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秋海棠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秋海棠属,云南普洱,植物引种,维管植物,单种属,园林园艺,滇南,多样性分布,分布中心,东南亚地区
秋海棠属论文文献综述
赵汉斌[1](2019)在《云南普洱发现秋海棠属极危新种》一文中研究指出秋海棠属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多样性强,是分类学家研究的热点类群,且品种丰富、应用广泛,极具园艺开发价值。近日从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了解到,该园研究人员此前在普洱发现的一种秋海棠,日前被认定为极危新种。秋海棠科植物隶属于葫芦目,包括产自夏威夷(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8-29)
陈陆琴,曹建庭[2](2019)在《秋海棠属植物在太原地区的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丰富太原地区秋海棠属植物种类及对其繁殖栽培提供技术支持,2016年从北京引进秋海棠属观叶秋海棠品种8个。对其进行分株、叶片扦插、组织培养繁殖方式和栽培养护管理进行试验和观察记录。结果表明,叁种繁殖方式都可以有效繁殖,但组织培养繁殖是能够规模化生产的最佳方法。(本文来源于《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黄扬,唐文秀,钟树华,盘波,黄莹[3](2019)在《广西特有秋海棠属植物观赏特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株型、叶片、开花数量等8个指标,对桂林植物园引种栽培的26种广西特有秋海棠属(Begonia)植物观赏性状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为20种为优、3种为中、3种为差;从适应性及栽培生长状况来看,一口血秋海棠、广西秋海棠、卷毛秋海棠、黑峰秋海棠、丽叶秋海棠、方氏秋海棠、丝形秋海棠、靖西秋海棠等8种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陕西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田代科,肖艳,舒江平,付乃峰[4](2018)在《中国秋海棠属植物的多样性及自然杂交发生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秋海棠属(Begonia L.)是多样性最丰富的植物类群之一,为第5或6大被子植物属,也是植物界中最近几年种类增加最快的属,目前已知近1900种。中国秋海棠属资源十分丰富,现已超过200种,而且还有很多新物种等待考察和描述发表,预计实际分布种类在250至300之间(含杂种)。中国秋海棠的多样性十分丰富,不仅体现在生境和习性上,还表现在植株大小、叶的形态和颜色、花和果实的形态、染色体数目、基因组大小等若干性状方面。此外,秋海棠(Begonia grandis),裂叶秋海棠(B.palmata),食用秋海棠(B.edulis)、掌裂秋海棠(B.pedatifida),周裂秋海棠(B.circumlobata)等部分种类还具有丰富的种内多样性。自然杂交在中国秋海棠属中并不少见,根据我们调查,国产秋海棠属中约13%种类(26种)参与了自然杂交,产生了50余个杂交居群,组、种间几乎不存在绝对的生殖隔离。其中,掌叶秋海棠(B.hemsleyana)和粗喙秋海棠(B.longifolia)参与杂交程度最高,分别与其它7种秋海棠发生了杂交;自然杂交以物种最丰富的云南南部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台湾、广西和西藏;杂交多为单向发生,杂种以F1代个体为主,尚未脱离亲本真正独立成种。杂种及疑似亲本的鉴定可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人工重复杂交等综合方法实现。杂交发生及杂种形成必须满足5个条件:重迭或邻近分布、花期相遇、有效传粉媒介、杂交亲和及适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小生境及气候条件。尽管所有已知的国产秋海棠杂种尚未形成真正的新物种,但是,为了满足实践交流需要,很有必要按照新分类群发表的要求,将"杂种"逐一调查研究清楚和整理描述发表,将其作为物种进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分类单元对待更为适宜。(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董莉娜,刘演[5](2019)在《《广西植物志》秋海棠属(Begonia L.)增订》一文中研究指出秋海棠属(Begonia L.)隶属于葫芦目(Cucurbitales)秋海棠科(Begoniaceae),有1 800余种,是世界第六大属,主要分布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亦可作为药用、食用、饮料和饲料等。我国有秋海棠属植物近300种,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云南和广西等长江以南地区,其中云南有秋海棠属植物100余种。近年来,随着广西地区秋海棠属植物野外调查的不断深入,陆续发现并发表了大量秋海棠属新类群,使得广西产秋海棠属植物数目已超出1991年《广西植物志》(第一卷)收录的19种,因此亟需对发表于不同期刊中的类群进行系统地整理和汇总。鉴于此,该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考证标本信息,整理并汇总了广西产秋海棠属植物共84种,包括2个变种、11个亚种和46个特有种,新增的65种为《广西植物志》(第一卷)中未收录的类群,并补充了这些类群的特征集要、凭证标本信息和属下分组概况,为今后开展秋海棠属植物的分类修订以及系统学、进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等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9年01期)
文雯,肖凌,郑丽慧,李丹平,胡军林[6](2018)在《秋海棠属中药材水八角及红白二丸质量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常用秋海棠属中药材水八角及红白二丸质量评价方法,为该属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水八角和红白二丸的芦丁含量及HPLC指纹图谱,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芦丁含量在水八角中范围为0.022%~0.207%,在红白二丸中范围为0.001%~0.019%;水八角指纹图谱有10个共有峰,9批样品90%相似度在0.9以上;红白二丸指纹图谱有13个共有峰,19批样品68.4%相似度在0.9以上。结论:掌裂叶秋海棠含有的化学成分与秋海棠、中华秋海棠的区别大,秋海棠与中华秋海棠所含有的化学成分差异小。本研究建立的秋海棠属药材质量评价方法,可用于秋海棠属中药材的整体质量控制,为该属药材的合理利用以及资源开发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8年08期)
郎校安,王文广,杨蕾蕾[7](2018)在《仙湖植物园秋海棠属植物应用种类与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园内秋海棠属植物的应用调查,总结了仙湖植物园已应用秋海棠属植物种类和应用特点。研究表明,秋海棠属植物在仙湖植物园内应用种类已有30余种,其中有11种可用于室外,既可观叶又可观花,观赏价值高,并在仙湖植物园内应用方式多样,如花境、花坛等造景,小盆栽展示,取得了良好的观赏应用效果。最后对秋海棠属植物的应用种类筛选及日常养护等方面做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广东园林》期刊2018年03期)
赵博,李景剑,毛世忠,唐文秀[8](2016)在《基于叶绿体ndhA基因内含子序列的DNA条形码在秋海棠属物种鉴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8种秋海棠属植物为试材,基于叶绿体ndhA基因内含子片段,利用Codon Code Aligner软件拼接序列后,通过MEGA软件进行比对并计算19个秋海棠属植物种间及种内遗传距离,最后利用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研究了该片段作为DNA条形码对秋海棠属植物进行物种鉴定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秋海棠属19个种类共59个个体的ndhA基因内含子序列长度为1 182bp,在所考察的候选秋海棠属植物中具有最大的种间变异和较小的种内变异,且二者存在极显着差异。在系统树中,秋海棠属植物每一物种能够分别形成各自独立的分支,表现出良好单系性。基于ndhA基因内含子的DNA条形码在识别秋海棠属植物物种方面和传统形态学基本一致。该研究表明,以ndhA基因内含子作为秋海棠属植物DNA条形码进行物种鉴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6年16期)
郑丽慧[9](2016)在《基于DNA条形码和指纹图谱鉴定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从DNA条形码、指纹图谱及化学成分等方面对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秋海棠、中华秋海棠、掌裂叶秋海棠、长柄秋海棠和柔毛秋海棠)进行鉴定及品质评价研究,以期为秋海棠属药用植物真伪鉴别和品质评价提供依据,也为秋海棠属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方法:1、通过查阅文献、古籍,整理标本,野外资源调查和采集样品等,对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进行本草考证。2、选取国际生命条形码联盟重点推荐的5个植物DNA条形码候选序列对31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151个样品进行研究,通过比较ITS、ITS2、psbA-trnH、matK和rbcL序列之间的扩增成功率、测序成功率、序列多样性特征、种内种间差异,进行“barcoding gap”检验,鉴定效率评价和构建系统发育树(Neighbour-Joining,NJ树),筛选出理想的秋海棠属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序列,并对秋海棠属药用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3、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PLC-PDA)建立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的指纹图谱,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飞行时间质谱串联(UPLC-QTOF-MS/MS),获取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指纹图谱中各共有峰的碎片及裂解信息,对各组分进行归属,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手段,如:相似度评价(Similarity evaluation,SE)、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明确了秋海棠、中华秋海棠、掌裂叶秋海棠、长柄秋海棠和柔毛秋海棠等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的基原、资源分布、药材正名、别名、形态特征、药性和功能主治等。2、通过对5个候选序列进行综合分析,发现ITS2序列除了不能有效区分种下的秋海棠(原亚种)和中华秋海棠(亚种)外,ITS2序列在物种水平上能有效的区分掌裂叶秋海棠、长柄秋海棠和柔毛秋海棠等秋海棠属药用植物。因此,ITS2是在物种水平上能有效鉴别秋海棠属药用植物理想的DNA条形码序列。3、首次建立了秋海棠、中华秋海棠、掌裂叶秋海棠、长柄秋海棠和柔毛秋海棠等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的UPLC指纹图谱,较全面地反映了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与含量的差异;其中,秋海棠、中华秋海棠和柔毛秋海棠化学成分的种类比较接近,均含有酚酸、黄酮及黄酮苷、叁萜及皂苷类化学成分,而掌裂叶秋海棠和长柄秋海棠的化学成分比较相似,均含有酚酸、黄酮及黄酮苷类化学成分,均不含有叁萜及皂苷类成分。4、采用UPLC-QTOF-MS/MS得到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根茎共有峰的精确分子量及碎片信息,与标准品和文献数据比对后,对秋海棠、中华秋海棠、掌裂叶秋海棠、长柄秋海棠和柔毛秋海棠各自的共有峰进行了归属,共鉴定29个化合物,包括3个有机酸类、21个黄酮及黄酮苷类和5个叁萜及皂苷类化学成分;其中17个化合物系在秋海棠属药用植物中首次发现。同时,对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之间的化学成分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5、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并对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进行模式识别和区分,其中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更理想,结果为:除中华秋海棠和柔毛秋海棠聚为一类外,掌裂叶秋海棠、长柄秋海棠和秋海棠均各自聚为一类。同时基于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得到了对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区分贡献最大的变量,即化学标志物,从而明确了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差异及特征组分。结论:本文较系统地开展了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资源鉴定及品质评价研究。通过本草考证、野外资源调查和样品采集,明确了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的基原及其资源分布;采用DAN条形码鉴定技术发现,ITS2序列在物种水平上能有效的鉴别秋海棠属药用植物;通过UPLC-MS技术首次建立了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的指纹图谱,较全面地反映了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类别和含量的差异,并明确了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差异及特征组分,从而为秋海棠属药用植物的鉴别、质量标准制定和品质评价提供了准确、系统、有效的方法和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5-27)
董莉娜,刘演,曹小燕[10](2016)在《国产秋海棠属(秋海棠科)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秋海棠属是世界有花植物第六大属,是被子植物分类困难的类群之一,亟需增加形态性状的比较研究,以便于今后对该属开展分类学修订。该研究选取国产秋海棠属中较为常见的侧膜组、秋海棠组、单座组和二室组共21种,应用扫描电镜观察花粉微形态,探讨花粉形态对秋海棠属植物的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秋海棠属植物的花粉多为单粒花粉,辐射对称,等极,叁孔沟,超长球形到长球形。选取9个稳定的花粉特征进行无序和不加权的性状编码,应用非线性多维标度分析对花粉特征矩阵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支持这些组都不是单系类群需要重新修订,其中花粉边缘形状、极面观轮廓、萌发沟和花粉的外壁纹饰具有一定分类学意义,特别是塞缘特征具有重要的分类意义。根据塞缘特征可以将研究类群区分为2个类群:(A)无塞缘或塞缘光滑;(B)塞缘颗粒状。类群B中具规则颗粒状和精细颗粒状塞缘的种类聚在一起,而具粗糙颗粒状塞缘的种类位于类群A和B的中间,很可能是2个类群的过渡性状,这需要增加取样做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6年01期)
秋海棠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丰富太原地区秋海棠属植物种类及对其繁殖栽培提供技术支持,2016年从北京引进秋海棠属观叶秋海棠品种8个。对其进行分株、叶片扦插、组织培养繁殖方式和栽培养护管理进行试验和观察记录。结果表明,叁种繁殖方式都可以有效繁殖,但组织培养繁殖是能够规模化生产的最佳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秋海棠属论文参考文献
[1].赵汉斌.云南普洱发现秋海棠属极危新种[N].科技日报.2019
[2].陈陆琴,曹建庭.秋海棠属植物在太原地区的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研究[J].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黄扬,唐文秀,钟树华,盘波,黄莹.广西特有秋海棠属植物观赏特性评价[J].陕西林业科技.2019
[4].田代科,肖艳,舒江平,付乃峰.中国秋海棠属植物的多样性及自然杂交发生特点[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5].董莉娜,刘演.《广西植物志》秋海棠属(BegoniaL.)增订[J].广西植物.2019
[6].文雯,肖凌,郑丽慧,李丹平,胡军林.秋海棠属中药材水八角及红白二丸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药师.2018
[7].郎校安,王文广,杨蕾蕾.仙湖植物园秋海棠属植物应用种类与特征[J].广东园林.2018
[8].赵博,李景剑,毛世忠,唐文秀.基于叶绿体ndhA基因内含子序列的DNA条形码在秋海棠属物种鉴定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16
[9].郑丽慧.基于DNA条形码和指纹图谱鉴定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
[10].董莉娜,刘演,曹小燕.国产秋海棠属(秋海棠科)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英文)[J].广西植物.2016
标签:秋海棠属; 云南普洱; 植物引种; 维管植物; 单种属; 园林园艺; 滇南; 多样性分布; 分布中心; 东南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