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现代化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熵权法,TOPSIS法,生态现代化综合评价
生态现代化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周睿[1](2019)在《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生态现代化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现代化为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战略选择,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中"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要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首先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熵权法与TOPSIS法分别对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的生态现代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结合北美五大湖区环境治理的经验提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生态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对策。研究认为在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中上海、浙江、江苏的生态现代化水平较高,安徽、四川和湖北的生态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现代化建设中,要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区域环境治理合作制度建设,培植环境治理的区域合作组织,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环境治理。(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探讨》期刊2019年09期)
张樱馨,廖信林[2](2018)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的区域差异评价——以中部六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生态文明视角下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两个维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我国中部六省2008年~2015年的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中部六省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并通过空间描述方法构建系统协调状态测度模型对比分析中部六省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最后通过σ收敛分析了六省区域差异的收敛与扩散程度.研究发现:第一,在整体上中部六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呈逐年增长状态,工业化水平呈较大波动状态;第二,中部六省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存在交互的关系,由于各省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不同,其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第叁,2008年至2015年中部六省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有所缩小.(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戴燕[3](2018)在《传统工业城市生态现代化评价与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九大进一步对实现现代化战略进行了升华: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将先用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用15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生态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实现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化生态城市的转型升级,生态现代化建设是必然途径。本文首先对生态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涵进行阐释,从四个城市系统角度出发,结合前人学者在生态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立足于株洲市实际,并在数据可获得的前提条件下,通过专家咨询法,构建株洲生态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和赋值,同时在yaahp层次分析软件中,建立层次模型,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且通过了一致性小于1的检验,指标权重合理。其次,通过对传统城市规划方法与生态现代化规划的比较分析,基于整体的规划视角,从规划原则、目标、规划编制体系、规划内容、规划实施保障等方面,从生态角度出发,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最后,结合株洲发展实际情况,从定量分析角度出发,收集株洲城市5年的发展数据,对株洲市生态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得出株洲市2011~2015年的生态现代化发展指数,株洲市生态现代化水平发展趋势和建设水平总体态势良好,稳中有升。根据生态现代化评价的量化结果,结合城市生态现代化规划方法,确定了株洲市生态现代化的阶段发展目标和具体策略,从生态格局构建、城市空间模式选择、交通系统优化和规划保障措施等方面探讨株洲实现生态现代化的规划路径。(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期刊2018-06-12)
郭鲁[4](2014)在《论生态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现代化指标体系能够体现生态现代化的内容,并对评价生态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基于现有相关学者在生态现代化研究领域的成果,分析其中的局限性,参考区域生态现代化的主要特点和内涵,结合已有生态现代化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主要从目标层、准则层、领域层和要素层这四个方面来构建生态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4年33期)
陈瑜[5](2010)在《“两型社会”背景下区域生态现代化评价与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保持迅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人口基数大,自然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不力的挑战。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下,经济的增长速度与有限资源的矛盾,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得以凸显,传统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的方略,并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列为试点区域,率先在国内进行两型社会改革建设探索。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二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实现现代化成为各地区发展的主题。而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效率与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逐渐引起人们重视时,20世纪80年代,生态现代化观点一经提出即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生态现代化也成为了现代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当前关于生态现代化的研究已经展开,但多为以欧洲国家为对象的研究,国内相关研究还不多,尚难以回答生态现代化到底是什么、当前我国典型区域生态现代化水平究竟如何、生态现代化建设水平如何提升的问题。本文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为背景,以生态现代化建设为研究主题,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阅读、专家访谈、数据分析,系统地展开对生态现代化“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建”等问题的研究,探讨了“两型社会”背景下生态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维度、评价指标体系、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并以湖南2000—2008年及中部六省2008年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比较,对长株潭“两型社会”背景下的区域生态现代化建设实践进行了典型案例分析。通过上述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生态现代化是经济生态现代化、社会生态现代化和环境生态现代化的叁维整合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互利耦合,是现代生态和环境意识引发的传统现代化的一种生态转型。生态现代化的核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把“生态化”与“现代化”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多赢。借鉴Quaddus (2001)可持续发展叁目标(经济、社会、环境)模型,本文将生态现代化分解为经济生态现代化、社会生态现代化、环境生态现代化叁个维度。需要说明的是,这叁个维度是综合性概念,各自又包括相关具体的二级维度,如社会生态现代化即包含了科技创新、教育水平等方面。生态现代化首先表现为经济方面的现代化。现代化不是贫穷主义,因此经济水平必须达到现代化,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社会子系统是生态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生态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系统的质量是经济和环境系统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合理的政策、体制、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和历史文化沉淀、稳定的社会环境因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和能量是人类经济社会系统赖以生存的根本。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可以给人类带来舒适的生存与生活空间,也会因经济社会发展的过度掠夺造成环境恶化而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生态环境己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环境的优劣是衡量生态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对生态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2)本文构建了生态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将之纵横应用于我国典型区域本文基于现有主要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局限的比较,区域系统构成的特点和生态现代化的内涵,参考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咨询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采用层次分析法,从目标层、准则层、领域层和要素层四个层次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是生态现代化水平,准则层包括经济生态现代化、社会生态现代化、环境生态现代化,领域层包括经济总量、经济效率、收入水平、城建、住房、医疗、科技、教育、碳汇、能源消耗、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弃物等13个方面,要素层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27个具体指标。本文依据Saaty(1980)提出的层次分析法,请本领域6位专家对各层次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运用AHP决策分析软件Expert Choice 2000确定各层次各要素的权重值。本文参照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国家环保部制定的生态县、市、省建设指标的达标值、国内外相关研究设定的指标值设定具体指标标准,提出了生态现代化水平目标层、准则层、领域层及要素层的计算方法。运用构建的评价模型,本文对湖南2000—2008年、中部六省2008年及长株潭城市群2007—2009年的区域生态现代化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生态现代化水平在逐步提高,尤其是在2007年底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以来,2008年,湖南生态现代化水平得到显着提高;中部六省2008年生态现代化水平对比中,湖北生态现代化水平最高,江西次之,湖南第叁,河南第四,安徽第五,山西最低。对长株潭城市群2007—2009年的案例研究表明,长株潭综合生态现代化指数高出湖南省平均水平,其中,经济生态现代化指数较高,环境生态现代化水平次之,社会生态现代化水平最低。(3)基于国际经典与典型案例,依据我国各方面实际,本文提出,我国应当选择综合生态现代化道路,并从经济、社会、环境叁个维度提出了区域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路径建议生态现代化建设具有路径依赖性。根据路径可选择原理,生态现代化没有标准路径,没有最佳路径,只有合适的选择。合适路径的选择,既受区域发展水平的影响,也受地理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还受制度和偏好的影响。结合生态现代化路径的国际经验及德国和荷兰典型案例,依据我国各方面实际,我们应寻求经济与环境双赢的新路径,即综合生态现代化路径。综合生态现代化是综合现代化和生态化的复合体。它要求合理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现代化的生态转型,推进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和结构生态化,降低农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的脱钩;逐步赶上生态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实现生态现代化。关于具体路径选择,在经济生态现代化方面,本研究提出要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两型产业建设、构建企业绿色管理体系,在社会生态现代化方面,提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低碳消费模式,在环境生态现代化方面,提出要充实碳汇资源、加强节能减排,并且,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案例,结合实际,对各具体路径选择的现实与理论依据、实现的途径与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0-12-01)
陈瑜[6](2010)在《中部六省生态现代化水平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也是我国实施生态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之一。本文构建了生态现代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中部六省2008年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湖南生态现代化水平有快速提高的趋势,也说明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初有成效。而其中,社会生态现代化较低表明,湖南仍需加大民生建设,让民众切实分享现代化的益处。最后本文在对实证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湖南省生态现代化发展的建议与对策。(本文来源于《财务与金融》期刊2010年03期)
陈瑜,陈晓红[7](2010)在《区域生态现代化评价指标及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在中部地区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也是我国实施生态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之一。构建生态现代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南省2000~2008年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湖南生态现代化水平有较快提高的趋势,说明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在对实证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湖南省生态现代化发展的建议与对策。(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期刊2010年04期)
何周蓉,张红丽[8](2009)在《干旱区绿洲节水型生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深入分析新疆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已有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套新疆绿洲节水型生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来源于《乡镇经济》期刊2009年12期)
李万明,刘磊磊[9](2009)在《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推行都需要一系列的指标进行评价与指导,该文试图在维持全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一般性的前提下,根据绿洲地区的特殊性设计出符合绿洲生态农业特点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09年04期)
杨杰,宋马林,蔡小军[10](2009)在《京沪高速铁路生态现代化的思考——基于区域生态系统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京沪高速铁路生态系统建设将是中国东部六省市率先实现生态现代化的重大契机,正外部性效应是京沪高速铁路生态系统项目技术经济评价的主要特征,管理部门有必要定量测算其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正外部性并使正外部效应内部化。根据京沪高速铁路生态系统的收益应该等于其具有私人品属性的正产品收益和具有正公共品属性的副产品收益之和这一原理,可以设计京沪高速铁路生态系统技术经济评价的叁个主要指标,它不仅可以用于其项目评价,而且从理论上为政府最大限度地支持生态系统的发展,提供一个定量测度的工具。(本文来源于《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生态现代化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在生态文明视角下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两个维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我国中部六省2008年~2015年的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中部六省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并通过空间描述方法构建系统协调状态测度模型对比分析中部六省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最后通过σ收敛分析了六省区域差异的收敛与扩散程度.研究发现:第一,在整体上中部六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呈逐年增长状态,工业化水平呈较大波动状态;第二,中部六省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存在交互的关系,由于各省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不同,其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第叁,2008年至2015年中部六省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有所缩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现代化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周睿.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生态现代化综合评价[J].现代经济探讨.2019
[2].张樱馨,廖信林.生态文明视角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的区域差异评价——以中部六省为例[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戴燕.传统工业城市生态现代化评价与路径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8
[4].郭鲁.论生态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14
[5].陈瑜.“两型社会”背景下区域生态现代化评价与路径研究[D].中南大学.2010
[6].陈瑜.中部六省生态现代化水平评价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0
[7].陈瑜,陈晓红.区域生态现代化评价指标及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0
[8].何周蓉,张红丽.干旱区绿洲节水型生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乡镇经济.2009
[9].李万明,刘磊磊.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构想[J].生态经济.2009
[10].杨杰,宋马林,蔡小军.京沪高速铁路生态现代化的思考——基于区域生态系统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模型[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