典型构型的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actuator,DBDPA)在不同气压下的静止大气放电实验,研究了气压对DBDPA放电的起始放电电压、辉光形态、光谱特性、伏安特性、放电功率、诱导气流的时均反推力和时均速度等的影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气压的逐渐下降(从0.1 MPa降至0.02 MPa),DBDPA的起始放电电压逐渐降低(从6.4kV降至2.8 kV),放电辉光逐渐增强,辉光区域逐渐变大(从约2 mm增到15 mm);光谱特征谱线位置不变,光谱强度增加;电流幅值和微放电电流脉冲逐渐增强;放电功率单调增加,并在0.06 MPa以下阶段呈现陡增;诱导气流的时均速度整体上单调增加;而时均反推力先增加后减少,存在峰值气压,随着驱动电压峰值从12 kV增加至16 kV,峰值气压从0.04 MPa增至0.06 MPa。另外,诱导气流的时均反推力和时均速度与驱动电压和频率均成正比。在特定的低气压0.05 MPa下,DBDPA的放电功率与驱动电压成正比,而随着驱动频率的增加,放电功率先增加后减少,存在峰值频率3.5 kHz。(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张志劲,韦冬洪,蒋兴良,舒立春,洪敏[10](2019)在《低气压下开关柜空气间隙雷电冲击放电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空气为绝缘介质的开关柜,其电气安全距离受海拔、电极形状等影响明显,但低气压下开关柜空气间隙的选择目前尚无相关标准可供参考。为此以40.5 kV开关柜内存在的4种空气间隙和典型棒–板间隙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气候实验室展开了低气压下空气间隙正极性雷电冲击放电特性试验,并分析了电极形状、气压p、相对湿度h、间隙距离对其放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关柜空气间隙放电特性与棒–板差别较大,不同间隙类型放电特性差异明显;低气压下空气间隙雷电冲击电压U50与零海拔、标准大气压p0下冲击电压U50,0满足U50=U50,0(p/p0+ch)n关系,其气压影响特征指数n和湿度附加影响指数c与电极形状有关;间隙雷电冲击放电电压在不同湿度下有一定分散性,且间隙放电电压与间隙距离(<400mm)之间不呈线性关系。研究结果可为高海拔地区开关柜电气安全距离的选择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气压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不同GIS内部气压对SF_6正极性直流PD分解组分的影响,本文对SF_6正极性直流局部放电分解组分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搭建了正极性直流PD实验平台,研究不同气压下SF_6正极性直流PD分解组分的含量及生成速率。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气压条件下,4种特征分解组分(CF_4、SO_2F_2、SOF_2和SO_2)的生成量和生成速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SO_2F_2和SOF_2的含量最大,SO_2含量较少,CF_4含量最少。在保持气室体积和外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SF_6初级分解产物SF_5、SF_4、SF_2等的生成量与气压大小成反比,使得在5组实验气压下,气压值越大,4种特征分解组分的生成量越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压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宁,王林,徐静.控制气压条件的非饱和粘性土固结沉降特性研究[J].高原科学研究.2019

[2].朱宁,曹政钦,赵荣普,苗玉龙,董伟.气压对SF_6正极性直流局部放电分解特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绝缘材料.2019

[3].李熙,夏喻,陈艳.低气压下棒——板间隙交流放电特性研究及电压校正[J].高压电器.2019

[4].杨亚奇.低气压非均匀场放电形态及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5].管宏宇,胡松涛,慕缘鹏,刘国丹,尹晓燕.低气压环境下噪声特性对人体烦躁感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6].张晓星,陈琪,张季,李祎,肖淞.高气压下环保型C_4F_7N/CO_2混合气体工频击穿特性[J].电工技术学报.2019

[7].杨宽.高气压条件下射频及直流激励的等离子体源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8].王成江,涂鸣麟,沈书林,方洋洋.不同气压下N_2~+离子迁移率对直流正电晕放电特性的影响[J].水电能源科学.2019

[9].杨磊磊,康磊,蔡晋生.宽气压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放电特性[J].高电压技术.2019

[10].张志劲,韦冬洪,蒋兴良,舒立春,洪敏.低气压下开关柜空气间隙雷电冲击放电特性[J].高电压技术.2019

标签:;  ;  ;  ;  

气压特性论文-李晓宁,王林,徐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