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西部基础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教育园区,兰州日报,海亮集团,多层次需求,首席,实习生,城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江浙沪
西部基础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杨晟途,杨芳莉,杨楠[1](2019)在《我市将建西部最大基础教育园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杨晟途实习生杨芳莉杨楠)9月19日,第二十五届兰洽会上城关区签约引进的教育项目——兰州海亮教育园区在万达文华酒店举行启动仪式,标志着世界500强企业海亮集团及旗下海亮教育正式进入兰州,在叁条岭打造总规模可容纳约1万名学(本文来源于《兰州日报》期刊2019-09-20)
石玉昌[2](2019)在《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70年:经验总结与路径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部民族地区信息化水平与东、中部地区差距较大,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效果不明显,县级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框架不健全,信息化思维难以从基于内容向基于数据转换等问题突出。通过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历程发现,造成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因是基础设施普及难度大,统筹机制不健全和包括资金、技术、师资在内的支撑环境不健全。要提升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应突破信息化建设的时间窗口,依托国家大数据(贵阳)综合实验区加强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以民族地区资源为基础,进行西部地区特色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创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路径,将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参照。(本文来源于《民族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戴军,苑惠丽,马颖忆[3](2019)在《西部乡村基础教育设施“场势效应”评价与空间优化——以海东市蒲台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基础教育设施作为乡村地区基础保障性公共服务设施,其评价与布局优化对于实现乡村基础教育服务的共享性与公平性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基于场势理论,以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浦台乡为研究区,建立了基础教育设施势能、地域和门槛3个分量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最小阻力模型和场势模型等方法,进行各分量指标的多空间阻力分析和"场势效应"的综合评价,探讨乡村基础教育设施布局的优化模式。结果表明,浦台乡村基础教育设施沿中部南北向县道两侧区域阻力较低,西北部和南部区域阻力较高。教育场势中势能分量差异最为明显,呈现出由中心村向四周腹地远郊村落逐步递减的趋势,中心村落势能分量与门槛分量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而近郊型乡村聚落地域分量和门槛分量则明显高于远郊型村落。通过对以上研究结果的整合,设计出保留完善型、迁移优化型和撤并取消型叁类乡村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布局优化模式,为西部乡村基础教育设施配套与空间优化实践提供技术支撑与方法指导。(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胡祎[4](2019)在《大数据时代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有力支持及必然趋势,教育管理必须走"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之路。在对我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现存的四大问题,即建设规划不足、建设资金紧缺、各级政府的扶持力度相对较弱、教育资源的共享步伐迟缓,并提出五条有助于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实施策略,以期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07期)
何嵩昱,杜晓华[5](2018)在《柏格理石门坎办学经验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启示——以课程与教材教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的贵州威宁石门坎学校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应苗族和黔滇川民族地区实际的路子。石门坎学校创办者柏格理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创造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和教育模式,全面拓展教育对象的认知,将石门坎的教育推向了辉煌,塑造了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成功范例。在教育结构、专业设置、学制、教材、办学形式等方面,走出了一条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的路子。农村教育主要是为农村服务,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也主要是为民族地区的农村服务,为提高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的基本素质和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学生发展服务。对大部分西部农村学生而言,他们在完成学业之后主要的就业空间仍然还是在西部农村。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的制定应该紧紧围绕为民族地区农村建设服务的宗旨,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以满足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建设的需要。(本文来源于《教育文化论坛》期刊2018年04期)
[6](2018)在《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城区西部基础教育提升叁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一文中研究指出温政办[2018]7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温州城区西部基础教育提升叁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8年7月16日温州城区西部基础教育提升叁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为加快城区西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更好地适应城区西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根据《温州市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关于加快温州基础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温州市"十叁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温州市城区教育设施布局规划(2013-2020年)》和《温州市发展学前教育第叁轮叁(本文来源于《温州市人民政府公报》期刊2018年07期)
潘舒畅[7](2018)在《新建改扩建72所中小学、幼儿园》一文中研究指出到2020年,温州城区西部将新建、改扩建72所中小学、幼儿园;城区西部学校与中心城区优质学校将开展联盟合作办学和集团化办学……新出台的《温州城区西部基础教育提升叁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向百姓传递了这些民生利好。优先启动西部配套学(本文来源于《温州日报》期刊2018-07-20)
彭金龙[8](2018)在《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滞后原因的探讨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却仍然发展滞后。针对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在思想观念落后、教育投入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等制约着我国西部农村基础事业的发展现状,应采取转变观念,实行政策的倾斜,努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教师的素质,大力推动城乡教育平等进程,实现东西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本文来源于《成都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霄楠[9](2018)在《优化资源配置 改善交通条件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李霄楠)3月27日上午,市委书记范修芳到淇县北阳镇调研基础教育工作。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市委宣传部部长于燕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参加。范修芳先后到淇县北阳镇卧羊湾中心小学、青羊口小学、油城村小学,实地查看校舍设施、教学环(本文来源于《鹤壁日报》期刊2018-03-28)
李弘扬[10](2018)在《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和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对我国的扶贫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政策和方针的指导下,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我国贫困地区由于自身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环境等因素,使得贫困产生的因素复杂而且多样,在摆脱了物质上的“绝对贫困”后,贫困因素表现出了掩盖在“绝对贫困”身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相关扶贫政策在落实到具体的贫困地区后,表现出不适应、不实用的现象。因此,如何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关制度政策,办好适宜对路的教育,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以及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有着重要的意义。西口回族镇位于陕西省镇安县东南部,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汉回混居的乡镇,自1986年开始,一直属于国家级贫困县。2013年以来,在国家扶贫政策大力支持和地方政府的努力推动下,西口地区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校教学设置设备及教学管理模式已逐步走向标准化。但当地扶贫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仍存在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如相比较以得到大幅改善的硬件条件,软件设施的不足成为了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经实地调查发现:1、师资力量的短缺成为制约西口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师资力量结构性短缺导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出现跨学科教学、多学科教学现象,师资力量功能性短缺导致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需要承担额外的行政任务,二者兼存导致了当地学校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过大,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下降。2、学校在教师培训和管理上存在问题。教师校外培训在形式和内容在适用性上都存在问题,导致教师无法学以致用,校内培训在频率和时长上都难以得到保障,导致教师的学习机会较少。同时,学校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难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3、学校在学生管理上存在问题。由于西口地区学校多为寄宿制学校,且寄宿儿童大部分年龄较小、各个方面都还不是很成熟,学生的安全问题、心理问题以及课余生活都对学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学生对集体生活的适应问题、对学校的适应问题等对学校在学校日常生活管理上都是极大的挑战。4、群众观念和社会风气不利于当地教育发展。由于西口地区多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显得格外严重。由于自身知识或者是工作的原因,大部分监护人无法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或者监督,导致孩子课后学习很难得到保证。此外,部分家长持有片面的教育观念,未能意识到自身的教育责任,未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学习观念、学习动机。种种原因使得学校成为当地教育的“孤岛”,加重了学校的教育责任。针对以上问题,文本提出以下建议:1、改善资金分配制度,建立多标准的学校分层体系,缓解由于城乡师资矛盾和教师数量不足而导致的贫困地区师资力量不足问题。2、教育管理机构为学校管理适当放权,允许学校在教学及行政管理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性。3、转变学校管理理念,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情的学校发展方向,结合本地民族地区、寄宿学校的特点,探索适合自身学校发展的方向。4、重视社会教育、树立家校共育目标。利用社会、社区、学校的教育宣传活动,帮助家长树立家庭教育观念,使家长主动承担自身的教育责任,配合学校共同达成教育目标。(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1)
西部基础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部民族地区信息化水平与东、中部地区差距较大,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效果不明显,县级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框架不健全,信息化思维难以从基于内容向基于数据转换等问题突出。通过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历程发现,造成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因是基础设施普及难度大,统筹机制不健全和包括资金、技术、师资在内的支撑环境不健全。要提升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应突破信息化建设的时间窗口,依托国家大数据(贵阳)综合实验区加强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以民族地区资源为基础,进行西部地区特色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创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路径,将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参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部基础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杨晟途,杨芳莉,杨楠.我市将建西部最大基础教育园区[N].兰州日报.2019
[2].石玉昌.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70年:经验总结与路径新探[J].民族教育研究.2019
[3].戴军,苑惠丽,马颖忆.西部乡村基础教育设施“场势效应”评价与空间优化——以海东市蒲台乡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
[4].胡祎.大数据时代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9
[5].何嵩昱,杜晓华.柏格理石门坎办学经验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启示——以课程与教材教法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8
[6]..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城区西部基础教育提升叁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J].温州市人民政府公报.2018
[7].潘舒畅.新建改扩建72所中小学、幼儿园[N].温州日报.2018
[8].彭金龙.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滞后原因的探讨与思考[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
[9].李霄楠.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交通条件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N].鹤壁日报.2018
[10].李弘扬.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