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模型驱动的体系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面向对象,MDA,CIM,PIM
模型驱动的体系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张行知[1](2016)在《模型驱动体系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模型驱动体系结构(MDA)是一种广泛用于多种学科领域的系统设计方法,能有效提高设计效率,解决了面向对象设计过程中模型设计与代码实现不符的问题。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分析了MDA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展望MDA在未来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6年05期)
李龙[2](2015)在《模型驱动的武器装备体系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体系结构设计尚未完全体现模型驱动的设计理念,体系层和系统层结构设计不能平滑过渡,体系结构设计迭代中模型数据关系不清晰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面向对象、模型驱动的武器装备体系结构设计方法。该方法由能力需求分析、黑盒分析和白盒分析3个基本步骤组成,应用了Do DAF(Department of Defen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建模框架,采用Sys ML(System Modeling Language)作为建模语言。最后,通过新型装甲装备作战体系结构设计实例验证了其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杨克巍,刘灿,熊健,姜江,谭跃进[3](2014)在《模型驱动的体系级任务结构矩阵设计及优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载人航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高铁网络,商用大飞机工程等国家重大专项工程,都具有规模大,周期长,建设与运营(行)并举,涉及部门众多,不确定性强,风险控制困难等显着特点,按照系统工程方法指导进行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一项必备的技术工程方法,也为各个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效的工程技术保障。传统系统工程以文档为中心的工作与管理方法,其设计过程从"概念开发","需求分析","功能分解","系统设计"直至项目实施、完成等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各阶段相关"模型","数据","记要"等,大部分存在于文档中,以文件或文本方式保存与管理。随着各类重大工程研制与建设任务的日益庞大及业务关系的复杂性不断提升,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与采用,造成项目的大总体管理部门对于整个项目的任务把控和设计难度大幅增加,技术状态倍增,文档内容与数量空前增加,文档间技术状态一致性难以保证等系列问题,如某总体需求某项指标发生变更,需要涉及到各分系统相关总体设计方案的变更,相关乘载部件结构功能的变更、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变更,牵涉的单位、企业数百家。(本文来源于《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5系统工程理论应用与创新》期刊2014-10-24)
夏晓凯,吴际,徐络,赵开鹏,刘超[4](2013)在《模型驱动的系统体系结构仿真验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综合电子信息系统(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computer,intelligence,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C4ISR)和航天维修等复杂系统建设前,对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仿真和验证是降低系统后期开发成本和风险的有效方法。提出了基于系统体系结构中的活动模型、规则模型、动态模型和数据模型等向统一的Simulink仿真模型的映射方法,并基于模型驱动架构中的模型转换技术实现了前者向后者的自动转换,不仅能够提高仿真模型构造的效率,还能保证仿真模型和体系结构模型的一致性。哈勃太空望远镜维修系统的体系结构仿真验证案例说明了方法不仅能够验证系统体系结构模型之间的逻辑一致性,还能够对系统体系结构的性能进行有效预评估。(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期刊2013年11期)
谢开斌,陈海明,崔莉[5](2013)在《PMDA:一种物理模型驱动的物联网软件体系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众多物理应用之间的互联是建立物联网的基本方法.然而,如何设计一种有效的架构指导物理应用的水平化互联是目前物联网研究领域尚未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该架构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种支持物理应用水平化互联的物理模型驱动的物联网软件体系结构(PMDA).PMDA由3个模型组成,分别是物理模型、感执模型和应用模型.模型之间以及模型内的组件之间通过连接器进行连接与交互,模型或组件在交互时需要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通过体系结构描述语言Wright对PMDA中的3个模型的组成以及模型之间的交互进行了形式化描述.通过一种形式化验证工具PAT验证了用Wright描述的PMDA可以保证水平化互联起来的物理应用的有效性,即不存在死锁、发散和中止这3个影响物理应用有效互联的性质.基于PAT的验证结果,通过数学归纳法证明了根据PMDA开发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在交互时不存在死锁、发散和中止的情形.(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期刊2013年06期)
沈来信,杨帆,王伟[6](2013)在《基于应用驱动的异构体系结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计算应用问题在计算模型、处理过程以及对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的要求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同一种结构难以适应差异巨大的应用,造成效率低下。解决途径在于可变的体系结构,让体系结构去适应不同的应用,而不是让应用去适应单一的体系结构。不同的应用决定了不同的应用程序结构,对于不同的应用程序结构,采用最适合的体系结构去匹配,实现应用决定体系结构的模型。结果表明,基于应用驱动的异构体系结构异构模型能够达到使运算高效率、低能耗的目的。最后给出了从不同应用得到最适应体系结构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谢仲文[7](2012)在《一种需求驱动、以体系结构为视图的面向软件动态演化的模型与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软件工程学科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软件演化的重要性和普适性越来越强。软件演化是指软件进行变化并达到人们所希望的形态的过程,分为静态演化和动态演化两种类型,本文重点关注软件动态演化。目前,动态演化是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同时也是一个研究难点。一方面,软件动态演化已成为软件生存周期中重要的形态之一,成为了今天软件工程研究的关键领域;另一方面,关于软件动态演化的研究,依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难。正因如此,针对软件动态演化所面临的挑战,研究如何提高软件系统的动态演化性,进而提高软件动态演化实施的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动态演化所面临的挑战并非可以孤立地从一个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需要从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着手,需要在软件工程过程的几个重要阶段对软件动态演化提供支持。因此,本文致力于建立一种系统性的应对软件动态演化的建模理论,该理论以软件需求模型为驱动,以体系结构模型为视图,以行为管程机制为支撑,以解决动态演化面临的关键挑战为导向,以形式化方法为基本手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论文主要工作如下:第一,设计了面向动态演化的需求元模型。该元模型以特征为基本部件,按特征组合的方式建立需求模型,需求模型由行为特征和属性特征组成。行为特征被区分为计算行为特征和交互行为特征,以实现计算和交互的相对隔离;属性特征通过其作用域,指定其在行为特征模型中的作用范围,从而将行为特征模型和属性特征模型统一为需求模型。第二,提出了将需求模型规范化的方法。通过分而治之的策略,分别对行为特征模型和属性特征模型进行规范化。对于行为特征模型的规范化,通过设计行为特征的特征项规范形,证明可以通过公理系统将满足行为特征规范化建模规则的行为特征转化为规范形;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属性特征模型的参照完整性、依赖一致性和互斥一致性,并进一步把属性特征模型规范化为第一范式到第四范式。第叁,设计了面向动态演化的体系结构元模型。该元模型包括两个视图:静态视图和动态视图。其中,静态视图描述了软件系统的静态结构,其基本部件包括构件和连接件:构件是一个扩展的Petri网的网结构;连接件包含叁种基本的连接方式:库所融合、变迁融合和弧添加。动态视图建立在静态视图的基础上,由静态视图的网结构加上标识构成的网系统来描述体系结构的动态行为。第四,提出了将需求模型变换为软件体系结构模型的方法。首先,提出了以行为等价为准则的模型变换依据;其次,提出将需求模型中的基本部件变换成为体系结构模型中对应的部件的规则;再次,提出将需求模型中的组合部件变换成为体系结构模型中对应的部件的规则;最后,分析了变换得到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的结构性质要求。第五,提出了面向动态演化的行为管程机制。首先给出行为管程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行为管程的管理、监控和演化叁个方面的职能:在管理职能方面,从托肯管理、库所管理和变迁管理叁个方面进行阐述;在监控职能方面,包含构件管理态的监视、托肯目标可达性的监视,以及对库所和变迁互斥的控制;演化职能方面,给出驱动构件进入静止态和活动态的算法,以及连接件和构件的添加、删除算法。第六,提出了基于行为管程机制的构件相关性分析方法。首先分析构件之间的结构相关性,进一步,结构相关性又分为基本结构相关性和复合结构相关性;然后,在结构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对行为相关性的部分传递性进行处理;最后,基于行为管程机制,设计了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的构件行为相关性分析算法。第七,提出了构件动态演化实施中的一致性保持标准。首先讨论了构件的状态迁移方法;接着,讨论构件的行为空间和行为图,作为构件之间的行为一致性保持的理论基础;然后,基于行为图,参照进程代数理论中的强模拟关系和弱模拟关系,提出并证明了构件动态演化实施的一致性保持标准。综上所述,本文的工作为软件系统动态演化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对提高软件动态演化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其成本和时间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2-05-01)
徐光,安虹,许牧,刘谷,姚平[8](2010)在《一种类数据流驱动的分片式流处理器体系结构及其编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到半导体工艺发展带来的线延迟问题,分布式、分片式的处理器结构变得很有吸引力.在传统流处理器中,流控制器发射的控制信号在传递时存在长线延迟问题.传统流处理器的运算簇由众多的功能部件组成,由于运算簇间的通信是集中控制的,运算簇间通信网络的线延迟可扩展性差.提出了一种分片式流处理器(TPA-PD)体系结构,它采用分布式的网络连接分片式的部件,避免了控制信号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的长线延迟问题.在kernel级,TPA-PD使用类数据流的执行模型即显式数据流图执行,将指令间的依赖关系在指令中静态编码,把传统流处理器中运算簇间的集中通信变为动态发射、分布式的通信,利于结构扩展.解释了新的执行模型、指令集以及将流编程模型映射到新结构上.在时钟精确的模拟器上,实验分析了影响kernel级执行时间的软硬件因素,TPA-PD比传统流处理器在8个benchmark中平均获得了20%的加速比.(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期刊2010年09期)
李博洋[9](2010)在《基于模型驱动体系结构的协同项目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间能否组建成虚拟企业联盟,以此对瞬息万变的需求做出快速的响应,成为现代企业在竞争中成功与否的关键。与此同时,协同项目管理系统正在成为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热点,协同项目管理与传统的项目管理不同,它强调在一个虚拟环境中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能够通过及时的开发和共同生产提高企业的应变性、实时性。针对协同项目管理系统的多阶段、多企业参与、多业务流程,可重构、可扩展等特点,应用MDA(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模型驱动体系结构)这一新型的软件开发方法,运用这一新方法对系统的研究,可以使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和模型转换过程更加简洁清晰便捷。本文结合协同项目和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分析协同项目管理系统平台的特征,并对项目管理中的只是针对单个企业进行项目的计划和控制,缺乏协同性和层次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继而提出类图元模型和协同企业元模型,并以此运用MDA技术平台下的叁层架构进行轻量级的模型转换,对相关的模型转换规则和流程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说明,这种模型转换过程应用于协同项目管理系统当中,对解决企业联盟中企业之间的目标性、时效性、分布性和紧密协作提供了较好的改进方案。通过这些理论研究、数据模型的创建,基于面向对象开发过程,设计和实现了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 B/S)结构的基于MDA协同项目管理原型系统。(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0-03-01)
莫同[10](2009)在《服务模型驱动的体系结构与服务构件重用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化分工的逐步深化使得服务的形态从传统的单一组织提供的简单活动转变为由多方共同参与交互的复杂系统。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加快服务供需双方信息的传播速度。快速建立能够正确响应顾客个性化的服务需求的复杂服务系统成为人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为提高服务系统构建效率,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服务工程方法,以服务模型作为服务系统的描述基础,利用服务模型的建模和转换实现服务系统生命周期过程,通过重用已有服务提高服务系统构建效率。从而使参与服务系统构建的各方面人员能够在一个完整清晰统一的认知下协调工作,将服务系统生命周期各阶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高服务系统的构建效率并保证构建出的系统具有较高的顾客满意度。为此,本文提出了一套新型服务工程方法体系“服务模型驱动的体系结构(Service 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 SMDA)”,研究了表示服务系统语义的服务模型、服务元模型语义完备性的判定方法、服务模型建模过程及建模中的语义不一致问题、基于复用的服务系统构建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SMDA服务模型。为了通过模型驱动方式构建切实满足顾客服务需求的服务系统,针对服务系统生命周期叁个阶段的描述需求,提出一种新的多层多视图的SMDA服务模型。给出了SMDA服务模型的模型形式,说明每层模型中四个视图的语义关系以及叁层模型之间的关联关系。SMDA服务模型通过模型元素和元素属性能够描述服务系统的关键语义和解释语义。通过与其他服务模型的对比定性的说明该服务模型较其他服务模型更适应SMDA对服务系统描述的要求。(2)服务元模型语义完备性判定。为定量的衡量服务元模型对服务语义描述的完备程度,验证SMDA服务模型语义完备性,本文基于图论提出了服务元模型语义完备性判定方法。首先定义了服务语义图概念,将待表达的服务语义和服务元模型所能表达的服务语义转变为两张服务语义图,进而根据两张服务语义图的关系给出服务元模型语义完备性的定义、判定定理及证明,并给出语义完备性的度量指标;通过扩展子图提出超子图的概念,给出服务元模型语义完备性判定算法,并根据算法计算出的度量指标值的不同情况,分析元模型语义描述缺陷并给出相应的语义增强策略。(3)服务模型建模及语义一致性判定。提出了服务模型自顶向下,自行为和交互主线再其他叁主线的服务模型建模过程,分析了SMDA服务模型建模时可能遇到的语义不一致问题,提出建模一致性规则避免同层模型多视图间的语义不一致,对于上下层模型之间的语义不一致,给出语义冲突的定义,并给出相应的检测规则、检验算法和消解策略。通过保障服务模型的语义一致性使得通过模型驱动设计和实现的服务系统能够符合顾客提出的服务需求,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4)基于服务构件群重用的服务系统构建。为了提高服务系统构建效率,借鉴软件工程复用软构件构建软件系统的思想,研究了基于服务构件重用构建服务系统问题。根据服务系统的特征,创新性的提出服务构件群概念和构造方法。给出了基于服务构件群构建服务系统的过程,服务系统构建性能指标体系,需求相似度计算公式和基于服务构件群的服务系统构建算法。通过算例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说明通过服务构件群可以更加高效的构建个性化的服务系统。最后,为了验证理论研究的成果,设计并实现了SMDA建模工具和服务系统开发平台原型系统,结合海运物流实例,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理论验证效果。(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9-09-17)
模型驱动的体系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现有体系结构设计尚未完全体现模型驱动的设计理念,体系层和系统层结构设计不能平滑过渡,体系结构设计迭代中模型数据关系不清晰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面向对象、模型驱动的武器装备体系结构设计方法。该方法由能力需求分析、黑盒分析和白盒分析3个基本步骤组成,应用了Do DAF(Department of Defen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建模框架,采用Sys ML(System Modeling Language)作为建模语言。最后,通过新型装甲装备作战体系结构设计实例验证了其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型驱动的体系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张行知.模型驱动体系结构研究[J].信息通信.2016
[2].李龙.模型驱动的武器装备体系结构设计[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5
[3].杨克巍,刘灿,熊健,姜江,谭跃进.模型驱动的体系级任务结构矩阵设计及优化方法[C].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5系统工程理论应用与创新.2014
[4].夏晓凯,吴际,徐络,赵开鹏,刘超.模型驱动的系统体系结构仿真验证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3
[5].谢开斌,陈海明,崔莉.PMDA:一种物理模型驱动的物联网软件体系结构[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
[6].沈来信,杨帆,王伟.基于应用驱动的异构体系结构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7].谢仲文.一种需求驱动、以体系结构为视图的面向软件动态演化的模型与方法[D].云南大学.2012
[8].徐光,安虹,许牧,刘谷,姚平.一种类数据流驱动的分片式流处理器体系结构及其编程模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0
[9].李博洋.基于模型驱动体系结构的协同项目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
[10].莫同.服务模型驱动的体系结构与服务构件重用技术[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