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黎族服饰文化内涵透视(论文文献综述)
周倜[1](2021)在《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研究》文中认为纹样艺术的表现非人类经验中孤立的部分,而是深藏在社会文化体系的各面相之中。服饰纹样作为一种服饰的装饰艺术,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与影响力,其本身在兼附语义与社会角色的同时,对服饰与穿着者自身也起到了修饰与补充说明的作用。服饰纹样满足了人们在视觉层面对服饰与装饰的外在美需求,展现了服饰的艺术性与文化美感,深化了穿着者的社会角色。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服饰及服饰纹样的呈现,也有着强烈的地域性差异。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作为运用纺、染、织、绣等技艺,以服饰为媒介的族群文化产物,纹样题材丰富,纹样图式精湛,色彩表现独特。在历经了世代传承,伴随着黎族传统服饰的发展,继而成为了黎族传统文化的隐形财富。本课题运用设计学方法,结合民族学、视觉人类学相关理论,以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下研究:(一)通过文献分析与图文互证等方法,对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历史脉络进行了爬梳,对处于各个历史阶段中的传统服饰纹样所展现出的身份与功用进行归纳整理;(二)以视觉呈现为前提,解读织锦、刺绣、絣染等关键技术配备,并通过分析其内在工艺原理及外在纹样呈现,探索三种工艺形式下,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视觉呈现的必然性与局限性;(三)以实地田野调查中采集到的服饰为样本,对现已保存下来的传统服饰纹样元素进行梳理,并对其题材提取、视觉呈现以及语义内涵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了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共识性特征;(四)通过对海南黎族五大方言典型纹样图式纹样位置分布、纹样组合构成、图式骨骼结构、设色配搭规律等的分析和探讨,总结归纳各大方言支系间传统服饰纹样图式的构成原理、视觉逻辑以及设计特征;(五)通过探寻传统服饰纹样发生与固化的缘由,多维化解析其图式表达中的文化语义,挖掘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多维价值。本课题旨在深化已有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和区域性服饰文化的研究,助力海南黎族民族服饰文化,乃至黎族族群文化研究形成自外视野,在错综复杂的当代环境中找寻发展新途径。以期在当代传承中更好地延续传统服饰纹样的精神内核,彰显民族文化个性。因此,本课题的研究重点:第一,对现存的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形态进行元素、构成、骨骼、色彩等多面向探析;第二,将实地田野调查结果与现存的传世实物与早期田野图文记载进行比对,结合对族群耆老与织、绣、染手工艺人的访谈记录,探究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发生与固化的历程;第三,通过对海南黎族五大方言区内的传统服饰纹样进行系统爬梳与分类,构建以方言支系特征为导向的谱系结构,分析五大方言区内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所具备的不同特征和手法,归纳其艺术风格与价值取向并对族群区域间的共性与隐性关系加以探讨。本课题研究发现,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在黎族族群社会中发挥着多重功用。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艺术,亦具有丰富的文化隐喻,记录了黎族的历史发展,巩固、加强与转变了穿着者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纽带关系。基于织锦、刺绣以及絣染等不同手工织造技艺对传统服饰纹样视觉呈现的包容与限定,包括五大方言在内的海南黎族先民们因地制宜,观物呈像,积累建构了集族群共识性与方言差异性为一体的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视觉呈现体系与图式文本逻辑,阐述了先民们对于物、人和生境周遭间独特的认知与体会,凝结了先民们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智慧与哲思。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已逐渐成为了一种对日常生活经验与社会关系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既是一种感官的伸展,也是一种意识的延续。
周倜,梁惠娥[2](2021)在《1988—2019年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研究综述》文中指出采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新中国成立后海南建省以来近30年海南黎族服饰国内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研究的结构特征、视野聚焦与成果集成,发现研究中的不足与缺失,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思考与展望。分析认为,对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与当前全球化视域下对地域文化的重视、提高文化认同感以及加强国家与区域文化自信的理念相契合,同时有助于黎学研究的深入化与系统化,为黎族物质文化的科学研究、传承与传播提供了多元途径。
谭倚云[3](2020)在《博物馆中的黎族服饰馆藏研究与展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黎族服饰研究是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一个热点,学界已有丰硕成果。本文主要从博物馆收藏的黎族服饰文物与工艺品出发,围绕如何进行馆藏研究及展示,从重构黎族服饰的使用者主体观念与思维方式、使用语境以及结构化进程等角度,尝试探讨一些具有可能性和拓展空间的新思路和取向。
宋哲琦[4](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指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徐玲莹[5](2020)在《海南地区海洋文化与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文中提出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日益成为趋势的今天,对海南地区的海洋文化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并将其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补充现有统编教材、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形成特色学校、培养国民海洋意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新课标提出各地自主开发课程资源、一带一路为海洋文化课程开发带来历史机遇、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海南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有利于海洋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四个方面论述了海南地区的海洋文化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良好背景。文章除绪论与结语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海南地区海洋文化课程资源概述”,首先分别对“课程资源”“海洋文化”“海南地区海洋文化类语文课程资源”三个概念做了界定;其次,按照物质的与精神的两个方面对海南地区的海洋文化进行了分类梳理;接着总结了海南地区海洋文化的实用性、多元性、包容性、外向性、开放性、冒险性等特征;最后分析了海洋文化在海南的地位之高、影响之深。第二部分“海洋文化作为海南地区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的可行性研究”,先对海南的高中语文老师的访谈进行了分析,以了解海南省对海洋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接着分析了海洋文化具有重要的课程资源价值和文化发展价值;最后,论述了海南地区中学利用海洋文化开发地方语文课程资源拥有的各方面优势。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开发海洋文化语文课程资源既有价值又有优势,是势在必行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与核心。第三部分“海洋文化地方教材的开发”,首先制定了教材选篇的原则,包括从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选择材料的典型性与独特性、地方教材与主流教材能否良好结合、教材的排版是否科学、在课业压力下学生是否可以很好地自学等方面考虑;接着,在此原则下编订海洋文化地方教材,对教材的编排结合了初高中必修教材编排规律,考虑了内容上要包含广泛,结构上要编排合理,最终呈现为包含单元设置与具体篇目的教材目录。第四部分“海洋文化作为海南地区语文课程资源的实施设想”,首先制定了课程实施的策略,其中的重点部分在于将其与必修课程相结合,海洋文化教材既可以作为必修课程的补充材料,又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读本,还对地方教材如何与必修教材进度相结合做了具体说明;在制定了课程实施策略后,对课程实施进行了具体实践并反思不足之处,改进完善。文章认为:将海洋文化作为海南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有着很大的意义与价值。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思考开发原则与策略,不断进行实践并反思,不断修改完善。通过本文的探索,希望引起广大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视,也为海南地区的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蒋超伟[6](2020)在《黎族织锦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黎族织锦是海南黎族最具本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也是黎族具有优势的文化资源。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传统的黎族织锦制造手工艺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处于濒危状态。在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黎族织锦的纺染织绣技艺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人们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黎族织锦迎来了新机遇。海南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有力的推动了黎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但是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本课题是黎族织锦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分为五个章节展开论述。通过前期调研归纳出黎族织锦元素的六个方面:面料,图案,色彩,工艺,装饰细节以及传统黎族服饰。分别对各元素一一展开论述,并采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图案样式,染色工艺等,对各元素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总结。第四章从艺术美的角度分析了黎族织锦各元素的特色,进而延伸到内在的民族心理,探讨了其多元的审美取向。通过品牌案例揭示了现代服装审美的重要特征,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黎族织锦各元素现代设计的可行性。最后,以黎族织锦文化特点作为出发点,同时结合国内外优秀民族设计案例等进行分析,进而深入归纳与总结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服装设计方法。在具体的应用实践中,抓住民族主题下各元素的设计要点,可以提高现代服装设计里的民族特色,可以找到适合黎族织锦元素在现代服装应用中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新时代下民族风服饰的发展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需要不断吸纳国内外优秀的民族设计方法,在保护原有民族风貌和内涵的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赋予现代服装恒久的民族的魅力和生命力。
余秋梅[7](2019)在《基于RMP理论的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南岛具有非常丰富和优质的自然旅游资源,其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占据了海南岛旅游资源开发的主导地位。但伴随着各地景区景色同质化现象和游客对文化旅游体验需求的增加,如何挖掘和开发海南本土文化旅游特色产品显得尤为重要。黎族作为海南岛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通过黎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为海南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黎族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性的旅游开发,不仅能够有效丰富海南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提升游客文化体验层次,更能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促进海南获得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坐落于保亭县的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是我国首家挂牌的5A级民族文化型景区,在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选取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参考RMP分析模式,通过文献调研法、实地调查法及问卷调查法、SPSS分析法,对槟榔谷景区黎族非遗旅游资源进行R性分析,对槟榔谷景区市场旅游产品的弹性与游客对产品选择偏好进行M性分析,对槟榔谷景区产品创新与开发现状进行P性分析,从而得出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族非遗旅游资源丰富且产品的转换能力强,文化旅游市场开发应倾向文化创意游、体验游、休闲度假游,产品开发应以品牌化、体验化、多元化为主的开发建议,以适合海南文化旅游市场发展需求。本文对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的研究,不仅能为海南黎族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借鉴,也能为整个海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传承与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样本。
罗文雄[8](2019)在《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性保护研究》文中提出黎族传统织锦工艺,是黎族在长期开发、建设海南岛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门手工技艺。黎族没有文字,依靠织锦图案来记录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一幅黎锦便是一幅黎族的历史画卷。黎族传统织锦技艺及其文化在黎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黎锦在秦汉时期就已闻名于内地,成为敬献历代朝廷的贡品。随着社会的发展,黎族织锦技艺不断得到发展与升华。宋末元初,着名的女纺织革新家黄道婆到崖州城(今海南省三亚市天崖区水南村),跟当地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学成后返回故乡松江府(今上海市)乌泥径,传播和推广黎族的棉纺织技艺,推动了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展。黎锦技艺对促进我国棉纺织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黎族传统的采棉、植棉、弹、纺、染、织、绣等技艺,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代代相传。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海南黎族地区受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冲击,社会变迁速度加快,传统的织锦技艺受到严重冲击,其生存空间不断缩小,生存环境恶化。随着织锦艺人的不断谢世,健在的织锦艺人中相当一部分年事已高,织锦技艺后继乏人,织锦技艺濒临绝境。黎锦技艺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为此,黎族织锦工艺及其文化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2003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十大保护试点项目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10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锦技艺与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时世之变迁及囿于自身的特殊性,在现实中对黎族传统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仍然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黎族及其传统织锦工艺概述,主要阐述海南岛与黎族概况、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历史梳理、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在黎族文化中的地位、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现代价值、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在中国纺织史上的地位、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等,阐明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二是黎族传统织锦工艺流程与变迁,阐述黎族传统的织锦原料、织锦工艺流程,同时阐明随着黎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演变与发展;三是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品及其文化蕴涵,阐述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品的呈现样态、艺术特色、解读织锦纹样与文化蕴涵;四是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状况,通过对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生存环境、织锦技艺传承状况、织锦原料的匮乏与危机、村民观念变迁、保护资金、专业人才、政府立法等方面情况的调查分析,说明在现代大工业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织锦工艺的生存环境恶化,生存空间不断缩小,面对各种问题与挑战,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五是对黎族传统织锦工艺传承性保护的对策与建议,主要是针对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生存环境、存在的各种问题与挑战,从保护原则、法律与政策、保护措施、传承机制、研究与开发利用等方面,寻求切合实际的保护与传承的方法与途径,给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及建议,力图使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为海南国际旅游岛、自由贸易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注入民族文化元素和内涵。
马浩崴[9](2019)在《黎族哈方言传统服饰研究及创新应用 ——以民服饰博物馆馆藏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拥有悠久历史的黎族,其服饰文化内涵也异常丰富。哈方言作为黎族方言支系里面人口最多的一支,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黎族的整体风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就针对哈方言这一支系。哈方言服饰在面料工艺上运用的是黎族传统的黎锦,黎锦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自然能将哈方言服饰衬得精美无比。在服装的装饰上,哈方言服饰上衣下裙巧妙搭配,少量装饰纹样的上衣搭配上满地花纹的筒裙,一松一紧,显得相当和谐。在服装结构上,哈方言上衣男女都为平面十字结构,整个上衣的外形呈T型,简单大方。在对哈方言服饰进行整合研究之后,由此为灵感做出了一些了创新设计,希望能将传统的精髓融合到现代设计中来。
杨锴[10](2018)在《黎族杞方言服饰图案的艺术审美特征及文化价值的研究》文中指出现如今,民族文化对于我们的生活不再是单一、表象性的,而是深层次、多角度地渗透性影响。个性化因素、独特的审美价值是民族文化长久的立足于民族之林中的重要原因,地域特色文化的核心所在;也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对民族服饰的研究意义非凡——是对一个民族的各个领域功能性的梳理与总结。黎族杞方言服饰图案是黎族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结晶,是黎族妇女审美价值观的体现。同时,社会文化形态的发展变化也促使着杞方言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向更深层次的领域延伸,它所表达出的地域民族性和时代性同样也反作用于黎族社会文化形态,二者互为影响。黎族杞方言服饰图案,具有着丰富的服饰文化内涵、非凡的织锦技艺,在黎锦文化中可谓是集大成之所在。本论文采用田野调查研究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其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及文化价值。在对杞方言服饰文化进行研究时,深入分析历史文献资料,结合人类学与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对黎族杞方言女性的服饰图案纹样的艺术审美特征和文化价值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以黎族的历史、文化作为切入点,来解读黎族杞方言图案的审美特征和深刻文化内涵。第一部分,主要从杞方言人所处的地理环境、族称来源、部分的习俗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基本的概述。第二部分,则是根据杞方言传统服饰图案的主要特点,对服饰图案中具有代表性的图案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从杞方言传统服饰图案的审美艺术特征(工艺技术层面、构图形式、色彩搭配等)。第四部分,主要探讨杞方言传统服饰图案的文化价值(节日习俗、历史中的价值所在、传承与保护的价值取向)。第五部分,论述杞方言传统服饰图案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与应用等问题,围绕着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民族服饰图案在设计过程存在的利与弊问题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则是,通过此次的服饰文化研究,对杞方言服饰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及意义及图案纹样的造型、色彩的现代解读方法,以及对未来黎族杞方言服饰图案发展的设计展望。本次研究杞方言服饰图案文化是综合性的、有序的,有助于对杞方言服饰图案文化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另外,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黎族杞方言服饰文化的研究势在必行,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二、黎族服饰文化内涵透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黎族服饰文化内涵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1)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
1.1.2 研究意义 |
1.2 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
1.2.1 研究结构与发展态势 |
1.2.2 成果集成与视野聚焦 |
1.2.3 薄弱之处与研究趋势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问题意识 |
1.3.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问题厘清 |
1.5.1 主要概念 |
1.5.2 研究文本来源 |
1.5.3 研究限制 |
第二章 历史的语境与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 |
2.1 海南黎族之生境 |
2.1.1 海南岛上的黎族 |
2.1.2 族称与支系分布 |
2.2 古代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发生源流 |
2.2.1 辑录中的海南黎族纺织品词源认知 |
2.2.2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图像描摹 |
2.3 近代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风貌呈现 |
2.3.1 资料记载: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的外来视野 |
2.3.2 影像记录:民国至20世纪50年代的国内视角 |
2.3.3 档案记实:20世纪50年代至建省前的国家主导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从技艺到视觉呈现: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呈纹工艺 |
3.1 黎族织锦 |
3.1.1 织锦材料的来源 |
3.1.2 织锦呈纹的关键技术配备 |
3.1.3 织造工艺与纹样视觉呈现 |
3.2 黎族刺绣 |
3.2.1 刺绣的关键技术配备 |
3.2.2 针法与纹样视觉呈现 |
3.3 黎族絣染 |
3.3.1 絣染的关键技术配备 |
3.3.2 絣染工艺与纹样视觉呈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元素分析 |
4.1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元素分类 |
4.1.1 服饰纹样与海南黎族传统服饰 |
4.1.2 基于题材分类的依据与方式 |
4.2 动物类题材纹样元素分析 |
4.2.1 “鸟”元素 |
4.2.2 “虫”元素 |
4.2.3 “两栖动物”元素 |
4.2.4 “水生动物”元素 |
4.2.5 “哺乳动物”元素 |
4.2.6 “家禽家畜”元素 |
4.3 植物类题材纹样元素分析 |
4.3.1 “花卉”元素 |
4.3.2 “草与叶子”元素 |
4.3.3 “树”元素 |
4.3.4 “种子秧苗”元素 |
4.3.5 “果实”元素 |
4.4 器物类题材纹样元素分析 |
4.4.1 “农具猎具”元素 |
4.4.2 “生活用具”元素 |
4.4.3 “设施物品”元素 |
4.5 人物神灵类题材纹样元素分析 |
4.5.1 “人形”元素 |
4.5.2 “人形组合”元素 |
4.5.3 “鬼神兽”元素 |
4.6 景观天象类题材纹样元素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图式分析 |
5.1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分布 |
5.1.1 修饰与围边:海南黎族女子上衣的纹样分布 |
5.1.2 显目与满面:海南黎族女子下裙纹样分布 |
5.1.3 雅致与简易:海南黎族男子服饰纹样分布 |
5.1.4 分段与区块:配饰中的服饰纹样分布 |
5.2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构成 |
5.2.1 并置构成 |
5.2.2 嵌入构成 |
5.2.3 填充构成 |
5.3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典型图式结构分析 |
5.3.1 哈方言:线性秩序的探讨 |
5.3.2 杞方言:空间延伸的思考 |
5.3.3 润方言:围拢填充的想象 |
5.3.4 美孚方言:特异标识的强调 |
5.3.5 赛方言:首尾相隔的点睛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设色配搭 |
6.1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色彩研究的前提 |
6.2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色彩风格 |
6.2.1 哈方言服饰纹样色彩数据分析 |
6.2.2 杞方言服饰纹样色彩数据分析 |
6.2.3 润方言服饰纹样色彩数据分析 |
6.2.4 美孚方言服饰纹样色彩数据分析 |
6.2.5 赛方言服饰纹样色彩数据分析 |
6.3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典型配色模式 |
6.3.1 主“红”而配:哈方言传统服饰纹样的典型配色模式 |
6.3.2 锦上添“花”:杞方言传统服饰纹样的典型配色模式 |
6.3.3 调和空混:润方言传统服饰纹样的典型配色模式 |
6.3.4 留白显纹:美孚方言传统服饰纹样的典型配色模式 |
6.3.5 多彩缀之:赛方言传统服饰纹样的典型配色模式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多维化解读 |
7.1 纹样的发生维度:因地制宜的造物观念 |
7.1.1 实践发展中的摸索 |
7.1.2 自然周遭中的呈现 |
7.1.3 记事表意中的憧憬 |
7.2 纹样的固化维度:以“人”为本的生存智慧 |
7.2.1 “人形纹”中的“人本自我” |
7.2.2 “人形纹”中的“人本生活” |
7.2.3 “人形纹”中的“人化意识” |
7.3 纹样的表意维度:纹样传承中的认同价值 |
7.3.1 “物神崇拜”下的信仰认同 |
7.3.2 “历史记忆”下的祖先认同 |
7.3.3 “视觉共识”下的文化认同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片引索 |
表格引索 |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B: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及归母品信息(田野采集) |
图表1 哈方言传统服饰纹样归母品信息一览 |
图表2 杞方言传统服饰纹样归母品信息一览 |
图表3 润方言传统服饰纹样归母品信息一览 |
图表4 美孚方言传统服饰纹样归母品信息一览 |
图表5 赛方言传统服饰纹样归母品信息一览 |
附录 C: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色彩提取数据(田野采集) |
图表1 哈方言传统服饰纹样色彩提取 |
图表2 杞方言传统服饰纹样色彩提取 |
图表3 润方言传统服饰纹样色彩提取 |
图表4 美孚方言传统服饰纹样色彩提取 |
图表5 赛方言传统服饰纹样色彩提取 |
(2)1988—2019年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结构与发展态势 |
2 成果集成与视野聚焦 |
2.1 文化热潮与社会文化转型下的探索性研究 |
2.2 政策扶持下多视角、多层次的探究性研究 |
2.3 后申遗时期的现代化转型与回归本原的观照 |
3 薄弱之处与未来方向 |
3.1 研究内容的专门化梳理 |
3.2 研究范畴的多层级覆盖 |
3.3 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的“激活”和“再生” |
3.4 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转化 |
4 结语 |
(3)博物馆中的黎族服饰馆藏研究与展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黎族服饰馆藏研究与视角转换 |
二、重构观念与思维方式 |
三、重构使用语境 |
四、重构结构化进程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5)海南地区海洋文化与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新课改要求改变课程内容,增强教育针对性 |
(二)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各地自主开发课程资源 |
(三)一带一路带来历史机遇 |
(四)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 |
(五)海南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
二、研究现状 |
(一)海洋文化的研究现状 |
(二)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一)教材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三)学生方面 |
(四)学校方面 |
(五)国家方面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地考察法 |
(三)对话访谈法 |
第一章 海南地区海洋文化课程资源概述 |
一 概念界定 |
(一)课程资源 |
(二)海洋文化 |
(三)海南地区海洋文化类高中语文课程资源 |
二 海南地区海洋文化的风貌 |
(一)物质文化 |
(二)精神文化 |
三 海南地区海洋文化的特征 |
(一)实用性 |
(二)多元性 |
(三)包容性 |
(四)外向性 |
(五)开放性 |
(六)冒险性 |
四 海洋文化在海南的地位及影响 |
(一)地位 |
(二)影响 |
第二章 海洋文化作为海南地区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的可行性研究 |
一 海南省对海洋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
二 利用海南地区海洋文化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价值 |
(一)具有重要的课程资源价值 |
(二)具有重要的文化发展价值 |
三 海南地区中学利用海洋文化开发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优势 |
(一)地理优势 |
(二)贴近生活 |
(三)政策支持 |
第三章 海洋文化地方教材的开发 |
一 选篇原则 |
(一)符合学生智力发展规律 |
(二)精选典型材料 |
(三)与主流教材相结合 |
(四)多元化呈现 |
(五)方便学生自学 |
二 教材目录及编排说明 |
(一)初高中必修教材单元设置分析 |
(二)海南地区海洋文化地方教材单元设置 |
第四章 海洋文化作为海南地区语文课程资源的实施设想 |
一 课程实施的策略 |
(一)以学生为主体 |
(二)与必修课程相结合 |
(三)多元化学习课堂 |
(四)教学目标与课标、考纲一致 |
二 教学设计举例及教学反思 |
(一)案例设计举隅 |
(二)教学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黎族织锦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 研究思路与文章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文章框架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难点和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黎族织锦概况 |
2.1 黎族及织锦的地域环境 |
2.2 黎族织锦的历史沿革 |
2.3 黎族织锦的文化内涵 |
第三章 黎族织锦元素的特点分析 |
3.1 黎族织锦的图案元素 |
3.2 黎族织锦的工艺元素 |
3.3 黎族服饰以及装饰元素 |
第四章 黎族织锦元素美学分析以及与现代服装审美的关系 |
4.1 黎族织锦元素的美学特征分析 |
4.1.1 黎族织锦图案的形式美 |
4.1.2 黎族织锦图案的布局美 |
4.1.3 黎族织锦的色彩美 |
4.1.4 黎族织锦的工艺美 |
4.1.5 黎族织锦的内涵美 |
4.2 黎族织锦多元的审美取向 |
4.2.1 原始思维下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宗崇拜 |
4.2.2 汉民族文化的影响 |
4.2.3 审美不断发展的黎锦 |
4.3 海南黎族织锦元素与现代时尚审美的关系 |
4.3.1 现代服装设计的审美倾向 |
4.3.2 黎族织锦的现代性倾向 |
第五章 黎族织锦元素的服装应用 |
5.1 黎族织锦元素应用现状 |
5.2 民族元素在东西方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
5.3 民族服饰设计流程 |
5.3.1 民族服饰设计流程图 |
5.3.2 民族主题的常用设计方法 |
5.4 黎族织锦元素在现代服装应用中的设计要求 |
5.4.1 兼顾现代性与黎族美学 |
5.4.2 尊重民族内涵的同时增添时代意义 |
5.5 黎族织锦元素的应用案例 |
5.5.1 灵感来源 |
5.5.2 黎族织锦元素的提取与应用 |
5.5.3 成衣效果 |
5.6 黎族织锦元素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及意义 |
5.6.1 黎族织锦元素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 |
5.6.2 黎族织锦元素对现代服装设计的意义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基于RMP理论的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互动研究 |
1.2.2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互动研究 |
1.2.3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研究综述 |
1.2.4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述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非遗旅游产品开发相关概念 |
1.4.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
1.4.2 非遗旅游的相关概念 |
1.5 理论基础 |
1.5.1 昂普(RMP)分析理论 |
1.5.2 体验经济理论 |
1.5.3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章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族非遗旅游R性分析 |
2.1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族非遗旅游的资源概况 |
2.1.1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族世界级非遗旅游资源 |
2.1.2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族国家级非遗旅游资源 |
2.1.3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族省级非遗旅游资源 |
2.2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族非遗旅游资源分类 |
2.3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族非遗旅游资源评价 |
第3章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族非遗旅游M性分析 |
3.1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游客人口统计特征 |
3.2 游客对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族非遗的认知 |
3.3 游客对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族非遗类型的偏好 |
3.4 游客对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族非遗旅游开发的态度 |
3.5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游客接待量与景区收入状况分析 |
第4章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族非遗旅游P性分析 |
4.1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族非遗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
4.2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族非遗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基于RMP分析的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族非遗旅游开发建议 |
5.1 槟榔谷景区黎族非遗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议 |
5.1.1 保护性开发 |
5.1.2 体验性开发 |
5.1.3 突出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开发 |
5.2 槟榔谷景区黎族非遗旅游市场开发建议 |
5.2.1 树立景区黎族非遗旅游产品品牌意识 |
5.2.2 提高市场营销针对性 |
5.3 槟榔谷景区黎族非遗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
5.3.1 对槟榔谷景区原有黎族非遗旅游产品进行升级改造 |
5.3.2 多元化开发槟榔谷景区黎族非遗旅游产品 |
5.3.3 依据民族旅游资源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发黎族非遗旅游产品 |
5.3.4 增加高科技技术在黎族非遗旅游中的应用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学术前史 |
(一)西周至清代黎族传统织锦文化史料记载与研究 |
(二)民国时期黎族传统织锦文化研究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黎族传统织锦文化研究 |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
(五)成绩与问题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田野调查法 |
(二)文献分析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五、研究创新 |
(一)对黎族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与内容拓展 |
(二)点面结合的多维度观察与阐释 |
六、相关问题说明 |
(一)主要概念 |
(二)调查点概况 第一章 黎族及其传统织锦工艺概述 |
一、海南岛自然环境 |
(一)位置与地貌 |
(二)气候 |
(三)自然资源 |
二、黎族概况 |
(一)族称与族源 |
(二)各支系分布概况 |
(三)文化习俗 |
(四)社会经济 |
三、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历史梳理 |
(一)新石器时代的纺织技术 |
(二)秦代至民国时期的黎族纺织技术 |
四、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在黎族文化中的地位 |
(一)织锦与妇女 |
(二)民族精神家园 |
(三)人定胜天的理念 |
(四)人纹艺术化 |
五、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现代价值 |
(一)历史价值 |
(二)文化价值 |
(三)艺术价值 |
(四)科研价值 |
(五)社会价值 |
(六)精神价值 |
(七)教育价值 |
(八)文化交流价值 |
(九)经济价值 |
六、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在中国纺织史上的地位 |
(一)黎锦织造技艺是我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
(二)黎锦织造技艺推动江南棉纺织业发展 |
(三)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 |
(四)黎锦织造技艺弥补了我国棉织锦技艺的空白 第二章 黎族传统织锦工艺流程及其变迁 |
一、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原料 |
(一)麻类纤维 |
(二)棉纤维 |
(三)动物纤维——蚕丝 |
(四)其他原料 |
二、织造工具及其功能 |
(一)腰织机构造及功能 |
(二)脚踏坐式织机构造及功能 |
三、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流程 |
(一)麻类纤维加工 |
(二)棉类纤维加工 |
(三)纺纱 |
(四)导纱 |
(五)上浆 |
(六)染色(纱) |
(七)上机 |
(八)织造技艺 |
(九)刺绣技艺 |
四、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变迁 |
(一)黎锦织造原料变迁 |
(二)黎锦织造技艺发展 |
(三)黎锦图案变迁 |
(四)黎锦功能变迁 |
(五)黎锦织造技艺传承方式变迁 第三章 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品及其文化蕴涵 |
一、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品的呈现样态 |
(一)服饰 |
(二)锦被 |
二、黎锦的艺术文化特色 |
(一)黎锦图案艺术特点 |
(二)黎锦图案艺术风格 |
三、黎锦纹样与文化蕴涵 |
(一)纹样种类 |
(二)文化蕴涵 第四章 黎族传统织锦工艺传承的现实困境 |
一、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实践 |
(一)传承所 |
(二)黎锦合作社(公司) |
二、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困境 |
(一)织锦艺人年事已高 |
(二)年轻传承主体流失 |
三、黎族传统织锦原材料危机 |
(一)纤维原料 |
(二)染色原料 |
四、黎族村民及传统织锦艺人的观念变迁 |
(一)55岁以上人群(女性)的观念 |
(二)30~55 岁人群(女性)的观念 |
(三)30岁以下人群(女性)的观念 |
五、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品的生存困境 |
(一)生存环境受到冲击、毁坏 |
(二)收藏机构保存条件差、设备落后 |
六、保护与传承的资金及人才的匮乏 |
(一)保护与传承资金的匮乏 |
(二)缺乏专业人才 |
七、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的滞后 第五章 黎族传统织锦工艺传承性保护的对策 |
一、传承性保护的基本原则 |
(一)原真性保护 |
(二)整体性保护 |
(三)可持续性保护 |
(四)可解读性保护 |
二、传承性保护的法律保障 |
(一)立法保护 |
(二)依法保护 |
三、出台传承性保护的具体措施 |
(一)加强调查研究 |
(二)保护黎锦织造技艺的生存环境 |
(三)保护传承主体 |
(四)数字化技术保护 |
(五)原材料基地建设 |
(六)保护物化的各类黎锦 |
(七)加大保护资金投入 |
(八)加强人才培养 |
(九)加强黎锦织造技艺保护的宣传力度 |
四、构建传承性保护的有效机制 |
(一)完善管理机构 |
(二)建立织锦培训基地 |
(三)建立传承人培养机制 |
(四)黎锦织造技艺普及教育 |
(五)传承性保护与开发利用 |
(六)博物馆保护与展示 |
(七)建立知识产权制度 |
(八)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 |
(九)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B 田野调查提纲 |
(9)黎族哈方言传统服饰研究及创新应用 ——以民服饰博物馆馆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黎族哈方言服装的研究背景与现状 |
1.2 黎族哈方言服装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黎族哈方言服装研究的创新点、重点、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
1.4 黎族哈方言服装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黎族哈方言服装结构 |
2.1 黎族哈方言服装概述 |
2.2 哈方言女子服装结构 |
2.3 哈方言男子服装结构 |
第3章 黎族哈方言服装的色彩、装饰、纹样及材质工艺 |
3.1 黎族哈方言服装色彩及装饰纹样概述 |
3.2 黎族哈方言传统服装的色彩 |
3.2.1 黎族哈方言传统上衣的色彩搭配 |
3.2.2 黎族哈方言传统下装的 |
3.3 黎族哈方言传统服装的装饰 |
3.3.1 黎族哈方言传统上衣的装饰特色 |
3.3.2 黎族哈方言传统下装的装饰特色 |
3.3.3 黎族哈方言传统服装的装饰纹样 |
3.4 黎族哈方言服装的材质工艺 |
第4章 黎族哈方言服装创新设计运用 |
4.1 黎族哈方言服装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4.2 黎族哈方言服装与创新设计运用 |
4.2.1 黎族哈方言服装材质的运用 |
4.2.2 黎族哈方言服饰结构的运用 |
4.3 黎族哈方言服装的创新设计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本文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黎族杞方言服饰图案的艺术审美特征及文化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论题的提出及意义 |
二 论题研究现状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
(一) 以田野考察和文献记载为主要内容的着作 |
(二) 以黎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着作及图片为主的着作 |
三 论题研究的方法 |
(一) 调查研究法 |
(二) 文献分析法 |
(三) 田野调查法 |
四 论题的理论架构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步骤 |
五 论题研究的预期结果 |
六 研究的范围与限制 |
(一) 研究的范围 |
(二) 研究的限制 |
第一章 杞方言传统服饰发展的概述及民俗文化 |
第一节 黎族杞方言人群居住的地理环境 |
第二节 杞方言服饰传统历史文化追述 |
(一) 黎族杞方言的文献记载 |
(二) 黎族杞方言的神话传说 |
第三节 民俗文化—史图博先生早期的调查 |
第二章 杞方言传统服饰图案的主要类型 |
第一节 服饰图案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各类型的杞方言服饰样式对比 |
(一) 不同类型的杞方言地区女性服饰图案的特点比对 |
第三节 杞方言服饰中的图案分类 |
(一) 物形图案—人形纹 |
(二) 动物图案—鸟纹 |
(三) 植物图案—卍字纹 |
(四) 生活工具图案—篾齿纹 |
第三章 杞方言传统服饰图案的审美艺术特征 |
第一节 杞方言传统服饰图案的审美取向 |
第二节 外来文化对杞方言服饰图案的审美冲击 |
第三节 杞方言传统服饰图案的审美艺术特征 |
(一) 工艺精美、图形独特 |
(二) 构图巧妙、主次鲜明、表现力强 |
(三) 明快素雅、秀丽和谐的颜色对比 |
第四章 黎族传统服饰图案中的多元文化 |
第一节 服饰文化中的多元文化—文化艺术价值 |
第二节 服饰文化中的多元文化—社会历史价值 |
第三节 服饰文化中的多元文化—传承实用价值 |
第五章 杞方言传统服饰图案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与应用 |
第一节 杞方言传统服饰图案在现代社会中影响 |
第二节 杞方言传统服饰图案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契机 |
第三节 杞方言传统服饰图案在旅游产品中的设计原则 |
(一) 简洁设计,回归本源 |
(二) 合理想象,再造 |
(三) 维度的转换、遵循内心的侘寂之美 |
结语 |
附录 访谈记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黎族服饰文化内涵透视(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研究[D]. 周倜. 江南大学, 2021
- [2]1988—2019年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研究综述[J]. 周倜,梁惠娥. 服装学报, 2021(05)
- [3]博物馆中的黎族服饰馆藏研究与展示[J]. 谭倚云. 中国民族博览, 2020(14)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5]海南地区海洋文化与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 徐玲莹.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黎族织锦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蒋超伟. 东华大学, 2020(01)
- [7]基于RMP理论的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 余秋梅.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2019(01)
- [8]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性保护研究[D]. 罗文雄.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9]黎族哈方言传统服饰研究及创新应用 ——以民服饰博物馆馆藏为例[D]. 马浩崴. 北京服装学院, 2019(03)
- [10]黎族杞方言服饰图案的艺术审美特征及文化价值的研究[D]. 杨锴. 海南师范大学, 2018(02)
标签:黎族论文; 文化论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中国服饰论文; 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