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观交通模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通流,跟驰模型,数值模拟,反馈控制
微观交通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郑亚周[1](2017)在《智能交通环境下城市交通流的微观建模及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着名的交通流跟驰模型以及CACC控制模型的研究基础上,利用反馈控制理论,建立起新的交通流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并辅以数值模拟验证模型的优缺点,从而得到关于交通系统稳定的条件。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1995年Bando等学者提出的优化速度模型,运用反馈控制理论构建了一个考虑侧方效应的交通流跟驰模型。考虑前方车辆的速度、相对优化速度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反馈控制方案。通过线性稳定性分析,给出改进模型的稳定性条件。数值模拟揭示了考虑侧方效应以及新反馈方案的车辆模型的优缺点。(2)依托当今日益智能的交通系统,建立了一种考虑可变安全间距的跟驰模型。采用反馈控制理论,构建了一个考虑相对速度、相对优化速度、安全间距等综合信息的反馈控制方案。通过线性稳定分析得到了模型的稳定条件,数值模拟图验证了文中提出的新模型可控性和稳定性。(3)基于协作自适应巡航控制理论,同时考虑延时效应、可变安全间距、多前车信息等众多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个叁模型的协作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通过线性理论分析,给出速度模型(VCM)和间隙模型(GCM)稳定性判据。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改进的叁模型控制系统能够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7-04-12)
韩万水,武隽,马麟,杨飞,肖强[2](2015)在《基于微观交通流模型的风-车-桥系统高真实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微观交通流模拟和相对应全耦合风-微观交通流-桥梁数值分析框架2个角度对现有风-车-桥耦合振动系统进行精细化改进,首先定义基于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原理的叁车道微观交通流中车辆换道及行驶规则,并且将实测数据融入所建立的微观交通流模型中;其次建立微观交通流下的风-汽车-桥梁系统分析框架;最后以杭州湾跨海大桥主航道桥为例,计算了风环境下Monte-Carlo方法和CA交通模型模拟的交通流荷载作用下该桥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的交通流密度,CA模型计算的桥梁荷载响应变异系数、极值都比Monte-Carlo方法计算的结果小;而对于均值、交通流密度较低时,CA模型计算的结果小,反之,则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田钧方[3](2010)在《交通流复杂特性的微观建模与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近年来,交通流理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入交通流理论研究,越来越多的能够描述复杂交通现象的交通流模型开始涌现,并且应用于交通工程中。通常交通流模型被分为两类: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宏观模型将大量车辆看成可压缩连续介质,研究车辆集体的综合平均行为。微观模型通常指元胞自动机模型和跟驰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不仅规则灵活,便于数值模拟而且可以展现目前已经发现的各种交通现象。车辆跟驰模型描述单车道上车辆的运动轨迹。这些模型以及叁相交通流理论目前已广泛用于交通工程中。本文主要研究跟驰模型和在叁相交通流理论框架下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具体工作如下:1.针对单车道MCD元胞自动机模型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新的单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BL-DAD模型,从而发现了一个可能导致实际交通中同步流现象的产生机制:根据不同的驾驶条件,司机会采取不同的加速度或者减速度来调节其行驶速度,其中不同的减速度是产生同步流的重要原因。经过计算机模拟发现,实验条件下BL-DAD模型可以较好地重现回滞、亚稳态、自由流、同步流、宽运动堵塞等一系列实测的交通现象。2.采用BL-DAD模型对入口匝道系统在开边界条件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BL-DAD模型可以模拟大部分入口匝道处的交通模式,模拟结果同Kerner等人提出的叁相交通流理论基本一致。但是,BL-DAD模型还无法模拟从自由流到同步流的一阶相变以及MSP交通模式。随后在BL-DAD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FBL-DAD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正确模拟从自由流到同步流的一阶相变。在对入口匝道系统在开边界条件下进行数值模拟发现,该模型能够正确模拟六种典型的交通模式。3.在全速度差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速度期望效应的跟驰模型。然后通过线性稳定性分析得到了中性稳定性曲线,理论结果表明考虑速度期望效应有助于提高稳定性。此外,本文还推导出了交通运行过程出现的叁种密度波,即稳定区域存在的以Burgers方程描述的叁角激波,在亚稳定区域存在的以KdV方程描述的孤立波和在不稳定区域存在的以mKdV方程描述的扭结波。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速度期望效应不仅可以使交通流的稳定状态得到增强,而且可以避免在急刹车情况下事故的发生。最后,本文通过数值模拟证实了这叁种密度波的存在,并且发现在不稳定区域小扰动会演化成为孤立波,而较大的扰动将演化成为扭结波。(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0-06-01)
李锋,蔡铭,刘济科[4](2010)在《基于微观交通仿真的交叉口交通噪声模拟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微观交通流仿真的交通噪声模拟方法。应用Paramics微观交通仿真软件模拟了车流量从100veh/h逐级增大到1000veh/h过程中信号灯控制的十字交叉口交通状况,并将模拟所得的交通流数据作为交通噪声模拟计算的输入参数对交通噪声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了不同车流量下十字交叉口附近交通噪声的特性及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在非饱和车流情况下,交通噪声水平随车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并与车流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交通噪声的波动范围随车流量的增大而缩小,车流量达到饱和后,交通噪声不增反降。噪声污染级随车流量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峰值出现在车流量为400veh/h~500veh/h之间。(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0年05期)
戴技才,黎夏[5](2009)在《基于多智能体的微观交通流模拟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传统跟驰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的微观交通流模型.在模型中创建了一种新的跟驰方法,设计了具有推理机制的汽车换道策略,模拟城市主干路和高速公路交通流.实验结果表明,本模型比元胞自动机模型有更高的模拟精度,在研究复杂交通流方面优于传统跟驰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堵塞、自由流和同步流等车流现象.(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9年21期)
陈琨,于雷[6](2007)在《用于交通控制策略评估的微观交通尾气模拟与实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研究表明机动车的尾气排放量与车辆的瞬时速度、加速度密切相关.为了制定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有效策略,必须建立一个能够模拟车辆瞬间运行状况的微观模拟平台来评估机动车尾气排放.本文结合微观交通模拟模型VISSIM和微观尾气模型CMEM,建立了微观交通尾气模拟平台.选取北京市海淀区的部分主要道路构建实例分析路网,并对其交通运行状况和尾气排放进行评价.本文首先建立了车辆的瞬间尾气排放率、燃料消耗率与瞬时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然后,对研究路网的各种车型的尾气排放量进行分析和计算;最后,通过两个假设方案,对不同的交通管理与控制策略对于尾气排放的影响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07年01期)
贾顺平,唐祯敏[7](2006)在《基于微观模拟的城市快速路交通事故影响评价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快速路交通事故所产生的间接影响远远大于事故的直接损失,而其定量数据又很难通过实际的检测设备和测量手段得到,以车辆微观行为模型为基础,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方法,建立了城市快速路交通事故影响的微观模拟评价系统.在真实模拟车辆行驶状态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事故状态和数据探测器,可以全面记录车辆行驶过程中实际检测设备难以采集到的相关数据,从而为事故影响的定量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06年01期)
高永,于雷,陈旭梅,褚琴[8](2005)在《实验交通工程法的应用实践和理论探索——应用微观模拟技术辅助交通流组织方案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介绍了实验交通工程法产生的背景及概念,阐述了实验交通工程法在交通流组织方案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和步骤,分析了实验交通工程法相对于传统交通模拟应用方法的优先性;然后,以“昌平卫星城换乘枢纽周边路网交通流组织方案设计”研究课题为案例,具体介绍了实验交通工程法的应用过程,并详述了部分细节的处理;最后,根据案例的实际应用,总结了实验交通工程法的应用经验,并对其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05年04期)
韦影仪,陈志远[9](2005)在《城市交通微观模拟系统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系统模拟是一门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交通实验的先进技术。通过对交通系统的模拟研究,可以得到交通流状态变量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交通控制变量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对现有系统的再现和对未来系统行为的预先把握。重点讨论了整个模拟系统的构建过程,并论述了采用模糊控制技术来模拟车辆个体的原理和实现。(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05年14期)
庄焰,胡明伟,李德宏[10](2005)在《微观交通仿真软件PARAMICS在ITS模拟和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已有交通仿真软件不能对智能交通系统(ITS)的模拟和评价提供有效的支持,提出了用微观交通仿真软件PARAMICS(PARAllelMICroscopicSimulator)的应用程序接口(API)实现这一目的的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利用PARAMICS的API函数,编制了能够模拟ITS控制和诱导策略的插件,嵌入到其主要仿真模块中,实现了对多种ITS控制和诱导策略的模拟。在示例中研究了在事件引发的非常发性交通拥堵情况下,多种ITS控制和诱导策略的仿真实现、评价和对比。(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05年07期)
微观交通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从微观交通流模拟和相对应全耦合风-微观交通流-桥梁数值分析框架2个角度对现有风-车-桥耦合振动系统进行精细化改进,首先定义基于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原理的叁车道微观交通流中车辆换道及行驶规则,并且将实测数据融入所建立的微观交通流模型中;其次建立微观交通流下的风-汽车-桥梁系统分析框架;最后以杭州湾跨海大桥主航道桥为例,计算了风环境下Monte-Carlo方法和CA交通模型模拟的交通流荷载作用下该桥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的交通流密度,CA模型计算的桥梁荷载响应变异系数、极值都比Monte-Carlo方法计算的结果小;而对于均值、交通流密度较低时,CA模型计算的结果小,反之,则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观交通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1].郑亚周.智能交通环境下城市交通流的微观建模及数值模拟[D].宁波大学.2017
[2].韩万水,武隽,马麟,杨飞,肖强.基于微观交通流模型的风-车-桥系统高真实度模拟[J].中国公路学报.2015
[3].田钧方.交通流复杂特性的微观建模与模拟[D].北京交通大学.2010
[4].李锋,蔡铭,刘济科.基于微观交通仿真的交叉口交通噪声模拟方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
[5].戴技才,黎夏.基于多智能体的微观交通流模拟模型[J].科学通报.2009
[6].陈琨,于雷.用于交通控制策略评估的微观交通尾气模拟与实例分析[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
[7].贾顺平,唐祯敏.基于微观模拟的城市快速路交通事故影响评价系统[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
[8].高永,于雷,陈旭梅,褚琴.实验交通工程法的应用实践和理论探索——应用微观模拟技术辅助交通流组织方案设计[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
[9].韦影仪,陈志远.城市交通微观模拟系统的构建[J].计算机工程.2005
[10].庄焰,胡明伟,李德宏.微观交通仿真软件PARAMICS在ITS模拟和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仿真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