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独龙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描写状貌词,状貌词短语,副词
独龙语论文文献综述
杨将领[1](2019)在《独龙语孔当话的状貌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独龙语独龙江方言中部土语孔当话为代表,从形式类型特点、功能分布两方面介绍了独龙语的状貌词,并讨论有关状貌词的词类划分问题。(本文来源于《民族语文》期刊2019年05期)
覃丽赢[2](2017)在《独龙语SWK和MLK的语言人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人类学是一门把语言现象和语言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社会结构中的能动者适应社会结构并参与社会建构,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互动、发展和变化的人类学学科。本文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上中下游不同地理区位的独龙族为研究对象,以独龙语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场域下形成的语言变体为切入点,把社会能动者(独龙人)放入与之相关的特定的时空场域,分析这一群体和周边不同族群在一系列交错变化互动关系下形成的独龙语的语言变体。从方言变体和语域变体两个角度分析同一族群内部对同一套说辞系统swaη55kha31(简称SWK)和mlan 55kha31(简称MLK)的理解及分类产生重大差异的原因,进而对SWK和MLK背后所隐含的独龙族社会内部从语言意识形态到社会进程上的区域性差异进行阐释。变异是语言系统的内在属性,任何言语社区都存在着语言变异和不纯一的结构。那些已经成为过去的语言现象和正在成为过去的语言现象不断地构建新的语言历史事实。语言各种生存状态和交替序列的共同特征凸显语言系统整体的存在。要想理解社会系统,理解这个系统如何在文化世代传递过程中保持稳定或发生改变,我们必须理解语言在其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语言在每个当下呈现出的样子主要是因为语言在社会系统中的功能使得它以某种方式发生了演化。整个独龙江从上游至中游,再到下游是一个以血缘、地缘关系联结而成的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社会圈子,村落的社会特性决定了研究言语的变化和变异脱离不开村落内部和外部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独龙江各区域独龙族群体内部由于迁徙路线不同、分布位置不同、自然环境差异、族群接触不同等因素使得不同地理区位的独龙族群体在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与生产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并在方言土语和言语场域的使用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同。以中游孔当村为分界点,由于在言语上存在的较大分异,独龙江上、中、下游的独龙人把彼此看作是不同的群体。语言是可以在特定语言社区内观察到的语词用法的结合体系,语言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非常普遍的联系,语言社区的存在及其规模是社会结构的特征。语言的接触、传播、若干个独立社区联合成一个语言社区以及相反的分化过程都属于社会结构现象。文章通过多点民族志和多元主位与多元客位结合即复数位的方法,将独龙江不同区域独龙人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和语言的变化进行调查。通过超越单一地点的研究,从历史上独龙江上中下游不同空间区位的独龙人与周边民族的族群关系入手,分析不同族群接触对独龙语语言变体SWK和MLK的影响;从现存的年节祭祀等仪式活动入手,比对上中下游原生宗教和传统习俗存在的差异,从仪式的祭辞入手分析独龙族聚居区正在发生的语言变化和社会变化,从复数位的角度对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变化的社会动因进行分析和解释。分析独龙族的语言、文化、身份认同等在不同时空下的变化关系,发现独龙族社会内部由于社会进程和社会结构存在的差异造成的独龙语言语的区域性差异以及言语使用在不同层面上的分离。存在于独龙语语言变体SWK和MLK中某种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能够投射出研究主体在意识、逻辑、宗教、行为等为目标的现实反映。作为一个整体,SWK总是与独龙人的过去和古旧相关联。对SWK的言说,意味着通过言语的方式获取一种与独龙人祖先在根性上的连接。与独龙语SWK中神圣用语的节律性、必然性、集体性、和系统性相比,SWK中的世俗用语呈非节律性、偶然性、个体性、和零散性分布。SWK和MLK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可被看作是统领独龙社会过去与现在不同层级意义象征系统的符号指针,是“地方性概念”,它们是抽离的、隐喻的、和高度概括的。SWK可被看作是引领独龙人集体记忆的指征,对它的理解有助于社会意义和时空界限的构建。SWK和MLK所具有的分类和定型的功能可以超越不同的场景,将远离当下的存在于时间、空间和社会关系中的各种对象呈现出来,并将其整合为一个有意义的共同体。对语言变体SWK和MLK差异性和普遍特征的分析和阐释构成了对不同地理区位下不同独龙族社会群体内部社会结构差异和文化差异的阐释。文章一方面从地域文化的变迁来理解方言词汇的变化,另一方面则通过对同一言语社区言语变化和变异的分析来探讨地域文化的变迁。通过对二者的探讨,了解作为人口较少民族的独龙族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变迁和语言变化之间的关系,考察语言变项和非语言的社会因素之间的共变关系,发现语言的性质、语言变化的规律和变异的本质。在社会语境下研究语言变异发现语言“有序”的一面,其目的也是为了探求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律,深入了解人类意识的社会发生。文章意在通过研究独龙语言语的使用和言语的变化来理解语言之外的东西,即独龙族的社会系统、社会进程和社会结构。笔者在调查和研究中发现的SWK和MLK这套言语表达系统可以作为统领上中下游独龙人语言变体和言语差异的一个标志性符号。通过对它的分类与阐释,我们能够清楚地解释独龙语的两种语言变体—方言变体(语言使用者确定的变体)与语域变体(语言使用确定的变体)出现的社会历史根源,同一族群对同一套言辞表达系统理解出现差异的原因,以及为何上中下游人对彼此的身份认可存在不同看法的原因。两种变体反映的实质是语言变化的过程,语言既不被动反映物质现实也不被动反映社会关系的预定模式,语言积极参与了物质世界和社会结构的构建,语言变体是社会动态进程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赋予语言变体价值是社会价值变化作用于社会结构的符号表达,在其中变量被强调成社会意义的载体,社会结构对发生意义交换的不同类型的社会语境进行定义并赋予它们以重要价值。通过对独龙语语言变体的分析阐释,我们能够了解语言如何传递文化的主要模式—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社会结构等。语言结构不仅能够反映社会结构,而且体现社会结构,并在相互的创造性进程中积极表征社会结构。当我们把语言作为一套构成社会结构、社会行为的象征符号系统以及真实或想象世界的个体心理象征形式时,作为符号的语言被赋予了独立确定意义的标签。通过一系列的分析阐释,分属于语言符号特质之下的SWK和MLK语言内本质属性下的叁对关系:语言的分离性和流变性、神圣性与世俗性、自在性与自为性被提炼出来。作为社会系统隐喻的它们在任何自然语言中都以恒定状态存在,并可以被看作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高度具体、明确概念的体现。虽然我们无法对社会变迁和语言变化的时间划立一个明确的分界线,但通过研究语言在社会体系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可以对语言做出诠释,同时通过对语言演化所承担的功能的分析来解释独龙语和独龙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结构变化。通过观察语言中共时的变异现象可以探知正在发生的变化;通过观察现实中正在进行的变化可以推知过去的变化是如何进行的;通过对过去和现在语言变化的分析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语言将会有什么变化发生。文章通过对语言存在现实的社会因素的分析,寻找语言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联系,尝试发现语言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内在普遍规律。(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7-05-01)
赵小东[3](2016)在《独龙语的兼语句中N_2兼属性质的句法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独龙语具有丰富的形态,其兼语句除了用句法组合体现N_2的句法属性外,还可以直接用N_2的格标记予以体现。具有相同语义的其他句法结构可以间接体现N_2具有主语、宾语或兼属主语与宾语的句法属性,兼语句自身也可以体现N_2的主语、宾语或兼属主语与宾语的句法属性,其中,通过句法组合体现的句法依据较为隐含,通过N_2自身的格标记体现的句法依据较为明确,这类句法依据又包括N_2在主语与宾语形式上的混用、换用、并用和不用等四种方式。这些句法依据在独龙语中有多种形式的使用,给兼语句的认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杨将领[4](2015)在《独龙语的施事和工具格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讨论独龙语的施事格和工具格标记的关系,并通过与一些亲属语言的比较,从施事格和工具格与其他格标记关系的角度,对独龙语的施事格和工具格标记的演变作一探讨。(本文来源于《民族语文》期刊2015年01期)
王莉宁[5](2015)在《独龙语巴坡方言的声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对独龙语巴坡方言的单字调、连读调和语法调进行描写,并联系汉语方言声调分化的实例,对独龙语中特殊的声调演变现象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民族语文》期刊2015年01期)
杨将领[6](2013)在《独龙语偏正式合成词的中心语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独龙语偏正式合成词有两种结构形式:"名词+名词",中心语在后,即"修饰语+中心语";二是"名词+不及物动词(形容词)",中心语在前,即"中心语+修饰语"。此外,还有一种表面上是"中心语+修饰语",但来源却是"修饰语+中心语"的结构。本文从词源、词汇构成结构的角度讨论独龙语的偏正式合成词及相关问题。(本文来源于《民族语文》期刊2013年05期)
杨将领[7](2011)在《独龙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和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词汇比较和语言内部拟测方法,对独龙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发展规律作探讨。(本文来源于《民族语文》期刊2011年06期)
杨将领[8](2010)在《独龙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独龙语个体量词体系中,专用量词和通用量词很少,类别量词比较发达,类别量词是从反响型量词逐渐演变而来的,这可能是一些NC型亲属语言已经历过的发展阶段。本文运用词源比较和语言内部拟测方法,对独龙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发展规律作一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期刊2010-08-04)
杨将领[9](2009)在《从亲属语看独龙语的异源词》一文中研究指出藏缅语不同语支甚至是同一语支的不同语言之间,都存在着大量的异源词。造成异源现象的原因很多,例如,某语言从其他语支或其他语族借入一些词汇,会造成语支、语族内部的异源现象。本文通过独龙语与亲属语言的比较,对独龙语一些异源词的来源、成因问题作一粗略探讨。(本文来源于《民族语文》期刊2009年04期)
戴庆厦,崔霞[10](2009)在《从藏缅语语法演变层次看独龙语和景颇语亲缘关系的远近》一文中研究指出藏缅语语法演变总的趋势是屈折型向分析型发展。但不同语言或同一语言中的不同语法成分,发展不平衡,出现不同的层次。独龙语与景颇语的语法从整体看,二者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亲缘关系不是最近的。(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独龙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言人类学是一门把语言现象和语言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社会结构中的能动者适应社会结构并参与社会建构,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互动、发展和变化的人类学学科。本文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上中下游不同地理区位的独龙族为研究对象,以独龙语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场域下形成的语言变体为切入点,把社会能动者(独龙人)放入与之相关的特定的时空场域,分析这一群体和周边不同族群在一系列交错变化互动关系下形成的独龙语的语言变体。从方言变体和语域变体两个角度分析同一族群内部对同一套说辞系统swaη55kha31(简称SWK)和mlan 55kha31(简称MLK)的理解及分类产生重大差异的原因,进而对SWK和MLK背后所隐含的独龙族社会内部从语言意识形态到社会进程上的区域性差异进行阐释。变异是语言系统的内在属性,任何言语社区都存在着语言变异和不纯一的结构。那些已经成为过去的语言现象和正在成为过去的语言现象不断地构建新的语言历史事实。语言各种生存状态和交替序列的共同特征凸显语言系统整体的存在。要想理解社会系统,理解这个系统如何在文化世代传递过程中保持稳定或发生改变,我们必须理解语言在其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语言在每个当下呈现出的样子主要是因为语言在社会系统中的功能使得它以某种方式发生了演化。整个独龙江从上游至中游,再到下游是一个以血缘、地缘关系联结而成的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社会圈子,村落的社会特性决定了研究言语的变化和变异脱离不开村落内部和外部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独龙江各区域独龙族群体内部由于迁徙路线不同、分布位置不同、自然环境差异、族群接触不同等因素使得不同地理区位的独龙族群体在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与生产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并在方言土语和言语场域的使用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同。以中游孔当村为分界点,由于在言语上存在的较大分异,独龙江上、中、下游的独龙人把彼此看作是不同的群体。语言是可以在特定语言社区内观察到的语词用法的结合体系,语言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非常普遍的联系,语言社区的存在及其规模是社会结构的特征。语言的接触、传播、若干个独立社区联合成一个语言社区以及相反的分化过程都属于社会结构现象。文章通过多点民族志和多元主位与多元客位结合即复数位的方法,将独龙江不同区域独龙人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和语言的变化进行调查。通过超越单一地点的研究,从历史上独龙江上中下游不同空间区位的独龙人与周边民族的族群关系入手,分析不同族群接触对独龙语语言变体SWK和MLK的影响;从现存的年节祭祀等仪式活动入手,比对上中下游原生宗教和传统习俗存在的差异,从仪式的祭辞入手分析独龙族聚居区正在发生的语言变化和社会变化,从复数位的角度对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变化的社会动因进行分析和解释。分析独龙族的语言、文化、身份认同等在不同时空下的变化关系,发现独龙族社会内部由于社会进程和社会结构存在的差异造成的独龙语言语的区域性差异以及言语使用在不同层面上的分离。存在于独龙语语言变体SWK和MLK中某种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能够投射出研究主体在意识、逻辑、宗教、行为等为目标的现实反映。作为一个整体,SWK总是与独龙人的过去和古旧相关联。对SWK的言说,意味着通过言语的方式获取一种与独龙人祖先在根性上的连接。与独龙语SWK中神圣用语的节律性、必然性、集体性、和系统性相比,SWK中的世俗用语呈非节律性、偶然性、个体性、和零散性分布。SWK和MLK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可被看作是统领独龙社会过去与现在不同层级意义象征系统的符号指针,是“地方性概念”,它们是抽离的、隐喻的、和高度概括的。SWK可被看作是引领独龙人集体记忆的指征,对它的理解有助于社会意义和时空界限的构建。SWK和MLK所具有的分类和定型的功能可以超越不同的场景,将远离当下的存在于时间、空间和社会关系中的各种对象呈现出来,并将其整合为一个有意义的共同体。对语言变体SWK和MLK差异性和普遍特征的分析和阐释构成了对不同地理区位下不同独龙族社会群体内部社会结构差异和文化差异的阐释。文章一方面从地域文化的变迁来理解方言词汇的变化,另一方面则通过对同一言语社区言语变化和变异的分析来探讨地域文化的变迁。通过对二者的探讨,了解作为人口较少民族的独龙族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变迁和语言变化之间的关系,考察语言变项和非语言的社会因素之间的共变关系,发现语言的性质、语言变化的规律和变异的本质。在社会语境下研究语言变异发现语言“有序”的一面,其目的也是为了探求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律,深入了解人类意识的社会发生。文章意在通过研究独龙语言语的使用和言语的变化来理解语言之外的东西,即独龙族的社会系统、社会进程和社会结构。笔者在调查和研究中发现的SWK和MLK这套言语表达系统可以作为统领上中下游独龙人语言变体和言语差异的一个标志性符号。通过对它的分类与阐释,我们能够清楚地解释独龙语的两种语言变体—方言变体(语言使用者确定的变体)与语域变体(语言使用确定的变体)出现的社会历史根源,同一族群对同一套言辞表达系统理解出现差异的原因,以及为何上中下游人对彼此的身份认可存在不同看法的原因。两种变体反映的实质是语言变化的过程,语言既不被动反映物质现实也不被动反映社会关系的预定模式,语言积极参与了物质世界和社会结构的构建,语言变体是社会动态进程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赋予语言变体价值是社会价值变化作用于社会结构的符号表达,在其中变量被强调成社会意义的载体,社会结构对发生意义交换的不同类型的社会语境进行定义并赋予它们以重要价值。通过对独龙语语言变体的分析阐释,我们能够了解语言如何传递文化的主要模式—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社会结构等。语言结构不仅能够反映社会结构,而且体现社会结构,并在相互的创造性进程中积极表征社会结构。当我们把语言作为一套构成社会结构、社会行为的象征符号系统以及真实或想象世界的个体心理象征形式时,作为符号的语言被赋予了独立确定意义的标签。通过一系列的分析阐释,分属于语言符号特质之下的SWK和MLK语言内本质属性下的叁对关系:语言的分离性和流变性、神圣性与世俗性、自在性与自为性被提炼出来。作为社会系统隐喻的它们在任何自然语言中都以恒定状态存在,并可以被看作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高度具体、明确概念的体现。虽然我们无法对社会变迁和语言变化的时间划立一个明确的分界线,但通过研究语言在社会体系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可以对语言做出诠释,同时通过对语言演化所承担的功能的分析来解释独龙语和独龙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结构变化。通过观察语言中共时的变异现象可以探知正在发生的变化;通过观察现实中正在进行的变化可以推知过去的变化是如何进行的;通过对过去和现在语言变化的分析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语言将会有什么变化发生。文章通过对语言存在现实的社会因素的分析,寻找语言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联系,尝试发现语言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内在普遍规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独龙语论文参考文献
[1].杨将领.独龙语孔当话的状貌词[J].民族语文.2019
[2].覃丽赢.独龙语SWK和MLK的语言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7
[3].赵小东.独龙语的兼语句中N_2兼属性质的句法体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4].杨将领.独龙语的施事和工具格标记[J].民族语文.2015
[5].王莉宁.独龙语巴坡方言的声调[J].民族语文.2015
[6].杨将领.独龙语偏正式合成词的中心语位置[J].民族语文.2013
[7].杨将领.独龙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和发展[J].民族语文.2011
[8].杨将领.独龙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发展[C].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2010
[9].杨将领.从亲属语看独龙语的异源词[J].民族语文.2009
[10].戴庆厦,崔霞.从藏缅语语法演变层次看独龙语和景颇语亲缘关系的远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