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加快我国奶产业发展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叶琳[1](2021)在《陕西Y公司奶山羊乳制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刘浩[2](2021)在《我国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奶料比测算及区位差异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奶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国家高度重视奶业发展,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实施奶业振兴,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断推进,奶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布局不断优化,2020年奶牛规模化比率达到67%,TMR普及率达到90%以上,奶业主产省原料奶产量占到全国的80%以上。然而,我国养殖积极性低,原料奶供给不足严重影响奶业持续健康发展,连续多年我国奶源自给率跌破70%,近十年奶牛存栏减少了15%,市场预警机制缺失,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需解决。测算规模牧场的奶料比,并探究奶料比区域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对于优化奶牛养殖结构,缩小区域差距,完善我国原料奶定价机制,促进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对国内外奶料比的研究现状,猪粮比、蛋料比的发展现状以及原料奶价格和饲料价格的进行了文献综述,利用670家规模牧场的面板数据及相关统计数据,首先分析全国和五大奶业产区规模化牧场奶牛养殖饲料结构和成本构成情况,基于成本角度,确定玉米、豆粕、青贮玉米和苜蓿草的价格权重分别为27%、17%、30%、26%,不同奶业产区权重各异。其次,在分析玉米、大豆、玉米青贮以及苜蓿草的价格与原料奶价格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全国和五大奶业产区的奶料比模型,测算出其奶料比值,全国奶料比平均值为2.11,处于中水平奶料比(1.5—2.5)层次,五大奶业产区奶料比值具有明显差异,南方产区奶料比值最高,华北产区最低,都呈向好发展趋势。最后,分析判断了不同产区奶料比差异的原因,研究认为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奶料比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优质青贮玉米、苜蓿草等在重要饲草的种植面积,对农牧交错地带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加快形成我国饲草产业现代化体系,保证饲料有效供给,稳定养殖成本。第二,不断完善我国奶业市场监测体系,利用奶料比良好的价格和市场预测能力,构建基于奶料比的奶业市场预警机制,定期发布奶料比,给行业和市场提供参考。第三,多举措缩小奶料比区域差异,政策上,要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打破省际贸易壁垒,促进资源跨区域调配;技术上,加强我国冷链物流运输体系建设,对生产要素及相关农产品产品区域流动性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南方产区要发展多种模式奶牛养殖,减少原料奶预期调配压力,促进区域奶业可持续发展。
肖湘怡[3](2021)在《城市居民牛奶认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正加快进入营养健康需求新阶段,牛奶成为各国改善国民膳食和营养的重要抓手,虽然近年来我国奶类消费增长迅速,但居民人均奶类消费量仍不足且明显低于营养标准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居民对食物的膳食知识知晓率普遍较低,尤其在面对国内牛奶产品众多、市场信息混杂时容易出现困惑甚至偏差,从而影响营养、安全、经济地消费牛奶,而改变居民对食物的认知能显着改变居民食物消费选择和营养摄入。因此,基于上述背景,提高居民对牛奶的正确认知以促进国民科学理性地消费牛奶对个人改善膳食结构、对国家实现“健康中国”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研究以经济学、营养学交叉学科理论为指导,从消费者行为视角出发,基于2020年北京和重庆两地6个代表性辖区开展微观实地调研所获得的351份有效问卷,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基础上,沿着“现状描述—实证分析—政策建议”思路,以期为促进国民奶类消费、企业有目标生产提供参考建议。首先,构建牛奶认知测度量表,采用迭代因子法衡量牛奶认知以分析我国城市居民牛奶概念、特征、营养认知水平现状,并对牛奶消费行为描述性分析。研究表明:(1)样本地区城市居民牛奶总体认知水平普遍较低,牛奶认知均值仅达55.60,分维度看,特征认知水平最高,概念认知水平次之,营养认知水平最低。基于子样本,重庆地区居民牛奶认知低于两个样本城市的平均水平,而北京地区居民对牛奶认知处于两个样本城市平均水平之上。(2)鲜牛奶和常温奶二者已普遍成为居民日常饮用的奶类品种,二者日均消费量分别达到116.55 ml、86.91 ml,但摄入量仍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水平。随后,采用Probit和Tobit模型分析牛奶认知对居民消费参与决策和数量决策的影响,同时选用工具变量法构建IV-Probit和IV-Tobit模型对结果进行内生性检验,再采用替换自变量和改变计量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1)居民牛奶认知对牛奶消费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在10%显着水平下,牛奶认知每提高1单位,消费者选择鲜牛奶的概率提高0.6%,在1%显着水平下,牛奶认知每提高1单位,居民鲜牛奶日均消费量增加4.51 ml。(2)牛奶认知对常温奶参与决策和数量决策不显着。(3)基于子样本分析发现:相比于北京居民,牛奶认知对重庆居民选择鲜牛奶消费和消费数量的影响效果更大,同时,认知对青年、中老年群体选择鲜牛奶消费和消费数量影响都显着,其对中老年群体常温奶的选择决策更显着。基于上述微观数据实证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丰富创新牛奶科普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居民牛奶认知;创建食品标识制度和体系,给予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培育全民科学消费牛奶习惯,关注重点人群和地区的消费需求。
赵启南,金海,孟子琪,李长青[4](2021)在《关于我国奶山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文中提出本文从我国奶山羊产业发展现状入手,与奶山羊产业较为发达国家对比并进行分析,剖析了我国奶山羊产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优势,并对"十四五"期间我国奶山羊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刘秉华[5](2021)在《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奶业是关乎国民健康、强壮民族的重要食品也是农业现代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我国奶业受奶业养殖成本不断增加、国外低价奶粉的进口冲击、乳品企业与奶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生鲜乳价格波动幅度加大,奶业市场风险日益凸显,牧场收益不稳定、亏损严重甚至退出该行业,削弱了整个奶业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18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要求全面加快部署我国奶业振兴计划。同年12月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国奶业振兴计划,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此次文件提出要加快培育奶农合作组织、完善奶业利益联结机制、强化牧场贷款、探索生鲜乳价格保险等促进奶业稳定的意见。因此,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奶业市场风险管理机制,降低牧场的风险,稳定生鲜乳价格,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是奶业振兴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奶业养殖、加工销售、人均消费、乳制品进口、生鲜乳收购价格等层面梳理了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发现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明显。针对生鲜乳价格的波动,运用X12季节调节法和H-P滤波法分析了生鲜乳价格波动的季节性、循环性和趋势性,发现我国生鲜乳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但价格波动主要受其长期趋势的影响,如产业政策调整、国外乳制品进口等因素。利用ARIMA模型预测短期内我国生鲜乳价格走势,发现生鲜乳价格在未来短期内会产生波动。基于价格波动对生鲜乳价格风险进行了概念界定,深入剖析价格风险产生的原因。进一步,采用Burr分布测算我国生鲜乳市场风险值即VaR值,根据我国主要畜产品风险范围区间[-10%-10%]可知,我国生鲜乳市场仍然面临很大的风险。从借鉴美国、日本等奶业发达国家生鲜乳价格风险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管理的现状,认为我国应从完善乳企与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我国生鲜乳期货市场、开发生鲜乳价格保险、建立生鲜乳价格预警机制、加强奶业金融服务等五方面进行风险管理,促进我国奶业市场健康发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第一,利用VaR模型对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进行了量化和实证分析;第二,基于奶业产业链提出了生鲜乳价格风险管理的综合策略。
王金梅,杨远,苗永旺[6](2020)在《我国奶水牛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就我国奶水牛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与困难进行了分析,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能促进奶水牛业健康持续发展。
郑宇轩[7](2019)在《乳业生产组织模式变迁下融资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三聚氰胺事件推动我国奶业转型升级,乳制品行业的监管政策频出、散养的生产组织模式逐渐退出市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乳业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通过创新发展推动乳企转型升级,在构建现代乳业体系中提供融资支持、调整发展结构、配套金融服务等方面发挥促进作用,本文以乳业为案例研究生产组织模式升级伴随融资模式的变化。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乳业生产组织模式和融资模式变迁两个领域的文献和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式全面回顾和总结三聚氰胺前后我国奶源生产组织模式和产量变化,剖析了我国奶源生产的现状,归纳为三个演变时期,萌芽期的散养模式、成长期的养殖小区模式和成熟期的规模化养殖模式,三个不同的模式下分别伴随着民间借贷、产融结合、并购融资三个方面融资模式的变化,通过案例分析三种不同模式下带来的融资模式变化和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三聚氰胺事件成为奶源生产组织模式变革的分水岭,从之前的散养转变为养殖小区为主体的规模化养殖,并处于向规模养殖场发展的趋势,运用质量控制行为分析不同生产组织模式下奶农安全养殖行为影响,对分析结果运用HACCP分析方法得出生产组织模式变化和奶源生产环节的风险管控关系,发现原料奶产量随着我国奶源生产组织模式的成熟而增长。散养模式下奶农通常通过民间借贷解决资金短缺周转的困境,我国乳业产业链各个环节利益联结松散,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金融服务的效率非常不显着,但是民间金融组织参差不齐,有着巨大的风险隐患。新型民间借贷方式P2P网贷平台市场的竞争中,涉农网贷平台在数量和规模上均没有占据市场主流,网贷平台的涉农贷款更加体现了小额分散的特征。涉农平台运营效率方面,对于未达到有效前沿的两家涉农P2P网贷平台,技术无效是由于规模无效造成的,并且规模报酬区间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说明较低的规模效率制约着运营效率的提高,扩大规模才能提高效率。涉农平台风险管理方面,对出借人进行风险评估的措施以及借款人规模控制的控制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相对于城市的网贷,农村网贷有天然需求,是真正的个人贷款,无论是在侵入式的业务操作以及政策支持方面,涉农网贷平台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养殖小区模式下产生了“1+N”模式,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上下游中小型企业、奶农和消费者捆绑在一起,充分利用金融机构使乳业龙头企业与奶农联系更紧密,为广大奶农和奶农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保障奶农和奶企的利益,从而改变奶农处于产业链弱势群体的地位。对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企业进行信用捆绑,随着产业链中小微企业的资金状况和信息的透明化将单个中小微企业不可控的风险转化为全产业链的整体可控风险。伊利企业和金融产业融合成立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以及融资保理公司的事件,通过研究伊利集团与金融产业融合后对企业短期内的股票价格的变化来分析产业融合对集团产生的影响,发现市场对企业和金融产业的融合是认可的,伊利作为龙头企业通过产融结合构建的“1+N”模式,有效解决上下游合作伙伴融资贷款难题,成功协同产业链伙伴持续健康发展。规模化养殖模式的大趋势下带动了乳企兼并大浪潮,随着国家对现有乳制品加工企业进行整顿并且对加严其市场准入规则,大型乳企通过收购、融资、资产重组等手段增强企业规模,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会淘汰没有产业竞争力中小型企业,一线品牌企业市场份额高度集中。蒙牛两次增股现代牧业看重的是现代牧场实现了从源头牧草种植、规模化奶牛饲养,两次增股现代牧业后EVA值上升趋势显着,表明蒙牛增股现代牧业是一次成功的并购,提高市场集中度。我国乳业并购融资方式相对单一、规模相对较小,现仍以股权性融资为主,在融资方式以及融资工具的选择上,仍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以解决资金的来源。融资渠道的拓展不够顺畅,兼并重组的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资本市场支持兼并重组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彭昌媛[8](2015)在《我国乳品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奶业发展迅速,2008年就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产奶大国。但长期以来,我国奶农收入不稳定、增收困难,周期性“倒奶”事件更是严重打击了奶农的生产积极性。奶农的收益主要来源于生鲜乳的价格,当奶农售卖生鲜乳的机会成本低于不生产时的成本时,奶农不会继续提供生鲜乳,加上生鲜乳的储藏和保鲜困难,对于奶农来说,将已经挤出的鲜奶倒掉是最好的选择。生鲜乳的价格波动是导致了奶农“倒奶”的直接原因。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乳业产业链发展到现今阶段依然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本文利用产业组织理论,从乳品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以及产业链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市场力量对比这三个方面对我国乳品产业链存在的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乳品产业市场结构不集中、“低进高出”的行业壁垒和乳企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行为使得奶价走低,更重要的是,我国乳品产业链上的加工企业和奶农市场地位极不平等,企业利用其强势的市场地位将成本转嫁给奶农,而将收益投资用于与其他企业对市场份额的竞争上,以“价格战”“广告战”的形式争夺市场资源。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主体间的市场力量对比三大原因导致我国乳品产业链始终存在着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难以形成1+1>2的资源整合优势。通过分析我国乳品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合理的格局成因,结合我国乳品产业链的特征和shapley值法在解决合作成员之间利益分配问题的广泛运用,本文认为,shapley值法以合作成员对利益产生的贡献度大小作为衡量利益分配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考虑因素不全,因此本文通过加入合作成员的合作程度、创新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对shapley值法确定的基础利益分配额进行调整,构建“以shapley值法为基础,多因素综合修正,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修正系数”的产业链合作成员的利益分配方法,使得利益分配更加兼具效益与公平。同时借鉴国外成功的实践经验,分析乳业发达国家的乳品产业链组织结构,试找出这些国家是如何实现公平合理的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在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和借鉴成功的经验之后,提出一系列对我国乳业发展的有效地建议,共同促进我国产业链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实现奶业一体化、推动产业链合作成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倒奶”的发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我国原奶价格高企与国际市场矛盾不断深化的结果。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从利益分配角度去解决我国乳业发展不稳定问题,通过构建合理的乳业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乳业健康长久发展,真正使乳业成为有利益农民和农村发展的产业。
程永金[9](2015)在《苏沪地区肉用奶公牛养殖的成本收益分析》文中指出居民消费结构及消费水平的变化,是影响相关产业生产和供给的重要因素,我国居民的肉类食品消费购买水平在不断上升,消费结构由传统以猪肉为主的单一结构向多种肉类品种共同消费结构转变,尤其是牛羊肉等相对高档肉类食品的绝对消费量和比重都有大幅提升。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我国人均牛奶消费量由2000年的7.2千克上升到2013年的32.4千克;人均牛肉消费量从2000年的4.0千克上升到2013年的4.3千克。截至2013年末,我国奶牛存栏量达到1 445万头,牛奶产量达到3531.42万吨,牛肉产量673.21吨。巨大的消费需求为我国肉牛及奶牛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然而,我国传统肉牛产业发展日渐面临一系列问题,如由于经济效益下降而导致肉牛养殖规模缩减;肉牛交易市场和屠宰加工企业产能过剩;母牛价格倒挂及整个产业链环节由于经济效益的差异而导致产业布局不合理,而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杀母弑青”及繁育环节利润低而导致牛源短缺问题,我国肉牛产业照此发展下去将出现无牛可育肥的境地。在牛肉需求方面,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人均牛肉消费量将达到10.13千克,到2030年将达到10.81千克[1]。因此面对国内牛肉市场巨大的供需缺口,解决牛源短缺的问题对于发展我国肉牛产业,提高牛肉市场供应能力,缓解国内牛肉市场供需矛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做好传统肉牛养殖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奶公牛肉用化率,不仅能够开辟新的肉牛牛源,同时也有利于奶牛养殖业产业链的延长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培育。本文以苏沪地区肉用奶公牛产业为研究对象,对肉用奶公牛养殖业进行系统分析;通过专家访谈、实地调研、典型案例分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首先探究苏沪地区肉用奶公牛资源现状和养殖现状,即奶公牛在肉用化养殖育肥的过程中存在的普遍和区域性的问题,并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试图找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然后,基于对苏沪地区240个肉用奶牛养殖主体的调研结果,分析肉用奶公牛育肥养殖的成本构成情况及成本收益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犊牛成本占肉用奶牛育肥养殖总成本的50%左右,近年来的架子牛成本持续上涨导致养殖成本明显上升;(2)饲料成本是养殖成本中的第二大成本,且伴随饲料原料价格的上涨,饲料成本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3)养殖过程中依然存在传统肉牛养殖业所面临的诸如牛肉开发度不足、环境污染等制约性问题;(4)分散的养殖导致单个养殖户的市场议价能力较低,风险抵御能力较为薄弱,影响了卖方市场的发育和成熟,最终不利于养殖户养殖收益的提高。最后,本文基于以上分析、论证结论提出以下点建议:(1)整合奶公牛资源,加强品种培育与改良,降低架子牛成本;(2)建立奶公牛肉分级体系标准,强化品牌建设,增加牛肉产品附加值;(3)研制并推专门化人工饲料,提高科学化投喂水平,降低饲料成本;(4)建立污染防治与治理的多方投入机制;(5)推动养殖企业的整体合作水平,推动卖方市场的发育、完善。
赵善仓,李增梅,董燕婕,谷晓红,邓立刚,郭长英,王玉涛,张树秋[10](2014)在《我国奶羊产业发展与羊乳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阐述了我国奶羊产业发展的优势,并分析了影响羊乳质量安全的因素,指出饲料中霉菌毒素、抗生素残留、羊奶掺假、养殖模式是影响羊奶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积极培育羊奶消费市场,重视良种培育,发展规模化养殖,研究先进深加工技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增加产业链,实施优质乳工程以促进我国奶羊产业发展和保障羊乳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二、关于加快我国奶产业发展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加快我国奶产业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奶料比测算及区位差异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数据说明 |
1.5.1 调研样本 |
1.5.2 原料奶和饲料价格数据 |
1.6 创新点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6.1 创新点 |
1.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二章 五大产区奶业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饲料构成分析 |
2.1 五大奶业产区生产现状 |
2.1.1 五大奶业产区布局 |
2.1.2 奶业生产现状 |
2.2 规模化牧场饲料结构分析 |
2.2.1 全国奶牛养殖饲料结构情况 |
2.2.2 不同产区奶牛养殖饲料结构分析 |
2.3 规模化牧场成本构成分析 |
2.3.1 全国奶牛养殖成本构成分析 |
2.3.2 不同产区奶牛养殖成本构成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原料奶价格与主要饲料价格的关系分析 |
3.1 原料奶与主要饲料价格概况 |
3.1.1 原料奶价格分析 |
3.1.2 主要饲料价格分析 |
3.2 研究方法 |
3.2.1 协整模型设定 |
3.2.2 单位根检验 |
3.2.3 协整检验 |
3.2.4 Granger因果检验 |
3.3 实证结果 |
3.3.1 样本与数据说明 |
3.3.2 单位根检验结果 |
3.3.3 协整检验结果 |
3.3.4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奶料比模型构建与测算 |
4.1 奶料比定义及模型 |
4.1.1 奶料比概念 |
4.1.2 奶料比模型 |
4.2 奶料比模型的构建 |
4.2.1 奶料比中饲料的选取 |
4.2.2 玉米、豆粕、青贮玉米、苜蓿草的成本权重确定 |
4.2.3 奶料比模型的构建 |
4.3 奶料比测算 |
4.3.1 全国层面奶料比测算 |
4.3.2 不同产区奶料比测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奶料比的区位差异原因分析 |
5.1 自然资源禀赋的制约 |
5.2 人文资源因素 |
5.3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
5.4 技术因素 |
5.5 区域发展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五大奶业产区饲料权重具有明显差异 |
6.1.2 近年来我国奶料比表现为中水平奶料比 |
6.1.3 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更有利于提高养殖收益 |
6.2 对策建议 |
6.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优质饲草产业 |
6.2.2 以奶料比为基础,构建原料奶预警机制 |
6.2.3 多措并举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全产业链健康稳定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城市居民牛奶认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概念界定 |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
2.1.1 奶类消费量及结构变化研究 |
2.1.2 影响奶类消费因素研究 |
2.1.3 食物认知定义与度量研究 |
2.1.4 食物消费行为研究 |
2.2 理论基础 |
2.2.1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2.2 行为经济学理论 |
2.2.3 社会认知理论 |
第三章 城市居民牛奶认知与消费行为的现状分析 |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
3.1.1 问卷设计 |
3.1.2 抽样选取 |
3.1.3 调查实施 |
3.1.4 样本描述 |
3.2 城市居民牛奶认知测度与特征分析 |
3.2.1 消费者行为理论城市居民牛奶认知测度方法 |
3.2.2 城市居民牛奶认知水平特征 |
3.3 城市居民牛奶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
3.3.1 城市居民牛奶消费的行为选择 |
3.3.2 城市居民牛奶消费的行为习惯 |
3.3.3 城市居民牛奶认知与消费行为关系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居民牛奶认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
4.1 研究假说 |
4.2 模型构建及变量选择 |
4.2.1 模型构建 |
4.2.2 变量选择 |
4.3 居民牛奶认知对消费行为的基准回归结果 |
4.3.1 居民牛奶认知对消费参与决策的基准回归 |
4.3.2 居民牛奶认知对消费数量决策的基准回归 |
4.3.3 居民牛奶认知对消费行为的异质性分析 |
4.4 实证结果内生性检验 |
4.5 实证结果稳健型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丰富创新牛奶科普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居民牛奶认知 |
5.2.2 创建食品标识制度和体系,给予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
5.2.3 培育全民科学消费牛奶习惯,关注重点人群和地区的消费需求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关于我国奶山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奶山羊产业现状 |
2 奶山羊产业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现状——以法国为例 |
3 我国奶山羊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我国发展奶山羊产业的优势 |
4.1 羊奶是适宜国人饮用的优质奶源 |
4.2 奶山羊耐粗饲,易饲养 |
4.3 我国羊奶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贸易价格优势 |
5 奶山羊产业“十四五”发展目标及产业发展建议 |
(5)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奶业市场风险的内涵 |
1.2.2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的衡量 |
1.2.3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产生的原因 |
1.2.4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策略与工具 |
1.2.5 研究述评与展望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3.4 数据来源 |
1.4 创新点 |
2.相关理论阐述 |
2.1 经济波动及周期理论 |
2.1.1 内生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理论 |
2.1.2 外生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理论 |
2.2 均衡价格理论 |
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4 风险管理理论 |
2.4.1 风险识别 |
2.4.2 风险评估 |
2.4.3 风险管理 |
3.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现状与特征 |
3.1 生鲜乳价格波动现状分析 |
3.1.1 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2 2009-2019年生鲜乳价格波动整体状况 |
3.2 基于Census X12法的生鲜乳价格特征分析 |
3.2.1 生鲜乳价格波动季节特征分析 |
3.2.2 生鲜乳价格波动随机特征分析 |
3.3 基于H-P滤波法的生鲜乳价格波动趋势分析 |
3.3.1 长期趋势分析 |
3.3.2 周期循环分析 |
3.4 基于ARIMA模型的生鲜乳价格预测 |
3.5 本章小结 |
4.基于VaR模型的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测度 |
4.1 奶业市场风险的概念界定 |
4.2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的因素分析 |
4.2.1 乳制品进口冲击加剧 |
4.2.2 奶牛养殖成本波动大 |
4.2.3 奶业主体融资难 |
4.2.4 环保政策对养殖主体影响大 |
4.2.5 生鲜乳生产主体议价地位低 |
4.3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的测度 |
4.3.1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测度方法的选择 |
4.3.2 构建生鲜乳价格波动序列 |
4.3.3 构建概率分布模型 |
4.3.4 实证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国内外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现状与经验 |
5.1 国外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经验 |
5.1.1 美国 |
5.1.2 日本 |
5.1.3 澳大利亚 |
5.2 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现状 |
5.2.1 奶业订单保障奶农收益,但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完善 |
5.2.2 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迅速,但商品种类单一 |
5.2.3 现有险种以保障自然风险为主,市场风险尚未纳入保障范围 |
5.2.4 生鲜乳价格发布及时,但缺乏价格预警机制 |
5.2.5 养殖场转型升级需要大量资金,然而融资渠道狭窄 |
5.3 奶业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奶业市场的启示 |
5.3.1 完善我国奶业利益联结机制 |
5.3.2 提供金融政策支持 |
5.3.3 探索奶牛价格保险 |
5.3.4 加强奶业生产安全监管 |
5.4 本章小结 |
6.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的策略选择 |
6.1 我国奶业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 |
6.2 奶业市场风险内部抑制策略 |
6.2.1 建立生鲜乳价格预测预警机制 |
6.2.2 加强对奶牛养殖场的金融支持 |
6.3 奶业市场风险转移策略 |
6.3.1 构建乳企与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 |
6.3.2 探索我国生鲜乳期货市场 |
6.3.3 探索生鲜乳目标价格保险制度 |
6.4 本章小结 |
7.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我国奶水牛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奶水牛业发展现状 |
1.1 发展历程 |
1.2奶水牛数量及水牛奶产量 |
1.3 区域发展特点 |
2 我国奶水牛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1 奶水牛产业地位不牢固 |
2.2 奶水牛产业化体系不健全 |
2.3 水牛繁育体系建设滞后, 杂交改良进程缓慢 |
2.4 奶水牛群体产奶量低, 原料奶供应与加工需求矛盾突出 |
2.5 奶水牛业发展投入渠道狭窄, 系统研究不够 |
3 我国奶水牛业发展对策 |
3.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人们对水牛奶的认识 |
3.2强化奶水牛产业地位, 加大投入力度 |
3.3 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
3.4 加快繁育体系建设, 推进品种改良速度 |
3.5 积极培育水牛乳制品龙头企业, 努力打造水牛乳制品品牌 |
(7)乳业生产组织模式变迁下融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我国乳业生产组织模式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框架 |
1.6 创新之处 |
2 散养模式与融资模式变迁 |
2.1 萌芽期的散养模式 |
2.1.1 饲养环境维护行为 |
2.1.2 疫病防控行为 |
2.1.3 管理制度规范行为 |
2.2 散养模式的融资模式 |
2.2.1 松散的利益联结机制 |
2.2.2 民间借贷为主的融资模式 |
2.3 涉农P2P网贷平台分析 |
2.3.1 平台运营效率评价 |
2.3.2 平台风险管理分析-布谷农场 |
3 养殖小区模式与融资模式变迁 |
3.1 成长期的养殖小区模式 |
3.1.1 饲养环境维护行为 |
3.1.2 疫病防控行为 |
3.1.3 管理制度规范行为 |
3.2 养殖小区模式的融资模式 |
3.2.1 “1+N”模式 |
3.2.2 “1+M+N”模式 |
3.3 伊利企业与金融产业融合案例分析 |
3.3.1 伊利为核心的“1+N”融资模式 |
3.3.2 “1+N”融资模式分析 |
4 规模化养殖模式与融资模式变迁 |
4.1 成熟期的规模化养殖模式 |
4.1.1 饲养环境维护行为 |
4.1.2 疫病防控行为 |
4.1.3 管理制度规范行为 |
4.2 规模化养殖模式的融资模式 |
4.2.1 乳制品企业合理兼并重组 |
4.2.2 乳制品企业并购融资方式 |
4.3 蒙牛企业融资现代牧业案例分析 |
4.3.1 蒙牛企业两次增股现代牧业 |
4.3.2 融资对蒙牛企业影响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8)我国乳品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原料奶 |
2.1.2 乳制品 |
2.2 相关理论 |
2.2.1 供给理论 |
2.2.2 蛛网理论 |
2.2.3 产业组织理论 |
3. 中国原奶市场波动情况 |
3.1 我国原奶市场发展现状 |
3.1.1 我国原奶市场供给情况 |
3.1.2 我国原奶市场需求现状 |
3.2 三次“奶农倒奶”的对比分析---原奶价格波动的直接表现 |
3.3 基于蛛网模型的原奶价格波动分析 |
3.3.1 蛛网模型的基本概念 |
3.3.2 原奶价格波动的蛛网效应 |
3.4 本章小结 |
4. 乳业产业链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的成因分析 |
4.1 乳业市场结构 |
4.1.1 乳业市场集中度 |
4.1.2 产品差异化 |
4.1.3 乳业进入和退出壁垒 |
4.1.4 规模经济壁垒 |
4.2 企业的市场行为 |
4.2.1 乳品加工企业的竞争行为 |
4.2.2 乳品加工企业的要素市场的定价行为 |
4.3 奶农与加工企业的市场力量对比分析 |
4.3.1 奶农和农业生产环节的发展现状 |
4.3.2 乳品加工企业的为区域垄断买方 |
4.4 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的形成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5. 乳品产业链利益分配模型的构建 |
5.1 乳业产业链利益分配模式 |
5.2 Shapley值原始模型 |
5.3 改进的Shapley值模型 |
5.3.1 模型的创建思路 |
5.3.2 shapley值的修正 |
5.3.3 模型参数 |
5.4 应用实例 |
5.4.1 模型参数的确定 |
5.4.2 shapley值法基础利益分配额 |
5.4.3 实际利益分配额的确定 |
5.5 本章小结 |
6. 国外乳业发展经验启示 |
6.1 印度乳业发展经验启示 |
6.1.1 印度首建的乳品收集和处理的层级结构系统 |
6.1.2 乳业服务体系比较完善 |
6.1.3 国家对乳业发展强有力的政策 |
6.2 美国乳业发展经验启示 |
6.2.1 美国乳业的价格支持计划和保险制度 |
6.2.2 合作社模式比较成熟 |
6.2.3 乳业服务体比较健全 |
6.3 新西兰乳业发展经验启示 |
6.3.1 规模牧场的发展 |
6.3.2 乳业国家政策力度大 |
6.3.3 奶业服务体系 |
6.4 本章小结 |
7. 乳业产业链利益合理分配的对策建议 |
7.1 提升农户在乳业产业链上的地位 |
7.1.1 自身素质的提升 |
7.1.2 转变养殖方式,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养殖 |
7.1.3 乳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
7.2 推进乳业市场结构不断集中、打造强势核心企业 |
7.2.1 控制奶源基地,提高产业进入壁垒 |
7.2.2 鼓励和支持乳品加工企业之间的横向整合 |
7.2.3 开拓奶业消费市场,打造品牌效应 |
7.3 政府政策支持 |
7.3.1 加强乳业宏观控制 |
7.3.2 建立第三方检测机构 |
7.3.3 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苏沪地区肉用奶公牛养殖的成本收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及问题说明 |
1.5.1 论文创新点 |
1.5.2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
2 研究综述 |
2.1 传统肉牛行业及养殖状况研究现状 |
2.2 肉用奶公牛资源及养殖研究现状 |
2.2.1 奶公犊牛资源现状研究 |
2.2.2 奶公牛的育肥效果及屠宰性能研究 |
2.3 研究评述 |
3 我国奶公牛资源及其养殖业发展现状 |
3.1 我国奶公牛资源利用方式演变 |
3.1.1 提取动物血清阶段 |
3.1.2 小规模化养殖阶段 |
3.1.3 规模化开发阶段 |
3.2 奶公牛资源及肉用化养殖现状 |
3.3 我国肉用奶公牛养殖产业面临的问题 |
3.3.1 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认识不足导致的资源利用率较低 |
3.3.2 奶公牛肉层次低,分级标准尚未建立 |
3.3.3 专门化饲料研发及投资程度低 |
3.3.4 忽视品种改良而导致的品种退化 |
4 苏沪地区奶公牛养殖背景与概况 |
4.1 苏沪地区奶牛养殖背景及现状 |
4.2 苏沪地区的牛肉消费现状 |
4.3 苏沪地区肉用奶公牛养殖概况 |
4.3.1 养殖方式 |
4.3.2 养殖规模 |
4.3.3 养殖周期 |
4.3.4 饲料使用 |
4.4 苏沪地区奶公牛养殖业面临的问题 |
4.4.1 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
4.4.2 投资意愿低 |
4.4.3 养殖成本较高 |
4.5 苏沪奶公牛养殖发展方向——基于对上海金博奶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案例分析 |
4.5.1 金博奶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概况 |
4.5.2 金博公司的现代化企业之路 |
5 苏沪地区肉用奶公牛养殖的成本收益分析 |
5.1 数据来源与初步整理 |
5.2 肉用奶牛小公牛养殖成本项目构成 |
5.2.1 成本项目 |
5.2.2 成本项目构成及计算 |
5.3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1 不同规模养殖主体的养殖成本构成分析 |
5.3.2 2013 年肉用奶公牛养殖单位收益情况分析 |
5.3.3 2013 年苏沪肉用奶公牛成本收益的财务分析 |
5.4 多因素计量分析 |
5.4.1 模型的选取与构建 |
5.4.2 运用spss软件进行模型估计 |
5.4.3 模型检验 |
6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及原因探讨 |
6.1.1 变动成本比重大,养殖成本上升明显 |
6.1.2 卖方市场发育程度低,养殖户议价能力弱 |
6.1.3 奶公牛肉开发深度及品牌建设程度低,收益潜力挖掘不足 |
6.2 苏沪肉用奶公牛养殖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6.2.1 整合资源,改良品种,降低架子牛成本 |
6.2.2 建立奶公牛肉分级体系标准,增加产品附加值 |
6.2.3 研制并推专门化人工饲料,降低饲料成本 |
6.2.4 优化污染预防与治理投入机制 |
6.2.5 推动养殖企业的整体合作水平,推动卖方市场的发育、完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我国奶羊产业发展与羊乳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发展奶羊产业的优势 |
(一) 饲料、牧草优势 |
(二) 奶山羊的种质资源优势 |
(三) 羊奶发展的产业优势 |
二、影响我国奶羊乳质量安全的因素分析 |
(一) 饲料中霉菌毒素是影响羊奶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 |
(二) 兽药残留是影响羊乳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 |
(三) 羊奶、羊奶粉存在掺假现象 |
(四) 养殖模式影响羊奶质量安全 |
三、我国奶羊产业发展和保障羊乳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
(一) 加强消费引导, 培育羊奶消费市场 |
(二) 加强良种培育, 提高奶羊质量 |
(三) 推行适度规模化养殖, 转变落后的饲养模式 |
(四) 加强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
(五)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增加产业链 |
(六) 实施优质乳工程, 振兴羊乳产业 |
四、关于加快我国奶产业发展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Y公司奶山羊乳制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叶琳.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2]我国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奶料比测算及区位差异原因分析[D]. 刘浩.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城市居民牛奶认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D]. 肖湘怡.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4]关于我国奶山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 赵启南,金海,孟子琪,李长青. 中国畜牧杂志, 2021(06)
- [5]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D]. 刘秉华.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6]我国奶水牛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王金梅,杨远,苗永旺. 中国畜牧杂志, 2020(02)
- [7]乳业生产组织模式变迁下融资模式研究[D]. 郑宇轩. 浙江大学, 2019(01)
- [8]我国乳品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研究[D]. 彭昌媛. 浙江工商大学, 2015(07)
- [9]苏沪地区肉用奶公牛养殖的成本收益分析[D]. 程永金. 上海海洋大学, 2015(03)
- [10]我国奶羊产业发展与羊乳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J]. 赵善仓,李增梅,董燕婕,谷晓红,邓立刚,郭长英,王玉涛,张树秋.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