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控基因论文-胡月梅,王颖

钟控基因论文-胡月梅,王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钟控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Rev-erbα,生物钟,糖脂代谢,糖尿病

钟控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胡月梅,王颖[1](2018)在《钟控基因Rev-erbα对糖脂代谢及相关性疾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Rev-erbα是核内受体超家族成员中的一员,作为生物钟系统的钟控基因,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生理节律的维持至关重要。其同时调节有机体的糖脂代谢、脂肪细胞分化及炎症反应等,因而与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来研究发现,Rev-erbα与胰岛功能相关,可调节胰岛的内分泌激素,包括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对胰岛β细胞的增殖也起调节作用,进一步表明Rev-erbα对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可望成为改善或治疗糖尿病的新靶点。(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8年08期)

叶华,杨凯,谭雪梅,赵丹,吕晓强[2](2015)在《钟基因Per2和肿瘤相关钟控基因在金黄地鼠口腔颊黏膜癌变不同阶段的昼夜节律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钟基因Per2和钟控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Ki67、c-Myc和P53在颊黏膜癌变不同阶段的昼夜节律变化规律以及与癌变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90只叙利亚金黄地鼠置于12 h光照和12 h黑暗交替环境中饲养,用二甲基苯并蒽(DMBA)涂抹颊黏膜建立金黄地鼠颊癌模型,分别在DMBA涂抹前,涂抹6周和14周后的24 h内的6个不同时间点处死动物,获取正常颊黏膜、癌前病变和癌症3个不同阶段昼夜6个不同时间的组织。经病理学检查确认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时间点Per2、VEGF、Ki67、c-Myc和P53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并行余弦分析,以中值、振幅和峰值位相时为指标反映各基因表达的昼夜节律特征。结果 Per2、VEGF、P53和c-Myc m RNA在癌变3个阶段的表达均具有昼夜节律性(P<0.05),而Ki67 m RNA仅在正常黏膜和癌前病变阶段的表达具有昼夜节律性(P<0.05)。Per2和P53 m RNA表达的中值随着癌症的发展而降低(P<0.05),VEGF、c-Myc和Ki67 m RNA表达的中值随着癌症的发展而上升(P<0.05);P53 m RNA的振幅随着癌症的发展而降低(P<0.05),Per2、VEGF、Ki67和c-Myc m RNA的振幅在癌前病变和癌症阶段均高于正常组(P<0.05);在癌前病变阶段,Per2、VEGF和c-Myc m RNA的峰值位相时较正常组提前,而Ki67和P53 m RNA的峰值位相时较正常组滞后。结论随着癌症的发生和发展,钟基因Per2和肿瘤相关钟控基因VEGF、Ki67、c-Myc、P53表达的昼夜节律特征发生明显改变。(本文来源于《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张寅斌,焦菊凤,梁亮,刘梅,管海涛[3](2015)在《钟控基因PER1、PER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钟控基因PER1、PER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明确时钟基因表达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方法:取60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分别用免疫组化办法检测PER1、PER2基因蛋白表达,与病理和临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ER1、PER2基因在乳腺癌细胞和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有显着差异(P<0.01)。乳腺癌PER1蛋白表达和ER、PR、c-erb B2表达、组织分级有显着相关性,和年龄、肿瘤大小和分期无相关性。PER2表达和c-erb B2、组织分级有显着相关性,和年龄、ER、PR、肿瘤大小和分期无相关性。结论:钟控基因PER1、PER2表达缺失和乳腺癌发生有关,在乳腺癌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5年20期)

谈小超,王珊,强伯勤,袁建刚,彭小忠[4](2011)在《靶向钟控基因CLOCK的miRNA筛选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预测并鉴定可以调控核心钟控基因CLOCK的miRNA,为进一步研究miRNA在生物节律调控中的功能提供线索和基础。方法:1.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Pictar,TargetScan和microCosm)预测可能靶向CLOCK的miRNAs,取叁种软件预测的交集作为候选miRNA。2.构(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第四届全国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学术研讨会暨医学生化分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期刊2011-08-13)

王国卿[5](2007)在《大鼠松果体生物钟基因的昼夜表达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钟控基因的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机体的生理功能、生化代谢、行为改变等均表现昼夜节律现象。这种节律的紊乱可导致多种疾病,如飞行跨越不同地理时区的时差反应、昼夜轮班制作业引起的睡眠障碍、激素分泌异常诱发的代谢失调与提前衰老、特殊节律缺陷导致的神经精神疾病等。揭示昼夜节律的发生原因和调节机制,对解释正常机体的生理、生化和行为现象以及因昼夜节律紊乱而引发的病理生理过程,乃至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等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调控昼夜节律的生物钟包括核心钟组织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松果体(Pineal gland,PG)和各种外周钟组织。其分子机制是在钟输入信号的作用下,若干钟基因、钟相关基因和钟控基因及其蛋白产物通过转录—翻译—翻译后事件的相互衔接,组成钟振荡器的自身调控反馈环路,实现钟信号的精确输出。至今,尽管人们对于昼夜节律生物钟振荡机制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下列问题还有待于澄清:首先,在哺乳动物中,作为核心生物钟昼夜分子振荡环路中的重要钟基因—Clock,多以SCN为对象进行了相关研究,而在另一重要钟组织PG中,有关钟基因Clock和钟相关基因N-乙酰基转移酶基因(ArylalkylamineN-acetyltransferase gene,NAT,调控时间生物学信使—褪黑素分泌的关键基因)表达的昼夜节律性、二者相关性及其光反应性还不清楚。其次,PG非依赖SCN的钟振荡证据、Clock基因在SCN和PG中的昼夜转录差异及其光反应性比较,尚不详尽。另外,钟控基因的概念提出时间不长,仍缺乏具体的实验依据。外周淋巴细胞中是否存在着Clock的钟控基因,如果确定,其组织学分布和昼夜节律性表达的时间轮廓(外观)是什么,也未见报道。本研究着眼于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目的:建立昼夜节律的动物及淋巴细胞模型:(1)探讨大鼠PG与SCN钟基因Clock和钟相关基因NAT的昼夜节律性表达及其光反应变化;(2)筛选与鉴定外周血淋巴细胞Clock的钟控基因,确定其组织学分布。旨在进一步阐明中枢昼夜节律的分子振荡基础和解析外周免疫钟运行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1)在12h光照、12h黑暗交替光制[12 h-light:12 h-dark cycle,LD(12:12),4周]和持续黑暗(Constant darkness,DD,8周)光制下,分别对Sprague-Dawley大鼠造模,在一昼夜内每隔4h采集一组动物的PG和SCN组织(每组n=7),分别提取总RNA,用竞争性定量RT-PCR测定不同光制各时点下样品中Clock和NAT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通过余弦函数和Clock Lab软件获取节律性参数,并经振幅F检验确定其昼夜节律性;(2)在LD(12 h:12 h,4周)光制下,对同一只大鼠分别在光照后2h和黑暗后2h于心脏采集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提取总RNA,运用差异展示RT-PCR、差异cDNA片段亚克隆及测序、反向Northern杂交鉴定、实时定量PCR再验证、差异cDNA片段同源性比较和分析等技术,对外周血淋巴细胞昼夜表达差异性基因实施筛选;(3)分离、培养外周血淋巴细胞,用RNA干涉和实时定量PCR技术,鉴定所获淋巴细胞昼夜差异cDNA片段是否为Clock下游的钟控基因;(4)在LD光制下,对所鉴定的淋巴细胞钟控基因,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其各时点昼夜节律性表达的时间变化,并测定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丰度。结果:(1)在DD或LD光制下,PG中Clock和NAT基因mRNA的表达均呈现夜高昼低的节律性振荡(振幅F检验,P<0.05);(2)与DD光制下比较,LD光制下PG中Clock和NAT表达的节律振幅及峰值相的mRNA水平均降低(P<0.05),而各自的节律相位无明显改变;(3)在DD或LD光制下,PG中Clock和NAT之间显示同步的节律性表达(P>0.05);(4)于DD光制下,Clock基因在SCN和PG中的mRNA转录也展示相似的昼低夜高节律性外观(振幅F检验,P<0.05),峰值均出现于主观夜晚[SCN为昼夜时点(circadian time,CT)15时,PG为CT18时,P>0.05],谷值位于主观白天(SCN为CT3时,PG为CT6时,P>0.05);(5)LD光制下SCN中Clock基因的转录也具有昼夜节律性振荡(振幅F检验,P<0.05),但与其DD光制下节律外观相比,呈现反时相节律变化(P<0.05),且其表达的振幅及峰值相的mRNA水平均增加(P<0.05),而PG中Clock基因在LD光制下转录的相应节律参数变化却恰恰相反(P<0.05);(6)在LD光制下,光照作用使PG中Clock基因转录的节律外观反时相于SCN(P<0.05),即在SCN和PG的峰值分别出现于光照期昼夜时点(Zeitgeber time,ZT)10时和黑暗期ZT17时,谷值分别位于黑暗期ZT22时和光照期ZT5时;(7)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经筛选、鉴定了10个具有昼夜差异性表达、且受Clock调控的cDNA片段,通过RNAi实验确定其中的过氧化氢酶基因、髓鞘蛋白脂蛋白基因和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基因是Clock基因下游的钟控基因,它们在LD光制下节律性表达的峰值均出现于黑暗期,分别为ZT19、ZT19和ZT20,过氧化氢酶基因昼夜表达波动的幅度最大(P<0.05);(8)上述叁个Clock下游的钟控基因,除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昼夜节律性表达外,也在心、肺、肝、肾、胸腺、松果体、视交叉上核和脑干中表达,但在不同的组织其转录水平大相径庭。结论:(1)钟基因Clock和钟相关基因NAT在PG中存在同步的内源性夜高昼低的节律表达,光照作用均使二者表达下调,但均不引起其节律相位明显移动;(2)Clock基因的昼夜转录在SCN和PG中存在着同步的内源性节律本质,而光导引在这两个中枢核团调节Clock基因昼夜节律性转录方面有着不同的作用;(3)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存在着Clock基因下游的若干钟控基因,其表达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振荡特征,过氧化氢酶基因、髓鞘蛋白脂蛋白基因和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基因表达的节律峰值均出现于黑暗期,谷值则位于光照期;(4)这些钟控基因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水平。(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7-05-01)

杜玉珍[6](2005)在《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生物钟基因的昼夜表达及钟控基因的筛选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从低级到高级的大多数生物,其生理和行为的功能多呈现日夜交替的节律,即昼夜节律。在哺乳动物中控制这些昼夜生理节律的生物钟位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其分子水平的机制是由一些钟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组成的转录-翻译负反馈环。这些钟基因包括Perl/2/3,Cryl/2,Clock,Bmall和CKIε。近年的研究发现,生物钟不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也可能存在于外周组织如肝脏、肾脏和成纤维细胞。但迄今为止,对免疫系统昼夜节律机制的研究很少,更没有免疫系统生物钟的研究报道。 目的:建立免疫系统生物钟的细胞模型;探寻Clock的钟控基因,为免疫系统昼夜节律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同时也为免疫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PCR进行钟基因Clock和相关基因褪黑素受体基因mt1和mt2昼夜表达水平检测;用基因差异表达显示技术寻找昼夜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在此基础上,用RANi技术和实时定量PCR技术鉴定昼夜差异表达的基因是否为处于Clock下游的钟控基因。 结果:(1)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存在Clock、mt1和mt2的内源性昼夜节律性表达,光照能引起昼夜节律参数的改变。(2)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初筛出31个有明显昼夜表达差异的条带,经鉴定确定了10个差异表达cDNA片段。(3)经RNA干涉试验,确定过氧化氢酶基因、髓鞘蛋白脂蛋白基因、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基因是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lock基因下游的钟控基因。 结论:在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存在着与昼夜节律相关的生物钟基因,包括钟基因Clock、钟相关基因mt1和mr2,以及若干Clock的钟控基因。因此,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很可能存在独立的分子生物钟。(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5-05-01)

钟控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钟基因Per2和钟控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Ki67、c-Myc和P53在颊黏膜癌变不同阶段的昼夜节律变化规律以及与癌变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90只叙利亚金黄地鼠置于12 h光照和12 h黑暗交替环境中饲养,用二甲基苯并蒽(DMBA)涂抹颊黏膜建立金黄地鼠颊癌模型,分别在DMBA涂抹前,涂抹6周和14周后的24 h内的6个不同时间点处死动物,获取正常颊黏膜、癌前病变和癌症3个不同阶段昼夜6个不同时间的组织。经病理学检查确认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时间点Per2、VEGF、Ki67、c-Myc和P53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并行余弦分析,以中值、振幅和峰值位相时为指标反映各基因表达的昼夜节律特征。结果 Per2、VEGF、P53和c-Myc m RNA在癌变3个阶段的表达均具有昼夜节律性(P<0.05),而Ki67 m RNA仅在正常黏膜和癌前病变阶段的表达具有昼夜节律性(P<0.05)。Per2和P53 m RNA表达的中值随着癌症的发展而降低(P<0.05),VEGF、c-Myc和Ki67 m RNA表达的中值随着癌症的发展而上升(P<0.05);P53 m RNA的振幅随着癌症的发展而降低(P<0.05),Per2、VEGF、Ki67和c-Myc m RNA的振幅在癌前病变和癌症阶段均高于正常组(P<0.05);在癌前病变阶段,Per2、VEGF和c-Myc m RNA的峰值位相时较正常组提前,而Ki67和P53 m RNA的峰值位相时较正常组滞后。结论随着癌症的发生和发展,钟基因Per2和肿瘤相关钟控基因VEGF、Ki67、c-Myc、P53表达的昼夜节律特征发生明显改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钟控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胡月梅,王颖.钟控基因Rev-erbα对糖脂代谢及相关性疾病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8

[2].叶华,杨凯,谭雪梅,赵丹,吕晓强.钟基因Per2和肿瘤相关钟控基因在金黄地鼠口腔颊黏膜癌变不同阶段的昼夜节律改变[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5

[3].张寅斌,焦菊凤,梁亮,刘梅,管海涛.钟控基因PER1、PER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15

[4].谈小超,王珊,强伯勤,袁建刚,彭小忠.靶向钟控基因CLOCK的miRNA筛选和鉴定[C].第七届全国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第四届全国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学术研讨会暨医学生化分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2011

[5].王国卿.大鼠松果体生物钟基因的昼夜表达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钟控基因的筛选与鉴定[D].苏州大学.2007

[6].杜玉珍.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生物钟基因的昼夜表达及钟控基因的筛选鉴定[D].苏州大学.2005

标签:;  ;  ;  ;  

钟控基因论文-胡月梅,王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