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态论文-王群怡

完成态论文-王群怡

导读:本文包含了完成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未完成作品,精神分析,美学,创作审美

完成态论文文献综述

王群怡[1](2018)在《绘画、雕塑的未完成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艺术作品、典章文集中不难发现,绘画、雕塑的未完成态是客观存在于艺术史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不论是早期的老普林尼、瓦萨里,还是后来的佛洛伊德、萨基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做出具体的阐释。而到了“现代艺术之父”塞尚这里,当再现艺术几近走向尽头之际,他为艺术的发展寻到了一条全新的路径。可以得知,在塞尚一生的画作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未完成的作品。因而,以此为研究契机,就不难发现塞尚实则是运用其独特的绘画语言试图打开每一个画幅,由此敲击西方传统的、固有的、僵化的绘画程式,从而建构起一种全新的、自由的创作审美范式。本文以“未完成”是艺术的一种开放性语境为着眼点,由此对艺术的未完成现象做出系统地梳理。论文共分叁章,分别从心理学与美学两个维度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以及塞尚的未完成作品进行深入的探究。绪论主要论述了写作论文的缘由以及所期的研究目标,并对艺术“未完成”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加以总结;第一章对“未完成”的西文语词进行辨析,对未完成现象产生的原因做出归纳、解释,同时又以时间为轴简述了艺术史中的未完成现象之概况;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未完成现象,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为典型并围绕他们的未完成作品加以检视;第叁章探讨了塞尚的未完成作品对于塞尚之后的艺术创作以及审美产生的重要影响。事实上,艺术的开放性语境正是一次对艺术史问题的再回答,对审美体验、创作观念的再审视,对新时代下科学方法论的再运用。(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期刊2018-05-21)

王华[2](2018)在《完成态助词“得”在近代汉语中的分布及与助词“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完成态助词"得"所出现的语法条件,并不是大多只出现在趋向动词或消极性动词之后,也经常出现于普通动词之后,比如在明初大量出现的"听得"表"听了"而非"听到"。除了助词"得"本身来源有动词"得"的"获得、达成"义之外,语音上与完成态助词"了"音近的因素,也促使它得以在近代汉语的完成态助词中占一席之地。而音近及"得"表完成态在语法地位上的冗余,同时又是造成其最终消亡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8年02期)

周笛[3](2014)在《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金秋沃野、丹桂飘香。龙里县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结出累累硕果。今年以来,全县89个单位、6个镇(街道)、154个行政村、13个社区、9543名党员干部自觉投身活动中。 真听、真查、真改,如同一阵清新务实之风,吹遍龙里热土,凝聚起推进发展升级、小康提速(本文来源于《黔南日报》期刊2014-09-27)

哈里德(Khalid,Suliman,Alamin)[4](2013)在《苏丹学生习得动态助词“了”的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阿语汉语完成态的对比以前很少有人研究过,也没有人从习得偏误的角度去分析阿拉伯学生学习汉语“了”时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苏丹的汉语教学与研究,我选择了这一课题。论文对汉语和阿拉伯语的完成态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学习汉语的苏丹学生在动态助词“了”习得方面的偏误。本文采用对比方法和问卷调查法,集中针阿语背景学生对汉语动态助词“了”学习的偏误类型:遗漏、误用、误代、错序几个方面的情况,具体分析和描写苏丹学生学习动态助词“了”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偏误类型提供了一些能减少动态助词“了”习得偏误的教学方法。笔者通过对汉、阿完成态对比,发现了两种语言在完成态表达上相同和区别。相同之处:两种语言中都有表示完成态的语法手段。相似之处:两种语言都有虚词,如阿语用“已经”,汉语用助词“了”来表示动作的发生。不同之处:汉语在表示完成态时词形不会发生变化,而阿语完成是不仅有叁种时态动词会发生变位。(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焦浩[5](2013)在《河北辛集方言中的“哩”——兼论“了_1”及汉语进行态与完成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辛集方言中的"哩"用法非常复杂,承担了诸多语法功能,与普通话的"呢""的""地""得""了""在""到"等词有对应关系。从事物的发展以及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哩"和普通话的"了1"都可以同时表示进行态与完成态,进行态是由无数个小的完成态累积而成的。(本文来源于《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王义[6](2010)在《研究生知识未完成态的创新性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谈到基于科研团队的新型导师制,我们更多关注这种机制下科教活动的结合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培养意义,忽视了研究生作为一种不完善因素进入高校科研团队后,对科研团队创新成果的产出具有的积极意义;基于这种思考,运用库恩的"科学范式论",阐明基于团队的新型导师之下研究生的进入对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活动创造性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鲁俐[7](2007)在《英、法、汉动词完成态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英、法、汉动词完成态的比较,试图揭示这叁种语言的完成态在用法和构成上的异同和规律,进而提出在学习这叁种语言完成态是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对这叁种语言的学习和互译提供一点帮助。(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07年10期)

王建伟[8](2007)在《从“非完成态悖论”的解决方案看汉语中的“完成态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借鉴“非完成态悖论”的两种解决方案,对汉语中某些完结类事件的完成态不一定蕴涵该事件的完整结束这一语言现象做出解释。初步的结论是:汉语完结类事件迭加了完成态后其默认解读是事件的终了,这是现实世界和惯常世界的重合所致;而在一些“非惯常世界”中,由于干扰因素的存在,事件的完成态可以被追加否定,仅仅表示其部分完成。(本文来源于《现代外语》期刊2007年01期)

高翔[9](2000)在《汉英完成态比较与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完成态是汉英两种语言中常见的表达形式。汉语的完成态是通过动词加“了”等词来表示动作的完成 ,而英语的完成态则是通过改变动词的形式表达出来 ,两种语言在互译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本文来源于《怀化师专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钟兆华[10](1995)在《近代汉语完成态动词的历史沿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所指的完成态动词,是指用于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行为终竟、完成意义的动词。由于完成态动词只是完成动词的变通使用,因此,行文也将涉及相关的完成动词。为了方便,统称为完成动词。本文旨在梳理完成态动词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叙述近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与此同时,对某些(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期刊1995年01期)

完成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完成态助词"得"所出现的语法条件,并不是大多只出现在趋向动词或消极性动词之后,也经常出现于普通动词之后,比如在明初大量出现的"听得"表"听了"而非"听到"。除了助词"得"本身来源有动词"得"的"获得、达成"义之外,语音上与完成态助词"了"音近的因素,也促使它得以在近代汉语的完成态助词中占一席之地。而音近及"得"表完成态在语法地位上的冗余,同时又是造成其最终消亡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完成态论文参考文献

[1].王群怡.绘画、雕塑的未完成态[D].南京艺术学院.2018

[2].王华.完成态助词“得”在近代汉语中的分布及与助词“了”的关系[J].学术交流.2018

[3].周笛.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态[N].黔南日报.2014

[4].哈里德(Khalid,Suliman,Alamin).苏丹学生习得动态助词“了”的偏误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3

[5].焦浩.河北辛集方言中的“哩”——兼论“了_1”及汉语进行态与完成态的关系[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6].王义.研究生知识未完成态的创新性意义[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

[7].鲁俐.英、法、汉动词完成态的比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

[8].王建伟.从“非完成态悖论”的解决方案看汉语中的“完成态悖论”[J].现代外语.2007

[9].高翔.汉英完成态比较与翻译[J].怀化师专学报.2000

[10].钟兆华.近代汉语完成态动词的历史沿革[J].语言研究.1995

标签:;  ;  ;  ;  

完成态论文-王群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