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政治娱乐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治娱乐化,大众媒介,政治传播研究,宾夕法尼亚大学
政治娱乐化论文文献综述
吴世文,姚飞[1](2018)在《政治娱乐化、政治参与和在线协商——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伯格传播学院院长访谈》一文中研究指出迈克尔·德利·卡皮尼(Michael X. Delli Carpini)教授(1)是政治传播研究领域的名家,自2003年至今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伯格传播学院的第四任院长(涵化理论的创始人乔治·格伯纳曾于1964-1989年担任该院第二任院长)。笔者2016年在该院做访问学者期间,就政治传播中的热点话题对卡皮尼教授进行了访谈。问(吴世文、姚飞):我们听过您的博士生课程"大众文(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8年27期)
毛勇兵[2](2018)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政治娱乐化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娱乐化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在娱乐化表象的背后,其通常承载和反映着某种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政治娱乐化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的民歌、民谣和乐府诗等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政治娱乐化的范畴。但是,受传播技术和地域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传统环境下的政治娱乐化现象相对遮蔽,并呈现出“地域化”的特点。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发生在少数群体身上的私人事务和戏谑表达得以迅速公共化,政治娱乐化也因此日益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并对政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是中心”、“人人都有麦克风”,信息传播主体空前扩大,并出现由现实空间到虚拟空间的“空间转向”;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中权威的流变和离散使得网络环境相对“民主化”,这为民众的自由表达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网络空间的“回音室”效应使得志同道合的群体成员容易形成一种群体认同和群体极化。政治娱乐化现象即在这种环境下得以彰显和勃发。基于新媒体环境这一新型的政治环境,文章首先廓清了政治娱乐化的概念和内涵,以网络段子为视角,分析了政治娱乐化的对象、表现及其特征。就当下中国而言,随着世俗化精神和日常政治的兴起,加上消费主义和泛娱乐化思潮的盛行,民众在遭受公权力的傲慢和滥用时,缺乏有效的制度化参与渠道来维护和表达自己的权益,政治娱乐化作为民众“艺术化抗争”的手段之一,是民众利益诉求的变形表达,借助于新媒体技术,民众的内隐情绪得以在网络空间中集中爆发,这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民众安全感的缺失和社会弱势心态的泛化。作为一种公共现象的政治娱乐化对现实政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从客观上来看,它既提高了公民的政治社会化水平,并推动了政府与民众的有效互动,但另一方面,它也冲击了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损害了政府形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公信力。政治娱乐化现象是社会情绪的“减压阀”,也是判断当下中国政治生态状况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对于政府来说,应当重视政治娱乐化现象背后的利益诉求和民意表达,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性和回应性,着力增强政府公信力。(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唐玲[3](2016)在《从《每日秀》看美国政治娱乐化图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后现代主义和消费主义语境下,电视媒介的泛娱乐化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后现代主义美国政治娱乐化的背景下,《每日秀》脱口秀节目通过幽默风趣的内容拉近了年轻人与政治之间的距离。人们的政治文化参与给美国政治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6年07期)
洪志雄[4](2015)在《网络中的政治娱乐化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众娱乐文化的兴起,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现实中的政治也逐渐成为被娱乐、被消费的对象。民众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对一些政治人物及事件等进行调侃和娱乐,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这种以戏谑对抗严肃,以娱乐消解权威的“政治娱乐化”现象在网络中逐渐兴起。这种“政治娱乐化”消费的对象主要是政治人物、政治体制及相应的政治行为,而情绪性、政治性、娱乐性、批判性和草根性是其基本特点。它的流行首先来自于创作主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主体对政治娱乐化内容的创作和传播以及受众对这些内容的消费和再传播。这些内容主要以文字、图片和视频为载体,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扩散,并依赖于中心节点的放大效应,形成影响力。政治娱乐化现象在网络中的兴起一方面基于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所提供的技术和平台支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现实中政治参与渠道的不畅所引发的情绪性表达,同时这也是消费社会的娱乐环境和网络主体的非理性使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政治娱乐化现象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它不仅消解了政府的权威和合法性,引发了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对现行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而且不利于个体正确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和政治素养的提高。要化解政治娱乐化的消极影响,首先,必须扩大公众的政治参与,构建有效的参与与反馈机制,并在此过程中增进民众与政府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形成双方的价值共识;其次,需要提升民众的政治素养,培育民众的政治理性以及积极的政治情感,构建良性的政治文化;再次,需要提高政府的舆论引导能力,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结合,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最后,应该给政治娱乐化划定相应的边界和底线,制定确实的政治标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管理。(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5-05-26)
李明波[5](2015)在《美国政治“娱乐化”现象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原本严肃神圣,而美国人绝不会放过任何从政治中获得娱乐的机会。哪怕是堂堂总统之尊,总统奥巴马日前发表第6次国情咨文时,笔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奥巴马走进演讲现场时的举手投足之间,犹如一个好莱坞明星踏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红地毯。确实,在美国这个崇尚娱乐的国家(本文来源于《广州日报》期刊2015-01-26)
高仁,滕育栋[6](2014)在《从“政治娱乐化”现象看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政治娱乐化"现象在青年中的主要表现和行为特点的分析,探讨构建基于顶层内容构架的大中小学德育的课程一体化规划和校内外教育结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社会思潮的引领和对大学生的引导。(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4年03期)
程细雨[7](2013)在《新媒体时代西方政治娱乐化现象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网络为主体的新媒体时代,不仅经济领域注意力竞争加剧,政治娱乐化现象也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从而形成媒介环境独特的注意力政治经济学生态。本文以注意力经济学为理论范式,对新媒体时代西方政治娱乐化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现象的观察,对政治娱乐化现象产生与发展的脉络的梳理,归纳出了新媒体时代西方政治娱乐化现象的特征。其次,本文分别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媒介叁个层面对新媒体时代西方政治娱乐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的动因进行分析。本文研究发现,作为西方国家一种日益突出的政治现象,政治娱乐化从本质上来说是西方竞争性民主发展的产物,女性参政、网民参与都使政治趋向非理性化,同时它的产生和发展又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和文化根源,与西方后现代社会锁农现的游戏化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与全民娱乐化大背景的形成有关。它与传媒娱乐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促使政治、经济、媒体围绕注意力的竞争越发激烈,这导致政治娱乐化现象更加凸显出来。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为观察西方国家的政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也对正确认识当前中国政治领域中出现的一些娱乐因索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3-12-01)
张彦婷[8](2013)在《媒介解闷政治——以《全民大闷锅》为例探析政治娱乐化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政治的娱乐化成为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台湾在政治乱象与媒体乱象的双重推动下走上政治娱乐化道路。在台湾综艺节目中,《全民大闷锅》以独特的议题和形式成为政治娱乐化的标本。台湾的政治娱乐化既带来了解构权威、提高民众政治参与性等积极影响,又带来了模糊真实政治与虚拟政治等消极影响。(本文来源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汤乃欣[9](2013)在《政治娱乐化营销对“首投族”的投票行为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过一句话,“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说明政治竞选也跟商业行销一样,懂得如何包装自己,自我行销,是候选人获得选举胜利的关键。现今台湾的选举就像是一场热闹非凡的政治营销秀,候选人为了获得选票无一不使出浑身解数。而台湾几乎每年都有选举,在选举活动期间,政党的形象、候选人本身的条件以及候选人的政策立场,都会影响到选举的结果。而选举最后的结果不是胜选就是败选,因此除了各种主、客观条件外,如何有效的运用宣传策略,亦是左右胜败的原因之一。政治选举活动一直与营销的关系非常密切,营销强调以顾客为导向、创造竞争优势为主,它必须了解顾客的购买动机和行为,考虑其他竞争者的竞争策略,以之制定致胜的营销策略。在政治选举活动中,选民如同顾客,政党和候选人必须依照选民需求、动机及行为,针对对手的竞选策略,发展本身的选战策略,以获得选民支持,达成胜选目标。而营销理论伴随台湾民主化的过程,在政治领域中有愈来愈多的运用。本论文以商业营销理论作为基础,带出政治营销传播的理论,建立台湾独有的政治竞选营销模式。而本论文所研究的意义有叁:第一、将选举以商业化的方式来经营,可促使选举决策者以较实际的心态去一面对选举,也会使候选人或者政党更加重视如何将自己最好的一面让选民知道,俾选民能有更多的了解,使未来的选举能良性发展。第二、选举已是民主社会的重要活动,任何候选人与政党都必须经由选举以争取选民的认同。从营销观点来看,选民就是顾客,因此,将有效的营销规画作业应用于选战上,协助候选人和政党获得胜选,方能实现其政治理念。本文主旨之二即在于:厘清选战营销与一般商业营销不同之处,并建立选战营销理论的策略规划与执行程序。第叁、以台湾政治面向特征为基础,建构一个适合于台湾选战营销之概念性模式,并评估其实际效用,作为后续研究发展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3-06-20)
杨婷婷[10](2011)在《台湾电视综艺节目的政治娱乐化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特殊的台湾历史背景产生了台湾岛内宏大的政治奇景,台湾媒体在此背景下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暧昧不清。政治娱乐化是媒体与政治暧昧之下的产物,并在台湾电视综艺节目中发展迅速,因此成为台湾媒介不可不提的奇异景观之一。台湾岛内特殊的政治背景加上媒介在商业竞争操作下的趋利性和政党控制下的压迫性,导致长期被政治情绪压抑的受众找不到宣泄之路,全民都爱的台湾电视综艺节目为迎合社会形势、媒体竞争、受众心理所产生的政治娱乐化应运而生、一呼百应成为全台湾民众的减压阀。台湾电视综艺节目中的政治娱乐化将政治事件、政治人物作为政治元素以模仿秀的形式通过演员演绎给受众,它诙谐幽默的艺术形态、轻松娱乐的节目气氛将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发挥的淋漓尽致。政治模仿秀作为政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在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当中是受众发泄政治情绪、表达政治意见和舒缓政治压力的平台,它是政治、社会和时代的产物,是台湾政治社会发展的代表性栏目。文章选取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全民”系列为代表,对“全民”系列的内容和节目形态进行整体剖析,用实例证明台湾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政治与娱乐的结合表面上迎合受众、抢占商业利益追求收视率,实际上是在解构政治的权威性,是大众媒介通过此方式反权威、去精英走平民化道路的体现。文章将从台湾电视综艺节目模仿秀的综艺形态入手寻找政治娱乐化的足迹,在通过对政治环境、媒体环境和受众心理分析叁个反面总结政治娱乐化的动因。最后在探索原因的基础上对台湾电视综艺节目政治娱乐化对台湾社会的影响的客观评价。(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1-03-01)
政治娱乐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政治娱乐化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在娱乐化表象的背后,其通常承载和反映着某种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政治娱乐化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的民歌、民谣和乐府诗等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政治娱乐化的范畴。但是,受传播技术和地域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传统环境下的政治娱乐化现象相对遮蔽,并呈现出“地域化”的特点。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发生在少数群体身上的私人事务和戏谑表达得以迅速公共化,政治娱乐化也因此日益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并对政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是中心”、“人人都有麦克风”,信息传播主体空前扩大,并出现由现实空间到虚拟空间的“空间转向”;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中权威的流变和离散使得网络环境相对“民主化”,这为民众的自由表达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网络空间的“回音室”效应使得志同道合的群体成员容易形成一种群体认同和群体极化。政治娱乐化现象即在这种环境下得以彰显和勃发。基于新媒体环境这一新型的政治环境,文章首先廓清了政治娱乐化的概念和内涵,以网络段子为视角,分析了政治娱乐化的对象、表现及其特征。就当下中国而言,随着世俗化精神和日常政治的兴起,加上消费主义和泛娱乐化思潮的盛行,民众在遭受公权力的傲慢和滥用时,缺乏有效的制度化参与渠道来维护和表达自己的权益,政治娱乐化作为民众“艺术化抗争”的手段之一,是民众利益诉求的变形表达,借助于新媒体技术,民众的内隐情绪得以在网络空间中集中爆发,这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民众安全感的缺失和社会弱势心态的泛化。作为一种公共现象的政治娱乐化对现实政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从客观上来看,它既提高了公民的政治社会化水平,并推动了政府与民众的有效互动,但另一方面,它也冲击了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损害了政府形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公信力。政治娱乐化现象是社会情绪的“减压阀”,也是判断当下中国政治生态状况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对于政府来说,应当重视政治娱乐化现象背后的利益诉求和民意表达,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性和回应性,着力增强政府公信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治娱乐化论文参考文献
[1].吴世文,姚飞.政治娱乐化、政治参与和在线协商——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伯格传播学院院长访谈[J].青年.2018
[2].毛勇兵.新媒体环境下的政治娱乐化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3].唐玲.从《每日秀》看美国政治娱乐化图景[J].视听.2016
[4].洪志雄.网络中的政治娱乐化现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5
[5].李明波.美国政治“娱乐化”现象解读[N].广州日报.2015
[6].高仁,滕育栋.从“政治娱乐化”现象看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构建[J].新闻传播.2014
[7].程细雨.新媒体时代西方政治娱乐化现象解析[D].浙江工业大学.2013
[8].张彦婷.媒介解闷政治——以《全民大闷锅》为例探析政治娱乐化现象[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9].汤乃欣.政治娱乐化营销对“首投族”的投票行为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3
[10].杨婷婷.台湾电视综艺节目的政治娱乐化现象[D].吉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