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毒特性论文-余仲东,余知和,金世宇,王龙

产毒特性论文-余仲东,余知和,金世宇,王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毒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样性,遗传标记,真菌毒素,直源基因

产毒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余仲东,余知和,金世宇,王龙[1](2019)在《我国黄曲霉遗传多样性与产毒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是一种广泛分布的腐生真菌,是黄曲霉毒素B(aflatoxin B,AFB)和圆弧偶氮酸(cyclopiazonic acid,CPA)的主要产生菌,也是动植物的条件致病菌。全球的玉米、花生和棉籽均不同程度地遭到黄曲霉及其毒素的污染。黄曲霉菌株间在形态学、遗传学和产毒特性上变异较大,且其居群遗传结构也尚不明确。为了揭示黄曲霉居群遗传结构及其产毒素特性的规律,本研究选取了从我国26省区(包括大小兴安岭)不同环境中分离的黄曲霉88株,结合模式菌株和国际权威菌株9株,基于钙调蛋白基因(Ca M)和β-微管蛋白基因(ben A)进行多基因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使用MEGA 6.0和Structure 2.3.4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和居群结构推导,并结合菌株的产毒特性(AFB和CPA)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的97株黄曲霉可分为3个居群,即黄曲霉居群I、黄曲霉居群II和米曲霉居群,该97株黄曲霉共有17个序列型(sequence type,ST),其中我国的88株菌分布于15个序列型。米曲霉居群均不产AFB,黄曲霉居群Ⅰ和Ⅱ的菌株绝大多数都产AFB和CPA,其产毒特性只具有菌株特异性,与居群和序列型无关。黄曲霉菌株产毒特性与地理分布或农作物类型间存在一定关系。我国东北玉米产区、西北干旱棉花产区和南方花生产区的黄曲霉居群Ⅰ和Ⅱ菌株均产AFB和CPA,我国青海可可西里和四川阿坝地区的黄曲霉仅产CPA而不产AFB,不产AFB的米曲霉居群大部分来自我国气候和地理环境多样的华北地区,该地区也是我国农村传统酿造黄豆酱的地区。(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8期)

陶森[2](2019)在《水产干制品中丝状真菌多样性与典型株产毒特性及酵母菌减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产干制品是我国一类重要的传统水产加工食品,对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发挥着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内对其的研究主要是在加工工艺方面,但由于加工过程和贮藏条件不当,使鱼干的保质期并不是很长,容易发霉变质,从而被真菌毒素所污染,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本论文为了解水产干制品的真菌污染特征,针对霉变水产干制品,揭示其中真菌多样性及其产毒特性,并利用微生物的解毒酶探明其对真菌毒素的消减参数,为进一步构建鱼干中的真菌毒素的绿色消减技术提供理论指导。具体研究结果与内容如下:1.霉变水产干制品中丝状真菌多样性研究对湛江地区39批次霉变水产干制品中丝状真菌调查发现,水产干制品中共分离137株菌丝状真菌,鉴定得到22株,5个属,分别为孢霉(Neurosporocrassa spp.)7株,真菌浓度为2170 CFU/g,占丝状真菌污染浓度的37.79%,分别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球黑孢霉(Nigrospora sphaerica)、夏威夷弯孢菌(Curvularia hawaiiensis)、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画眉草弯孢(Curvularia eragrostidis)禾长蠕孢菌(Setosphaeria rostrata)、极细枝孢霉(Cladosporium tenuissimum);曲霉(Aspergillus spp.)5株,真菌浓度为1630 CFU/g,占丝状真菌污染浓度的28.38%,分别为:欧氏曲霉(Aspergillus europaeus)、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刺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青霉(Penicillium spp.)3株,真菌浓度为1310 CFU/g,占丝状真菌污染浓度的22.81%,分别为:团青霉(Penicillium commune)、橘青霉(Penicillium commune)、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镰孢菌(Fusarium spp.)6株,真菌浓度为433 CFU/g,占丝状真菌污染浓度的7.54%,分别为: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奈氏镰孢菌(Fusarium nelsonii)、甘蔗镰孢(Fusarium sacchar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木霉(Trichoderma spp.)1株,真菌浓度为200 CFU/g,占丝状真菌污染浓度的3.48%,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因此,孢霉属、曲霉属和青霉属及镰孢菌属为污染水产干制品中的优势丝状真菌。2.典型分离株产毒特性及霉变水产干制品中T-2、AFB_1毒素污染分析霉变的水产干制品中存在多种真菌共存的现象,不仅会引起水产干制品感官变差、品质的劣化、营养价值的降低,同时这些丝状真菌会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真菌毒素,镰孢菌单独培养时产毒能力极弱或说基本不产毒,曲霉菌单独培养时也是如此,但是如果镰孢菌和曲霉菌两种在一起共同培养则两种毒素产量都很高。由真菌毒素污染的食品一旦被人和动物摄入后,必定会是一个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但对湛江市场上采集的39批次霉变水产干制品进行霉变前期和霉变后期的分析检测,发现霉变后期T-2和AFB_1毒素由于酵母菌的存在,通过生物转化和生物吸附的方式消失了。3.腌鱼中酵母菌的筛选及其特性酵母菌可以消减真菌毒素,为控制真菌毒素污染,获得性能优良的菌株,采用PDA固体培养基平板涂布法从腌鱼中定量分离、纯化酵母菌,研究优势耐盐酵母菌株的生长温度和耐酸能力、耐亚硝酸盐能力等生理生化特性及IT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15种不同种类腌制海鱼中共分离出436株酵母菌,经纯化后获得9种酵母菌,通过不同NaCl含量的YPD液体培养基对9株酵母菌进行筛选,最终筛选出7~#季也蒙毕赤酵母(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和9~#奥默柯达酵母(Kodamaea ohmeri)两株耐盐性较好的优势菌株,耐盐能力分别达到9%和12%,最适生长温度均在28~32℃之间,最适pH在5~6之间,耐亚硝酸盐含量可达100 mg/kg。腌鱼中获得优势菌株具有良好的生长性能,今后可将7~#菌和9~#菌这两株性能优良的酵母菌应用到高盐的食品基质中,发挥其优势作用。4.酵母菌酶制剂对红鱼干中T-2和AFB_1毒素的消减效应通过利用酵母菌自身II相解毒酶活性性来进行对真菌毒素消减,可知:酵母菌中含有II相解毒酶,且在酵母菌的稳定期(16~32 h)酶活性最好,酶活力依次为GSTs>SULT>AANAT>MT>UDPGT;制成A型和B型两种制剂后,发现A型制剂II相解毒酶酶活力在该菌的稳定期处于较高水平,B型制剂II相解毒酶在整个过程中无显着变化;在红鱼干基质中,A、B型制剂的II相解毒酶比酶活力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在4 h时5种酶都受到抑制,随着时间的延长,酶活力逐渐被激发,继续作用一段时间后,比酶活力开始下降,为“倒S型”趋势;A型制剂T-2毒素降解率为50%;对AFB_1毒素降解率为55%,具有显着的降解效果;B型制对T-2毒素的降解效果不显着,对AFB_1毒素降解率为降解率为42%。(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期刊2019-06-01)

卿纯,张卉灵,林毅青,李俊,胡婷[3](2018)在《生长素吲哚乙酸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生化及产毒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生长素吲哚乙酸(IAA)对产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影响,从生长、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光诱导荧光特征、脂质氧化和微囊藻毒素合成特性等方面,研究了IAA对M.aeruginosa CHAB6301生理生化及产毒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浓度IAA(0.04和0.2 mg/L)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合系统(PSⅡ)电子传递效率及藻毒素含量均无明显变化,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和丙二醛(MDA)含量均低于对照。高浓度IAA(1和5mg/L)能够促进细胞生长,提高叶绿素含量,但是抑制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含量,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和细胞内藻毒素合成。综合各指标测定结果,低浓度IAA对M.aeruginosa CHAB6301生长和光合作用影响不明显,而高浓度IAA可促进藻细胞生长和光合作用,增加微囊藻水华形成几率。(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林毅青[4](2017)在《畜禽粪便来源DOM对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 FACHB905生理生化及产毒特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在畜禽养殖业生产过程中能够产生大量的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DOM中包含有丰富的C、N、P等元素,随着DOM的排放及其向水体的迁移,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它水质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蓝藻是富营养化水体的优势物种,常常在富营养化水体形成蓝藻水华,在我国以微囊藻水华最为常见。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系统性的研究了畜禽粪便来源DOM对于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 FACHB905生理生化和产毒特性的影响。通过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和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TMAH-GC-MS),对DOM结构进行解析,研究了DOM中两种纯化合物对M.aeruginosa FACHB905生理生化特性和产毒的影响及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粪便来源DOM(CM-DOM)略微促进M.aeruginosa FACHB905细胞生长,最大增长率为7.54%,且在90 mg/L CM-DOM暴露条件下观察到。CM-DOM可促进单位细胞中叶绿素a(Chl-a)的合成,但是对于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的作用不明显。光反应中心PSⅡ的性能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恢复趋于正常。细胞外碱性磷酸酶(APA)活性受到了抑制,但是细胞活性却有所增强,在60 mg/L CM-DOM暴露条件下细胞活性最大较Control增加了1.1倍。另外,CM-DOM能够促进单位细胞内微囊藻毒素MC-LR的合成,第2天、第4天和第6天其最大增长率分别为26.04%、14.94%和64.83%,且分别于第2天120 mg/L CM-DOM处理和第4天、第6天30 mg/L CM-DOM处理中观察得到,而微囊藻毒素Dha~7-MC-LR的合成却受到抑制。2、堆肥来源DOM(MC-DOM)对M.aeruginosa FACHB905的生长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趋势,但细胞内色素合成不受影响。MC-DOM浓度介于60-120 mg/L时,能够造成光反应中心PSⅡ中PQ库的损伤,光合作用电子传递受阻。细胞内一些酶的活性出现应激反应,细胞活性明显上升,细胞外APA活性有所增强。另外,MC-DOM对细胞内微囊藻毒素的合成均产生抑制。3、沼液来源DOM(BL-DOM)浓度介于60-120 mg/L时,能够抑制M.aeruginosa FACHB905的生长,120 mg/L BL-DOM暴露条件下培养液中细胞密度最小,仅为对照处理的26.48%。单位细胞中Chl-a、Carotenoid的合成不受抑制,其含量均随BL-DOM浓度的增加而上升。相同的情况也能从细胞活性的变化得以体现,在第2天、第4天和第6天120 mg/L BL-DOM处理组中细胞活性分别比Control上升了1.6倍、2.0倍和2.3倍,然而细胞外APA活性却受到抑制。光反应系统PSⅡ在低浓度BL-DOM暴露下(15-30 mg/L)性能不受影响,但随着浓度继续增加,整体性能受到破坏。BL-DOM对于胞内Dha~7-MC-LR的合成抑制更为明显,在第6天抑制程度达到最大,最大抑制率为64.38%。4、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和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TMAH-GC-MS)研究了DOM的物质组成。研究结果表明,DOM主要成分来自于木质素类化合物,其次为烷类化合物和含N、含P类物质,以及一些脂肪酸类化合物。随着发酵程度加深,DOM中有机物羧酸化程度不断提高,木质素类化合物生物降解明显,但仍是DOM中主要成分组成,同时,脂肪酸类物质被完全分解。5、DOM中吲哚(Indole)成分能够抑制M.aeruginosa FACHB905细胞的生长,但这种抑制作用并不由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的升高引起。Indole能够引起细胞内光反应中心PSⅡ性能的受损,影响ATP的合成,这可能是导致M.aeruginosaFACHB905生长受到抑制的原因。另外,Indole对细胞内藻毒素的合成具有抑制作用。6、DOM中羧酸盐浓度增加(Sodium acetate模拟)对M.aeruginosaFACHB905细胞生长、光反应中心PSⅡ性能和细胞内藻毒素合成促进作用明显,但对细胞内Chl-a、Carotenoid色素合成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刘丽[5](2016)在《网状原角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产毒特性及虾夷扇贝毒素的提取与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s,YTX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聚醚类海洋生物毒素,主要由甲藻门中的网状原角藻产生,另外多边舌甲藻和具刺膝沟藻也被报道可产此类毒素。此前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检出,该毒素不像传统的腹泻性贝毒会引起腹泻效应,但会对心、肝脏、神经系统等组织器官造成损伤,是一种对人类和生态系统具有潜在危害的脂溶性毒素。2007年,我国首次检出了YTX及其衍生物,被我国逐步认识,并引起重视,对高纯度的YTX的需求愈来愈大。由于高纯度的YTX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在我国各个领域的应用。因此,当前我国研究出一种分离纯化YTX的方法显得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实验室大量培养的网状原角藻,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对其生长曲线的各个时期每个游动细胞的产毒状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对YTX提取的条件进行优化;以及通过低压柱层析法分离纯化虾夷扇贝毒素(YTX),以期得到纯度较高的YTX样品。通过进行LC-MS/MS毒素分析,本藻株的游动细胞可产YTX和少量的Homo-YTX,其中YTX为主要的毒素组分,藻株在一个生长周期产YTX为3.9~71 pg cell-1。游动细胞在生长平台期后期产毒最高。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影响YTX提取的有机溶剂浓度和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优条件为:提取溶剂甲醇浓度为90%,料液比为1:120;超声萃取时间10 min;提取次数为2次,即可达到97.7%的提取率。为进一步得到YTX纯化样品,本研究通过低压柱层析法分离纯化YTX,比较了3种性质的氧化铝纯化YTX的效果,以YTX的出峰时间、回收率和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碱性氧化铝最好,出峰快、回收率最高,变异系数最小;C18出峰快,回收率(%)为88.4±4.0,变异系数为5%;RP-18出峰快,回收率(%)为28.7±3.0,变异系数为10%。综上所述,柱层析后的样品经LC-MS/MS分析表明从网状原角藻中分离纯化的YTX样品纯度为99%。以上工作是国内首次对YTX分离纯化方法进行研究,其结果可以为得到更高纯度的YTX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期刊2016-06-01)

谷立慧,方祥,钟青萍,廖振林,王丽[6](2016)在《食源亚历山大藻核糖体DNA分子特征及其产毒特性的遗传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亚历山大藻可代谢产生麻痹性贝毒素,对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以核糖体DNA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及计算机分析软件对食源亚历山大藻核糖体DNA的分子特征进行分析,并且对亚历山大藻的产毒特性进行遗传差异研究。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亚历山大藻核糖体18S r DNA-28S r DNA区域,利用DNAdist计算5.8S r DNA-ITS区域序列间距离值序数,同时,利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技术,对核糖体18S r DNA-28S r DNA进行测序分析,选择限制性内切酶MboⅡ绘制内切酶图谱。结果表明:亚历山大藻无毒株L35与产毒株在5.8S r DNA-ITS区域序列间核苷酸的差异值可达到0.201~0.488,与同属无毒亚历山大藻的核苷酸差异值<0.004;通过酶切图谱特征条带可以准确地将不同亚历山大藻种产毒类型分3类,酶切图谱相似的藻种产生的毒素组分相同。因此,食源亚历山大藻产毒与否以及产毒类型体现为核糖体DNA遗传信息中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6年15期)

林露,严维凌,沈菊泉,陈平,欧杰[7](2015)在《产毒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及在百叶中生长与产毒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生鲜食品中分离鉴定得到产肠毒素SEA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菌株,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百叶中的生长变化及产肠毒素特性。将不同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接种到减菌(样品组)和未减菌(对照组)百叶中,高、低初始接种量分别控制在4.0 lg(cfu/g)和2.0 1g(cfu/g)左右,并定时追踪不同储存温度条件下百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菌数及产毒情况。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检测采用商业化的ELISA试剂盒。在37℃储存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样品组中不但能生长良好并在18 h后菌落数可达到7.0 lg(cfu/g)并被检测出肠毒素,对照组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良好菌落数可达到7.0 lg(cfu/g)却未检测出产肠毒素。在25、15和5℃C储存过程中,样品组和对照组百叶都未检测出肠毒素。温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百叶中是否产肠毒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且百叶中本身存在的杂菌可能可以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肠毒素。(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王玲杰[8](2015)在《柑橘褐斑病菌毒素提取、产毒特性及对寄主防御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褐斑病(Alternaria brown spot)是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的一种柑橘真菌病害。由于受该病原菌侵染的部位能产生褐色的坏死斑,故称为褐斑病。该病原菌主要危害柑橘叶片、枝条和果实,引起落叶、落果,甚至导致植株死亡,严重影响柑橘的品质与产量。目前主要通过农艺和化学措施进行防控。我国在2010年首次正式报道该病害。2011年重庆万州爆发该病害,经鉴定病原菌为链格孢菌。已有大量关于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遗传方面的研究,但几乎无关于其病原菌产生毒素的研究。而大量研究表明,病原真菌产生的毒素是主要致病因子,且毒素可以作为选择剂筛选抗性品种。因此有必要对毒素的产生条件、提取方法及其致病机理进行探讨。本文对柑橘褐斑病菌毒素的提取方法、毒性鉴定、产毒条件、不同柑橘品种用毒素处理后防御酶活性变化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丙酮、甲醇、乙酸乙酯、氯仿、四氯化碳等5种极性不同的有机溶剂萃取培养滤液,提取粗毒素。结果表明,在甲醇的有机相中提取得到的粗毒素致病力最强,说明甲醇的萃取效果较好,且毒素的极性较大,为5.1-5.4,是小分子物质。(2)通过对本实验室保存的28个链格孢菌菌株进行致病力和产毒量比较,筛选出两个产毒量较高的菌株:SP-36(分离自西班牙克里曼丁桔)和CJBHF-2(分离自重庆万州红橘)。对SP-36和CJBHF-2菌株进行产毒特性研究,测定影响毒素产量的培养因子。结果表明:在Richard's等6种培养基上,两个菌株在查彼克培养基上均不产毒,CJBHJF-2菌株在PSK培养基上不产毒,且两个菌株在改良Richard's培养基上产毒量较高;供试菌株在10℃~35℃范围内均能产毒,最适温度为28℃;供试菌株在pH值为2的培养基中不产毒,在pH 3-7的范围内均能产毒,SP-36和CJBHJF-2产毒最适pH值分别为pH 4和pH 5;供试菌株在培养5-30d范围内产毒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培养第10d时产毒量最高,30d时产毒量最低;供试菌株在连续光照、振荡条件下培养时产毒量较高。因此,柑橘褐斑病菌最适产毒培养基为改良Richard's培养基,产毒的最适pH值为4-5;最适培养条件为28℃,振荡、连续光照培养10d。(3)在毒素处理不同抗性柑橘品种后的3-72 h时间内,CAT、POD、SOD、 PPO、PAL等防御酶的变化有所不同:抗病品种叶片中防御酶活性比感病品种更早更快的发生变化。抗病品种CAT活性在呈现缓慢上升,缓慢下降,后又急剧上升,急剧下降的趋势,且24 h达最大值;而感病和中抗品种在整个病程内CAT活性均无大幅度的变化。抗病品种POD活性峰出现在6 h,而中抗和感病品种的活性峰分别出现在12h和24h。不同抗性柑橘品种经柑橘褐斑病菌毒素处理后SOD活性呈现先缓慢上升,缓慢下降,后又急剧上升,急剧下降的趋势,抗病品种SOD活性在3h达最大值,感病和中抗品种活性峰在24h。抗病品种和中抗品种在病程的绝大多数时间内PPO活性都比感病品种高,PPO活性在6-12 h内急剧增加,说明PPO在植株防御反应的早期发生作用。抗病、中抗和感病品种经毒素处理后,叶片PAL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抗病品种PAL活性在6h达最大值,中抗和感病品种的PAL活性峰出现在12h时,且整个病程中PAL活性变化幅度较小。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的不同防御酶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发生作用或在同一时期同时发生作用,以抵御毒素的侵害,产生抗性反应。(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5-05-20)

黄展锐,莫冰,王雅玲,孙力军,徐德峰[9](2014)在《对虾养殖环境中镰孢菌的产毒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镰孢菌选择性培养基,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环境中的海水、沉泥、饲料和对虾中分离镰孢菌并进行形态学鉴定。镰孢菌分离株经产毒培养,毒素抽提后,采用薄层层析法进行快速初步筛选,接着对毒素产物进行LC-MS/MS验证,同时阐明对虾养殖环境中产T-2毒素镰孢菌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对虾养殖环境中共分离出镰孢菌257株,其中饲料中的占26.8%(69/257);沉泥中的占62.6%(161/257);水样中的占6.2%(16/257);对虾体内的占6.2%(11/257)。形态学鉴定表明它们主要为以下4种镰孢菌,比例分别为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占11.7%(30/257);梨孢镰孢菌(F.poae)占5.4%(14/257);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占9.7%(25/257);拟枝孢镰孢菌(F.sporotrichioides)占6.6%(17/257);未鉴定种占66.5%(171/257)。薄层层析法发现产毒镰孢菌占10.6%(5/47)。经LC-MS/MS法检测,发现产生的主要毒素为T-2毒素,此外还有未知毒素。本研究为对虾镰孢菌病的有效控制提供基础数据。[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4,4(6):59-64](本文来源于《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期刊2014年06期)

龙超,龙丽娟[10](2012)在《氮、磷对克氏前沟藻叁亚株生长及产毒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改良K培养液为基础,通过设定不同的N、P浓度水平,探讨N、P营养盐对克氏前沟藻Amphidiniumklebsii(叁亚株)生长及产毒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P均为影响克氏前沟藻生长和产毒的重要因素。低浓度的N、P(N浓度≤4.665×10 4mol.L 1,P浓度≤2.000×10 5mol.L 1)不利于克氏前沟藻生物量的积累,但能促进其生长及毒素的产生;中浓度的N、P(4.665×10 4mol.L 1<N浓度<37.320×10 4mol.L 1,2.000×10 5mol.L 1<P浓度<16.000×10 5mol.L 1)有利于克氏前沟藻生物量的积累,却不利于毒素的产生;N、P浓度过高(N浓度≥37.320×10 4mol.L 1,P浓度≥16.000×10 5mol.L 1)则会抑制克氏前沟藻的生长,但能促进毒素的产生,并有相对较高的细胞终密度。克氏前沟藻生长的最佳N、P浓度范围分别为4.665×10 4—37.320×10 4mol.L 1和2.000×10 5—16.000×10 5mol.L 1。当N浓度为9.330×10 4mol.L 1,P浓度为4.000×10 5mol.L 1时,克氏前沟藻达到最高密度1.237×105mL 1,单位体积活血活性达到最高值347.48HU.L 1。(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产毒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产干制品是我国一类重要的传统水产加工食品,对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发挥着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内对其的研究主要是在加工工艺方面,但由于加工过程和贮藏条件不当,使鱼干的保质期并不是很长,容易发霉变质,从而被真菌毒素所污染,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本论文为了解水产干制品的真菌污染特征,针对霉变水产干制品,揭示其中真菌多样性及其产毒特性,并利用微生物的解毒酶探明其对真菌毒素的消减参数,为进一步构建鱼干中的真菌毒素的绿色消减技术提供理论指导。具体研究结果与内容如下:1.霉变水产干制品中丝状真菌多样性研究对湛江地区39批次霉变水产干制品中丝状真菌调查发现,水产干制品中共分离137株菌丝状真菌,鉴定得到22株,5个属,分别为孢霉(Neurosporocrassa spp.)7株,真菌浓度为2170 CFU/g,占丝状真菌污染浓度的37.79%,分别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球黑孢霉(Nigrospora sphaerica)、夏威夷弯孢菌(Curvularia hawaiiensis)、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画眉草弯孢(Curvularia eragrostidis)禾长蠕孢菌(Setosphaeria rostrata)、极细枝孢霉(Cladosporium tenuissimum);曲霉(Aspergillus spp.)5株,真菌浓度为1630 CFU/g,占丝状真菌污染浓度的28.38%,分别为:欧氏曲霉(Aspergillus europaeus)、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刺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青霉(Penicillium spp.)3株,真菌浓度为1310 CFU/g,占丝状真菌污染浓度的22.81%,分别为:团青霉(Penicillium commune)、橘青霉(Penicillium commune)、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镰孢菌(Fusarium spp.)6株,真菌浓度为433 CFU/g,占丝状真菌污染浓度的7.54%,分别为: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奈氏镰孢菌(Fusarium nelsonii)、甘蔗镰孢(Fusarium sacchar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木霉(Trichoderma spp.)1株,真菌浓度为200 CFU/g,占丝状真菌污染浓度的3.48%,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因此,孢霉属、曲霉属和青霉属及镰孢菌属为污染水产干制品中的优势丝状真菌。2.典型分离株产毒特性及霉变水产干制品中T-2、AFB_1毒素污染分析霉变的水产干制品中存在多种真菌共存的现象,不仅会引起水产干制品感官变差、品质的劣化、营养价值的降低,同时这些丝状真菌会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真菌毒素,镰孢菌单独培养时产毒能力极弱或说基本不产毒,曲霉菌单独培养时也是如此,但是如果镰孢菌和曲霉菌两种在一起共同培养则两种毒素产量都很高。由真菌毒素污染的食品一旦被人和动物摄入后,必定会是一个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但对湛江市场上采集的39批次霉变水产干制品进行霉变前期和霉变后期的分析检测,发现霉变后期T-2和AFB_1毒素由于酵母菌的存在,通过生物转化和生物吸附的方式消失了。3.腌鱼中酵母菌的筛选及其特性酵母菌可以消减真菌毒素,为控制真菌毒素污染,获得性能优良的菌株,采用PDA固体培养基平板涂布法从腌鱼中定量分离、纯化酵母菌,研究优势耐盐酵母菌株的生长温度和耐酸能力、耐亚硝酸盐能力等生理生化特性及IT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15种不同种类腌制海鱼中共分离出436株酵母菌,经纯化后获得9种酵母菌,通过不同NaCl含量的YPD液体培养基对9株酵母菌进行筛选,最终筛选出7~#季也蒙毕赤酵母(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和9~#奥默柯达酵母(Kodamaea ohmeri)两株耐盐性较好的优势菌株,耐盐能力分别达到9%和12%,最适生长温度均在28~32℃之间,最适pH在5~6之间,耐亚硝酸盐含量可达100 mg/kg。腌鱼中获得优势菌株具有良好的生长性能,今后可将7~#菌和9~#菌这两株性能优良的酵母菌应用到高盐的食品基质中,发挥其优势作用。4.酵母菌酶制剂对红鱼干中T-2和AFB_1毒素的消减效应通过利用酵母菌自身II相解毒酶活性性来进行对真菌毒素消减,可知:酵母菌中含有II相解毒酶,且在酵母菌的稳定期(16~32 h)酶活性最好,酶活力依次为GSTs>SULT>AANAT>MT>UDPGT;制成A型和B型两种制剂后,发现A型制剂II相解毒酶酶活力在该菌的稳定期处于较高水平,B型制剂II相解毒酶在整个过程中无显着变化;在红鱼干基质中,A、B型制剂的II相解毒酶比酶活力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在4 h时5种酶都受到抑制,随着时间的延长,酶活力逐渐被激发,继续作用一段时间后,比酶活力开始下降,为“倒S型”趋势;A型制剂T-2毒素降解率为50%;对AFB_1毒素降解率为55%,具有显着的降解效果;B型制对T-2毒素的降解效果不显着,对AFB_1毒素降解率为降解率为4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毒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余仲东,余知和,金世宇,王龙.我国黄曲霉遗传多样性与产毒特性[J].生物多样性.2019

[2].陶森.水产干制品中丝状真菌多样性与典型株产毒特性及酵母菌减毒作用[D].广东海洋大学.2019

[3].卿纯,张卉灵,林毅青,李俊,胡婷.生长素吲哚乙酸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生化及产毒特性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8

[4].林毅青.畜禽粪便来源DOM对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FACHB905生理生化及产毒特性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7

[5].刘丽.网状原角藻(Protoceratiumreticulatum)产毒特性及虾夷扇贝毒素的提取与纯化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6

[6].谷立慧,方祥,钟青萍,廖振林,王丽.食源亚历山大藻核糖体DNA分子特征及其产毒特性的遗传差异[J].食品科学.2016

[7].林露,严维凌,沈菊泉,陈平,欧杰.产毒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及在百叶中生长与产毒特性分析[J].微生物学杂志.2015

[8].王玲杰.柑橘褐斑病菌毒素提取、产毒特性及对寄主防御酶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

[9].黄展锐,莫冰,王雅玲,孙力军,徐德峰.对虾养殖环境中镰孢菌的产毒特性分析[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4

[10].龙超,龙丽娟.氮、磷对克氏前沟藻叁亚株生长及产毒特性的影响[J].热带海洋学报.2012

标签:;  ;  ;  ;  

产毒特性论文-余仲东,余知和,金世宇,王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