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灰色关联模式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第叁方治理模式,灰色关联,熵值法,因子分析
灰色关联模式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周雯珺,曲芳芳[1](2019)在《基于灰色关联和因子分析的我国环境污染第叁方治理模式有效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的环境治理和保护中,政府大力支持的"谁污染,谁付费"的第叁方治理模式的有效性是该模式得以推广应用的前提。区别于以往集中于定性分析第叁方治理模式应用的研究,分别选取已采用和尚未采用第叁方治理模式的城市作为对比样本,定量分析该模式的有效性。首先通过邓氏灰色关联以及熵值法计算样本城市的灰色关联度并进行城市排序,其次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样本城市的环境治理系数并进行城市排序,最后根据Kendall-W系数检验两种方法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研究发现,已采用第叁方治理模式的样本城市的环境治理改善效果排序上升,说明该模式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杨艳,汤玉喜,唐洁,李永进,吴敏[2](2018)在《洞庭湖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灰色关联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湖南省洞庭湖区林业血防工程建设中抑螺防病林农林复合经营现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湖区血防林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结果表明: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综合效益均高于纯林经营模式,其中,杨树—包菜—南瓜复合经营模式(林菜复合经营模式)综合评价值最高,推广应用较广泛;其他复合经营模式虽然综合评价值较低,但在湖区滩地可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谢登航,王家杰,赵文欣[3](2018)在《基于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的网格化管理模式下的社区文化建设绩效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有关网格化管理模式和社区文化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相结合的研究非常稀少。笔者基于网格化管理模式,合理地建立了一套的社区文化建设绩效评价体系,以江苏省南京市仙林街道的网格化社区为研究背景,结合熵值法处理指标体系权重,并采用多层次灰色关联算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8年17期)
胡祎,周景纬,潘剑斌,黄弘[4](2018)在《灰色关联度法在评价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建立模型对某个地区的产业集群模式进行评价,得出与实际相近的结果。此方法可以在实际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景德镇陶瓷》期刊2018年02期)
周粤[5](2018)在《基于灰色关联投影模型的冬小麦水分亏缺模式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冬小麦品质、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基于灰色关联投影模型的综合评价方法。结果表明:返青期轻度亏水处理为最优调亏方案,可有效提高冬小麦品质、产量与水分利用率;拔节期轻度亏水处理为最劣调亏方案,冬小麦品质、产量与水分利用指标较低。研究结果为实现冬小麦节水增产提质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期刊2018年04期)
刘斌,安力,刘涛,蒋志荣[6](2016)在《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旱砂地籽瓜/花生间作模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甘肃中部地区旱砂地籽瓜连作障碍严重的现象,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旱砂地新型种植模式(籽瓜/花生间作模式)下3种花生间作密度(株距40 cm、50 cm、60 cm)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等权重、权重侧重籽瓜产量和产籽率、权重侧重经济效益下,花生间作密度为株距60 cm的关联度均为最大,分别为0.718 0、0.692 3和0.730 8,株距为40 cm次之,分别为0.657 3、0.647 0和0.662 4。表明花生间作株距60 cm为该间作模式的最佳种植密度。(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高婷[7](2011)在《C2C电子商务模式下顾客满意度的灰色关联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顾客满意度的基本理论,结合C2C电子商务的特点,从安全、服务、产品以及技术四个方面构建了C2C电子商务模式下顾客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理论,提出了C2C电子商务模式下顾客满意度的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并对某C2C电子商务企业的顾客满意度进行了评价,为今后C2C电子商务企业提高顾客满意度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1年24期)
魏永华,李月兴[8](2011)在《基于灰色关联投影法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灰色关联投影法对黑龙江西部风沙土区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综合评价。试验区选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县一心乡,保护性耕作措施处理包括行间覆膜、行间覆膜与垄向区田的集成、垄向区田、秸秆覆盖,以常规耕作处理为对照,目的在于研究建立适合于当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为黑龙江西部风沙土区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4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有不同程度的节水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不同措施的综合效果为:行间覆膜与垄向区田集成措施>行间覆膜措施>垄向区田措施>秸秆覆盖措施>常规处理措施。(本文来源于《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钟晓娟,孙保平,赵岩,王多尧,周湘山[9](2011)在《基于多目标决策灰色关联投影法的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生态效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地评价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生态效益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以会泽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定位监测站数据为基础,运用多目标决策灰色关联投影法,通过对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生态效益的比较,测算出生态效益最显着的退耕还林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模式中乔灌草地生态效益最佳,乔、灌地次之,未退耕地生态效益最差,结果与退耕还林工程预期相一致,这说明灰色关联投影法应用于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9期)
张宝东,孙占祥,白伟,郑家明,刘洋[10](2010)在《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辽西地区典型种植模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种植模式评价是当今种植制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针对辽西地区自然特点和种植模式混杂多样的现状,在多年试验研究和专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辽西地区6种典型种植模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无论是在等权关联度下还是在侧重生态环境指标或经济指标的变权重下,南果梨+南瓜种植模式与参考模式的关联度均为最大,分别为0.867、0.920和0.841,南果梨+花生种植模式次之,说明南果梨+南瓜‖花生的林粮间作模式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最好,是辽西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最佳模式,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关联度最小,分别为0.848、0.901和0.821,这种模式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最差。该研究结果对保护辽西地区生态环境,发展多熟立体农业,推动该区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0年12期)
灰色关联模式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湖南省洞庭湖区林业血防工程建设中抑螺防病林农林复合经营现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湖区血防林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结果表明: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综合效益均高于纯林经营模式,其中,杨树—包菜—南瓜复合经营模式(林菜复合经营模式)综合评价值最高,推广应用较广泛;其他复合经营模式虽然综合评价值较低,但在湖区滩地可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灰色关联模式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周雯珺,曲芳芳.基于灰色关联和因子分析的我国环境污染第叁方治理模式有效性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9
[2].杨艳,汤玉喜,唐洁,李永进,吴敏.洞庭湖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灰色关联评价[J].福建林业科技.2018
[3].谢登航,王家杰,赵文欣.基于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的网格化管理模式下的社区文化建设绩效评价研究[J].现代商业.2018
[4].胡祎,周景纬,潘剑斌,黄弘.灰色关联度法在评价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中的应用[J].景德镇陶瓷.2018
[5].周粤.基于灰色关联投影模型的冬小麦水分亏缺模式综合评价[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8
[6].刘斌,安力,刘涛,蒋志荣.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旱砂地籽瓜/花生间作模式评价[J].河南农业科学.2016
[7].高婷.C2C电子商务模式下顾客满意度的灰色关联度评价[J].现代商贸工业.2011
[8].魏永华,李月兴.基于灰色关联投影法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综合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1
[9].钟晓娟,孙保平,赵岩,王多尧,周湘山.基于多目标决策灰色关联投影法的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生态效益评价[J].湖南农业科学.2011
[10].张宝东,孙占祥,白伟,郑家明,刘洋.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辽西地区典型种植模式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