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破坏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砖石古塔,地震破坏机理,有限元
地震破坏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华,张成[1](2019)在《砖石古塔地震破坏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小雁塔为例,确定小雁塔的几何尺寸和材料特性,利用ANSYS分析软件中的solid95实体单元构建小雁塔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和地震响应分析,探讨了砖石古塔在历史地震中的破坏机理。(本文来源于《地产》期刊2019年12期)
高峰[2](2019)在《RC框架结构扭转效应及梁柱节点地震破坏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框架结构因其良好的抗震性能和灵活的平面布置而广泛用于如学校、医院和办公楼等公共建筑中。空间布置灵活常导致结构平面不规则,较大的偏心率增加了结构的扭转效应,地震中加重了框架结构的震害。地震中框架结构首层梁柱节点容易发生剪切破坏,在较大地震作用下,角柱边柱节点区域先于中柱节点发生破坏。因此对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规律和节点区域破坏机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以四栋框架结构扭转震害为例,着重分析了平面不规则对结构抗震能力的影响。然后从平面不规则判定准则、抗扭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叁个方面,比较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LL-7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关于控制结构扭转条文的变革。继而以汶川地震中四川省剑阁县行政中心政府办公楼为原型,设计了一系列不同偏心率框架结构模型,并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进行了结构设计,通过Abaqus建立了相应数值模型并进行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并考虑到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扭转效应的不利影响,建立了填充墙有限元模型,进而研究偏心框架结构的扭转效应规律和其抗震性能。同时以芦山中学框架教学楼为例,针对在不同强度等级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首层梁柱节点应力分布规律、不同类型梁柱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破坏状态的异同和节点区域水平箍筋体积配箍率对首层框架结构节点区域破坏情况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获得以下研究成果:一是探究了偏心率对结构层间位移角和层扭转角的影响,基于本文设置的工况,量化偏心率增加值对结构层间位移角和层间扭转角的影响程度;二是基于ABAQUS弹塑性损伤模型分析不同偏心程度的框架结构抗震薄弱位置,分析偏心率对薄弱层框架角柱、边柱和中柱叁种类型柱破坏状态的影响,量化偏心率的增加对这叁种类型柱最大压应变的影响程度;叁是提出增大角柱截面尺寸和提升角柱混凝土强度来提高角柱的抗侧刚度和承载力,进而提升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扭能力,量化分析了两种方法对不同偏心程度结构的抗扭能力和抗震性能影响程度;四是研究框架结构首层梁柱节点在不同强度等级地震作用下应力的分布规律和不同类型梁柱节点破坏状态的异同,并量化分析节点区域的水平箍筋体积配箍率对梁柱节点破坏状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汪发武[3](2019)在《地震诱发的高速远程滑坡过程中土结构破坏和土粒子破碎引起的两种不同的液化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地震诱发的高速远程滑坡的液化机理。通过排水和不排水环剪的对比试验,以及对地震诱发的不同类型的滑坡实例的现场调查,考察了土结构破坏和土粒子破碎产生的滑动带液化的不同机理。土结构破坏引起的液化在滑坡发生时即可产生,而土粒子破碎引起的液化需要在滑动过程中产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滑动带向滑体内的扩展模型,并分析了两种液化机理引起的滑坡体形态的差异。本文的独到之处在于揭示了土粒子破碎对高速远程滑坡的重要影响,强调了在滑坡灾害预测研究中必须同等重视滑坡体结构和土粒子易破碎性的调查分析。(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怀兵[4](2018)在《地震诱发玉树堆积层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是诱发滑坡的一种重要因素,而堆积层滑坡作为滑坡类型的一种,具有分布广、爆发频率高、危害性大等特点,因而分析总结地震因素下堆积层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对堆积层滑坡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震后调查,采用数值模拟分析了地震作用下玉树0#滑坡堆积层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本文可为高烈度地震区堆积层滑坡的治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咨询》期刊2018年11期)
许经圆[5](2018)在《降雨及地震条件下贵州龙洞坡古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与破坏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及降雨是诱发边坡失稳破坏的两大常见诱因,但这两者的诱发机理完全不同,因此,深入研究降雨、地震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基于Geostudio软件分别建立了降雨入渗、地震作用及降雨-地震耦合作用下的数值分析模型来研究龙洞坡古滑坡的稳定性,并利用这些模型进行龙洞坡古滑坡的失稳破坏机理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龙洞坡古滑坡的自然地理与地质条件,分析了古滑坡的基本现状及潜在诱发因素。建立了自然状态下的龙洞坡古滑坡数值分析计算模型,并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古滑坡在自然条件下处于安全状态,但古滑坡所在的贵州思南县属于降雨地震多发地带,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古滑坡在降雨、地震及两者耦合作用下的稳定性。2、研究了不同降雨特性下古滑坡的稳定性及渗流场:(1)结合当地降雨记录,研究了正态分布型、递减型、等强型这叁种降雨类型对古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关系。(2)计算了四种降雨强度(20mm/h,50mm/h,87.1mm/h,133.0mm/h)作用48小时过程中古滑坡的渗流场、稳定性及位移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降雨作用下古滑坡的破坏机理。3、研究了不同地震波特性作用下龙洞坡古滑坡的稳定性及变形特征:(1)研究了 El-Centro波、唐山地震波以及Taft波这叁种典型地震波作用过程中古滑坡的动力响应规律及稳定性。(2)基于当地地震条件,计算并比较了地震波峰值加速度分别为0.05g、0.1g、0.2g、0.4g时古滑坡的变形特征及稳定性,并分析了地震作用下古滑坡的破坏机理。4、研究了降雨-地震耦合作用下龙洞坡古滑坡的稳定性:(1)在降雨量相同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类型、不同峰值加速度的地震作用对古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及破坏特征。(2)在相同的地震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和不同降雨历时的降雨入渗对古滑坡稳定性影响及破坏规律。(3)对比单一工况,分析了降雨-地震耦合作用下古滑坡的破坏机理。(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6-30)
邱洪志,崔云,孔纪名[6](2018)在《降雨作用下地震损伤斜坡破坏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导致斜坡岩体产生裂隙,岩体裂隙的存在为不稳定斜坡再次发生灾害提供了条件。降雨渗入到损伤斜坡裂隙中,使斜坡岩体强度降低,进而诱发大规模地质灾害。根据损伤力学理论,考虑岩体损伤与降雨入渗流的作用,基于FLAC~(3D)自定义损伤本构的二次开发,利用C++开发环境建立裂隙岩体的损伤本构模型。结合都江堰叁溪村滑坡的成灾特征,运用开发的损伤本构模型,分析降雨入渗过程中斜坡内孔压场的分布规律及其破坏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在降雨初期,斜坡到达完全饱和之前,有效应力变化幅度很大,斜坡内不同岩性岩体交界面位置的孔隙水压力值较大;地形陡峭的浅层岩体最先达到剪切破坏状态,随着降雨入渗时间增加,屈服范围逐渐向斜坡内部扩大,并且在斜坡的后部出现拉伸屈服破坏。降雨入渗强度在降雨前期对斜坡内的有效应力影响较大,当斜坡到达完全饱和之后,对有效应力的影响很小。(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则扬[7](2018)在《地震作用下水下隧道破坏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下隧道的修建产生了巨大社会经济效应。但由于水下隧道所处的地质环境复杂,地震作用下水下隧道的破坏机理一直困扰着岩土工程师,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地震作用下液化区与非液化区水下隧道的破坏机理。(1)考虑混凝土在地震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损伤累计,基于Mazars损伤理论,在D-P本构模型基础上,提出了考虑混凝土损伤的处理方法。在FLAC~(3D)平台上实现了非线性混凝土损伤动力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并通过了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收敛性较好,计算结果与实验数值契合度高,且破坏形式与实验高度吻合。开发的非线性混凝土损伤模型可为实际工程中的地震灾害评估提供支持。(2)运用开发的损伤模型,对非液化区的水下隧道破坏机理进行研究。从基岩底部同时输入压缩波和剪切波,着力于研究隧道衬砌在地震响应下初始损伤的薄弱点,以及损伤拓展的过程。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隧道的损伤最先始于断面的拱脚与拱底,之后损伤区域逐渐向上发展、贯通,导致隧道的破坏。(3)针对液化区水下隧道的破坏机理,本节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局部穿越液化土层中的盾构隧道进行纵向叁维数值分析,从基岩底部同时输入压缩波和剪切波,研究双向地震波激励条件下土层液化对盾构隧道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土层液化上浮使该处隧道衬砌结构产生相对较大的上浮位移,而处于非液化部位的隧道衬砌结构的位移量较小,使隧道沿纵向产生较大的弯矩。隧道上浮最严重断面顶部受拉,底部受压,顶部所受拉应力远超过了衬砌的设计抗拉强度,可见受拉破坏才是液化导致隧道破坏的真正主导因素。(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张岩[8](2018)在《砌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与倒塌判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历次大地震震后发现砌体结构普遍破坏严重,研究砌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成为必要。由于试验条件的局限,且正值有限元分析的兴起,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砌体结构整体的地震响应成为主流方法之一。本文为了研究砌体结构的地震响应,先从砌体结构的基本单元——单片墙的力学性能着手研究。通过借用前边学者的试验结果,建立相同条件下的单片墙有限元模型,利用LS-DYNA软件对该结构承受水平单调荷载下的情况建模计算,进行了试验与数值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证明了模型及接触算法的有效性,奠定了该有限元模型在后续研究中得到合理结果的基础。之后依据力学原理对该结构的反力——位移曲线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描述了各阶段的特点及进入各阶段的标志。其后建立了承受大小不同竖向荷载下墙体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力学分析,证明了增大竖向压力可以提高墙体抗剪承载能力。对于承受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墙体,建立了叁类不同墙体(不同开洞位置),对比分析了墙体的反力——位移曲线,从曲线中得出在该加载过程这几类墙体产生刚度退化与承载能力下降的现象,详细解释了造成刚度退化与承载能力下降的原因,并得出墙体开洞不利于墙体的抗震能力。基于对单片墙体合理的验证结果,本文利用分离式方法建立了叁层无加固与构造柱加固的砌体结构的两类叁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施加设防地震波,对模型进行有限元计算,定性地分析了加载结束后结构的破坏情况,定量地分析了纵横墙面内、面外位移以及结构的层间位移。结果表明,对于两类砌体结构,其顶层在该地震作用下破坏程度均高于底层;由于构造柱的加固作用,有构造柱的砌体结构整体性较好,破坏程度较轻,明显减小了纵横墙以及结构层间的变形。由破坏情况与变形参数,依据《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与《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对结构的破坏模式及安全性进行了评定,得出未加固砌体结构在加载结束后顶层破坏模式为倒塌破坏,且顶层不适合继续承载,构造柱加固的砌体结构顶层破坏模式为中等破坏,且结构顶层可以继续承受地震荷载,直到不满足规范限值。最终得出加固的砌体结构能有效提高地震承载能力。(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少华,田长和[9](2018)在《地震作用下典型堆积体滑坡承载能力与破坏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峡库区典型堆积体滑坡张家湾滑坡为例,结合野外勘察资料,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和突变理论的应用,对该边坡地震条件下的位移响应、极限承载能力和渐进破坏模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突变理论,得到张家湾滑坡抗震能力为0.17 g,且随着地震作用的加强,其变形和破坏模式发生变化:坏模式由原潜在牵引式滑移变为伴随着潜在的牵引滑移,次生坡表坍塌的破坏形式,该结论与传统的有限元塑性区分析结果一致,验证了突变理论在判断滑坡破坏机理中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8年09期)
王举,杨风威,唐旭[10](2017)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含节理岩质边坡的破坏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汶川地震为背景,采用UDEC数值模拟,以什邡八角镇实测的"5.12"汶川地震波作为原始波形,对地震荷载作用下,含一条节理面岩质边坡滑移、拉裂破坏的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石边坡破坏模式为块体沿节理面的滑移破坏,并伴随着上方岩体拉裂破坏;节理刚度主要影响边坡前期相对位移大小及塑性区的产生,其后期拉裂区的扩展模式基本是一致的;节理面倾角较小时,边坡岩体仅在节理与坡顶、坡面交叉区域产生小范围的拉裂破坏,随着倾角的增大,边坡的相对位移及拉裂塑性区都显着增大。(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地震破坏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框架结构因其良好的抗震性能和灵活的平面布置而广泛用于如学校、医院和办公楼等公共建筑中。空间布置灵活常导致结构平面不规则,较大的偏心率增加了结构的扭转效应,地震中加重了框架结构的震害。地震中框架结构首层梁柱节点容易发生剪切破坏,在较大地震作用下,角柱边柱节点区域先于中柱节点发生破坏。因此对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规律和节点区域破坏机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以四栋框架结构扭转震害为例,着重分析了平面不规则对结构抗震能力的影响。然后从平面不规则判定准则、抗扭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叁个方面,比较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LL-7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关于控制结构扭转条文的变革。继而以汶川地震中四川省剑阁县行政中心政府办公楼为原型,设计了一系列不同偏心率框架结构模型,并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进行了结构设计,通过Abaqus建立了相应数值模型并进行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并考虑到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扭转效应的不利影响,建立了填充墙有限元模型,进而研究偏心框架结构的扭转效应规律和其抗震性能。同时以芦山中学框架教学楼为例,针对在不同强度等级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首层梁柱节点应力分布规律、不同类型梁柱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破坏状态的异同和节点区域水平箍筋体积配箍率对首层框架结构节点区域破坏情况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获得以下研究成果:一是探究了偏心率对结构层间位移角和层扭转角的影响,基于本文设置的工况,量化偏心率增加值对结构层间位移角和层间扭转角的影响程度;二是基于ABAQUS弹塑性损伤模型分析不同偏心程度的框架结构抗震薄弱位置,分析偏心率对薄弱层框架角柱、边柱和中柱叁种类型柱破坏状态的影响,量化偏心率的增加对这叁种类型柱最大压应变的影响程度;叁是提出增大角柱截面尺寸和提升角柱混凝土强度来提高角柱的抗侧刚度和承载力,进而提升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扭能力,量化分析了两种方法对不同偏心程度结构的抗扭能力和抗震性能影响程度;四是研究框架结构首层梁柱节点在不同强度等级地震作用下应力的分布规律和不同类型梁柱节点破坏状态的异同,并量化分析节点区域的水平箍筋体积配箍率对梁柱节点破坏状态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破坏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华,张成.砖石古塔地震破坏机理研究[J].地产.2019
[2].高峰.RC框架结构扭转效应及梁柱节点地震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
[3].汪发武.地震诱发的高速远程滑坡过程中土结构破坏和土粒子破碎引起的两种不同的液化机理[J].工程地质学报.2019
[4].李怀兵.地震诱发玉树堆积层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浅析[J].中国工程咨询.2018
[5].许经圆.降雨及地震条件下贵州龙洞坡古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与破坏机理研究[D].厦门大学.2018
[6].邱洪志,崔云,孔纪名.降雨作用下地震损伤斜坡破坏机理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8
[7].张则扬.地震作用下水下隧道破坏机理[D].大连理工大学.2018
[8].张岩.砌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与倒塌判定[D].太原理工大学.2018
[9].王少华,田长和.地震作用下典型堆积体滑坡承载能力与破坏机理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
[10].王举,杨风威,唐旭.地震荷载作用下含节理岩质边坡的破坏机理[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