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重油煤加氢共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煤,重油加氢共炼,干基无灰煤转化率,沥青质,固体残渣
重油煤加氢共炼论文文献综述
邓文安,刘聪聪,杨腾飞,秦勇,李传[1](2019)在《煤/重油加氢共炼中沥青质的转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安徽褐煤为原料煤、钼酸铵为催化剂,分别采用马瑞常渣(MRAR)和克拉玛依常渣(KAR)为原料油在高压釜内模拟煤/重油加氢共炼反应。在MRAR体系和KAR体系达到反应温度400℃后反应0 min和60 min时,提取产物中的沥青质和固体残渣,采用元素分析、FTIR、XRD、~(13)C NMR和SEM等手段分析其结构及微观形貌变化。结果表明:反应0 min和60 min时,与MRAR体系相比,KAR体系中沥青质的脂肪侧链都较长,且芳香片层的直径和高度较大,更易于缩合生焦,因此其干基无灰煤转化率低于MRAR体系干基无灰煤转化率。反应0 min时,KAR体系中沥青质的特征更接近煤液化沥青质的特征,此后随着次生沥青质的增多,KAR体系中沥青质的芳香片层高度与MRAR体系中沥青质的芳香片层高度差异明显减少。反应60 min时,共炼体系中固体残渣的脂肪链结构与其沥青质的脂肪链结构相似,表明部分固体残渣是沥青质缩合生焦形成的。SEM对比分析则进一步说明了共炼体系中沥青质是复杂的混合产物,随反应进行KAR体系相比MRAR体系形成了更多焦炭。(本文来源于《煤炭转化》期刊2019年05期)
刘聪聪,杨腾飞,邓文安,李传[2](2019)在《煤担载高分散铁镍催化剂在煤/重油加氢共炼中的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沉淀-空气氧化法制备煤担载型高分散铁基催化剂(Fe/C),并引入第二金属镍得到Fe-Ni/C催化剂。采用XRD,HRTEM,SEM-mapping等分析了催化剂的晶相组成、形貌特征及活性金属在煤上的分散状态,高压釜实验对比了两种催化剂在煤/重油加氢共炼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分析了反应后固体残渣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Fe/C催化剂的主要活性成分为α-FeOOH和γ-FeOOH,引入镍后则生成了混晶相Fe_(0.67)Ni_(0.33)OOH,Fe、Ni活性金属在载体煤表面分布均匀。两种催化剂作用下的干基无灰煤转化率均高于97%,但Fe-Ni/C催化剂作用下产物分散性更好。固体残渣的SEM照片对比表明Fe/C催化剂体系中生成了较多球形焦炭,而Fe-Ni/C催化剂较强的加氢作用能有效抑制共炼体系中裂解中间产物的缩合生焦,在得到较高煤转化率的同时能有效降低固体残渣的粒径。(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9年06期)
秦勇,杨腾飞,李传,邓文安[3](2018)在《煤/重油加氢共炼过程中固体残渣的红外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种褐煤和催化裂化油浆为研究对象,采用油溶性钼基催化剂,在高压釜内进行煤/重油加氢共炼反应,得到不同反应时间的固体残渣。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固体残渣表征分析,采用Peakfit软件对不同官能团的特定谱带进行分峰拟合,结合产物分布及转化率变化推测反应过程。结果表明,残渣中存在5种氢键类型,其中羟基自缔合氢键含量最高,含氧基团中则是羟基苯和醚含量最高。反应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煤转化率快速上升,各种基团迅速减少,脂肪链大量断裂;第二阶段为煤转化率稳定阶段,羟基苯、醚继续减少,其它含氧基团变化较小;第叁阶段为深度转化阶段,固体残渣的脂肪族和含氧化合物继续减少,氢键缔合作用降到最低,煤转化率进一步上升。(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8年01期)
戈军,石斌,杨圣闯,李慎伟,郭龙德[4](2011)在《分散型镍、铁催化剂用于重油-煤的加氢共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硝酸镍和硝酸铁分别溶于水、甲醇或N,N二甲基甲酰胺(DMF),然后通过高速剪切分散在重油中,脱除溶剂后在350℃下采用升华硫预硫化成为分散型镍、铁催化剂,用于重油-煤加氢共炼。结果表明:与水溶性镍、铁催化剂相比,有机溶剂化的镍、铁催化剂前体在重油中由于黏度较小和相容性较好而具有更好的分散性,并且DMF做溶剂的性能优于甲醇;预硫化后甲醇化的镍、铁催化剂颗粒分别可达50和120 nm,而采用DMF相应的催化剂颗粒为10~40和30~50 nm,并且催化剂粒径均匀;在420℃、1 h、冷氢压8.0 MPa和煤与重油质量比1∶3的反应条件下,与以水为溶剂相比,采用甲醇或DMF为溶剂,尤其是DMF制备的镍、铁催化剂更能明显改善轮古常压渣油、Du-84特稠油与神华烟煤以及内蒙褐煤的加氢共炼效果;有机溶剂化制备的镍、铁催化剂在硫化和共炼条件下不容易聚结失活,并且DMF作溶剂的性能优于甲醇。(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李慎伟[5](2007)在《醇溶性分散型催化剂用于重油—煤加氢共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将催化剂前体溶于甲醇中,分散于重油并预硫化,制备了纳米级醇溶性分散型催化剂,考察了该催化剂对重油-煤加氢共炼的催化效果。然后在不同催化剂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重油与煤加氢共炼的匹配性,并对匹配性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最后,对具有较好匹配性的重油和煤进行反应条件的优化,得到了适合于重油-煤加氢共炼的反应条件。实验发现,醇溶性分散型催化剂在重油中分散并硫化后可达纳米级,其中镍催化剂可达50纳米,铁催化剂可达120纳米,比传统的水溶性分散型催化剂的粒径小且均匀。醇溶性催化剂对煤加氢向前沥青烯的转化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可以用于重油-煤加氢共炼反应中。通过两种配煤(内蒙褐煤和神华烟煤)和叁种配油(轮古常渣、克炼常渣和杜-84超稠原油)的匹配性考察结果表明:内蒙褐煤和杜-84超稠原油比较适合重油-煤加氢共炼。反应条件优化的结果显示,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于重油-煤加氢共炼反应的影响显着,高温以及长时间不利于重油-煤加氢共炼反应。实验条件下,内蒙褐煤和杜-84超稠原油实现重油-煤加氢共炼的最佳温度和时间分别为420℃和60min。提高氢气初压可加快共炼过程的加氢速度,延缓催化剂的聚结失活,有效的抑制煤热解所产生的低分子组分缩聚反应。反应体系中煤的比例越高,煤液化越困难。(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期刊2007-05-01)
重油煤加氢共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沉淀-空气氧化法制备煤担载型高分散铁基催化剂(Fe/C),并引入第二金属镍得到Fe-Ni/C催化剂。采用XRD,HRTEM,SEM-mapping等分析了催化剂的晶相组成、形貌特征及活性金属在煤上的分散状态,高压釜实验对比了两种催化剂在煤/重油加氢共炼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分析了反应后固体残渣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Fe/C催化剂的主要活性成分为α-FeOOH和γ-FeOOH,引入镍后则生成了混晶相Fe_(0.67)Ni_(0.33)OOH,Fe、Ni活性金属在载体煤表面分布均匀。两种催化剂作用下的干基无灰煤转化率均高于97%,但Fe-Ni/C催化剂作用下产物分散性更好。固体残渣的SEM照片对比表明Fe/C催化剂体系中生成了较多球形焦炭,而Fe-Ni/C催化剂较强的加氢作用能有效抑制共炼体系中裂解中间产物的缩合生焦,在得到较高煤转化率的同时能有效降低固体残渣的粒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油煤加氢共炼论文参考文献
[1].邓文安,刘聪聪,杨腾飞,秦勇,李传.煤/重油加氢共炼中沥青质的转化规律[J].煤炭转化.2019
[2].刘聪聪,杨腾飞,邓文安,李传.煤担载高分散铁镍催化剂在煤/重油加氢共炼中的活性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9
[3].秦勇,杨腾飞,李传,邓文安.煤/重油加氢共炼过程中固体残渣的红外光谱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8
[4].戈军,石斌,杨圣闯,李慎伟,郭龙德.分散型镍、铁催化剂用于重油-煤的加氢共炼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5].李慎伟.醇溶性分散型催化剂用于重油—煤加氢共炼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